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导图
八年级下数学思维导图

八年级下数学思维导图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具备的重要性质。
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的前提下,学会利用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一、树形思维导图因为在最初指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的时候,我给学生展示的就是树形图。
所以学生运用树形图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比较熟练。
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了树的形状,对树干、树枝、树叶及分枝的感知非常清晰,也就很容易的联想到树干、树枝与主题、分主题的逻辑关系。
所以学生运用树形图的时候比较多,也绘制的比较好。
如图1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分式的树形思维导图.树形图的优点是主干分支非常明确,但画起来比较麻烦。
为了更简单的运用思维导图,后来我们发动学生研究更简单的思维导图形式,大家确认就把树干简化为一个圆、椭圆或正方形等简单易画的图形,如图2:学生把树干简化成一个圆环,涂上不同颜色,画上一个指针,这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二节数学实验室中的转盘模型变形图,学生的这一构想即贴近课本又有一定的创造性。
二、箭头或框架式思维导图箭头或框架样式的思维导图,老师在日常备课或给学生做知识梳理的时候会经常使用,非常简洁明了,而且容易绘制。
只是以前我们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去重视。
这种结构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很简单好用的思维导图,特别适合在课堂中应用。
在具体的运用中我们要先总结出本节课的主题,用一个关键词表示。
然后直接用箭头往下分支出二级、三级等主题,也是常见的框架结构图,学生运用起来非常简单容易上手。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而“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
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
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采用便于生长出知识点的树状思维导图——“智慧树”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引导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
通过富有趣味的“智慧树”,让学生的思维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无限延展,智慧迸发。
一、利用“思维导图”架构一年级数学知识体系,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比较清晰、简单,结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一棵棵形象直观的思维“智慧树”将低年级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激发小学生思维动机,帮助小学生理清思维脉络,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
而在“智慧树”的建构过程中,包含了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思维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突出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结合不同的课例,采用了不同的架构方法,同时赋予枝干不同的色彩,与学生共同建立了低年级数学学习知识体系的“智慧树”,包括:计算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图形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等方面,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中小学生思维导图系列课程教学课件(12课完整版)

1.考试时,阿财一題都不会写,但是为什么 突然眼睛一亮,开始振笔疾书?
他在写姓名、班级、学号。
2.为什么爷爷送给小明一份生日礼物,小 明却一脚把礼物踢开?
3.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足球 去掉两点水
思维发散
从一个主题中心开始, 你的大脑可以发散出 不同的想法和产生不 同的思考角度。
思维发散练习 (Brain Bloom)
发散练习
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不倾倒,不打 碎,请问如何取出里面的水?
发散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发散思维的作用:
核心性作用:为人脑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通道。 基础性作用: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
4.一架高空飞行的客机在航行中,小王突 然打开门冲出去,为什么他没摔死?
他是冲进了厕所
5.几个学生排队上校车。4个学生的前面 有4个学生,4个学生的后面有4个学生,
8个
4个学生的中间也有4个学生。请问一共
有几个学生?
6.阿研的口袋里共有10个硬币,漏掉了10 个硬币,口袋里还有什么?
一个破洞
你们表现真棒!
运用基本分类和逻辑,藉由色彩、图 像和符号等,让思维清晰敏锐
全球顶尖的大学
都在教授这项思维方式……
世界上一些杰出的领导人
都已在工作中运用这项工具……
你知道这些人是谁吗?
据统计,
世界500强中有80%以上的企业
都在应用这项工具……
波音公司利用思维导图, 把原来6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为6个月
ZHONG XIAO XUE QUAN KE SI WEI DAO TU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思维导图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
注意的广度 1-知识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源自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注意
瞬时记忆,时间短,容量大 特点 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 识记,有意识记(主要方法),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死记 硬背),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记忆的过程 保持,巩固的过程 再现(回忆和再认)。回忆:过去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他们在脑中重新呈 现。再认:过去的事物在眼前,能把他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创造性培养 思维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课程环境塑造个性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问题解决
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 容易分散,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 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 需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二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持续时间越长,越稳定,但感受性 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换,成为注意的起伏或者注意的动摇
小学生思维导图怎么画

