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 :基于中国三十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一、本文概述《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

文章以总体支配和技术治理为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社会治理模式如何从传统的总体支配逐步转向现代的技术治理,以及这一转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总体支配模式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其特点、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随后,文章重点探讨了技术治理在中国的兴起,包括其背景、内涵、实践路径以及与传统总体支配模式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在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应用及其成效,指出了技术治理在提升治理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转变的动力机制,包括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文章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是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章对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技术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治理现代化等建议。

总体而言,《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一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总体支配与技术治理的概念界定在讨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经验时,我们需要对“总体支配”和“技术治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和理解。

总体支配,这个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统治阶级通过控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支配。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行政手段,实现了对社会的总体支配。

这种方式下,国家的意志和决策直接决定了社会的运行方向和节奏,社会的自主性和活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从“刚性支配”到“技术治理”——社会学视野下的30年春运

从“刚性支配”到“技术治理”——社会学视野下的30年春运

变迁 , 旨在 以一种社会 学的视 野透过春运来观察 中国社会 治理 的发展逻辑 。通过对 中 国 3 0年 春运进行 回顾 , 将春 运
的治理模 式分为刚性 支配 、 市场逻辑和技 术治理 三个阶段 并进行 了详 细分析 ; 随后 梳理 了春运 治理模 式转 变的基 本
路径, 着重分析 了技 术治理 产生的 内在动力 、 实质、 特点 , 并根据 当前的 实际情况探讨 了技术 治理的效果 以及 问题 , 最
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 与变迁 , 又可 以窥察到在政府总
体 支 配社会 背 景下 整个 中国社会 治理 模式 的发展逻 辑 和 路径 。
国, 使得 “ 民工流” 开始成为春运的代名词。在这个
阶段 , 交 通部 门对 于 “ 春运 ” 的 态度 是 消 极 的 , 一 方
面, 春运对运输部门在装备上 、 组织上和服务质量上
统计, 每 年 春 运 客 流 中 农 民 工 占据 了 6 0 % 一
7 0% _ l J

从8 0年代 开始 , 春 运客 流量 激增 的趋势 开
始 势不 可挡 , 随着 当时西 部大 开发 战略 、 农 村 改革 的
形式在特定时空内集 中爆 发冲突的产物①。“ 春运 问题 ” 治 理模 式 的变 迁 , 经 历 了 刚性 支 配 、 市 场 逻 辑 和技术治理三个阶段 , 并且 每个 阶段有着不 同的背
1 . 1 1 9 8 0 m1 9 9 3年 : 刚性 支 配时期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1 1
作者简介 : 田牧野 ( 1 9 8 9一) , 男( 汉族 ) , 河北徐水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研究。
通讯作者 : 尤一栋 ( 1 9 9 0一) , 男( 汉族 ) , 江苏无锡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社会理论研究。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_对_项目进村_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_对_项目进村_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X)))对/项目进村0案例的社会学分析折晓叶 陈婴婴摘 要:以/自上而下0和/自下而上0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0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0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0机制和村庄的/抓包0机制等,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和结果。

/项目制0作为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对既得利益补偿的一个重要机制,为分级治理逻辑的汇合搭建了一个制度平台;强调只有通过公共品的供给,增加村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村庄公共治理,项目制才能真正增进公益进而达成整合的目标。

关键词:项目制 分级治理 制度机制 项目输入 村庄回应作者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陈婴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X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社区转型的制度建构过程0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周雪光教授和刘世定教授,作者在与他们的多次讨论中受益良多。

感谢渠敬东、沈红、冯世平、姜阿平等在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批评和诸多建设性意见。

该文初稿曾在2011年3月19日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的/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0小组研讨会上讨论,周黎安、周雪光、刘世定、周飞舟、曹正汉、冯世政、张静等教授给予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特致谢意。

