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
湖州市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湖州市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李贽(1527年-1602年),字淳泽,号南蔚,湖州湘湖(今湖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又为明代理学家之一。
李贽博学多才,他擅长经学、诗词、书画,尤以理学见长。
他在理学上的独特贡献对于明清理学传统具有重要影响。
他以自己的学问和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南蔚先生”。
小点1:李贽独创了“格物致知”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明代理学的重要派别之一。
小点2:他的著作《空灵集》和《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鼻祖之一,对于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湖州吴兴(今湖州)。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词成就极高,被誉为“诗仙”,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小点1:白居易的诗作以豪放、直抒胸臆为主,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小点2: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成为了经典,流传至今。
三、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千里,号鹤洲,湖州德清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他担任过太平天国的军事顾问和鸦片战争前的驻广州总督,被誉为“宜春全彭公”。
林则徐以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受到广泛认可。
小点1: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积极主张对外争取平等待遇,提倡改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的先行者。
小点2:他的著作《钟鼎山战札》、《学古五礼论》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笔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总结:湖州市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贽的理学思想和文学成就、白居易的豪放诗词和文学影响、林则徐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都为湖州和整个中国文化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这些人物的故事和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让我们铭记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湖州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湖州 美食 名人 诗句

湖州的美食、名人、诗句湖州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城市,以其美食和历史文化而著名。
以下是湖州美食、名人和相关的诗句:1. 湖州美食:湖州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如湖州粽子、湖笔鸭、湖州鱼头、湖州臭豆腐等。
这些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湖州名人:湖州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南宋文学家陆游、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现代作家矛盾等。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也为湖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诗句:湖州的美景和美食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美。
例如:(1).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苏东坡这句诗描绘的是湖州的一道美食“鲙缕”,即鱼肉切成细丝,薄如蝉翼,美味得让人垂涎欲滴。
(2).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苏东坡这句诗描述的是太湖蟹,湖州地处太湖之滨,太湖蟹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蟹黄丰富,与酒相得益彰,蟹肉雪白鲜嫩,足以让人食欲大增。
(3).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东坡这句诗表达了湖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长江环绕,鱼类资源丰富,山峦连绵,竹笋香气四溢。
这里的鱼和笋都是湖州美食的代表。
(4).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沈水,宿雁难将烟作楼。
——陆龟蒙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湖州的美食,但是通过对湖州自然景色的描绘,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美食文化。
湖州的美食与美景相得益彰,互为衬托。
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湖州的美食,也展示了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诗句的描绘,我们可以想象出湖州美食的诱人魅力,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湖州美食的热爱和向往。
总之,湖州的美食和历史文化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人墨客的关注和喜爱。
湖州历史名人

湖州历史名人湖州素有才子佳人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历史名人。
这些名人不仅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为湖州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湖州历史名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辉煌的历史。
一、文天祥文天祥,字敬修,号南庵,湖州德清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是南宋末年抗金护国将领,曾任湖州团练使、参知政事等职。
文天祥以其忠君爱国、机智勇猛的形象深受后人敬仰。
他的《靖康耻》一文成为了中国抗金斗争的经典之作,激励了无数后人不屈不挠地抵抗外敌。
二、祝枝山祝枝山,字世明,号自然居士,湖州长兴人,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他擅长山水诗和楹联艺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均有着极高的造诣。
祝枝山的作品多以自然风物为题材,描绘出了湖州的山水秀美和人文景观,被誉为“湖州楷模”。
三、陆游陆游,字务求,号淮海病中,湖州安吉人,是宋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是中国著名的抗金名将,曾多次征战南北,力挽狂澜于既倒。
陆游的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凝聚着他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和对人生苦难的感悟,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四、钱钟书钱钟书,字默庵,湖州织里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曾留学英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钟书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被誉为“国学大家”,他的代表作《围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五、严世蕃严世蕃,字梁古,号飞云先生,湖州长兴人,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擅长草书和篆书,作品富有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张力。
严世蕃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综上所述,湖州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文学艺术、政治军事和教育科技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为湖州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历史名人的光辉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湖州的地方故事

