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摘要:毕飞宇小说通过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毕飞宇对叙事方式的多方位尝试并没有导向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本质。

关键词:毕飞宇;叙事方式;叙述视角;叙事结构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作为一个对小说创新非常敏感的作家,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极为灵动的曼妙气质。无论是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还是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还是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呈现出卡尔维诺所推崇备至的那种“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也体现了毕飞字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特有的艺术特性。

一、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方式

毕飞宇的创作一直保持着高度自觉的灵性意识。他不像一般的作家那样常常被某些宏大的历史命题或深邃的理性思考所遮蔽,使叙事陷入某种正面强攻式的紧张状态。而是相当轻松地摆脱“意义”对叙事的过度缠绕,通过一些轻缓曼丽的智性话语,在“以轻击重”的逻辑思维中,迅速传达作品内在的审美意旨。这一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娴熟。

在《孤岛》、《楚水》、《叙事》等早期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对“意义”还充满了信心,甚至会不时地出现“意义”在叙事中裸奔的情形。但是,随着《哺乳期的女人》、《马家父子》等作品的问世,他开始自觉地致力于某种不露痕迹的精雕细刻,执迷于举重若轻的审美境界。他带着南方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机敏,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叙事方式,将很多凝重而尖锐的人性主题伪装起来,用一种轻逸的文本拥裹着深远的思索,使话语形式与审美内蕴之间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张力。例如,《怀念妹妹小青》看似在着力于叙述妹妹小青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但是主人公那充满悲剧性的几个重大人生转折,却明确地凸现出历史深处的残酷、悲壮和劫难。而这种历史的不幸正是毕飞宇的审美目的,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少女妹妹只不过是作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一个生命符号。《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

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6-4-12 作者简介:田海虹(1981—),女,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硕士,西安710000 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 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文学传统的影响、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和作家自身的批判精神。 薄情;自私;恋母情结;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01-0127-04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世界级小说大 师,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和研读。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文章和书目已是卷帙浩繁,不计 其数。但是,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究茨威格的创作时,多注重他塑造的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而忽略了作品中众多的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因此,本文拟就茨威格小说中的这类男性形象做一粗浅探析。一 茨威格的小说擅长描写资产阶级社会里女性 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生存状态。他为了描写女 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在 茨威格的小说世界中,大约有40多位角色鲜明的 男性,而薄情的形象竟占了二分之一强。《巫山云》(又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小说家R “喜欢所有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对世界滥施爱情,而不愿做出任何牺牲”[1]。女子13岁时和R 第一次见面,从此决心献身于他;第二次见面女子已经18岁了,他当然不记得这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妹妹,他给了她充满激情的三夜,然后出门旅行,说一回来就立即给她写信,但他并未履行诺 言。后来,他又常常遇到她,可目光是“客气而生疏 的,是赞赏的,但从来没有认出我的神情,生疏,可 怕的生疏”[2]。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女子去世前一年。他们在歌剧院的包厢里相遇,R 用“欣赏的、露着色迷迷的目光”[3]看着女子,他把她当作妓女,做了个“温柔”的嫖客。他对女子说“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你”[4],而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记住她,正如从来没有记住他玩弄过的任何一个女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摘要:毕飞宇小说通过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毕飞宇对叙事方式的多方位尝试并没有导向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本质。 关键词:毕飞宇;叙事方式;叙述视角;叙事结构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作为一个对小说创新非常敏感的作家,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极为灵动的曼妙气质。无论是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还是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还是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呈现出卡尔维诺所推崇备至的那种“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也体现了毕飞字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特有的艺术特性。 一、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方式 毕飞宇的创作一直保持着高度自觉的灵性意识。他不像一般的作家那样常常被某些宏大的历史命题或深邃的理性思考所遮蔽,使叙事陷入某种正面强攻式的紧张状态。而是相当轻松地摆脱“意义”对叙事的过度缠绕,通过一些轻缓曼丽的智性话语,在“以轻击重”的逻辑思维中,迅速传达作品内在的审美意旨。这一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娴熟。 在《孤岛》、《楚水》、《叙事》等早期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对“意义”还充满了信心,甚至会不时地出现“意义”在叙事中裸奔的情形。但是,随着《哺乳期的女人》、《马家父子》等作品的问世,他开始自觉地致力于某种不露痕迹的精雕细刻,执迷于举重若轻的审美境界。他带着南方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机敏,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叙事方式,将很多凝重而尖锐的人性主题伪装起来,用一种轻逸的文本拥裹着深远的思索,使话语形式与审美内蕴之间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张力。例如,《怀念妹妹小青》看似在着力于叙述妹妹小青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但是主人公那充满悲剧性的几个重大人生转折,却明确地凸现出历史深处的残酷、悲壮和劫难。而这种历史的不幸正是毕飞宇的审美目的,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少女妹妹只不过是作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一个生命符号。《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