引 言19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国家财政制度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财政收入和分配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在收入越加集权的体制下,资金的分配却出现了依靠/条线0体制另行运作的情形,即财政转移支付采用项目制的方式在行政层级体制之外灵活处理。

这些支付大多由/条线0部门采用专项支付或者项目资金的形式自上而下地转移和流动,而地方政府或基层则需要通过申请项目的方式来获得转移支付。

也就是说,在集权的收入体制之外,存在着寻找和开辟另外一种可以直接支配和控制新财源的可能性,只不过仍须遵循和维持集权控制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代化 过 程 中 ,中国城 乡基础 秩 序 经 区矛 盾 也相 应 集 中 凸显 ,成为 这 一 理 角色 和职 能 ,加强 建 设性 社 会 力
历 了动 荡 、瓦解 和 重 构。1949年 以 时期 乃至 当前不 少社 区治理 矛 盾形 量培 育和 服 务 型治 理 ,在理 论 上这
来 ,为 了解决 现 代化 建 设 的基 层 动 成 的历 史根 源。总 的 来看 ,这 一 时 一 时 期概 括 为 行政 力 量主 导 、多 元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社 区 治 理 的 牛 鼻 子 。 其是住房商品化 改革 后 ,新建商品房 在基 层 治理 架 构 方面 ,各地 也 陆续
本文 首 先 回顾 了 中 国社 区治 理 的实 社区开始大量增加 ,以香港物业管理 开始 尝 试调 整 社 区居 委会 、物 业公
践探 索 之 路 ,而后 提 炼 、抽 象分 析 模式为主要借 鉴的市场化社 区管理方 司 、业 主 委 员会 以及 社 区服 务 中心
中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探 索之路 社区转 型 ,另一方面也对社区建设提 织培 育 、社 区基 金会 和 基层 民主建
出了挑 战 ,社 区碎片化现象越来越严 设 等 方 面 的 改 革 创 新 。总 体 上 看 ,
中 国传 统社 会 治 理 主要 是 乡 村 重 ,社 区多元力量开始进入社区治理 到党 的 十九 大 召开 为 止 ,中国 各地
l蕈I社 区治 理进 入 r党建 引领 社 区建 供 给 的 主体 是 行政 力量 。行政 力量 这一 模式 的 优 势在 于促 进 了社 区 参
路 ,在 实 践 上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 街道一居 委会 ”体 制。这一体 制的最 能和社会培育 。
样 本和 案 例 ,取得 了丰硕 的 成果 和 大 特 色是 国 家统 管 资源 ,能够 最 大

从“总体-支配型”到“技术-治理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

从“总体-支配型”到“技术-治理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
框 架 。针 对 我 国转 型 时 期 多 样 化 的关 系 与 问题 特
效 的制 度 供 给 , 实现 社 会 治理 从 补 救 模 式 ( r e s i d u a l m o d e 1 ) 向制度 化模 式 (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m o d e 1 ) 的转变 , 以实 现治 理 效 能 和 服务 效 果 的显 著 提 升 。
《 新疆师范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Xi n j i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政 府 推 进 社 会 治 理 创 新 的宗 旨在 于 :试 图通 过 有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0 4
基金项 目: 本文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 “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研 究” ( 1 3 & Z D 0 4 3 ) ;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大都 市 的底层社会及其公共治理研究 ” ( 1 3 J J D 8 4 0 0 0 9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民族地区城市公共治理机制 建 构的研 究” ( 1 0 Y J C 8 1 0 0 1 7 ) 和新疆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 中亚与 中国西北边疆 政治 经济研 究中心” 课题“ 新 疆 城市社区治理研 究” ( 0 4 0 3 1 2 A 0 3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黄毅 , 华东 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 、 新疆 师范大学 自治区文科基地 “ 中亚 与中国西北边疆政 治经济研究 中心” 研 究人 员; 文军,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 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从总体支配走向了技术治理。

这一变革进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也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学现象。

本文将基于中国30年的改革经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改革之初,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总体支配现象。

