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的笑 声 》 终 止 , 后创 作 长达 近 3 才 前 0年 , 写 下 了 共 4 0余 篇 具 有 现 代 浪 漫 抒 情 色 彩 的 小 说 。 因 此 , 我 们有 充分 理 由将 他 视为 中国现代 小 说 的开 创 者之
一
的 新 诗 的 旋 律 、 奏 , 进 了 小 说 世 界 。 … … 他 的 节 带 热情 则是 直泻 的 , 乏一 种 掩 映 、 曲 、 胧 的美 , 缺 迂 朦 却包 孕着 气 势 , 人 感 到作 者 的元 气 充盈 , 脉偾 令 血 张 。 郭 沫若 的早 期 小说 跟五 四其 他小 说 一样 , ”㈣ 极 富 情 绪 的 感 染 力 和 内 在 热 情 , 能 在 读 者 那 里 唤
术 成 就上 看 , 在 老 舍 、 金 、 圣 陶 、 天翼 、 要 巴 叶 张 沙 汀 等 不 少 人 之 下 。但 郭 沫 若 小 说 确 有 着 自成 一 格
郭 沫 若 说 , 我 不 喜 欢 小 说 ” 【 他 早 在 1 1 “ , 1 但 99 年 1 1月 就 已 经 在 《 中 国 》 刊 上 正 式 发 表 了 形 新 月
天 才 的 处 所 。 一 株 棕 树 是 不 会 在 寒 带 地 方 发 育 长 大 的 。 ㈣ 诚 然 , 沫 若 小 说 既 缺 乏 鲁 迅 小 说 思 想 ” 郭 上 的 深 度 , 不 像 茅 盾 小 说 题 材 上 那 样 宽 广 , 艺 也 从
本 文为 20 06年 度 四 川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 沫 若 文 艺 美 学思 想 的现 代 性 ” 阶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 Y 0 6 0 , 郭 之 项 G 2 0 Z 3 主 持人 : 肖伟 胜 ) 。
且 他 的小说 创作 一 直延 续 到 14 9 7年 发 表 的 《 下 地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

收稿日期:2019-01-25作者简介:杨四平(1968- ),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魏文文(1988- ),女,安徽蒙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郭沫若以“主情”主义把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建立了新的诗歌美学观。
他提倡情感的“自然流露说”和诗歌的“内在韵律说”,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
……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
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
我看到这体相一如的境地时,才有真诗好诗出现。
”[1]13-16诗的本职在抒情,但是“情缘何处”“情因何起”呢?实际上,诗歌的抒情和叙述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情感都要落实到诗歌文本中,只有依附于形式的情感或情绪,才能称为“诗”的情感。
“无论这样的‘事’如何细微,都会具有情——事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以及情——事萌发、变化的时间进程,这当中可能既包含因果与逻辑关系,也可能暗含着时间的关系。
”[2]郭沫若曾经用一个公式表示诗,即“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前者被称为“Inhalt”(内容),后者被称为“Form”(形式),[1]13-16无论抒发情绪的内容还是落到纸上的诗形都离不开叙述,它们是诗之所以为之的充分必要条件。
纵观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叙述,无论是抒情叙述主体、叙述结构、叙述时空,还是诗歌意象,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叙述特征,即定型反复性。
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一如果说叙事文本中存在叙事主体(叙述者),那么抒情文本包括抒情诗中也应该包含抒情主体(抒情者)。
从文学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抒情主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杨四平,魏文文(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郭沫若诗歌不仅以独特的抒情将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而且在诗歌叙述上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定型反复性特征,彻底摆脱了“非诗化”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经验。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
郭沫若认为,新诗、旧诗之间的分别并不是绝然重要的,充沛的和真诚的力量才是诗最重要的内核,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他说“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地颤动,灵地颤动,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地欢乐地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