湖州,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湖州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1. 瓷州城的传说:
- 相传在很久以前,太湖所在的地方是瓷州城,城里的居民个个良心墨黑。
一位神仙化身为凡人进城卖笋,却遭人抢夺。
神仙走后不久,地下冒出洪水淹没了瓷州城,形成了现在的太湖。
据说太湖南岸“小沉渎”就是当年瓷州城遗址的一部分。
2. 百口的故事:
- 湖州有特殊的百口故事系列,包括《湖州的美丽传说》、《湖州的勇敢少年》等。
3. 名人故事:
- 吴均:生活在公元469年到520年,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吴均集》。
- 黄歇:楚国大臣春申君,他在公元前248年被封到此地,并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4. 地名故事:
- 菰城县的设立: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将这片土地纳入其领土。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黄歇被封至此地并建城,以泽多菰草故名“菰城县”。
5. 桥畔听语:
- 湖州古桥文化系列故事,讲述着古桥的历史和当地人们的生活。
湖州的风土人情

湖州的风土人情一、引言湖州,位于我国浙江省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这里的风土人情独具特色,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领大家领略湖州的风土人情,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二、湖州的风土人情概述1.地理位置湖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上海,南接杭州,北濒太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2.历史文化底蕴湖州自古以来便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名人,如赵孟頫、吴昌硕等。
此外,湖州还是茶文化和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3.特色民俗湖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元宵节挂红灯笼、端午时节包粽子、中秋月饼等,充分展现了湖州人民的传统风俗。
4.自然风光湖州的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南太湖、莫干山等著名景点,是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三、湖州的美食与文化1.美食介绍(1)湖州粽子湖州粽子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闻名于世。
粽子馅料丰富多样,有豆沙、红枣、咸蛋黄等,口感香甜可口。
(2)湖州羊肉湖州羊肉选用当地优质山羊肉为原料,独特的烹饪技艺使羊肉口感鲜美、不膻不腻。
(3)其他特色小吃湖州还有很多其他特色小吃,如周生记鸡爪、震远同豆腐干等,让人流连忘返。
2.文化内涵(1)茶文化湖州是著名的茶乡,安吉白茶、长兴红茶等茶叶品种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
(2)丝绸文化湖州丝绸生产历史悠久,丝绸制品质量上乘,被誉为“丝绸之府”。
四、湖州的旅游资源与推荐路线1.旅游资源概述湖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景点推荐(1)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地处太湖之滨,拥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乌镇古镇乌镇古镇是我国著名的水乡之一,古朴的建筑、石板小巷、小桥流水,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3)莫干山莫干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度假。
(4)其他景点湖州还有其他诸多景点,如莲花庄、飞英塔等,各具特色。
3.旅游路线规划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
湖州清廉人物事迹材料

湖州清廉人物事迹材料摘要:一、引言二、湖州清廉人物代表1.人物一:范仲淹2.人物二:岳飞3.人物三:文天祥三、范仲淹清廉事迹1.为官清廉,为民谋利2.提倡教育,发展文化3.治理西湖,改善民生四、岳飞清廉事迹1.忠诚报国,抵御外敌2.提倡节俭,反对奢华3.严格治军,关爱士兵五、文天祥清廉事迹1.坚决抗元,宁死不屈2.提倡道德,自律严谨3.关心民生,助力救灾六、结论正文:【引言】湖州,位于我国浙江省北部,自古以来就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清廉人物,他们为官清廉,忠诚报国,关心民生,成为后世的楷模。
本文将介绍三位湖州清廉人物的代表:范仲淹、岳飞、文天祥,以彰显他们的崇高品质。
【湖州清廉人物代表】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是三位在湖州出生的历史名人,他们不仅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一生清廉自律,深受百姓的爱戴。
【范仲淹清廉事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官清廉,为民谋利,为当时的朝廷政治注入了清风正气。
他提倡教育,发展文化,兴修水利,治理西湖,改善民生,为湖州地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岳飞清廉事迹】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
他忠诚报国,抵御外敌,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严格治军,关爱士兵,展现了崇高的品质。
【文天祥清廉事迹】文天祥是元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抗元战争中坚决抗元,宁死不屈,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他提倡道德,自律严谨,关心民生,助力救灾,为我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州名人研究系列之十二胡瑗

