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发现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元素发现史

狐刚子名狐丘,又叫胡罡子,东汉未年的炼丹家,著有 《五金粉图决》、《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 等。另外,郑樵撰的《通志·艺文略》中还记载有“狐刚子著 《金石还丹术》一卷”。狐刚子在唐宋的方士们心目中是一 位极受祟敬、颇有威望的炼丹祖师和先圣。由于他是我国炼 丹术前期的一位方土,因此他的成就和论著具有特殊重要的 意义。
在汉朝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有:“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 理” 。是叙述秦始皇在自营坟墓,用大量水银保护他的棺材, 数量上也许有些夸大,事实上还是相当可观。
启迪篇——中国古代化学代表人物与著作
1、炼丹大师——狐刚子 中国炼丹术自汉初兴起,在它得到巨大发展的400余年 里,曾涌现许多卓越约炼丹家,炼丹大师狐刚子就是他 们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中国炼丹术中的勤奋 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古代化学发明家。他的著 作既反映了当时炼丹术成就所达到的高度,也堪称我国 古代化学中的瑰丽篇章。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人民在汉朝就已经知道煤可燃烧。 元朝初期,来我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归国后所作的游记中, 曾把“用石作燃料”列为专章介绍。
当时这位欧洲人惊奇地看到我国人民用煤作燃料,甚为惊奇, 竟至当作奇闻大书特书,哪知我们的祖先已经使用将近一千年 了。英国到十三世纪初才在北部设矿采煤。
古代的七种金属:金、银、铜、铁、锡、铅和汞--金属 “七宝”,其中金、银在自然界中有单质形式存在。其他 的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呢?还好,人在的金、 银、硫
最早的新技术---火
控制火,木材燃 烧得到木炭
提炼更多的矿石
碳是在自然界中分布相当广泛的元素之一。自然界中以游 离状态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和煤;各种形态的煤在自然 界中分布很广,煤中合碳达99%。
元素发现史5课件PPT学习

第14页/共36页
贝采里乌斯(J. J. Berzelius,1779年~1848年 ) 瑞典化学家,19世纪的化学权威,成果卓著, 1808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部分成就
在1810~1830年间,以氧作标准测定了40多种元 素的原子量,与现在所用的完全相同;
建立现代化学元素符号体系,公开发表在1813年由 汤姆逊主编的《哲学年鉴》上,1814年,又撰文论述了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
-
碱土
tip:石灰熔点远远高于苛性 钾,需要很大的电流才能熔化.
结果:
1)碱土出现些特征,说明它是可以分解的, 如电流通过的导线上出现了某种金属的薄膜状 痕迹,这些痕迹在空气中会变暗;但这些新物 质量太少,达不到可以觉察的份量;
2)戴维几个小时向碱土通电,碱土只分解很 少的一点,而所得的一点金属立刻又与阴极铁 丝相结合成。
碱土+木灰
加热 熔融混合物
通 电
金属状颗粒 浮生表面
tip:生石灰(CaO)和重土(BaO)的 熔点分别高达2580℃和2923℃,这么高 的温度下钙、钡一旦出现便马上燃烧。
第8页/共36页
戴维分解碱土提取新元素
第四次实验 X
+
-
生石灰和氧化汞混合,进行电 解,取得少量钙汞齐,但是仍 不足以把金属钙分离出来。
(1797年,沃克兰发现元素“铬”,祖母绿中的绿颜色是由铬引起, 而绿柱石中不存在)
69% 氧化硅 绿 21% 氧化铝 柱 石 8~9% 氧化钙
1.5% 氧化铁
64% 氧化硅
祖 29% 氧化铝 母 2% 氧化钙 绿 3~4% 氧化铬
1~2% 水
这两种矿物中的氧化 铝都含有一种杂质,这 种杂质和氧化铝很相 似,因此较难检验.
贝采里乌斯(J. J. Berzelius,1779年~1848年 ) 瑞典化学家,19世纪的化学权威,成果卓著, 1808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部分成就
在1810~1830年间,以氧作标准测定了40多种元 素的原子量,与现在所用的完全相同;
建立现代化学元素符号体系,公开发表在1813年由 汤姆逊主编的《哲学年鉴》上,1814年,又撰文论述了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
-
碱土
tip:石灰熔点远远高于苛性 钾,需要很大的电流才能熔化.