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
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情感的起落。
关于诗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的形式要绝对自由,不拘泥于限制,为了表达主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别人的批评。
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
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2No.3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断闪现,反复回响。
如在《凤凰涅》中,那凤鸟与凰鸟又是“起舞”,又是“歌唱”,然而它们所有的匆忙恰是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火葬;在《天狗》一诗中,那吞食一切的天狗,最终又在疯狂自虐中爆裂消亡;在《死》一诗中,抒情主体把现实世界中恐怖冰冷的死比喻成“我的情郎”;而在《死的诱惑》中,死亡又化身为多情的女郎;等等。
那么,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郭沫若为什么如此青睐死亡这一意象?郭沫若的诗歌是崇尚情绪表现的,在对死亡主题的不断强化、对死亡意象的反复渲染中,诗人究竟意欲传达怎样的情绪?再者,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以激昂的情绪、瑰丽的想象、宏伟的构思与悲壮的风格于“五四”诗坛横空出世,那么,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诗人浓郁的死亡意识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探析。
一死亡意识对郭沫若诗歌早期情绪表达的强化郭沫若早期诗歌特别重视情绪的酝酿与传达,他认为,“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 ,心琴上弹出来的M olody ,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他甚至更直接地用公式来表达对诗的理解:“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在这些阐释中,郭沫若把情绪放置到诗歌本体的地位。
因为直觉是情绪激发的门户,想象是情绪飞翔的翅膀,它们和“适当的文字”一起,共同导向诗意情绪的传达。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情绪指向非常明确,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爱恨情绪。
其间的恨主要导向对旧秩序、旧事物的批判,其间的爱主要导向对抒情主体爱欲对象的赞颂。
并且,郭沫若在诗歌当中所传达出的爱恨情绪,不是那种温温吞吞、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缠绵的爱、幽怨的恨,而是激情似火、冷凝如冰的情绪极致。
郭沫若善于将爱与恨的情绪导向激情状态,这种由平静向激情状态的转化,常常是靠死亡意识的纳入来实现的。
例如在《凤凰涅》中,诗人通过凤鸟和凰鸟的飞翔与鸣唱传达出了对旧世界的仇恨情绪,这种情绪最初表现为凤凰二鸟对“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黑暗世界的诅咒,接着通过凤凰二鸟合力集香木自焚,以抒情主体的死亡与黑暗世界的毁灭将批判的情绪导向了高潮。
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模式的构建与演变

变三方面论述郭沫若早期小说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情况。
一
说”“ 、寄托小说 ” 自我小说” 和“ 等等类型评价 。以
浪漫 主义 或表 现 主义为 其 小说 艺术 一 以贯之 的基
、
早期 小 说 模 式 构 建 的四 ” 前 。一生 创 作 五 之 中、 短篇 小 说 4 ① 影 响不 及 其 诗 歌 和戏 剧 , 7篇 , 但
极强的叙事特点结合 自然写实的手法等构成其独 特的小说模式形态。这种模式在长期动态的构建
中有 所发展 和 变化 ,有 着 特殊 而复 杂 的演 变 和构 建过 程 。 就学术 界 的 主流观 点 而言 ,郭 沫若 小说 的模
义写实手法融合 ,而成一种复合体杂糅型小说模
式。 这一模 式 蕴含 的浪漫抒 情手法 、 自然写 实态 度
的稚 拙模 仿之 痕 ,小 说 模式 构 建呈 现 多方 杂 取 的
旦豁然而贯通 ’ 的程度 ” 网 作为德国浪漫主 。(
元文化 影响下 , 经杂糅 多种哲 学、 美学元素和现代 文学思想后 , 形成独特的主观情绪表现 和抒发与客观写 实结合的复合型
小说模 式形 态。这一模 式包含 的情感抒写和 自然写实的创作基质 , 为他的 中后期 小说演变为“ 革命 浪漫主义” “ 和 革命现 实
主义” 小说 模 式奠 定 了基 础 。 关键 词 : 沫若 ; 期 小说 ; 作模 式 ; 合 型 郭 早 创 复
展极为复杂。 98 11 年—— 12 年是郭沫若小说创 94 作的丰盛期 ,在郭沫若小说创作生涯中属于早期
中, 这种复杂动态的模式形态随作者的思想、 社会
} 本文为四川省哲 学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 四川郭沫若研 究中心研究课题项 目: 郭沫若 小说研究成果之一( 编 号 : 2 0L 2 GY 0 8 0 )
