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做人的54精要,实在太精辟了讲解
做人的最高境界,太精辟了!(建议收藏)

做人的最高境界,太精辟了!(建议收藏)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就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
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从古到今,上至圣贤,下至黎庶,总结出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智慧。
通过搜集整理,把做人的十大境界、十大原则、十大醒悟、十大心机、十大禁忌、十大智慧等分享给大家,值得收藏。
一、古代圣贤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1、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2、孟子的最高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庄子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
4、孔子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5、佛的最高境界:眼里有佛,心中无佛。
6、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
7、儒家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范仲淹的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郑板桥的最高境界:难得糊涂。
10、诸葛亮的最高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二、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1、婚姻的最高境界——和:婚姻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和谐,和睦,家和万事兴!2、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舍:做人,要懂得舍弃,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到。
3、择偶的最高境界——缘:择偶要讲究缘分,缘分到婚姻自然到,择偶的最高境界就是讲究一个缘分。
4、运动的最高境界——度:运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讲究一个度,不能过度,过度则伤身,起不到运动的效果。
5、修炼的最高境界——空:修炼到最高境界就是内心要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6、爱情的最高境界——容:爱情是美好的,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能够彼此宽容,要能够容纳对方。
7、养生的最高境界——寿: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寿,养生是为了活得更加舒坦,养生就是为了延长寿命。
8、生活的最高境界——乐: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要快乐,内心要愉悦。
9、交友的最高境界——诚:要想交往到真诚的朋友,自己就要诚实,交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诚字。
10、人生的最高境界——静: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静心,静才能修身养性,心静才能颐养天年。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一、孔子生平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候中国分为诸侯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备受困扰。
孔子致力于思考人性、伦理和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教育实践来影响后世。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一)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Ren),也被称为“仁德”。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表现出同情、宽容和关爱。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准则,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性格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孔子的作品和影响(一)《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他对教育、政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以“身教”来教育他的学生。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以及提问、辩论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读孔子 看人生

读孔子
看人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 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 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 月十一)),子姓, 孔氏, 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 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 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 (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 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 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 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干若醴。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思考:我们正“志于学”,二十来岁的我 们该做点什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回顾自己学过的东西,总会有新发现。一 个人,随着阅历增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读一本相同的书,完全可能会有不同的心 得。能够主动做这种回顾工作,并且产生 崭新感悟的人,便可以当老师了。为师也 不过是教人从已知之事实中发现新东西而 已。
子曰:学而不思则亡,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自己不思考,不消 化,不去想想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那 么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什么用处,对自己的 德行和才能没有任何提高,那些不谙世事 的书呆子,大多是“学而不思”的。 如果整天苦思冥想,甚至胡思乱想,而 从来不屑于读书,不从前人那里验证自己 的想法。这样的人容易走偏,成为不可一 世的狂徒。
只有学思结合Biblioteka 才能成为满腹经纶又精 于世故的人,有知识又有思想的人,总是 受欢迎的。。。。
自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做后说,这才是君子。一件事情,往 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别人容易自己 做难。君子之道,永远是身体力行。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家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由孔子所提出,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仁:指在人际关系中,要秉持友善、关爱、尊重他人的态度。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把别人放在心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家庭中,仁意味着要孝顺父母、关爱亲朋;在社会中,仁则表现为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2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社会责任感。
义强调的是在面对道义和私利的抉择时,要遵循道义优先的原则。
义还包含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即把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3礼:是指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和规矩。
礼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礼也包含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4智:是指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
智意味着要有辨识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智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5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信强调言行一致,不欺诈、不虚伪,信任他人也要为他人所信任。
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基石。
儒家五常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风貌,也成为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也常常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儒家五常中的仁和义正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同时,礼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系的维护。
智则启示我们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信则告诫我们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哲学思想 解读他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思想解读他的人生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我们可以获得他的人生智慧,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本文将从仁、礼、忠恕等几个方面来解读孔子的哲学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孔子的人生智慧。
一、仁:爱和善的核心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爱和善的态度,孔子认为人应当以仁为核心,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我们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修养和提升,以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认为,要实践仁,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性。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和改善,我们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礼:建立和谐秩序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石。
孔子的礼仪包括了行为规范、仪式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彼此间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保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孔子强调,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够建立起秩序和安全感。
在他看来,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化为心的态度。
通过遵循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三、孝和忠恕:家庭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和忠恕。
他认为,孝道是对待父母的核心道德,要尊敬父母、孝顺亲人。
而忠恕则是对待朋友、同事和社会他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要对他人存有善意,宽容和理解。
孔子强调,孝道和忠恕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基础。
只有在家庭和社会中始终秉持孝和忠恕的原则,人们才能够相互关爱、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想要治理国家和社会,首先要懂得修身养性,使自己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
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精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精髓1.忠孝爱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
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
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
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
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
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
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
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
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
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
反对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
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
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
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
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
《论语》精选:孔子思想的精髓

