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中文摘要:王朔小说中的话语充满了戏谑与颠覆,在小说中采用戏仿和拼贴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文化或者中心话语”进行升格或降格,造成语境的错置,形成一种独特的痞子式语言,这也体现了话语的边缘化①。
王朔在作品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并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②”的意义。
关键字:滑稽模仿随意拼贴边缘化陌生化戏仿,旨在以玩笑的态度颠覆模仿对象,具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用庄重、神圣的语言对平凡可笑的事物予以提升(升格);二是用猥琐、下流的语言对庄重伟大的事物加以贬斥、降格,以此消解话语的神圣性,使其滑稽、错位、脱节、颠覆,形成反讽。
在这一点上他又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也有点像政治波普,把可口可乐广告、红宝书、毛泽东像章等加以拼贴、并置,消解其政治意义与神圣性。
拼贴则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与滑稽模仿类似,都是把被描述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结果,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一、王朔小说中的拼贴和戏仿。
1、词语的拼贴。
词语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在词语的意义能够相互选择的范围内进行" 所谓词语的随意拼贴!就是打破词语意义的常规选择!对意义进行异常组合"词语的随意拼贴是王朔常用的手法!他总是把一些不相关的词语随心所意地组合,这样的组合主流话语所排斥的,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符的,从而产生出一种痞子色彩,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的话语边缘化。
⑴“如在《顽主》中的少妇埋怨丈夫的侃瘾:"别回家了,和老婆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的和哥儿们神侃没准还能侃晕个把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
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还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水……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这里的“中苏谈判”指的是1989年5月中国与苏联恢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而举行的高级会晤,是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特色,语言,作品]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
![[特色,语言,作品]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19d32c5f18583d04864597a.png)
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王朔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小说异军突起,受到了社会的热捧。
笔者认为,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仍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跟他小说独特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
他对文学的语言进行了一番创新性的变革,创立了以对话体为主要特征,以调侃式语言为典型标志的王朔式文体。
王朔小说里的语言可以说是不同凡响、惊世骇俗的。
他自己曾说过,“我的小说靠两条路,一路是侃,一路是玩……小说的语言漂亮,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
写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变幻语言,把词、句子打散。
重新组合,就显现出另外的意思。
”下面,笔者将就王朔作品的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体和风格方面的特色做一些探究。
首先,王朔在他的作品中大规模地运用口语化语言,并取得了成功。
他的小说引入了对话体样式,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成功地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语言技巧。
在他的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他也不着重刻画高大完美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虚构一个独特的语言环境,让生活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可以畅所欲言,调侃玩笑。
他曾经称自己的小说是“大量使用民间口语的对话体小说”。
他在他的几部作品中,人物对话几乎可以构成小说的主体。
比如《过把瘾就死》里“我”跟杜梅刚结婚时,把朋友家不要的旧家具搬回家布置新房时的对话,就用大片篇幅的对话来结构成文。
他说过,“写作从始至终都是在找一种特别好的表达方式……我就是在找一种顺畅的表达方式,找方式就是考验你支配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你必须摆弄过这些语言。
”王朔对口语的感知能力非常强,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任何风格的语言,对于口语的创造也有很高的水准。
通过他自己独特地加工转换,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言修剪成口语的格式,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属于他自己风格的话语。
他小说中的语言是源于生活的,各行各业的流行语都有,但主要是从北京口语中借鉴。
王朔笔下那些“痞味儿”十足的人物们,借北京口语里蕴含的那种特有的幽默感和形象性,将最时髦的市井词汇,经典话语融入其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新京味儿语言”。
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第17卷 第3期V ol.17 N o.3湖南教育学院学报Jo urnal of Hunan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年6月20日Jun.20.1999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X刘晓英(湖南教育学院,助教,长沙市,410012)摘 要:王朔小说具有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他的小说注重现实写实,是一个社会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并使用特殊的语言方式、特殊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这个阶层的情绪。
