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修订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说课稿《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区位选择。
一、说教材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选择打基础,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京,崇阳引进竹子案例分析农业区位,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2)通过杜能环与辛克莱模式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为中国科技发展而读书的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2.难点:农业区位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城市周围农业区位。
二、说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充分使用图文、活动、案例实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习方法本节课立足于学生周围案例(竹子的故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水平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过程五、课后思考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崇阳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崇阳农业有那些地域类型(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为下节课作准备)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
使学生的学习即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仅仅学习知识的素材。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作为农业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条件和趋势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进而为我们分析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2. 能力目标: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方法;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2.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PPT;2. 教学素材: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自主探究(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思考。
2. 课堂讲授(25分钟)(1)引入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内容(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内容,例如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市场等。
(2)解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1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例如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要求逐渐降低,农业生产向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大片平原地区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等。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数据和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减少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的适应和调整等。
3. 提问互动(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例如:你觉得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4.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简要概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2. 教材编写特点: (1) 文字、 图片等形式多样。 (2) 采用正文、阅读和活动等 方式组织教材。 (3) 活动设计,有利于培养学 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4) 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我从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深刻 体会到编者意图和本课在教材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编者意图: 通过正文展现知识点,通过阅读材料诠释知识 点,通过活动检测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达到知行统一,从理论到实际,注重了学生能力 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1.自主学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的因素有哪些?(此环节较为简单, 也是必备知识,全体同学每人写一张 知识网络表展示给大家)(5分钟) (1) 阅读教材正文,构建知识网 络。 (2) 展示学习成果,每小组与其 他小组互相交换,给对方指出不足, 学习对方的长处。 (3) 教师给出案例(出示课件)
自然因素(光、热、 水、土壤、地形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地区要安排农事活动必须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那么,我们平泉发展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适宜发展哪些农 业产业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
调查影响本地农业生产的主要 区位因素有哪些?本地都适应发 展哪些农业产业活动?为下节课 《农业地域类型》的讲析打下基 础。
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一节课采取适当的教 法、学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课标教材要求和学 生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 案,通过对教材独特的理解,个性驾驭和科学的训练来实 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做 学习的主体)。分组教学法对本节课进行讲解,教师进行 点拨。 学生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① 自主整理知识体系 ② 自主提出问题 ③ 自主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法 3.活动探究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湘教版必修二3.2农业区位因素说课讲稿(4月16日)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高一地理曹冬柏一、说课标、说教材1.说课标课标要求:结合案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结合案例,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农业区位进行选择。
2.说教材此内容为湘教版必修II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发展、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业区位分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常考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农业,但由于地理为非中考科目,因此学生基础较差。
基于这样的学情,在涉及区域时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学生对自然条件中的光照和热量可能理解有困难。
基于上述情况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案例中找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进行理解。
(3)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进行农业布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视频、文字、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
(2)通过预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进行农业布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人地和谐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重、难点重点: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初步建立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思路。
难点:根据农业区位原理对给定区域的农业进行布局并说明原因,最后形成书面表达。
五、说教法课堂上充分运用视频、图文、活动等进行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找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运用讲授法进行补充,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六、说学法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和教材活动,在从案例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中,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完成探究性学习,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吐鲁番葡萄和福建大田茶叶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与此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我们能否在吐鲁番种植茶树?或者在福建推广葡萄?”进行观看并讨论后回答。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单元从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是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就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的过程。
这一节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内容的基础。
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后面工业区位的分析。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所以,教材在内容呈现上,以通俗化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信息资料,典型的事实案例,富有探索性的活动设计,来深入浅出地介绍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区位的地理含义。
2、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3、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的地理意义。
过程和方法:1、学会通过地图来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并进而提高运用地图的能力;2、能针对具体的农业地域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3、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寻找和运用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得农业区位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让生明白就算是当农民,也要科技兴农三、教学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四、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五、教学方法: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参加了中图社举办的中学地理教材实验区教学研讨会, 主题是 “案例教学”, 分派给宁夏实验区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的课题是“农 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或工业区位)”。
慕岩老师选择“农业区位 因素”一节进行了交流。
会后我们以本课题的说课稿为载体,对“案 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深刻的反思。
近几年,银川市的各学校 积极开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实践。