湖州名人研究系列之十二胡瑗一代宗师万古传“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纵观历史长河,每一个兴盛的朝代无不是文化蓬勃的高峰、学派争锋的高潮、教育传播的巅峰,文人、士大夫以学识为针、为线,编织盛世太平图景,而在他们之中,师者,乃文人之敬仰、太平之良心,犹如孔孟、陈朱,一人在而天下心安。
苏湖一带物产丰饶,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间谚语,足见两地水土丰沃之貌,然湖州府不仅有着天下的粮仓,也是教育的“粮仓”。
胡瑗,字翼之,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胡瑗为泰州如皋人,因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又和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仁义礼乐之学”,讲求“明体达用”,创立卓有成效的“湖州学法”。
但是我们不禁疑惑,出生于江苏的胡瑗是如何与湖州产生深厚的渊源,他由何而来,又因何扎根湖州?一、学宗孔孟,教行苏湖胡瑗出生于官宦之家,家族始祖乃曹魏车骑将军胡遵,《三国志》注解晋诸公赞曰:“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
”胡氏一门煊赫尊贵,曾出过两位皇后、太后,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十余人。
然而,家族的荣辱兴衰与朝代更替类似,没有一个朝代永盛,也没有一个家族能永葆辉煌,胡瑗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至父亲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因俸禄微薄,一家竟步入了“家贫无以自给”的穷困境地。
然正如归有光在《张翁八十寿序》中有言:“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
”胡氏祖先积有厚德,家门衰微之际出现胡瑗重振门楣。
据记载,胡瑗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父亲胡讷也不由赞叹“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家境贫寒致使胡瑗早期未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无志之人必自弃,有志之士成大器”,胡瑗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常以圣贤自任,二十岁时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
此间胡瑗十年不归家,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胡瑗为使自己心志坚定,每见家书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这般笃定的志向与自制力,无怪乎胡瑗能成为一代大家。
湖州名人激励我奋进