结果:
1)碱土出现些特征,说明它是可以分解的, 如电流通过的导线上出现了某种金属的薄膜状 痕迹,这些痕迹在空气中会变暗;但这些新物 质量太少,达不到可以觉察的份量;
2)戴维几个小时向碱土通电,碱土只分解很 少的一点,而所得的一点金属立刻又与阴极铁 丝相结合成。
碱土+木灰
加热 熔融混合物
通 电
金属状颗粒 浮生表面
tip:生石灰(CaO)和重土(BaO)的 熔点分别高达2580℃和2923℃,这么高 的温度下钙、钡一旦出现便马上燃烧。
第8页/共36页
戴维分解碱土提取新元素
第四次实验 X
+
-
生石灰和氧化汞混合,进行电 解,取得少量钙汞齐,但是仍 不足以把金属钙分离出来。
(1797年,沃克兰发现元素“铬”,祖母绿中的绿颜色是由铬引起, 而绿柱石中不存在)
69% 氧化硅 绿 21% 氧化铝 柱 石 8~9% 氧化钙
1.5% 氧化铁
64% 氧化硅
祖 29% 氧化铝 母 2% 氧化钙 绿 3~4% 氧化铬
1~2% 水
这两种矿物中的氧化 铝都含有一种杂质,这 种杂质和氧化铝很相 似,因此较难检验.
化学史第八章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元素周期论--1896年3月6日发表 《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
(1)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 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3)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发现, 例如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 之间的元素。
(4)当我们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 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第一节 周期律发现前的准备工作
一、化学元素的发现方法
1、感性的直观方法 古代化学时期: 金、银、铜、铁、锡、铅、锌、汞 碳、硫磺
炼金术时期:1669年止 磷、砷、锑、铋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2、古典化学分析方法 古典化学分析时期:
典型化学分析方法发现 钴、镍、锰 铂、氢、氮、氧、氯、铬、钼、钨、 铀、碲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3、电解法
1807年 英国化学家戴维 利用250对锌片和铜片组成的电
堆,电解熔融苛性碱得到了钾和钠。
后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钙、镁、 锶、钡。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资料
戴维
Davy,Humphry 英国化学家。
1778 年12月17日 生于英国康沃尔郡 彭赞斯,1829年5 月29日卒于瑞士日 内瓦 。
第一周期
Na=23 K=39
Mg=24 Ca=40
Al=27.3 Si=28 P=31
-=44
li=50? B=51
S=3 Cr=5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Cu=63) Zn=65
-=68
-=72 As=75 Se=
Rb=85 Sr=87 (?Yt=88?) Zr=90 Nb=94 Mb=
(Ag=108) Cd=112
《化学史第一章》课件

《化学史第一章》PPT课 件
化学史第一章是化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介绍了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 发展的历程,让我们了解化学对社会和科学的巨大影响。
1.1 化学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化学知识
早期人类通过观察和实践, 获得了一些化学知识,并 开始利用化学来改善生活。
古代希腊化学思想
古希腊化学家提出了许多 关于物质本质和变化的理 论,并为化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化学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进了化学工 业的发展,推动了化学知识的广泛应 用。
1.3 化学的现代化
化学家达尔文的贡献
化学家达尔文的研究深入揭示 了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属性,为 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化学学科的系统化
化学学科经过不断发展,建立 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实 验方法,推动了化学的进步。
化学实验室的建立
化学实验室的建立为化学研究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了科 学家们的创新和发现。
1.4 化学革命的影响
化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的发展使得许多工业和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化学技术的发展
化学技术的突破使得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创新成为可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古代的化学贡献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工匠 在冶金、药物和火药等方 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化 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启 示。
1.2 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1
化学元素的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2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成功地发现了
许多化学元素,揭示了元素周期表的
奥秘。
3
中世纪的炼金术
中世纪的炼金术为化学的发展铺平了 道路,并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 要贡献。
化学史第一章是化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介绍了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 发展的历程,让我们了解化学对社会和科学的巨大影响。
1.1 化学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化学知识
早期人类通过观察和实践, 获得了一些化学知识,并 开始利用化学来改善生活。
古代希腊化学思想