关键词:顽主 玩世 调侃 反讽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着9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同时也推动着文学的转型。
王朔的小说具有这个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流向和人生色调。
王朔闯进中国文坛,并在读者中产生轰动效应,不能说没有价值。
王朔以他80年代前半期在生活大潮中的亲身体验为范本,相当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特殊阶层中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使用的特殊语言方式、特殊叙事方式。
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写实的同时又包含了对人生的调侃意向,融合了雅与俗,沉重与洒脱,愤世与玩世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一 “顽主”与“玩世”王朔小说的基本走向是反映80年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但与这一时期风行正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在文学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却截然不同。
他以写实的笔调描述了80年代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社会层面,在他的笔下一群处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人物逼真地展现于我们面前。
就像一群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顽主”,否定一切价值,调侃神圣与权威,世故而冷漠,实用而油滑。
王朔曾说:“我写的东西都是从我个人实例出发。
而我接触的生活,使我觉得只要把它们描述出来就够了。
”“我最感兴趣的,我所关注的这个层次,就是流行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里,就有暴力,有色情,有这种调侃和这种无耻。
我就把它们弄出来了。
如果我在这上面强加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别人认识它们。
”作家这种正面的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描述,毫无疑问地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社会、体味社会的文学印象。
文化裂隙间游走——论王朔小说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乏纯裂豫阚的游走.一论i朔小说的语言及其文化内涵内容提要王朔的小说生成于中国现代化工程启动之际的文化裂隙间。
王朔的小说因为对以往历史和价值观念的一概否定而使自己陷入了无根的状态,“历史”在他的小说中像漂移的能指不断地游走但始终居无定所,这种消解的游戏姿态使得王朔的小说不可能承担任何文学的、文化的或历史的重任。
他将语言作为手段,达到解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目的。
王朔在对语言的操演中,选择了口语化策略。
口语化作为规范的官方语言的对立面先天性具有嘲弄和颠覆前者的功效。
“新京味儿”的口语与其笔下的人物所具有的“痞子精神”合而为一,成为王朔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借助这种口语化策略,王朔将官方语言所包容的一切价值和崇高踩在脚下,获得了言说意义上的胜利。
王朔借助多种多样的调侃手法,将语言进行重新的配置,完全打破了语言的>--j惯组合,并在这种语言配置和组合中,达到对原有的价值禁忌、现存秩序和既定权威进行反讽和消解。
王朔的文本在文化的裂隙间游走,实质上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嗜好,成为商业文化的先锋。
当我们以文学的眼光看待王朔的时候,一方面要承认王朔的小说所具有的商业性的和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对王朔小说散发的虚无主义气息保持足够警惕。
关键词:王朔仿口语反讽调侃文化内涵戈纪裂腑闭的彬是——舡艚小花矽毋叛菇.之化力褥CruisingintheCrevicesofCulture…OnWangShuo’sfictionallanguageanditsculturalimplicationAbstractWangShuo’sfictioncRtneintobeingattheoutsetofChina’sModemization.inthetransformationofculturefromoldtonew.WangSbuo’sfictionplungesitse]fintoarootlessstateinanddestructuringtheformerviewsabouthistoryandvalue.Inhisnovels。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王朔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言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现实的残酷,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进行浅析。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写作风格独特。
王朔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讽刺和讥讽,他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和逻辑方式描绘出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
他的文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直白露骨,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揭示社会的现状,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叛和冲击力。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是他的言辞和态度具有极大的争议性。
王朔的作品往往涉及社会的禁忌和敏感话题,他不断挑战传统的道德和观念,对社会已有的体制和权威进行解构和批判。
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和争议。
他在作品中对权力进行反抗和嘲讽,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进行批判,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刺激和冲击的感觉。
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影响力和争议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是他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和追求个性的勇气。