湖州名人激励我奋进湖州历史上名人辈出。
自唐至清末,湖州境内举进士第1530人,其中状元16人。
湖州文学家在全国举足轻重,出现了沈约等大家;书画界名家纷呈,有姚最、赵孟頫、吴昌硕等;陆心源等藏书、校勘、纂辑家煌于明清;沈麟士等教育家代代不乏人;水利、农艺等百家学科代代有人才出;出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等实业家。
近现代,湖州也是人才挤挤,有梁希、赵九章、钱三强、、徐迟、俞平伯、屠守锷、林宗虎等。
沈尹默、钱壮飞、钱玄同、“海空卫士”王伟等也是湖州人所熟知的湖州名人。
不过,其中,我最喜欢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祜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
“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的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历史悠久, 积储深厚.,因而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例如湖笔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例如龚自珍、王充、陆游、孟郊、南唐后主李煜、骆宾王……当然,历史上湖州籍的名人也不在少数,例如吴均(今安吉县人)、沈约(今德清人)、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今长兴人)、孟郊(今德清县人)……而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名人为湖州的历史文化,更为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湖州拥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就有我介绍一下湖州的历史地理吧。
湖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
它因位于太湖南岸而闻名。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古代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相距较近,而且临近海洋。
它位于太湖南岸,世代受到太湖的哺育,可以说太湖就是湖州人的母亲湖。
自古以来,湖州人的生活就很悠闲,每天日出而作日出息,这位湖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可以说湖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都是比较优越的,而且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比较适合人们生活。
这样就适合发展文化了,我想,这就是湖州的历史文化这么悠久的原因之一了。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了自古以来的文人何其留下的诗词文章、艺术作品等一系列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还包括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说到湖州的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湖笔了。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
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有学者赋诗曰:湖笔元祖出湖州,曾与梦恬入梦游。
腕底含香书今古,毫端蕰秀写春秋。
行云流水尤潇洒,阿娜娇柔更风流。
千年文明存史册,万里江山笔下留。
朝大书画家赵孟頫对湖州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此可见湖笔的价值了吧,它的“笔中之冠”当之不愧呀。
虽然我不是浙江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是湖笔之名早就耳熟能闻了。
以前不管是在电视节目中,还是电视剧中都曾见过了。
除了湖笔,湖州的茶文化也是湖州文化的代表,下面就介绍一下湖州的茶文化。
湖州的茶文化简介:会昌元年(841)时,湖州顾渚山贡茶已进入全盛时期,据嘉泰《吴兴志》、《湖州府志》载:湖州“每岁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会昌中(843—845)上贡湖州紫笋茶一万八千四百斤。
”顾渚山唐代摩崖石刻群斫射岭老鸦窝山岩上有题字,清晰可见者有“河东张文规癸亥年三月四日”。
湖州的有关茶的两首半诗:一、湖州贡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二、吴兴三绝苹洲须觉池沼俗,苎布直胜罗纨轻。
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
吴兴三绝不可舍,劝子强为吴会行。
茶道、茶文化: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茶圣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据考证,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
湖州,就是唐朝廷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可见当时湖州茶叶的品质和名气。
饮茶之风一起,文人墨客便将茶淋人诗词,“茶道”一词也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八百多年。
皎然俗姓谢,名昼,湖州人,是南朝谢灵运的第十世孙。
其实,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早把中国天台山茶籽带到日本、播种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是日本的最澄和尚,时间是公元805年。
次年,日本空海和尚又从中国带回茶籽,献给嵯峨天皇。
在天皇倡导下,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在日本弘仁年间得到发扬光大,形成“弘仁茶风”。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但最著名的除了紫笋茶,还数独产于安吉的白茶。
白茶归类为绿茶,颜色其实也为略透明的淡绿色,因芽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绒毛而得名。
其珍奇之处在于,在数百年里,白茶都处于野生状态,而且寥若晨星。
现在的安吉白茶的母本系孤茶一株,长在海拔800米的大溪山深山岙中,已历尽150年风霜,被称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极品,被誉为“中华一绝”。
早在宋代宋徽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评价:“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御赐白茶遂为第一”。
所以说湖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有根据的,湖州的茶竟有这样的这样的历史背景真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呀,虽然我不是湖州人,但作为一名将在湖州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还有可能将开在湖州工作的我,亦是同样感到自豪的。
丝绸也是湖州文化的代表,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湖州丝绸之府:湖州是我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据市郊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湖州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4700多年的历史。
湖州丝绸之府形成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是从六朝起始,经唐,宋,元奠基,至明朝形成,前后达1400年左右。
清朝和民国前期为湖州丝绸之府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历史的长程中,曾涌起的三次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的南移,史称南下潮流,对湖州蚕丝业的发展,对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州丝绸发展较早,早在六朝时期三国吴时,吴之属地永安(今德清武康)一带生产的蚕丝就很有名,丝质特别好,与诸暨丝同为‘御丝’,上贡皇室。
东晋时,吴兴称‘善地’,最为富庶。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之后,导致中原,江淮地区人口,文化南移,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南下潮流。
促使包括吴兴郡在内的江南蚕丝产区加快开拓,蚕丝生产有了较好的发展。
吴兴等平原地区田边塘旁普遍植桑,肥桑遍野,已是‘荫陌复垂塘’,乌程(今湖州)东南三十里(今双林一带)出现了大面积成丘桑林。
还培育出了优良的桑树品种,被北方广为应用,故有‘桑悉由吴来’,北方远道南来求之的记载。
梁代吴均‘连连文蚕茧’的诗句,描述了当时吴兴盛产蚕茧的情景。
南朝时,已有绢,绵,绿绢,绿绵等丝织品。
晋太元六年(381),吴兴太守‘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宋大明年间(457~464);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湖州的丝绸业已相当兴盛。
到了唐朝,湖州已成为蚕丝重要产区。
湖州的丝织品开始崭露头角。
花绸,绵绸,乌眼绫,吴绫,纤缟,重面绢,丝,绵等丝和丝织品均已列为江南东道上贡的贡品。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乱起,中原混乱,河北,河南,关中一带成为鸡犬不宁的战场,江南则相对较为安定,又导致第二次南下潮流,北方先进的技术汇入浙江,与当地蚕织技术相融。
大历二年(767),江南道湖州的贡品,除绵,绸外,还有名贵的御服面料乌眼绫以及纤缟等织品。
贡品吴绫,花绸等更为宫廷和官府喜爱。
其中吴绫‘练染柔滑,光彩眩人’,最为出色。
‘湖州著名的吴绫,也正是在这时名扬天下,获得与‘蜀锦’相提并论的美誉。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北方战乱,绵亘数十年,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其时,湖州属吴越国(907~978)。
五代时,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
自唐至五代,湖州安吉,武康等县山乡所出丝绵,绢,纱为上乘之品,安吉县缫舍庄(今孝丰镇西13公里)的蚕丝远销金陵(今南京市)这一时期,湖州的蚕桑丝绸业为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这些代表湖州文化的事物之外,能传承文化的当然就是人类了,湖州人作为湖州文化的传承之人,他们的责任也是很大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对湖州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湖州2000多年来的文化不就没有了,所以湖州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可谓是付出了很大的贡献。
下面就介绍一下湖州的名人。
吴均吴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县)人。
他出生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
梁初,柳恽任吴兴太守时,召为主簿,常与赋诗,后为建安王记室,又迁国侍郎,入为奉朝请。
他为人耿直,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
后又奉诏撰写《通史》,皇自三始,迄于齐代,未成而卒。
曾注范晔《后汉书》,著《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百余卷,都散佚。
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如《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为六朝骈文之名作。
诗亦刚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他还写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等。
吴均的作品“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作品欣赏:《咏宝剑》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
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胡无人行》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沈约:沈约(441—513),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至尚书令,卒谥隐。
他也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禺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