古希腊化学家提出了许多 关于物质本质和变化的理 论,并为化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化学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进了化学工 业的发展,推动了化学知识的广泛应 用。
1.3 化学的现代化
化学家达尔文的贡献
化学家达尔文的研究深入揭示 了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属性,为 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化学学科的系统化
化学学科经过不断发展,建立 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实 验方法,推动了化学的进步。
化学实验室的建立
化学实验室的建立为化学研究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了科 学家们的创新和发现。
1.4 化学革命的影响
化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的发展使得许多工业和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环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化学技术的发展
化学技术的突破使得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创新成为可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古代的化学贡献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工匠 在冶金、药物和火药等方 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化 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启 示。
1.2 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1
化学元素的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2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成功地发现了
许多化学元素,揭示了元素周期表的
奥秘。
3
中世纪的炼金术
中世纪的炼金术为化学的发展铺平了 道路,并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 要贡献。
稀土元素——发现小史

铽(Tb)
铽(Tb)1843年瑞典的莫桑德(Karl G.Mosander)通过对钇 土的研究,发现铽(Terbium)。
镝(Dy)
镝(Dy) 1886年,法国人波依斯包德莱成功地将钬分离成两个元素, 一个仍称为钬,而另一个根据从钬中“难以得到”的意思取名为镝 (dysprosium)。
钬(H0))
铈(Ce)
铈(Ce) “铈”这个元素是由德国人克劳普罗斯,瑞典人乌 斯伯齐力、希生格尔 于1803年发现并命名的,以纪念1801年发现的小行星——谷神 星。 铈广泛应用于 (1)铈作为玻璃添加剂,能吸收紫外线与红外线,现已被大 量应用于汽车玻璃. (2)目前正将铈应用到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可有效防止 大量汽车废气排到空气中。 (3)硫化铈可以取代铅、镉等对环境 和人类有害的金属应用到颜料中,可对塑料着色.目前领先的是 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 (4)Ce:LiSAF激光系统是美国研制出来的固体激 光器,通过监测色氨酸浓度可用于探查生物武器,还可用于医 学。铈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稀土应用领域中都含有 铈。如抛光粉、储氢材料、热电材料、铈钨电 极、陶瓷电容器、压电陶瓷、铈碳化硅磨料、燃料电池原料、 汽油催化剂、某些永磁材料、各种合金钢及有色金属等。
钬(Ho)1879年,瑞典人克利夫发现了钬并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 摩地名命名为钬(holmium)。
铒(Er)
铒(Er) 1843年,瑞典的莫桑德发现了铒元素(Erbium)。
铥(Tm)
铥(Tm) 铥元素是1879年瑞典的克利夫发现的,并以斯堪迪那维 亚(Scandinavia)的旧名Thule命名为铥(Thulium)。
钕(Nd)
钕(Nd)伴随着镨的诞生,钕元素也应运而生,钕元素 的到来活跃了稀土领域,在稀土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且左右着稀土市场。 钕元素凭借其在稀土领域中的独特 地位,多年来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组成物质的元素(PPT课件(初中科学)25张)

的 是铝,其次是铁 散
布
硅26.30% 氧48.60%
铝7.73%
铁4.75%
钙3.45% 钠2.74% 钾2.47% 镁2.00% 氢0.76% 其他1.20%
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
2 是氯元素、钠元素、镁元素,还有贵重的金属,如金等。
海
水
中 元
氧85.5%
氢10.7%
D.铁
课堂测评
3.下列物质中,元素以单质状态存在的是( A ) ①氧化钙;②氧气;③氯酸钾;④铜粉;
⑤二氧化碳;⑥二氧化锰。
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课堂测评
4.经分析得知,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D)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第4节 组成物质的
元素
一、元素的种类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1
我国的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
元
国末年的《尚书》中,原文是:
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的 起 源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 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史
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古希腊的“四元素说”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都 是由气、土、火和水四种元 素组成的。直到19世纪以后 才被人们所纠正。
元人 素造
如辐照食品。
(1)人体内元素的散布
4 人体内大约含有30多种元素,其中11种为常量元素,其
人 余为微量元素。它们中有些是必需元素,每一种必需元
体 中
素在体内都有一个适量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
的 健康。
元
素