评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评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摘要: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创作于1923年至1936年,作家灵魂深处的民族忧患意识促使他对一系列先秦历史人物进行了反叛性的创造改编,其笔触沉入人性深层,将过去宏大正史压抑下的欲望、情感等永恒命题成功地释放出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作浪潮中一朵别具异彩的浪花。
笔者拟从历史意识和表意姿态两个方面探索郭沫若历史小说中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表意姿态1游戏历史:虚拟与消费后现代语境中,人类文化记忆和历史传统被毅然抛弃,人成为四处飘零的无根游荡者,而历史则演变为没有线形时间联结的幻影或档案。
历史的链条被无情截断,过去与将来不复存在,只有当下的呈现。
创作者大胆地戏拟与消费历史,将各种历史符号拼贴在一处,仅仅为作品铺垫一种历史氛围,增添一道历史的布景。
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创作于1923年至1936年,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作家灵魂深处的忧患意识,从而对先秦历史人物进行了一系列叛逆性的改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小说创作浪潮中一朵别具异彩的浪花。
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随心所欲地突破时空界限,让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中国的文庙来拜会孔子,两位贤哲就各自的社会主张进行了调侃式的沟通交流,其中不乏生动逼真的心理描写。
在讲述这一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事件时,文中引用了大量《论语》、《书》和《易》里的原话,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还夹杂着许多时下流行的话语:“名人演讲”,“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产”、“共妻”及“自由离婚”等。
艰涩难懂的先秦语言与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话语融为一体,作者有意将在某些特定场合才使用的话语挪移到另一语境中,运用张冠李戴、插科打诨式的话语错置,营造出一种特殊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郭沫若凭借自身固有的体验和认知,依靠想象力的任意捏合,虚拟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以今人身份复述古人之事,由此便出现了中国二千年多年前的孔圣人和19世纪共产主义的创始者跨越历史长河在文庙会面的滑稽场景。
评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的流 淌着 人 类 欲 望 , 现人 心 躁 动 沸腾 的时 代全 景 图 ; 底 消 除 表 彻
传 统 价值 信 念 对 人及 其 生 活 的 贬抑 ,拆 解加 诸 人 生 之上 的沉 重 负 载 . 生 活 真相 以其 粗砺 的原 生 态方 式 显 现 出来 。 郭 沫若 小 让 在 说 中 . 者 已通过 作 者 对历 史 的 游 戏 得 到 了实 现 , 者则 主要 表 前 后 现 于 以 “ 本 能 ” 支点 展 现 历史 人 物 的 内心 隐秘 。 性 为 据史 书 记载 :
二 十世 纪 中国 文 学创 作浪 潮 中一 朵别 具 异 彩 的浪 花 。笔者 拟从 历 史意 识 和表 意 姿 态 两 个 方面探 索 郭沫 若 历 史 小说 中的后
现代 叙 事 特征 。
关键词 : 现代主义 后
历 史 小说
表 意姿 态
中图分类号:l 0 6 2
1 游戏历史: 虚拟 与 消 费
摘 要 : 沫 若 历 史 小说 集 《 郭 豕蹄 》 创作 于 12 9 3年 至 13 96年 , 家灵 魂 深 处 的 民 族 忧 患 意 识 促使 他 对 一 系列 先 秦历 史人 物 作 进 行 了反 叛 性 的 创造 改编 , 其笔 触沉 入 人 性 深层 , 过 去 宏 大正 史压 抑 下 的欲 望 、 感 等 永 恒 命 题 成 功 地 释放 出来 , 为 将 情 成
那 赤 裸 的 全身 , 实是 充 塞 着他 的全 部 感官 。 其 那从 葛杉 下 鼓 出 的
一
对 隆 起 的乳 头 ,那 把他 的秘 密 什 么都 看 透 了 的一 双 黑 耀石 般
第 7卷 第 2期
Vo. N . 17 o2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a d W r ePe i d c l a n i ro ia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循梦这一线索对郭沫若早期小说群进行梳理,很容易发现自处女作《骷 开始,郭沫若在《牧羊哀话》《残春》《喀尔美萝姑娘》等较为成熟的早 期作品中插入了梦的场面。如果对梦的描写仅止于一般意义上的情节渲染,那倒 也无须小题大作。然而郭沫若小说中的这些梦却并非点缀性插曲,而是出于作品 本身结构上甚至思想表述上的绝对需要。而且,尽管同样是梦,作者早先作品中 的梦和后来作品中的梦竟然意趣迥异。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有别于“五四”主流 启蒙叙事、始终置身于与“现在”的潜对话中的一种浪漫主义文学叙事策略。 处女作《骷髅》和《牧羊哀话》中主人公“我”的梦境,多少属于猎奇性故 事情节的需要。《骷髅》中作者梦见自己从美女死囚身上割下的人皮复苏,听得 耳畔有声音在叫:“喂,快还我的爱人来!”睁眼一看,门口站着一具让人毛骨 悚然的死人尸骨。《牧羊哀话》中的“我”梦见羊群、狮、豹、虎围着一对身体 赤裸的少男少女在墓地翩翩起舞,突然一个矮壮的凶汉出现,手持利刃迎面刺来……从 梦的荒诞性上看,与这两篇猎奇故事所显示的浓厚异域风情和斑斓刺目的色彩不 无相配。尽管未见得表现了作者的深邃的思想情感,但无疑在假借故事的传奇性 来构建怪谲而神秘的欲望叙事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后来创作的《残春》《喀尔美萝姑娘》以及《昧爽》和《梦与现 实》这样一批作品中,梦的叙述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或者说梦的设定即 是某种观念的折射,故带有一般性直叙所不具有的深层意蕴。梦里的主人公成为 挣脱了家庭、义务、责任以及社会道德等现实束缚而获得了解放的“自由的存 在”。这样的梦的穿插实际上为我们把握作者的深层意识结构提供了某种较为可 靠的暗示和参照系。
