中国古代文学史:1.文学起源与中国神话

合集下载

文学的缘起第一讲上古神话

文学的缘起第一讲上古神话
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 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生产、生产和各种社 会关系的神话,包括战争神话、文化英雄神话、 死亡与复活神话以及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 氏族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 活方面的神话。
1、关于女娲的神话
(1)抟土造人 (2)女娲补天 (3)兄妹结婚
马克思: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不能正确认 识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是“用想像和借助 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 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 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神话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 雄的传说和故事”。英语中的“Myth”意为 想象的或虚构的故事。
神话的定义多达百余种: 历史学家认为神话是虚构的或诗化的历史;
原始诗歌的特点: 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 “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 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 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尚书·益稷》记载帝 舜时的乐曲《大韶》 云:“夔曰:于!予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庶尹允谐。”
2、北音之始:《燕燕歌》
燕燕往飞。
有娀(sōng)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 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 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复以 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 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 “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吕氏春秋·音初篇》 )
只有一句词的歌
《我在那一角落患过 伤风》,出自小说 《只能谈情,不能说 爱》的同名配乐概念 唱片。
的方舟内,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 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
2、关于盘古的神话
(1)盘古开天辟地 (2)盘古化生万物 (3)盘古龙首蛇身 (4)盘古化身元始天尊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
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话时代。

这一时期
的作品,如《山海经》、《淮南子》等,保存了大量关于天地起源、人类诞生、英雄传说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2.诗经与楚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诗经》和楚国诗人屈原的《楚
辞》相继问世。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心声。

《楚辞》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汉赋与汉乐府:汉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赋是汉代代表性
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特点是铺陈华丽,文采斑斓。

汉乐府则以民歌民谣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4.唐诗与宋词: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

唐诗以李白、杜甫
等人为代表,风格多样,气象万千。

宋词则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词风细腻,意境深远。

5.元曲与明清小说: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以散曲和杂剧为主,风格独
特。

明清小说则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为代表,这些作品深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1第一讲神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1第一讲神话

• 嫦娥奔月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托 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初學記》卷一引 《淮南子》 •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 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 剛,西河人,學以有過,謫令伐樹。《酉陽雜俎: 天咫》
• 毛泽东:《蝶恋花· 游仙》(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 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 飞顿作倾盆雨。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云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
• 《汉武帝内传》谓其为容貌绝世的女神, 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 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 并于此日盛会,俗称蟠桃盛会。 • 《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像是一位 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 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区, 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 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都清 唱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
夸父逐日
后异射日
• 《淮南子》說:“堯之時十日• 《山海經》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 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 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 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 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于桑 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第一讲 上古神話
何為神話 神話分类 神話賞析
神话的意义
神話的定義
神話是人類共同体(氏族、部落等)在 氏族時代以原始思維為基礎,將自然現象和 人類生活不自覺地形象化、人格化,從而集 體創造、代代相承的一種超自然神靈為主角、 表徵著特定群體的神聖信仰的語言藝術。

上古神话--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上古神话--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关于神话:(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特点:1、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3、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

(三)产生条件: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

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

(四)目的意义: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三、《山海经》(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二)概说: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2、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

(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内容:(一)创世神话1、代表作:盘古故事2、意义:(1)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3)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4)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出于想象和幻想,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是时代的产物。

我国神话主要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

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的就是有关黄帝的故事):黄帝战蚩尤。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

运用的基本句式是四言。

政治讽喻诗——《小雅·十月之交》、《君子于役》、《邶风·击鼓》、《鄘风·相鼠》婚恋诗——[基本内容: 1.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2.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3.写夫妇间深挚的情爱。

4.表现弃妇的悲凄境遇。

]如《邶风·静女》、《国风·周南·关雎》、《周礼·媒氏》、《陈风·月出》、《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邶风·谷风》、《卫风·氓》(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朱熹)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2、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

屯·六二》。

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

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答: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答: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经过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2.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文学改革运动,旨在恢复古代散文的传统,反对骈文和律诗的繁琐。

4. 诗词曲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是四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5. 戏曲艺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涵。

6. 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
等经典著作,它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7. 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元代的关汉卿、郑光祖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宗教说2.没有文字的传说文学:原始歌谣,古代神话{远古歌谣he 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字}3.远古歌谣:诗乐舞三位一体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时代he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着《》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随着贵族阶段的衰落,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式的手里。