人体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
元素发现史(7)

加热 残渣
浅黄色氧化物, 易挥发,蒸气 具有刺激臭味
残渣内可能含 有新金属元素
1803年秋天,法国分析化学家科勒.德士科 特尔(H. Collet - Descotils) 也从王水溶解粗铂后 所剩残渣里分离、发现一种新元素。
黑色残渣 +王水
长时间浸泡 处理 氯化铵 H2IrCl (NH4)2IrCl6↓
◇ 锇和铱与其他铂系金属相比,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它们的命 名与此有关:Osmium(锇)源于希腊文“osme臭味”,氧化锇具 有挥发性、恶臭,Iridium(铱)源于希腊文“ iris彩虹”,它的盐类 具有多种多样的颜色;
◇ 这个出名的黑色残渣是锇铱天然合金。
1817年,英国化学家和矿物学家布朗特(W. Brande) 在讲 演中恰当地指出:铂系金属的发现和分离展示了化学发展 过程中化学分析方法惊人的精确度。
大部分残渣溶解,但残留一种暗红色的粉末
酒精
新金属和钠组成的 络盐: Na3RhCl6.18H2O
络合盐呈鲜艳的玫瑰红色,武拉斯顿为新金属取名
Rhodium”(铑),化学符号“RhNa3RhCl6.18H2O
加热
水
清洗
铑
铑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极硬,耐磨,也有相当的延展性。
将软锰矿(MnO2)与浓盐酸混合,放
置在曲颈瓶中加热,在接收器中获得
一种黄绿色气体。该气体具有和加热 的王水产物一样的刺鼻臭味,吸入后 使肺部极为难受。
这种气体(Cl2)溶于水,腐蚀软木塞(变黄),使蓝色石蕊
试纸变白,使植物的叶子和花朵变白,它和许多金属反应, 和氨反应生成浓烟(NH4Cl),这种气体被证明是一种很活泼的 化学试剂。 一种新的化学元素
“钯”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元素》PPT教学课件

原子 结构 示意 图
Be B
氮氧
铝
磷
氩
S
排列元素周期表:
排列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个周期。每个周期(第 开头的是元素,靠近尾部的是元素,结尾的是元素。 (2)族:每一纵行叫一个族(其中8,9,10三列共同组成一个族 (3)单元格: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数递增的顺序给 了号,叫做。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包括四方面的信息:
尽纡朱紫佩金。银 --白居易
CuCa
铜钙
P
Ag
代表元素种 类
金属元 素
非金属 固 元素 态
非金属 液 元素 态
非金属 气 元素 态
偏旁
“钅” 字旁
“石” 字旁
“氵” 字旁
“气” 字旁
实例
备注
汞是一种
铁、铜、 特殊的
铝等
金 属,呈
磷、碳、
液态
硫等
(1)三类均 为,非金属元素
溴 (2)溴是唯 一的一种液
表示———
8 O———表示。
氧———表示。 16.00———表示。
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上相等。由此,我们前面曾学 的一个相等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规律: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
第一周期
7 第二周第一期第二
个 周
外电子数
(4)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 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
1(2018,河南)下列各元素中,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 组是()
A.锰、钛B.氩、金C.铅、铂D.氦、汞
2(2017,河南)下列科学家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 周期表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义耳的科学元素论 拉瓦锡的元素概念
16
近代化学奠基者波义耳的元素观
(Robert Boyle,1627-1691,英国化学家) 波义耳在1661年出版了《怀疑派化
学家》,把化学树立为科学。
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元素观点:
“元素是具有一定确定的、实在的、可觉察到的实物, 它们应该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 物。”
元素发现史
Discovery of chemical element
1
2
课程内容概要
第一章 元素概念的发展 第二章 古代已知的化学元素 第三章 空气元素的发现 第四章 电化学与元素发现 第五章 化学分析法发现的元素 第六章 光谱分析法与元素的发现 第七章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 第八章 稀土元素的发现 第九章 惰性元素的发现 第十章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第十一章 人工合成元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管子》
12
五行学说
《尚书》: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 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
《国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 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3、四种特性是冷、热、干、湿。
新 “四元素说”支配 着科学界达两千年之久
1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年)
古代原子论: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 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古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元素观—阴阳五行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
17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元素概念
Lavoisier, 1743~1794, 法国化学家
18世纪近代元素概念应运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通过矿物分析和冶金实践的确制出了不 少单质; 2) H2、N2、Cl2、O2等多种气体单质发现; 3) 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4)以元素氧为核心的燃烧氧化理学说发表。
传统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 说” 彻底宣告破产!