以下的说课稿主要结合 “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学生不能学——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思考和 归纳表达)”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能学——针对学生的 问题教)” 、“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指导学生基于认知基础自主 学习——学会了才有兴趣) 等有效教学的设计理念, 呈现“案例教学” 的方法。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指某地区各种农业部门和生产方式总体的 影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对农业区位进行选 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使学生知道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进而能够分析各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 区位选择的, 各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程度, 农业区位因 素的发展变化,最终掌握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 一节第一框题的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以必修 1 内容为基础, 又为必修 3 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一章涉及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人类最基 本的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地域性、综合性的地 理课程特色明显,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位尤其重要。
本章内容从与 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农业生产活动入手。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 容:农业区位因素,世界主要地域类型,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农 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的基础,是本节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 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农业区位因素》。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农业区位因素》是中图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它是人文地理的继续完善,又是产业活动的开篇,为后面学习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位因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农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本课的课标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根据课标并结合地理核心素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综合思维:能综合评价某区域农业生产选择的合理性。
区域认知:理解区位概念,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生产活动知之甚少,如何将陌生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生活化、简单化,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本课,有一个新的地理术语,区位?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设置为:1.理解区位的概念?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考查频率高,分值大。
而且考题均集中在对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的考查,因此我将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确立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详细分析近五年考题的设问,通常以区域为背景让学生分析、评价、简述、说明某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而在平时的教学反馈中学生对这些因素经常混淆,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三、说教法学法如上所述,如何将抽象的农业区位因素生活化、简单化,是上好这届课的关键。
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学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学生学习起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识。
另外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理论性、规律性较强,还要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地理本1002班赵静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于地理本1002班的赵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农业区位因素》。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而渗透农业活动理念,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让学生在寓教寓乐中获得知识。
从教材来看,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继上一章学习城市区位因素后对区位的再一次分析,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打下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活动理念。
课标要求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当然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下面我谈谈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知道生活中某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且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情境教学有很大兴趣。
但学生并不知道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没有形成农业活动理念。
故我的解决策略为:从生活中的身边案例入手,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各因素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主体地位。
相应的重点: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地理因素
整节课以“小明农耕记”创设具体情境对农业区位因素展开探索,因而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整个探索过程的核心,即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活动
在核心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合理布局显得生疏,无从下手,因而将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于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说明农业区位选择时要考虑的地理因素
过程与方法:小组内合作分析信息,表达交流各地理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呢?谈谈我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情境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充分体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呢?下面我将详细的谈谈的教学过程:
整堂课从新课导入、在具体的情境和案例中探索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课堂小结及学以致用。
首先看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学
我是通过播放一组优美的农业景观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学生的情感朗诵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在北方种植的苹果能在南方种植吗?
这样设计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中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后,让学生4人以小组,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谈论交流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成果展示后,出示课本上影响农业区位的示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可以分成几类让学生知道对农业区位因素探讨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
这样设计使学生从生活中案例入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及归纳终结能力。
第二阶段:主题式情境教学
本环节,我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小明农耕记”,家住山东的小明开辟种植园后,让学生帮忙出主意,种植那些农作物,在整个情景中将自然和社会经济各要素联系在一块。
这样设计,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出主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将自然、社会各因素放在一个情境中,体现整体观。
在自然因素探索中,小明不知道应该应该种小麦还是水稻让学生思考选择不同农作物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小明知道种小麦后,又不知道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割,让学生讨论山东省的耕作制度是怎样耕作制度背后反映的因素又是什
么小明的妹妹爱吃哈密瓜,爷爷爱喝龙井茶,小明不知道山东能否种植让学生讨论哈密瓜和龙井茶的着名产区在哪哈密瓜和龙井茶的成长环境怎样对比分析山东省,能否种植小明通过QQ聊天,收到来自青藏高原和三江平原的农业景观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不同
在个因素分析过程中,其中选择小麦还是水稻,学生知道主导因素为水分,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读图分析;耕作制度体现热量,出示中国温度带图;新疆哈密瓜甜,学生知道光照影响,出示日照时数,让学生对比分析新疆和山东省的数据。
这样设计: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将要研究的区域问题,转化为自然地理,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是问题研究的有理有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对于龙井茶成长环境分析后,学生知道茶在酸性土壤生长,问学生山东省土壤酸碱性,大部分学生说为碱性土,让学生思考山东省有没有着名茶叶?学生考虑有日照绿茶和崂山绿茶,出示山东省地图,及崂山、日照土壤酸碱性,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绿茶在崂山、日照生长的原因。
这样设计,乡土案例的引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信息迁移能力,形成辩证地理思维。
自然因素探讨之后,让学生及时进行回顾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对于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小明观看农业节目《农广天地》,通过电视节目的报道,让学生讨论交流影响农业区位的背后原因
东南沿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经过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的变化,让学生讨论背后原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原因
这样设计,通过电视节目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图片展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培养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对于其他因素让学生课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生活中身边案例说明。
第三阶段:学以致用
出示东北地区的地图,让学生分析评价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活动优势与劣势?
这样设计,使学生提高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能力,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我的教学特色:主要在具体情境中,以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