论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2)资料

论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网络小说 (二)网络小说的现状 (三)网络小说的前景 (四)网络小说进军影视业的“忧患” (一)什么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的定义: 网络小说是指利用网络如BBS、Web界面连载发表的小说,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要形式。网络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包含所有在网络上发布和流传的小说,但从网

络小说起源的狭义层次上,主要是指由网络写手创作并首次在网上发布,进而流传的小说形式。网络小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的男生看的小说,被泛称为男频;另一类是女生看的小说,被泛称为女频。男生看的小说大多追求从身体到权利的强大,而女生看的小说大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而这两个类型的小说的强大取决于网络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 网络小说的特色: 网络小说与一般的小说形式有些许不同,它比较宽松的文体使的内容包含很广泛,仙侠、玄幻、网游都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正规的小说形似所不能包含、容忍的小说一般都可以算做网络小说。(或者可以用另一种解释,在网络上首发的就是)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是以快餐文学为定义,大都情节冗长,很大一部分情节不符合常理逻辑,有时情节还很虐,口水话多,结构枝枝蔓蔓,内容有时相互矛盾,缺乏经典之作。虽然也不乏有脱颖而出的杰作,但是,很多网络写手写作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赚钱,这使得网络小说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失去了文学性,难以被文坛认同。 造成这些弊病的原因:一是网络小说的写作成本太低,从读者到作者很容易,很多缺少文化修为的人大量涌入;二是以字数多少为盈利模式,导致作者重量不重质;三是作品大都是即时更新,而不是先写好再发表,读者催促作者更新,一般每天至少更新几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一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二

网络小说议论文

网络小说议论文 导语:网络小说是依托网络基础平台,由网络作家发表的小说。它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类型。网络小说风格自由,题材不限,发表阅读方式都较为简单,主要体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下面是关于网络小说的优秀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网络小说议论文1: 我微张的眼睛,瞳孔紧紧地盯着眼前的荧屏,聚焦在那一排排的文字上。“魔法玄幻,武侠修真,科幻灵异,历史军事……” 小说文体源自于宋元两代的话本小说,然后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为小说体系,文化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后的明清时代更是将这一种文化的发展带上了顶峰,而随后的明清时代更是将这一文化带上了顶峰,震惊中外的四个大名着就是出自于此,而且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也未有人能够超越,在接下来的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作家。再往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