物的本原。
公元前500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认为火是万
物的本质。
8
公元前七世纪:古印度的学者卡皮拉(Kapila)认
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是由土、火 水、风、空气五种元素组成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
火气
kles),他摆脱了“一元说”的影 响,认为在宇宙间存在四种元素,
18
1787年《论改革和完善化学革命的必要性》中明确定义: “元素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分解的物质。”
拉瓦锡的定义具有明确的科学性:
元素的性质和数目只有通过实验来确定,因而它是 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而不是笼统的凭空猜想; 他通过实验抓住了一般元素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分解 的客观性质,把分析的极限作为判别元素的标准。
拉瓦锡是近代化学元素学说的奠定者。
20
第五节 现代化学元素观
1803年,道尔顿创立了科学原子论, 开辟了化学发展的新纪元.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第一次揭示了元素和原子的内在联系, 元素是具有一定重量的同类原子。
元素一元说 五元素说 四元素说
新四元素说 原子论说
7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学者泰勒斯(Thales)认为组成
自然界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水,水乃万 物之本,水可以组成一切。
公元前550年:学者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
空气作为万物的本质。
公元前540年:色诺芬尼(Xenophanes)则提出土是万
19
在1789年发表的《化学基础论说》中,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 化学元素表,一共列举了33种化学元素,分为4类:
I 栏:简单物质 光、热质、氧、氮、氢 II 栏:非金属简单物质 硫、磷、碳、盐酸基、氟酸基、 硼酸基 III栏:金属简单物质 锑、银、砷、铋、钴、铜、锡、 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 IV 栏:土类简单物质 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
水 土 火、气、水、土。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
eles)在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基 础
上创立了“新四元素说”。
9
新四元素说
四种元素:水、气、土、火
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年
1、四种元素并非孤立不变,而是相互可以转化;
2、有四种基本性质是万物各种性质的基础,其依照不同 的比例相互混合就构成了具有各种不同性质的万物;
任金霞译,河南科学出版社
5
第一章 元素概念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古代元素观 中国古代元素观 十六世纪元素观 近代化学元素观 现代化学元素观 元素名称的来源
6
第一节 古代元素观
自然界复杂繁多的万物是否是由少数基本物质 即元素构成的,万物是否统一于少数几种元素?
3
课程安排
上课时间:1-16周 考试时间:17周课堂时间,90min 课程成绩:
学期小论文(40%)+期末考试(60%)
学期论文主题--有关化学元素发现
4
参考书目
《化学元素的发现》,凌永乐编著,商务印书馆 《元素新发现》,(日)桜井 弘编,科学出版社 《化学元素遍览》,艾伯特·斯特沃特加著,田晓伍
阴阳学说
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包括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13
阴阳五行学说
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 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2、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 不可缺少的元素;
3、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
14
第三节 十六世纪元素观
三本原 13-14世纪 炼金/丹术士
水银 (金属性质) 硫磺 (可燃性和非金属性质) 盐 (溶解性)
三元素 16世纪 瑞士医生 巴拉塞尔士
硫具有可燃性,代表“灵魂” 汞具有挥发性,代表“精神” 盐具有固体性,代表“肉体”
15
第四节 近代化学元素观
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科学实验的兴起,积累了一 些物质变化的实验资料,才初步从化学分析的结果去解 决关于元素的概念.