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而市场和个体的作用相对较小。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逐渐削弱了政府的总体支配地位,激活了市场的活力,释放了个体的创造力。

这种转变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其次,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技术落后和生产力不发达的问题。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逐渐从技术的“买者”转变为“卖者”,取得了许多关键性技术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技术治理的推进使得中国在许多领域迅速崛起,并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技术治理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也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快速城市化的推进,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和社会各方积极进行技术的规范和治理,以应对新问题,保障社会的平稳运行。

最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总体支配不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技术治理成为了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其次,技术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应用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_省略_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_的讨论和思考_李聆

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_省略_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_的讨论和思考_李聆

社会2010・3CJS 第30卷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讨论和思考李 聆A Soc i olog i ca l Study of i n a ’s 302year Refor m and O pen i n g :D iscussi on onthe Arti cle “Fro m M acro manage m en t to M i cro manage m en t ”L i L ing 3作者:李聆 上海大学《社会》编辑部(Author:L i L ing,Chinese Journal of Soci ol ogy,Shanghai University ) E 2mail:s ociety1981@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如有谬误,均有笔者负责。

1.此文参见: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6).文中提及的“文章”均指此文。

2010年1月9210日,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 2研究院、《社会》杂志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2010年度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次论坛主题是“社会体制与社会发展”。

会议邀请了一批当前活跃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以1970年前后出生为主的中青年学者。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渠敬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周飞舟(北京大学)、应星(中国政法大学)、赵立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天夫(清华大学)、成伯清(南京大学)、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张永宏(中山大学)、桂勇(复旦大学)、文军(华东师范大学)和李煜(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上海大学参加会议的有李友梅、张文宏、仇立平、肖瑛和部分青年学者,以及《社会》杂志编辑。

本次论坛围绕《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1一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申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讨论和诸多议题。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30年的不同阶段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30年的不同阶段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30年的不同阶段和取得的成就近年来,改革成为了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三十年前的时候,中国刚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今,改革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趋势,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改革从未停步,从而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经济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因此,政府开始探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激活经济的发展和发挥社会的潜力。

1980年代,中国国家开展了派遣团队赴国外考察学习的计划。

在当时这样的计划是十分前卫的,当时政策制定者深谙“走出去,引进来”的道理。

这一计划促进了中国人的投资和贸易事业,吸引了大量国外公司的参赞,同时还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1990年代,改革又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政府开始宣布实施各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推出全新的企业法、股权法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走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政府推进改革的同时,社会也迎来了一些意义深远的变革。

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权益得以保障,公民社会开始成形,素质教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各种基础设施开始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安全以及为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好,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这一切都让社会开始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中国政府开始着重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着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政府还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发展,引导人们体验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充满情感的历史。