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萧鼎、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血红、梦入神机等,言情领域如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等……但是,网络小说与以前的小说来比,真的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吗众所周知,小说分为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而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却又源自于真人真事,可谓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网络小说呢有一位人这么说:“只要有一部电脑,并能够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变成电子文本,他(她)就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在所有的bbs网站或,他(她)就可以注册为“作家”,这并不需要他(她)有多么渊博的知识,更不需要他(她)有多么扎实的遣词造句的技巧以及多么成熟的文字风格,只要可以在键盘上敲出字来,他(她)就是作家了。有人说,网络写作好比卡拉ok,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物之一,它具有强烈的自娱自乐的特征。”身为学生党的我也曾经被小说所吸引,每天都捧着个手机,行也看,坐也看,卧也看,立也看,可谓是纯正的低头党。其实那一段时间我的国语成绩也还算不错,但是,由于一阵子痴迷于网络小说导致了我的国语水平不断地下降。作文中我们讲究的是各种各样的描写,而小说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家庭女教师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茨威格作品特别是其女性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心理刻画 教学重难点: 1.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其作用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哀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有人评价茨威格的文学成就: 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灵魂的猎手”) 一个把理智与激情、爱与憎、严格的逻辑性与神秘感应完美融入表达的语言大师。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是银行家的女儿。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作家作品 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是一个文学全才,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 ?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 四、艺术特色 茨威格,其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细腻、深刻、生动的心理刻画。其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自20世纪起,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小说淡化情节,独具匠心地透视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通过丰富复杂,层次深刻的心理活动,心理悬念及心理瞬间,剖析人类的灵魂。 他的小说中,外部环境、客观世界、自然风光等外界事物似乎都是不重要的,作家全部的焦点只集中在人物的心理世界,锐意揭示其中的奥秘,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才华。五、创作思想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对人物内心世界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心”。他曾说过:“凡属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都吸引我,使我坐卧不宁,在探清来龙去脉之前我会一直兴奋得要命。只要遇到了不寻常的人,我心里就燃烧起一种探视他们的灵魂的热望。“从心理的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崭新的特点。本文力图在信息网络、社会巨变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文网络文学的起源、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及网络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为网络文学对传统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第四部分探讨网络文学的特质,分析网络文学的缺陷。第五部分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现状、特性、缺陷、前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文化意识,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一波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色,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开始有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至今,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是否已经走上正途或已取代了传统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_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_心理现实主义_典型塑造

2003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3第24卷第3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No.3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 ———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池 樱 [摘 要] 从时代环境、文学环境以及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的原因;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入手,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关键词] 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3)03005904 A Sw ord of Psychological R ealism Penetrating through Social R eality ———a discussion on the typical shaping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 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CHI Ying (Guangxi Radio&TV University,Beihai School,Beihai Guangxi530000,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Stefan Zweig takes people’s soul as the main object of artistic depiction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y background,literature background and writer’s personality.Begin2 ning with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the typical shapings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have briefly been studied in this thesis. K ey w ords:Stefan Zweig;psychological realism 倘若谈及20世纪的德语作家,不能不提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大名;倘若谈及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心理小说,也不能不涉及茨威格的作品。