142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种姿态凸显了出来。正当爱牟和S护士肌肤相亲之时,同样有心于S护士的留 学生白羊匆匆赶来告知爱牟家中发生了母杀亲子的惨案。白天的爱牟已视白羊为 情敌,梦里白羊在微妙时刻出现阻止爱牟和S护士的关系实质性发展。在潜意识 中,对爱牟来说,家庭、孩子、特别是妻子的存在成为他爱情自由的障碍。白昼 间的罪恶感在梦中以遭受天罚的终结形式出现这也不难理解,但妻子的疯狂和亲 子的被惨杀不能不说是这篇小说始料未及的结局。“由贺君的发狂而影到妻的发 狂,由晚霞如血而影到二儿流血,Sirens的联想而影到Medea的悲剧,由Medea的 悲剧而形成梦的模型。”
14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23年上海滩的现实:灯红酒绿的街头衣衫褴褛的 盲女乞丐,穷人饥寒交迫而浮肿的面孔…… 笔者认为,这篇作品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作者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并 通过文学的手段使其具象化。然而,作者并没有将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直接抛给 读者。如果说作者通过梦幻与现实的对比醒悟到了什么,那么它就是文中作者所 指出的:“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 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这段话对探索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思 想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留学时期的郭沫若通过诗歌对自己的祖国表达出强 烈的眷恋之情,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由于他作为海外学子与祖国的残酷现实之间 存在的物理距离。换言之,以《女神》和《星空》为代表的一批给同时代新诗坛 带来巨大震撼的诗歌之所以诞生自生活在日本博多湾的留学生郭沫若笔下,除了 作者的非凡胆识和新颖的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外,恐怕更重要的还多亏了他那种 与众不同的边缘视角。 1923年3月学成归国所见国内的腐败和百姓极端贫困使得郭沫若的思想发生 了巨变。之前,他对社会的认识止于对穷人的同情和对富人的憎恨的感性层面。 1923年4月以后的他通过对国内社会现实的体验而对好感情冲动走极端的故我进 行了否定。1924年研读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事实上为他创造了 一种契机。他的思想由此开始向社会主义急遽倾斜,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前的感性 认识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质变,即嬗变为一种阶级意识。这一时期创作的《梦与现 实》可以说恰好从侧面反映了这种思想濒临质变的前兆。 通过对《昧爽》和《梦与现实》这两篇作品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郭沫若这 一时期在小说中的梦幻叙事表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是观念性强;第二是极富象征 性;第三是缺乏具体性。这种夹带几分浮躁的创作状态到了《喀尔美萝姑娘》中 才有了明显的改观。
一
在郭沫若生前出版的作品集中,《沫若文集》要算作者本人经手编辑的最 后一套、也是收录作品最多的一套作品集。该文集第5卷辑录的38篇小说中,早 期创作的小说占23篇(内含历史题材小说2篇),其中至少有15篇明显属于作者 对自己日常私生活片段或情感经验的写实。笔者认为研究此类小说时,避免照 搬“私小说”一类日本文学中带有特定含义的固有名词而采用“自叙小说”这一 说法 比 较 妥 贴 。 为 了 使 论 考 更 具 说 服 力 , 本 文 选 择 了 《 牧 羊 哀 话 》 春》
作家作品研究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武继平
内 容 提 要 : 郭沫若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诗歌和戏剧,这几乎成为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定论,他的小说很少得到批评界的关注。事实上郭沫 若、郁达夫和张资平等早期创造社同仁以留日学生独特的边缘视角积极 参与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大业。早期创造社小说明显带有探索性,为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以“梦境”为主轴,围绕 作品中时空的虚构展开,旨在阐释郭沫若早期自叙小说的叙事策略。 关 键 词 : 郭沫若 创造社 自叙小说 梦幻叙事
9