同时,中国的高科技研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前景还格外乐观。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在力求深入实践自身的改革计划,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实力、科技的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二)双轨制的运行:嵌入在集体制中的乡镇企 业和单位制
双轨制:“双轨制是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中,中国人找到的 双轨制: 双轨制是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中, 天才办法” 斯蒂格里茨) 天才办法”(斯蒂格里茨) 经济学定义:保护和封闭存量,培育和发展增量来推进市场改革。 经济学定义:保护和封闭存量,培育和发展增量来推进市场改革。 社会学定义:制度运行的双重机制,嵌入二元社会结构之中。 社会学定义:制度运行的双重机制,嵌入二元社会结构之中。集体 所有制的模糊产权结构, 所有制的模糊产权结构,具有社会运行和意识形态的正当基 础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二)双轨制的运行:嵌入在集体制中的乡镇企 业和单位制
乡镇企业的集体制:1)政府控制下的土地使用权与资本控制下的自 乡镇企业的集体制: 由处置权; 地方政府权力(公权) 由处置权;2)地方政府权力(公权)与家庭资本或家族资本 (私权)的有效结合;3)厂商政府与地方法团主义。 私权)的有效结合; 厂商政府与地方法团主义。 国有企业的集体制:1)行政单位制和承包代理制的结合;2)集体 国有企业的集体制: 行政单位制和承包代理制的结合; 制的行政保护和双轨制的价格寻租的结合;3)集体制成为企 制的行政保护和双轨制的价格寻租的结合; 业社会化的枢纽,亦是国有资产转移的潜平台; 市场、 业社会化的枢纽,亦是国有资产转移的潜平台;4)市场、产 权和合同的无效性。 权和合同的无效性。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三)全面市场化:农民工流动与国企职工下岗
1.“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城乡分割与“土地剪刀差” 土地双轨制与土地征用; 城乡分割与“土地剪刀差”:土地双轨制与土地征用; 城市化作为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非市场征用和市场转让; 城市化作为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非市场征用和市场转让; (农民蒙受2万亿的损失,参见陈锡文,2001) 农民蒙受2万亿的损失,参见陈锡文,2001) 资本市场化和土地市场化(城市化) 资本市场化和土地市场化(城市化)造成的农民工流动潮 (1978-1998年,在GDP年均9%的增长中,劳动力数量扩大的 1978-1998年 GDP年均9%的增长中, 年均9%的增长中 贡献率为24% 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 贡献率为24%;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 24%; 24%, 业转移的贡献率为21% 参见蔡昉,1999, 业转移的贡献率为21%,参见蔡昉,1999,2008 ) 21%, 农村社区和农业生产的凋敝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 :
基于中国三十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渠敬东 周飞舟 应 星
中国社 2009年7月20日 西安 20日
基本问题
由政治经济学生发而成的社会学视角,从权力出发,考察改 革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的几个重要领域 之间在不同阶段内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相互激发、 促生、作用甚至形成矛盾关系的动态机制。 权力(power),并非是晚近社会理论在支配(domination) 或规训(discipline)意义上的权力,而更切近于政治经济学所 说的从国家到市场、从资本到劳动等各种社会经济要素所蕴 涵的并能够交互施加影响的力量或能力。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一)计划体制的突破:承包制与包干制
1.农村社会结构中家庭地位的恢复
原有体制: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暗税”进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原有体制: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暗税” (6000-8000亿)以及连带的人民公社体制(陈锡文,1999) 6000-8000亿 以及连带的人民公社体制(陈锡文,1999) 现行体制:“包产到户”的承包制的实质意义:恢复家庭在农村社 现行体制: 包产到户”的承包制的实质意义: 会结构中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伦理秩序的核心地位; 会结构中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伦理秩序的核心地位;将 家庭关系作为原始积累的结构基础。1979-1984年家庭承包制 家庭关系作为原始积累的结构基础。1979-1984年家庭承包制 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为42% 林毅夫,1994) 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为42%(林毅夫,1994) 42%(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 1990-2000年 年
2.市场化与资本化:民营企业的崛起 市场化与资本化:
1)双轨制向市场体制并轨 2)产权变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化和股份化改造 产权变革: 3)《公司法》: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 公司法》 4)国有企业大面积经营性亏损,负债交由国有银行承担 国有企业大面积经营性亏损, 5)地方政府从企业抽税,却不直接负担呆帐坏帐 地方政府从企业抽税,
2.财政集权
增殖税为中央共享税:中央75% 地方25% 完全由国税系统垂直征收; 75%, 25%; 增殖税为中央共享税:中央75%,地方25%;完全由国税系统垂直征收; 财政收入在GDP中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提高。 财政收入在GDP中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提高。 GDP中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提高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 1990-2000年 年
(一)政府与资本双重推动下的市场化浪潮