5.先秦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巫史文化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战国:多种文化同时兴起6.诸子十家: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家,墨,道,儒,名,法等六家。

西汉末,刘歆与于六家之外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对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学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具有的特征:现实性,幻想性,不自觉性(神话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如西游记不是神话,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是神魔小说2.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记载零散,记载在不同的书籍上;西方神话有固定的故事集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的著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内容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有地理,历史,医学等方面的资料。

4.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④象征性和隐喻性6.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7.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情节和神话形象再创造;直接影响文学的创造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世神话
◦ 盘古开天辟地 ◦ 女娲造人 ◦ 钟山之神
盘谷开天辟地
◦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徐整《三五历
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 民生。(《淮南子· 冥览训》)
原始图腾
◦ 中国远传说中的神、神人、英雄,大都是“人首蛇 身”。如女蜗、伏羲、共工、祝融、烛阴、轩辕等以 及《山海经》中的各种山神。 ◦ 蛇,远古某一氏族的图腾符号。 ◦ 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 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 鳞和须”。——闻一多《伏羲考》
鲧禹治水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 于羽郊。鲧复 (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
海经·海内经》)
夸父逐日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 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 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山海经·大荒北经》)
上古神话的流传、保存:
◦ 中国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很少,没有专门的著作记 录。零散、不成体系。 ◦ 其原因:儒家的理性精神,对神话的排斥态度,将神 话历史化。其次,诸子化用改动。 ◦ 记录较多的有:《山海经》《淮南子》《诗经》《楚 辞·天问》《庄子》《吕氏春秋》
《山海经》
◦ 《山海经》:《山经》5篇,《海经》8篇,《大荒经》 4篇,《海内经》1篇。 ◦成书时间: 《大荒经》约在西周前期;《海内经》约 在西周中叶;《山经》、《海外经》约在春秋战国。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
北经》)
精卫填海
◦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 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 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二、始祖神话
◦ 女蜗、伏羲、神农氏、燧人氏 ◦ 伏羲
(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 羲也。)
◦ 后谡(周的始祖,姜嫄踩到天帝拇指感孕而生) ◦ 契(商的始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生契)
始祖神话
◦ 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句芒;青;木德 ◦ 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炎;火德 ◦ 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白;金德 ◦ 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黑;水德 ◦ 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
◦ 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反映。 ◦ 因其讲述的形象性、故事性、幻想性而与文学接近。 ◦ 万物有灵,自然力的人格化。 ◦ 图腾崇拜。
◦ 推荐阅读: ◦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 闻一多《伏羲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记》)
◦ 祭祀娱神所产生的歌谣、咒语、祭辞以及刻于甲骨的占 卜卜辞、刻于青铜器的战功铭文都可以视作早期文学作 品形态。
◦ 夏启时的《九歌》,应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
◦ “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
◦ 《诗经·商颂》六篇,商人所作,颂咏祖先,歌舞娱 神。
◦ 《周易》中的卦爻辞。
秋·古乐》)
◦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 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
◦ 最初的诗歌:诗乐舞一体。
夏商巫风与文学:
◦ 夏商时代,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这是一个巫风盛行的 时代,隆祭祀、重占卜、歌舞娱神。文化的主要承担者 是巫觋。
◦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
纪》)
万物之生成
◦ 首生盘谷,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 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
(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三国)徐整《五运历年纪》)
◦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 饮,不食,不 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 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山海经·海外北经》)
三、英雄神话
◦ 神羿射日 ◦ 鲧禹治水 ◦ 夸父逐日 ◦ 精卫填海
神羿射日
◦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
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 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 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淮南子》) ◦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山海经》)
远 古 歌 谣
◦ 黄帝时代的狩猎歌谣: ◦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弹歌》)
◦ 蜡祭中的蜡辞: ◦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效特牲》)
舞蹈纹彩陶盆,陶质彩绘,新石器时代
原始歌舞、巫术
◦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 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 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 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 曰总万物之极。”(《吕氏春
女娲造人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
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 绳絙于 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 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 引《风俗通》)
◦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 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大荒西
经》)
女娲补天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的起源
◦ 劳动? ◦ 原始歌舞? ◦ 巫术? ◦ 神话?
中国文学的起源
◦ 人类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乃 是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
◦ 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
◦ 神话、歌谣、咒语、祷辞。
中国文学的起源
◦ 文学的最古老的形式应该是远古歌谣与神话。 ◦ 产生文字产生之前,属于口传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