王朔不断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的规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和写作。
他以坚持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批判,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种个性与身份的结合让他的作品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他的勇气和真实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力、具有极大争议性的言辞和态度以及敢于表达真实自我的勇气。
这些因素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追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现象,更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王朔这种敢于挑战和冲击的精神和风格,成为了他作品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朔

王朔作者:孙杰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2年第10期【名家简介】王朔,著名作家。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大约160万字。
反讽性叙事是王朔小说的显著特征。
王朔借用“反讽”这一叙事武器,运用“侃”和“玩”的“痞化”写作方式,实现了其作品的双重解构功能——颠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否定常规社会秩序和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无情地批判和暴露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调侃式语言是王朔小说独具特色的话语调式。
王朔运用语言变幻的手段使语言呈现新鲜、奇特和陌生化的意味,收到了“以俗戏雅”和“以雅戏俗”的效果。
选文1 青春期的纯纯爱恋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那个黄昏,我已然丧失了对外部世界的正常反应,视野有多大,她的形象便有多大;想象力有多丰富,她的神情就有多少种暗示。
这情势使我既纯洁又脆弱。
那年国际共运在全球,首先在东南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我国一直大规模援助的越共攻克了西贡,接着势如破竹地横扫了印度支那。
红色高棉和巴特寮的苏发努克亲王分别在各自的国家掌了权。
美国遭到了丢脸的失败。
但这些光荣的胜利已经不能使我兴奋了,我面临着个人的迫在眉睫、需要解脱的困扰。
我日复一日守候在那栋普通的楼房前,殷切期待着画中人出现。
我不止一次看到她的父母。
他们常在傍晚时分骑着自行车从不同方向回来,有时车后架上还夹着一捆青菜或用网兜装着几个西红柿挂在车把上。
她的父亲很瘦小,总是穿着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跟谁都客客气气地打招呼,有时还站在楼门口扶着自行车把和几个人聊上一会儿才上楼。
他戴着副眼镜,因而看人的目光总有些茫然。
后来当我看到名噪一时的陈景润的照片时,立刻在他们俩身上找到了共同点。
她的母亲则可算个迟暮美人,几乎和她父亲等高。
那个时候人们普遍缺乏保养,妇女到了她那个年龄大都形容枯槁,但她仍保持着皮肤的白皙和头发的乌黑,一双眼睛也时而泛出光彩。
她的面容很柔和,但态度冷漠,我从没见过她和一个邻居说话,每次下了自行车便径自上了楼,连她丈夫也不瞧一眼。
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

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徐梦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王朔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文坛一直备受争议。
调侃式幽默一直以来都是王朔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使用的特征,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王朔作品中调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进行充分分析,来深入了解其文学作品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特色;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语言是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展现所特有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往往体现的是文学创作者对艺术的最终诉求。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首先必须看其语言的运用是否与作品的题材和深层内涵之间相互适应。
王朔作为中国文坛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对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则是深入了解王朔作品的重要环节。
一、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的种类在王朔的作品中,其调侃的对象往往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其调侃式语言运用的适用性,通过分析发现王朔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种,基于比喻的调侃式幽默。
比喻是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所常用的一种方式,其通常会利用以神圣比喻低俗或者是以低俗比喻神圣的幽默方式来进行调侃,这也是王朔作品在调侃式幽默方面最为明显的特征;第二种,基于戏拟的调侃式幽默。
细腻是王朔作品中常用于政治性调侃的一种方式,而所谓戏拟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指的以戏剧性的方式进行模拟来体现调侃式幽默,且通常情況下,以戏拟为主要形式的调侃式幽默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调形式大多为戏谑;第三种,基于铺陈的调侃式幽默。
在王朔的作品中,其会利用词语等写作元素进行铺陈,且这种铺陈方式与传统铺陈相比而言在辞藻的堆砌方面往往要更显极端,这也是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王朔作品浅析

王朔作品浅析[摘要]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王朔作品的特点,分别如下:社会倾向—世俗化,社会关系—市民化,语言艺术—反讽。
[关键词]王朔世俗化市民化反讽王朔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坛的一个“现象”,他以其独立不倚、单枪匹马的冲刺,开拓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新方向。