。Hale Waihona Puke 主人公爱牟钟情于S护士。S护士亦为这位风度翩翩的医科大学生所吸引。 然而爱牟是有妇之夫。这番恋情自然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其实,由于这场恋 爱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结局,所以处于觉醒状态的主人公一直将感情抑制在 潜意识之下。这种人为的欲望压抑直接导致了梦中潜意识层面的活跃。凭心而 论,爱牟喜欢S护士,而且渴望与她幽会。现实中的爱牟因为受到道德观念的 制约不能将自己的愿望付诸实现。然而,实现不了并不等于不想实现。在梦里, 道德观念的监视和制约被解除,人的欲望便还原为原始自然状态。小说中爱牟在 梦中与S护士幽会于笔立山,这一场面可以说是主人公昼间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的宣泄。S护士诉说胸部不适,爱牟为她诊察时看见了她美丽的胴体。一种对美 的占有欲因此而蠢动。在意识呈解放状态的梦幻空间里,昼间的罪恶意识也以另
8
笔者认为,就《残春》而言,郭沫若所说的“心理描写”和“潜在意识的流 动”都是靠梦境呈现出来的。在此,梦不仅是作品的构成部分,且为小说全篇之 高潮。很明显,作者把《残春》这篇作品当做了表现潜意识流的实验台。然而,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流,而且故事里的梦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于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潜意识流,《批评与梦》一文已经显露出郭 沫若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荣格心理学的理解。他认为,前者“是主张梦是幼 时所抑制在意识下的欲望的满足”。精神分析学家们对梦所作的解释是“梦是昼 间被抑制于潜在意识下的欲望或感情强烈的观念之复合体,现于睡眠时监视弛缓 了的意识中的假装行列”
三
《喀尔美萝姑娘》可以说是郭沫若1924年8月写下的一篇双重人格者忏悔 录。与同一时期其他自叙小说一样,它也是基于日本大正末年作者留学九州帝国 大学私生活的写实。 小说仍然从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展开。“我”是位于日本福冈市某 工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妻子瑞华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在日本。自从听妻子说 附近街巷里有一位眼睛长得非常美丽的卖糖人儿的姑娘那天起,“我”那平静的 生活水面就掀起了波澜。先是好奇心作祟前去窥视。不料一见钟情,坠入情网后
2 1
《残
《梦与现实》
3
《昧爽》
4
和《喀尔美萝姑娘》
5
等1924年11月告别留
日生活归国以前的一批代表作品为考察对象。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郭沫若的自叙小说并不像日本大正时期盛行的“私 小说”那般刻意忠实于对作者私生活的“平面描写”和“客观描写”。他的自叙 小说所表现的写实空间里,几乎毫无例外都编织有以梦境这一形式出现的虚构时 空。究竟这种梦境的设定对要求写实的自叙小说有何意义?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
10
作者在创作时由此及彼的奔放联想,最后让希腊神话
中的人物美狄亚为报复丈夫对自己的遗弃而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惨案作为 自己寻求性爱自由的高昂代价。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同样适合思考对文学的执著 追求和受到现实家庭生活束缚这两者的关系。在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作者在梦境 里将理想与现实极端地对立起来的生存焦虑和人生观。 接下来考察写于1923年的《昧爽》和《梦与现实》。我们将会看到在这些作 品中作者对梦境的安排以及暗示性的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明显变化。 《昧爽》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作者用幻听和幻觉的荒诞叙事手法展现给读者的 作者私生活片断。主人公“我”夜晚孤零零地睡在床上,梦中听见几只臭虫像幽 灵一样在聊天。它们吸饱了“我”的鲜血,口口声声高喊着它们是热爱和平的种 族,不应该遭到人类的戕害。“我”愤愤不平地找到这些吮吸人血的饶舌家伙, 并毫不留情地将它们歼灭。 故事的怪谲荒诞让人联想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的《变形记》,而叙事方式以及在幻想世界中描写现实的手法又让人不禁想起蒲 松龄的《聊斋志异》。这篇貌似荒唐的小品无疑暗示了上海这所冒险家乐园中剥 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的象征性意义上观察到作 者的煞费苦心。第一是小说主人公“我”在故事中扮演伸张正义的角色;第二是 让靠吸人血活命的臭虫们以伪善者的面孔粉墨登场;第三是让第一人称从梦中醒 来把它们赶尽杀绝。 我们看到,郭沫若在试图给某种观念赋予梦的形态并使之具象化。梦幻与现 实之间,有如不可逾越的“天堑”。正是由于现实之中欲望得不到实现,梦幻才 被作者当做了实现和宣泄其欲望的舞台。笔者认为,这就是郭沫若凭借现代文学 想象对生活进行诠释或干预的谋略。 《梦与现实》这篇作品不乏作者思想的闪光。作品的内容正如它的题目所 示,由两幅画面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一幅为梦境,另一幅为1923年上海的现实。 梦中出现的是:明媚的阳光纷飞的蝴蝶,美女们在花园里向诗人泰戈尔赠戴花
140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