这位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第一流艺术家”的奥地利作家,到底魅力何在?茨威格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很少直接对现实世界作客观而真实的描写,而是把笔触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并展示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活动,并借助这些隐秘的激情来再现人物的命运,以此反映社会现实。茨威格曾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换言之,茨威格通过描绘心态展示情态,揭示世态,反映社会现实。茨威格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的成功证明他确实不失为一位人物内心世界的写实主义者;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1、时代环境 茨威格生活及创作的时代,欧洲的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它腐朽、虚伪、掠夺的本质也日趋暴露。 一方面,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对内实行残酷压榨,人们生存、自由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被金钱和机器所制约。像茨威格这样一类敏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陷入了苦闷、彷徨的境地,深刻感到人的孤独、痛苦和悲哀,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内向化了。在文学创作上,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茨威格在1926年12月19日致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写道:“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就应当在心灵的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由此可见茨威格创作探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玄机。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进行疯狂掠夺,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肆虐,战争的无序癫狂,激恶扬厉,曾使茨威格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无望中,作为一个严肃正直和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 收稿日期:20030404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他去世后十年引起批评界广泛的关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批评家们主要关注的都是他作品中人性的主题,生动的情节,频繁的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幽默的语言等方面。 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策略,至今没有得到批评界应有的关注。鉴于此种现状,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的数篇经典短篇小说,目的在于发现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展现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欧?亨利的作品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开篇先简要介绍欧?亨利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研究现状。然后,通过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欧?亨利的数篇小说:多变的叙事角度(聚焦模式及相应的话语形式;游动的叙事空间和协调一致的叙事时间。 通过对欧?亨利的三篇短篇小说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于不同的作品,欧?亨利采取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及相应的话语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生活画面。并且,每种叙事视角在揭示小说主题及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欧?亨利主要把纽约、西部的得克萨斯和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作为其作品的三大叙事空间。这里的叙事空间所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对不同叙事空间的人物他倾注了不同的情感:对纽约寄予的是同情;对西部展示的是欣赏;对拉丁美洲表现的则是谅解。 在叙事时间方面,本文研读了欧?亨利的三个典型的短篇—《带家具的出租屋》1906、《麦琪的礼物》(1906和《爱的牺牲》(1906。通过使物理时间服务于心理时间以及撷取生活片段,欧?亨利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得到有机统一,道出生活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杨文军 (仰恩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14 摘要 :《那儿》所采用的双线结构和间离策略使工人阶级英雄“小舅”的崇高形象获得了说服力;在话语设置上, 《那儿》存在一个由众声喧哗到工人阶级英雄话语独白的过程,这是服从于作者的叙事立场的; 《那儿》所运用的反讽和隐喻提升了该小说的艺术层次,对当下的底层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那儿》 ;双线结构;间离;复调;反讽;隐喻 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在《当代》 2004年第 5期刊出之后,引发了热烈而持续的大讨论。一个中篇能获得如此反响,这种热度在当下文坛实属罕见。到 2006年初为止, 共有七次较为集中的关于《那儿》的讨论,另有许多文章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那儿》。 [1]可是纵观这些讨论和文章,发现其焦点并不是作为文学文本的《那儿》本身,而是《那儿》所切中的“国企改革”这根敏感的社会神经,仿佛《那儿》之所以具有(讨论上的价值, 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何过人之处 (很多论者认为《那儿》“ 不是一篇高水准的作品” [2] ,而是因为它“以文学的方式” ,表现了一场“悲壮与凄凉交织的、失败了的国有资源保卫战” , “ 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显示了郎(咸平教授用经济学和数字化方式所揭示的严峻现实。” [3]当然, 《那儿》所涉及的题材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作者曹征路的创作初衷也非常明确,就是质疑“那种少数人获益却让多数人承担成本的改革” [4]。但是一个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的作家,不会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关于“国企改革”的故事,在曹征路看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除了“要说出皇帝新衣的那一点点率真” , 还要有一种“审美展开的耐心” [5]。文学的叙事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脱离艺术性而谈论内容和题材,不仅不会廓清、反而往往会遮蔽内容和题材的意义。对于《那儿》艺术性的简单质疑, 曹征路表示不满:“就我自己的追求而言,我在这篇小说的双线结构、叙述张力、跨文体的交叉并用、象征隐喻的多处设置,语言的粗砺性追求,以及意境的营造等方面