他不仅以他独树一帜的作品在文坛、影视界占据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更通过他的作品以及大量的言论和行为,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人生哲学、生活方式,构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现象。
一方面,他的小说倍受读者青睐,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遭到猛烈的抨击和诘难。
一般地说,批评家们对王朔作品所作的那些同样严肃认真却又剧烈相佐的评论,都触及到了王朔的本质特征,但是读者往往又追捧他的调侃式的语言,被他特殊的文字所吸引。
总结王朔的作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社会倾向——世俗化王朔的小说一般以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善恶分明、讽世喻时等特征。
以调侃的语言来解读那个时代和所处那个时代的人或者是事物。
王朔曾坦言:“我认识到理想主义的问题,但咱们一代人,说实话哪儿能没有理想啊?我对真正的理想是珍视的……我也并不否认所有的道德观,我遵循文明生活的准则……人类有时需要激情,为某种理想献身是很大的东西,我并不缺少这种东西,但这种东西必须出自内心,我看到的却是这么美好的东西被种种学说……和别有用心的人给毁得差不多了。
”在王朔的笔下,我们民族和社会已经从10年前的控诉过去、反思历史悲剧转而面对现实,求取现实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的满足,从而实现现实的价值,直白地说,在王朔看来,除了一部分思想家外,整个民族反思历史的文化意识已经消退。
在社会生活中,改革家、学术家、社会活动家以及用阶级划分的“政治人”仿佛都退到了幕后,代之而起的是成份芜杂的小市民阶层。
在他们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少年时期,便经历着人性消匿、兽行肆虐的狂热而野蛮的动乱年月,纯洁的内心世界受到严重污染,他们“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身上吐痰” (《动物凶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1)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
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文学理论界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
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
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又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
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
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几朵棉絮般的白云”。
“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
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
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摹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
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
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电话铃猛地响了,张璐跳起来接电话,听了一下马上把话筒双手递给我。
我接过话筒,听到军区总机娇滴滴地问我,是不是刚才要了边境的长途,我说是,总机说‘来了听好’。
我喂了两声,听筒里没声,就跟旁边双手插兜坐着的张璐闲扯:‘李白玲和我一样,也是王酸一级的’”。
“‘要买就买,不要老看’。
”“‘我一脚把你摊子踢了。
’老邱火冒三丈,威胁少年,少年睬也不睬,掉脸向别的行人兜售。
老邱悻悻地看看我,我拥着他向前走去。
‘算了,你没看出来,这已经不是解放区的天了’。
”既具京腔京味的调侃,又略带市井无赖的痞劲和玩世不恭,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王朔式”逻辑特征的修辞方法。
既交融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一体的个性风格的熟练运用。
这在王朔的中期作品中彰显得十分清晰,并一以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在《过把瘾就死》中作者的这种艺术倾向和追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口腔快感”,更付诸于叙事抒情:“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
其间经过无数次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
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
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吴林栋脸朝下伸开四肢一动不动地趴在池底,如同全身涂满了紫药水,在阳光下仿佛是一个皮肤油亮的男人在酣睡。
他浑身上下的每一根血管都摔裂了,心脏也像一个气球炸开了。
每一个关节,每一块骨头都摔得粉碎,以至于后来人们把他捞上来时不得不用一块塑料布兜着象兜起一滩鼻涕”。
“我抖得像个桑巴舞女演员,牙齿为周身的韵律打着节拍。
我从跳台的梯子上是蹲着屁股朝后爬下来的,脚软得像耳朵一样撑不住任何东西,直到踩着地面仍然感到随时都会扑地而死”。
《玩的就是心跳》是王朔创作鼎盛时期众多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篇。
给人的感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欲有所突破--可能是王朔想改变一下在大众心目中的“文痞”形象,所以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派写作手法,意欲证明自己的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但即便如此,王朔也无法挣脱一以惯之其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恰恰相反,在《玩的就是心跳》中冗长繁复的现代派写作手法使作品读起来相当乏味,只有不断灵光闪现其间的“王朔式”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挽救了这篇作品不致成为走麦城的败笔。
这说明一个完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并为大众所认可的作家其沉积在意识深处的艺术特色具有多么强的思维惯性啊!以至于任何方式的强加掩饰和另起炉灶都无法将之挥去。
“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
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