16
近代化学奠基者波义耳的元素观
(Robert Boyle,1627-1691,英国化学家) 波义耳在1661年出版了《怀疑派化
学家》,把化学树立为科学。
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元素观点:
“元素是具有一定确定的、实在的、可觉察到的实物, 它们应该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 物。”
元素发现史
Discovery of chemical element
1
2
课程内容概要
第一章 元素概念的发展 第二章 古代已知的化学元素 第三章 空气元素的发现 第四章 电化学与元素发现 第五章 化学分析法发现的元素 第六章 光谱分析法与元素的发现 第七章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 第八章 稀土元素的发现 第九章 惰性元素的发现 第十章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第十一章 人工合成元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管子》
12
五行学说
《尚书》: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 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
《国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 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3、四种特性是冷、热、干、湿。
新 “四元素说”支配 着科学界达两千年之久
1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年)
古代原子论: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 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古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元素观—阴阳五行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
17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元素概念
Lavoisier, 1743~1794, 法国化学家
18世纪近代元素概念应运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通过矿物分析和冶金实践的确制出了不 少单质; 2) H2、N2、Cl2、O2等多种气体单质发现; 3) 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4)以元素氧为核心的燃烧氧化理学说发表。
传统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 说” 彻底宣告破产!
物的本原。
公元前500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认为火是万
物的本质。
8
公元前七世纪:古印度的学者卡皮拉(Kapila)认
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是由土、火 水、风、空气五种元素组成的。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
火气
kles),他摆脱了“一元说”的影 响,认为在宇宙间存在四种元素,
18
1787年《论改革和完善化学革命的必要性》中明确定义: “元素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分解的物质。”
拉瓦锡的定义具有明确的科学性:
元素的性质和数目只有通过实验来确定,因而它是 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而不是笼统的凭空猜想; 他通过实验抓住了一般元素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分解 的客观性质,把分析的极限作为判别元素的标准。
拉瓦锡是近代化学元素学说的奠定者。
20
第五节 现代化学元素观
1803年,道尔顿创立了科学原子论, 开辟了化学发展的新纪元.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第一次揭示了元素和原子的内在联系, 元素是具有一定重量的同类原子。
元素一元说 五元素说 四元素说
新四元素说 原子论说
7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学者泰勒斯(Thales)认为组成
自然界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水,水乃万 物之本,水可以组成一切。
公元前550年:学者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
空气作为万物的本质。
公元前540年:色诺芬尼(Xenophanes)则提出土是万
19
在1789年发表的《化学基础论说》中,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 化学元素表,一共列举了33种化学元素,分为4类:
I 栏:简单物质 光、热质、氧、氮、氢 II 栏:非金属简单物质 硫、磷、碳、盐酸基、氟酸基、 硼酸基 III栏:金属简单物质 锑、银、砷、铋、钴、铜、锡、 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 IV 栏:土类简单物质 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
水 土 火、气、水、土。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
eles)在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基 础
上创立了“新四元素说”。
9
新四元素说
四种元素:水、气、土、火
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年
1、四种元素并非孤立不变,而是相互可以转化;
2、有四种基本性质是万物各种性质的基础,其依照不同 的比例相互混合就构成了具有各种不同性质的万物;
任金霞译,河南科学出版社
5
第一章 元素概念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古代元素观 中国古代元素观 十六世纪元素观 近代化学元素观 现代化学元素观 元素名称的来源
6
第一节 古代元素观
自然界复杂繁多的万物是否是由少数基本物质 即元素构成的,万物是否统一于少数几种元素?
3
课程安排
上课时间:1-16周 考试时间:17周课堂时间,90min 课程成绩:
学期小论文(40%)+期末考试(60%)
学期论文主题--有关化学元素发现
4
参考书目
《化学元素的发现》,凌永乐编著,商务印书馆 《元素新发现》,(日)桜井 弘编,科学出版社 《化学元素遍览》,艾伯特·斯特沃特加著,田晓伍
阴阳学说
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包括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13
阴阳五行学说
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 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2、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 不可缺少的元素;
3、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
14
第三节 十六世纪元素观
三本原 13-14世纪 炼金/丹术士
水银 (金属性质) 硫磺 (可燃性和非金属性质) 盐 (溶解性)
三元素 16世纪 瑞士医生 巴拉塞尔士
硫具有可燃性,代表“灵魂” 汞具有挥发性,代表“精神” 盐具有固体性,代表“肉体”
15
第四节 近代化学元素观
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科学实验的兴起,积累了一 些物质变化的实验资料,才初步从化学分析的结果去解 决关于元素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