1.“经济增长至上”: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改革 经济增长至上”
经济增长率:1989-1991:分别为4.1%,3.8%,9.1%; 4.1%, 经济增长率:1989-1991:分别为4.1% 3.8%,9.1%; 1992-1993:分别为14.2% 14.0%。 1992-1993:分别为14.2%和14.0%。 14.2%和 固定资产投资:1992和1993分别比上年度增长44%和62%。 分别比上年度增长44% 固定资产投资:1992和1993分别比上年度增长44%和62%。 国内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1992-1993分别为68%和39%。 分别为68% 国内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1992-1993分别为68%和39%。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用银行贷款投资兴办企业,投资过热。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用银行贷款投资兴办企业,投资过热。
3.分税制改革的后果 3.分税制改革的后果
1)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脱钩,地方保护势力削弱; 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脱钩,地方保护势力削弱; 2)乡镇企业迅速衰落,民营企业崛起; 乡镇企业迅速衰落,民营企业崛起; 3)各地“卖企业”成风,政府开始寻求地方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各地“卖企业”成风,政府开始寻求地方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4)中央政府采用专项资金方式进行转移支付 5)地方政府行为的悬隔性特点:由与上级的讨价还价,转为“跑项目” 地方政府行为的悬隔性特点:由与上级的讨价还价,转为“跑项目” 和“跑部钱进”。 跑部钱进”
·分税制改革的出台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二)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组
1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底线”与“诸侯经济”的危险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底线” 诸侯经济”
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1984(44%)1993(22%); 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1984(44%)1993(22%);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1984(22.8%)1993(12.3%)。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1984(22.8%)1993(12.3%)。 GDP的比重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三)双轨制的终结:市场化改革的先声
产权双轨制与价格双轨制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资产的“部门私有化” 产权双轨制与价格双轨制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资产的“部门私有化” 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了权钱交易的灰色区域(官倒和走 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了权钱交易的灰色区域( 私),形成了市场分割,使特权寻租成为最大收益的支点 ),形成了市场分割, 形成了市场分割 (国有资产流失),使中央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贴的代价, 国有资产流失),使中央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贴的代价, ),使中央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贴的代价 甚至出现了批发价高于零售价的畸形现象。 甚至出现了批发价高于零售价的畸形现象。 88-89年价格闯关的失败 88-89年价格闯关的失败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2.城市中单位制的重建与承包制的尝试
单位制的重建: 恢复中央权力的计划体制, 单位制的重建:1)恢复中央权力的计划体制,以及科层权力的有效 性;2)恢复城市社会结构和分配的单位制基础;3)企业社 恢复城市社会结构和分配的单位制基础; 会化和社会福利化; 行政原则主导的派系化和庇护主义。 会化和社会福利化;4)行政原则主导的派系化和庇护主义。 承包制的试验:1)渐进改革的总体方针;2)有限度地扩大企业经 承包制的试验: 渐进改革的总体方针; 营管理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利改税、拨改贷、 营管理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利改税、拨改贷、 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包干制)。 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包干制)。 后果:1)政策利润而非生产利润;2)行政资源配置而非市场资源 后果: 政策利润而非生产利润; 配置;3)资本社会化而非经济化;4)行政效力而非合同效 配置; 资本社会化而非经济化; 力;5)权力代理而非产权代理的剩余权。 权力代理而非产权代理的剩余权。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三)全面市场化:农民工流动与国企职工下岗
2.“下岗问题” 下岗问题”
1)分税制致使企业与政府连带弱化,政府保护和银行担保减弱; 分税制致使企业与政府连带弱化,政府保护和银行担保减弱; 2)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幅增加,93年为300亿元和15%,97年 年为300亿元和15% 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幅增加,93年为300亿元和15%,97年 为近900亿元和47% 为近900亿元和47%; 900亿元和47%; 3)1994年起,社会福利领域全面市场化,住房、教育、卫生、社保 1994年起,社会福利领域全面市场化,住房、教育、卫生、 年起 等民生重大领域均由原单位制的“政府买单”转向市场价格 等民生重大领域均由原单位制的“政府买单” 中的居民“自己买单” 中的居民“自己买单”; 4)诸因素在内需结构上共同形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诸因素在内需结构上共同形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