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里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空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里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
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
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电报是从南方一个城市打来的,内容是‘我友某某乘某日某次列车到京新婚旅行望接站热情款待如款待我本人’,落款‘明松’。
”“我撂下电话就冲拿着一手‘拒人’牌美滋滋地边喝茶边劝要‘推’牌的庄家‘打下去’的吴胖子抱怨‘准又是你干的好事,你在外地诱完妞儿,全留我的地址,你踏实了人家有事全扑我来了--我受得了吗?’”“‘别赖我,啊,’吴胖子问清了电报落款说‘我哪敢认识叫明松的人,你自己一出门就瞎套词,逮谁给谁留地址,是人不是人就跟人家拍胸脯:以后北京有事尽管找我。
得,人家真找来了--你傻了。
’”可能王朔自己也意识到了偏离固有文风另辟蹊径给自己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浅尝辄止并在其它作品中基本放弃了用现代派手法求新求异和自我标榜为有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企图--即便是在像《我是狼》这样的以侦破为题材的作品中。
“‘不管你怎么说,反正我没杀人,这点我心里清楚。
’”“‘杀没杀人不凭你说,得由我们来定,要是你仅仅因为相信自己不可能杀人就认定自己没杀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我不是威胁你,很多人自认为是革命的但其实是反革命的,这方面我可以给你举很多例子,这方面我有很多经验。
’”“你大概是说谁是什么人自己不能做主,得由你来定。
你是哪庙的质量检查员?’”“‘要是坏人都承认自己是坏人,那天下也就太平了。
不妨告诉你,我的职业就是剥去伪装还其本来面目。
还没人不目瞪口呆地承认他就是我指出的那种人而坚持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原以为的那个人。
’”“‘我不相信你能把胳膊窝变成海参’。
”春花秋实夏耘冬藏,王朔着实火了几把后陷入沉寂,及至为了生计再出来混时已有些江郎才尽。
此时的王朔已然英雄迟暮,创作以短小的杂感为主,内容多为与社会各界人士唇枪舌剑。
这正遂了他的心愿,恰好把玩世不恭、痞气十足的文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王朔的后期作品中有一篇疑似他人代笔而成的所谓“新味小说”《瞧你这德性》--名字起的倒是王朔的固有套路,行文也是北京的市井方言,但给人的感觉与王朔的特有文风大相径庭。
这不是一篇求新求变的作品,所谓的京韵京味充满了低俗之气--徒有其形、无有其神,与王朔的“痞子”特征格格不入!这不禁令人疑云顿起:即便一个作家多么殷切地急于赚稿费混饭吃也不至于使自己的风格退化沦落到如此境地!“这些犄角旮旯是京城刑事犯罪的老巢,也是让我们搞公安的人最头疼的地方。
因为这些人安了窝以后,活动一点规律没有。
搞清查也好,搞整顿也罢。
这些人概儿不论。
风声一紧,他们全颠儿了,风头一过,他们又回来了,像她妈地里的蚯蚓似的”。
“我和小李子耐着性子,解释了半天,才把他们给鼓捣上车。
”“王玉田的大肚子在车里受了点委屈,可是他觉着心里更抱屈,脸色更难看,嘴里不停地嘚啵自己怎么点儿背,瞎了眼,找了这么一个房客,死在他的小院,脏了他的房”。
以上从早、中、后期挂一漏万地谈了谈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内在原因。
那么“王朔式”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且为大众所接受的呢?窃以为有这么几点:首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双百”文艺方针真正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结果。
毫无疑问,像王朔这样的“俗痞”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前肯定要被束之高阁无人敢问津,搞不好肯定会被列入“牛鬼蛇神”挨批挨斗,更别说在社会主义的文艺百花园中几度怒放呢--思想的解放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审美情趣趋于多样化、大众化,其结果是社会敢于也乐于以一种更豁达的姿态包容哪怕是与我们的意识形态相异的观点--海纳百川,大可不必事事都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非与否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雪亮慧眼来识别。
其次,它是对中国沿袭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文化的一种自嘲式的有限反叛--新中国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然而渴望过上丰足生活的中国人却在政治运动的怪圈中辗转几十年越过越穷!而当真正的幸福曙光普照神州大地时国人却迷失了--这会不会是又一次整人运动的先期布施?当答案明确地以否定的形式给出时国人感觉自己再一次被历史给愚弄了,而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雪上加霜!因为当大多数人凭既往经验期待的结果以完全相反的方式给出时少数获益者给大多数人心理上带来的是几何级倍数的沮丧和愤怒!“人啊,生活啊!”怎么变得如此荒诞不经!于是“集体无意识”对道貌岸然的正统思想文化只能报之以无奈的嘲笑和自嘲。
第三,王朔的个人成长经历在主观上促成了其独特文风的形成--据考王朔出生在全民“大跃进”的1958年,随后“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不少人还得打肿脸充胖子,刚缓过没几年全体人民的神经又错乱了十年。
就这样对于一个人一生中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光辉岁月全在动荡和荒诞不经中流逝了。
据研究儿童心理意识的高手论断:成年人的行为特征都可以在其童年的经历中得到印证。
据此王朔的人生经历肯定会反映到其作品的创作中去。
虽然王朔在初入文坛时尚存“文以载道”、“教化众生”的传统理想,但现实无情也就没有机会成就其的鸿鹄大志。
为了孜孜以求的文学艺术和过上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生活指数相当的奢侈生活他不得已只能反其道而行之。
非常幸运或歪打正着剑走偏锋恰巧暗合了其时的普遍社会心理,而王朔也乐得顺水推舟,实际上他骨子里沉积的正是这种在一定振幅内对正统思想文化的反叛。
存在即由其理由:首先,王朔作品的艺术风格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享受。
通过阅读作品我们感到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喜欢或厌恶、赞赏或不屑、共鸣或冷漠,总会产生情绪上的影响。
实际上就艺术而言只要欣赏个体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就已经体验到了审美享受,不管这种情绪是否为愉悦。
透过王朔的艺术风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这种独特的思维特征提供给读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使我们体验到更多的审美感受。
其次,王朔的艺术风格给我们在写作手法的运用上提供了很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