论网络小说类型划分的特色和误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9196543.html, 论网络小说类型划分的特色和误区 作者:李雅楠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 摘要:9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类型化趋势愈演愈烈,这是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下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具体体现。文学批评界长久以来固守“纯文学”研究阵地,在目前的研究中,虽然有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网络小说类型划分的重要性,但是在研究中开展的小说类型研究大多基于当前网络站点上的小说划分,这类划分边界模糊且受到主观印象和商业因素的影响较为深重。此外,就纵向划分来看,极少有研究者关注网络小说内部类型的流变,追溯当前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脉流。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借助类型学的新视野来审阅网络文学类型划分的混乱现状,找出其中划分依据,指出其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借以提出未来网络文学类型划分的相关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小说;类型划分误区;类型学视野划分 作者简介:李雅楠(1992-),女,汉族,甘肃省金昌市人,硕士学历,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一.网络小说的发展以及类型划分的误区 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PC机转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网络文学产业化的繁荣提供了温床,网络小说在近十年间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就网络小说站点来说,当前网络上存在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17K文学等多个大型网络文学站点。这些站点形成了自己特色,就网络小说数量来说,网络小说的数量和篇幅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更深入的,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小说的类别在近十年间得到了惊人的扩充,“盗墓”、“穿越”、“无限流”、“仙侠”等层出不穷;网络文学的评价方面,中国文学界由最初的质疑、无视转向了关注网络文学发展以及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网络文学发展。 目前,网络小说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学者和大众对于网络小说的关注和认知也不断加深,但是总体来说,无论是学者还是媒体和大众,在对于网络小说进行点评的时候,往往在对于网络小说类别认知不清。 二.当前网络小说类型主要划分方式和依据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 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批现代派作品,这部分作品以颠覆旧的叙述模式、塑造新的文本样式为己任,影响到了众多的作家,其中也包括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他吸收了现实主义大家的长处,又紧跟时代思想,将“向内转”这一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使无与伦比的心理剖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在非理性的描述中凸显理性 二十世纪的文学,并不是只有在现代派中,非理性才最流行,茨威格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将非理性与理性巧妙的融合,带给我们一幅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画卷。 用撼人心魄来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我想一点都不过分:一位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唐欣 近年来,“主旋律”小说在大众层面成为关注的热点,不仅带动了新一轮图书销售的热潮,而且与小说同步或稍晚出现的相关影视剧也在各大媒体热播,一些小说作品还频频在政府设立的各种奖项中夺冠。然而,此类小说创作在学术界却遭到了冷遇,鲜见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的评论文章。“热”与“冷”之间,颇为令人深思。我认为,这与“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伦理诉求有很大关联。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在小说为老百姓代言的表层话语下,其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并进而转换为一种“人民伦理”[1],从而潜在的为中心意识形态予以合法性论证,并达到与其文化领导权的意义共契。也就是说,小说创作执行了一种对于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论证功能,而削弱了其作为小说所应有的审美品格与人性深度。 一、人民话语的意义共契 “主旋律”小说作家们的写作旨归往往直接诉诸普通“老百姓”,例如《抉择》的作者张平曾宣称:“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2]作家陆天明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写作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认可、喜欢,就是要参与当下时代的变迁。”[3]何申、谈歌等作家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并在其笔下主人公的信念中进一步彰显。因此,我们首先需对“老百姓”一词进行必要的话语指认。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说,“老百姓”即区别于军人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般居民。正因“老百姓”一词颇具中性色彩,并且语义指涉面极广,例如还有许多与之相近的家族概念:“人民”、“大众”、“群众”、“平民”等等,因此,它在“主旋律”小说作家的笔下便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并进而成为其写作的一种话语策略。这种策略性表现在:一方面,“老百姓”可以在褒义层面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在主流话语中,作为人类世界历史创造者的“人民”是一个超级能指,它赋予其声称者一种道义的正当性与历史的神圣性,从而也就成为“主旋律”小说作者的一种策略性借势;而在另一方面,“老百姓”还可以与“大众”话语相联,进一步与当下的“大众文化”相接轨,此种大众策略使小说也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因此,这种意义的多歧性使得“主旋律”小说中的“百姓话语”具有了极大的弹性,从而不仅在主流话语层面稳固地获得了其叙事的“合法性”,还在市场层面持续畅销。 在人们所心照不宣的官场“潜规则”对于社会正义与公正的侵蚀下,“主旋律”小说中以“老百姓”为话语旨归的叙事策略,正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面临合法化危机的中心价值体系的修葺愿望,而对于这种愿望的最直接表达策略莫过于基于“人民”的话语诉求,一些小说正是以巧妙运用“老百姓”的话语方式与主流话语达成意义共契。例如在《抉择》中,李高成曾义正辞严地对腐败分子郭中姚说道:“共产党要是能让金钱买垮的话,那还轮得上你们这些东西!你居然还会以为只要有严阵这样的人做了你的靠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连工人也不放在眼里,连共产党也不放在眼里!你怎么会把这一切看得这么简单?我告诉你,凭我现在的身分,我只须一个电话,半个小时以内,成千上万的工人就会冲到你这儿来,半分钟内就会把你撕得粉碎!……你竟还以为要是共产党不存在了,你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当你的资本家?你记着,若真要是有了那一天,工人们头一个要惩罚的就是你,老百姓会把你这一身的肥肉沤成了一堆粪!”这里,主人公的此番表白因代表着广大老百姓而获得了其身份伦理及道义的优先性,并因这种正义感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与其说是人物的对白,毋宁说象一份政党反腐败的宣言书,因为它在小说的审美表意实践中仍然延用的是“政党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方式和修辞表达”[4]方式,而“百姓”话语则更化为了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为受到侵蚀的主流话语提供了拯救其合法性的正当性资源。而小说结尾处也颇意味深长,李高成与东欧某国原劳动部长就东欧剧变进行了探讨,最后他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人民期待太久”! 在此,百姓话语的小说叙事已暗中置换为迎合主流话语宣扬的“人民伦理”之需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因此,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