小学生思维导图怎么画绘制思维导图,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该与表达内容相关联,使人看了就能知道你在说什么。
因此,我们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必须具体、直观,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吸引力。
在思考问题时画思维导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作为主题句这样细小的问题,因此,画之前需对主题进行反复斟酌、深入推敲。
若主题是记录“现象”,那么首先得让大脑产生“感受”;其次还要想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它用词汇组织起来,最后再通过有效排列将其串成完整的话;若主题是概括性强的内容,如生活常识等,就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找寻最恰当的比喻或论据;若主题包含多种事物,也应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理顺,防止“杂乱无章”的状态出现。
二、简洁清晰是原则。
思维导图画好后不仅要整齐美观,而且要简洁清晰。
有些同学在创作时喜欢花里胡哨的颜色、花纹等元素,这样做只会令人心烦意乱,影响读者阅读速度,降低阅读兴趣,画错了主题甚至会喧宾夺主。
如果担心自己平时书写时太匆忙没有注意格式标准化而无法保证高质量的画作,建议新手朋友们在尝试初期购买专业的软件和教材指导课程,借助科技来帮助练习提升。
三、用符号或文字将图形连接起来。
要正确展示思维导图,符号与文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张思维导图中都少不了插图、公式、结构线、表格、参照点、连接线等,若没有这些辅助工具,很难全面地呈现信息。
另外,如果不确定哪些地方是重点,可根据自身需求勾选关键词和箭头,从而更快捷、精准地获取核心资料。
四、独特的设计风格,如折线形、水波纹或者散点式……除了优秀的创作功底,思维导图的设计布局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具有统一风格的纸张、笔或其他工具。
另外,笔记本边缘的装订方向也可影响到画面的布局。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摘要本研究指出思维导图既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跃教学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多思维层次交流,引导学生掌握读写方法的教学策略;又是能帮助学生建构各种文章的结构及文辞、段落间的联系,促进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和掌握自主阅读的学习工具。
在综合分析思维导图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基础上,通过实践观察,就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流程,使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已有研究更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教学流程,S-T课堂分析,小学语文一、研究的背景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具有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1]。
刚出现时主要用于商业,现在逐渐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成为一线教师的一种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能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调动左右脑同时运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阅读材料复杂而广泛,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储存的信息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阅读材料的难度也逐渐加深。
教师能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带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大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和应用因为更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
同时,它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3]。
这恰恰能够满足学生克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材料多、知识点繁杂等困难的需求,帮助学生构建一篇篇文章知识点的联系,提高记忆力,协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度和自学能力。
基于以上对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联认识,笔者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等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江伟英[4]老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课堂,旨在探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并对其课堂案例进行S-T定量分析,客观评价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成效性,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实践性参考。
学生思维导图(原始20个)

信息 气味
阅读笔记
感光 单眼
眼睛
复眼
看
物体
准确具体
思想感情 性格特征 内心活动 精神品质
反应
表现人物个性
服务
动作
思想
情绪
感受
原因
发展 内心活动
心理
外貌 语言 动作 心理
人物特点 关键
作文技巧
其他
记叙事件 人员关系 正侧面 对比
外貌
人 定义 特点
性格
物 一定要 内心
特 忌讳 公式化 一般化
点
肖像 静态
人民币单位换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100 分
重量单位换算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1 公斤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数
长度单位换算
1 平方千米=100 公顷 1 公顷=10000 平方米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100 平方毫米
避免打扰
需要频繁练习
了解新的观点
平稳情绪
需要集中 注意力
学习技巧
是一套理解 事物的体系
频繁休息 我都知道什么?
需要 主动
解决特定问题
我真的了解吗?
哪里还需要加强?
掌握新的技能
长度单位换算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 米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0
厘米
面积单位换算
1 平方千米=100公顷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米
面积单位换算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的问题及对策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簡单却又极其有效。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学生大脑思维的无限潜能。
运用思维导图会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逐渐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从而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在引进思维导图教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学习中知识能够纵横勾连,思维更加全面。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操之过急,画虎不成反类犬,陷入了误区,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穿新鞋走老路:传统笔记穿上思维导图的“马甲”。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起到了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理清思路的作用。
这些板书一般都是使用圆弧括号、方括号等线性符号体现,稍有变化的板书也不过是使用形象化的简笔画辅助。
虽然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直观清晰,但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很多人都是现抄照搬,真正消化的可能并不多,放在课下复习,根本不理解这样的结果从何而来。
同时,这种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做出联想,抑制学生的思维,且容易产生枯燥感。
思维导图避免了上述传统笔记的弊端。
在学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他们将原有的板书的括号改成曲线,其余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
如有人在教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围绕思考中心词“运动方式”,只有孤零零的两个关节点上写着“直线、曲线”两个词。
试问,这样的绘图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这和用大括号的笔记有什么区别?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根本达不到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