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及比较阅读题(含答案)
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及中考题

《孙权劝学》知识点及中考真题一、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二、课文诵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重点词句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同“耶”2.古今异义(1)但当涉猎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①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②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3)见往事耳①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②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5)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等到今义:以及(6)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3.一词多义(1)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用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2)当①当涂掌事掌管②但当涉猎应当(3)见①见往事耳了解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事①卿今当涂掌事政事②何见事之晚乎事情4.重点实词与虚词(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3)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4)蒙乃始就学于是,就(5)及鲁肃过寻阳经过(6)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7)即更刮目相待擦拭5.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第4课《孙权劝学》(一)课内阅读理解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
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
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议论( ),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 )何见事( )之( )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等书。
3、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2个)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7、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
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8.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9.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1.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司马迁(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穿了1362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
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②但.当涉猎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③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④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很今义:大小⑤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连词⑤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⑤即更.刮目相今义:程度副词,更加(3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5)重要句子翻译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中考语文 孙权劝学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七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10.1.2《孙权劝学》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7-9 题。
(9 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7.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 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及.鲁肃过寻阳(3)即更.刮目相待(4)有人从.学者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 【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1)及.鲁肃过寻阳()(2)未穷.青之技()13.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内容讲解与练习

一、全文讲解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及练习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
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3.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
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
后来吕蒙抓住战机,袭取荆州三郡,帮助东吴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夙愿,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笃志勤学的典范。
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内容主题此文以“劝学”——“就学”——“赞学”为主线,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诫下发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令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字词孙权劝学初(初,起初,当初),权谓吕蒙曰:“卿(卿,你)今当涂(当涂,当道,当权。
涂同途)掌事(掌事,掌权,管事),不可不学!”蒙辞(辞,推辞,推托)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君王的自称,我)岂(岂,难道,表示反问)欲卿治经(治经,研究经典)为博士(博士,负责传授经学的学官)邪!但(但,只,只是)当涉猎(涉猎,粗略阅读),见(见,了解)往事(往事,历史,过去的事)耳(耳,语气助词,罢了)。
卿言多务,孰(孰,谁)若(若,比得上)孤?孤常读书,自以为(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蒙乃(乃,于是)始就学(就学,学习)。
及(及,等到)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即,就)更(更gèng,重新,另外,再)刮目相待(刮,擦拭。
刮目相待,用新眼光看待),大兄何(何,怎么)见(见,知道,知晓)事之(之,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而,就,然后,连词,表示顺承)别。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知识梳理含答案)

《孙权劝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孙权劝学》选自(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史书(书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晚号迂叟。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
北宋、、。
二、内容概说。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三、字音字形孤岂欲卿 ( ) 但当涉 ( )猎即更刮目相待( ) 肃遂拜蒙母(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初:。
谓……曰:。
卿:。
当涂:。
掌事:。
辞:。
以:。
务:。
岂:。
治经:。
博士:。
邪(yé):。
但:。
当:。
涉猎:。
见往事:。
耳:。
多务:。
孰若:。
益:。
乃:。
始:。
就学:。
及:。
过:。
论议:。
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
士:。
即:。
更:。
刮目相待:。
见事:。
遂:。
拜:。
别:。
(二)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词类活用蒙辞以军中多务。
(四)古今异义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 。
今义: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
今义: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
今义: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
今义: 。
5.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
今义: 。
6.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
今义: 。
7.即更刮目相待古义: 。
今义: 。
8.但当涉猎古义: 。
今义: 。
9.但当涉猎古义: 。
今义: 。
10.见往事耳古义: 。
今义: 。
11.蒙乃始就学古义: 。
今义: 。
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义: 。
今义: 。
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状语后置2.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六、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第4课: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4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课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
例如,本文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大兄” 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B.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能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D.鲁肃与吕蒙“结友”,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下列对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岂能让你治理经书充当博士呢!)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c.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与蒙论议,大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o此书是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 (朝代) 家、家。
(3)“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 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3) 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 即更刮目相待(6)蒙乃始就学(7) 见往事耳( (8)卿今者才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及比较阅读题
【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一词多义】
1、谓:权谓吕蒙曰()谓为信然()
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3、过: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
4、益:自以为大有所益()曾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
5、更:即更刮目相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积累】
①. “吴下阿蒙”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
疑问代词。
戏:取笑。
安敢:怎么敢。
疑问副词。
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三)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附阅读答案:
【古今异义词】
1、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词多义】
1、对------说;说;是;命名、称谓
2、用;认为;更加
3、到;过错
4、好处;增加、更加;
5、重新;还;初更,时间单位
【成语积累】
①.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一)1.迟、晚,怎么,2.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
3.年纪大,事务多。
4.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二)1.幼时丧父,读书。
2.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三)1.这,离开,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
3.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
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
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
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四)1.不久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4.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5.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