论网络小说的特点

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网络小说的特点 学生姓名张健 专业班级 09级文秘 学号0903010147 院(系)公共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孙桂丽(高级讲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2日

目录 摘要.......................................................................................................................................... I 1 网络小说的概念 .. (1) 1.1网络小说是起源于网络的小说 (1) 1.2网络小说是“新写实主义”小说 (1) 1.3网络小说从属于传统小说 (1) 2 网络小说简单的发展过程 (2) 3 网络小说的特点 (2) 3.1网络小说的多样性 (2) 3.2 网络小说的商业性 (3) 3.3网络小说的互动性 (3) 3.4网络小说的大众性,开放性 (4) 3.5网络小说的自由性 (5) 4 网络小说未来的发展 (5) 4.1网络小说的写作者的水平需要提高 (5) 4.2小说品味的导向需要做出一定改变 (5) 4.3利益化带来的需创新性 (6) 5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本文首先从网络小说的概念入手,举出例子从三个方面大致的阐述了人们对网络小说的一些基本定义,然后简单的解释了网络小说在各个时间段的发展,概述了它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进而由它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引出对网络小说多样性,互动性,商业性,大众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的解释。最后从网络小说的特点分析了网络小说目前的一些缺点,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且据此提出了对网络小说将来改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小说/发展/特点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角(P256)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⑶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

读书笔记 班级__ 097_____ 学号____14_____ 姓名___胡笑_____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围绕着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的、矛盾的内心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霍夫米勒因此带着沉重的负罪感而抱恨终生。 茨威格在小说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们不知不觉融入霍夫米勒跌宕起伏的心灵世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道德选择的困境:艾迪特的自杀是谁的过错,霍夫米勒是否需要为此负罪终生?这样的质问不能不让我们久久难以释怀。这个故事为“爱与同情”的命题做了最好的注解。 霍夫米勒的“同情”促成了艾迪特最后的自杀。 康多尔大夫说的一段话: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 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就它的前半部分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小说。这个结论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我的一种直觉--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投入地把它看下去。 对我而言,这个故事一开始存在一个悬念,即它的主角到底是谁。前1/3部分的叙述展开得不疾不徐,并且可以说每个字都很精彩。乍一看来,故事要怎么发展,轮廓已经非常清晰。正由于太容易揣测了,反而令我怀疑起来。并且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茨威格最擅长描写的一类,因此也为我所熟悉。面对他生前

试论网络玄幻小说的文化意义与特质_王生龙

试论网络玄幻小说的文化意义与特质 王生龙 (新乡学院) 摘要:网络玄幻小说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发展很快,小说作者运用网络规则操纵着文字符号的编排来玩耍个性,宣泄与游戏,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镜像,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我们要对这一文学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充分尊重网络小说语言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弊病加以整治和控制,积极引导,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网络玄幻小说创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玄幻小说;文化意义;文化特质 网络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像基础上,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事件的幻想类小说,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揉合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其背景通常都建立在非百分之百理性或是不可预测的世界结构上,内容多有魔法、神怪、先知、超能力等。 1、网络玄幻小说的发展轨迹 从2000 年初到如今,国内网络玄幻小说的文本形态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般认为,这段时间玄幻小说的发展轨迹可归纳如下: 1.1 模仿阶段 西方奇幻作品以及由西方现代奇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商业电影《魔戒》的成功,带动了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奇幻小说的升温,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全球化状况以及西方文化产品的强大渗透性,中国读者兴起了西方奇幻小说热,《龙枪》、《魔戒》系列原著的翻译作品适当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这时网络中出现了西方奇幻小说的模仿创作热潮,并且使一直处于网络文学弱势地位的幻想小说跃升到了强势地位,2001 年与2002 年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写手们几乎全在创作西方魔法异世界的奇幻小说,当时的玄幻小说以西方中世纪神话为创作源泉,沿袭西方中古骑士文学的传统,带有很强的模仿痕迹。代表作有今何在的《若星汉》、读书之人的《迷失大陆》等。 1.2 本土仙剑阶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同步提升: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含答案)

【题文】 情节叙述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结构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情节叙述手法题的解答技巧。 一、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这节微刊主要关注情节的叙述手法。【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二、方法归纳 1.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茨威格简介(部编本)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一、生平经历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同精灵的斗争》(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