《论语》精选:孔子思想的精髓《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这部典籍中,孔子思想的精髓得以体现和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的重要思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教义。
一、仁德为核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德。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善行和道德的完善,将仁义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论语》中,孔子频繁地谈论仁德问题,例如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些言论表明,孔子关注的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涉及到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他的思想主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思想也涉及到个人修养、家庭生活、政治治理和国家管理等方面。
他强调,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君子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君子”一词,强调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孔子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认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政治治理和国家管理方面,孔子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德才,以及他关于克己奉公、宽厚仁爱等方面的思想。
三、儒家教育的核心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主张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知识,以便他们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孔子还提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强调了个体差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四、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思考孔子不仅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也对国家的治理提出了一些观点。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身教和正直的行为来影响他人。
他主张君主应该虚心向贤德之人请教,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此外,孔子还谈到了礼制和仪式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规范的仪式和礼节,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综上所述,《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弘扬了仁爱和道德的理念,以及个人修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具有的五种美德

孔子具有的五种美德1.孔子的名言具有哪些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概括起来包括:一、如何做人: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做人的54精要,实在太精辟了!引导语:古往今来,那些吃透孔子思想精髓的人,几乎都是最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并成就大业的人;而那些不了解或曲解孔子思想精髓的人,通常只能在成功的圈子外转悠子。
一起来看看孔子做人54精要。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9、自己发达时,莫忘帮助他人发展。
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
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10、太极般的处事技巧:虚与周旋。
虚与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是敷衍应付的态度。
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周旋的态度。
虚与周旋是一种有用而又有效的处事技巧。
11、宽容是互赠的礼品,苛求是对刺的尖刀。
宽容是互赠的礼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不会难为你;苛求是对刺的尖刀-----你苛求别人,别人也不会饶了你。
在宽大平和之中,认识这世界的可爱和可赞之处,才不辜负我们这难得的一生。
12、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
你看这个“忍”字造得多残酷----心上插着一把滴血的刀,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人们在忍耐时内心是非常难受的!虽然人们有许多难忍之忍,但还不得不忍。
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智大勇。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忧愁,是起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将来必会尝到苦果。
有些人之所以被称为高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高瞻远瞩,往往比常人多看三两步,多做三两手准备。
14、要做你所在行业的通才。
我们生在一个广义的专业化时代,事物变迁日新月异,生活愈来愈复杂和多样化。
愈来愈多的领域需要通才,你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绝对的内行通才,这样才能尽快获得事业的成功。
15、欲成大事者要看淡得失。
走向大成功的路上必有大摔打,看淡得失便会增强承受能力。
我们空手而来本不拥有任何东西,中间短暂的拥有则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
如有这种心态,肯定比患失更易获得成功,心理也会很健康。
16、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身要有才能。
并且你还要深信,自己的才能总会派上用场。
上苍让你诞生于世,绝不是毫无理由的,完全是因为这个世间需要你这样一个角色。
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位置,并发挥作用。
17、中庸之道的生活智慧。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
这种学说,就是指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种有条不紊的生活。
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18、旷达之人会随遇而安。
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就会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就会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人面前。
19、宁做傻中奸,不做奸中傻。
傻中奸者是一个战略家,最终能赢得一场战争;而奸中傻者只有一个战术家,充其量只能赢得某场战斗而已。
20、许诺如负债,到时必须还。
言而无信的骗子迟早是要倒霉的,即使人家不报复和惩罚你,你的信誉和人缘也必然会损失殆尽,你的各种机会也就没了。
行骗最终是要付出惨重代价和高昂成本,因而做的是一桩得不偿失的赔本生意。
21、善事做了再说,以后自有成果。
尽管有人在做善事时,只是按照良心、道义和仁爱在行动,并没有想要也没有想到会有回报,但一个人把善事做出之后,是不可能在世间不产生任何反响的----知恩图报之心,人皆有之。
22、有病不怕治,有错不怕改。
错误是难免的,庸人忙于掩饰错误,而有心人不但敢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还能从中提炼出智慧,化作走向成功之途的路费。
23、用火烧一下就知道你是不是蜡做的。
不到关键时刻,就考验不出一个人的真相。
危机就如试金石一样,把每个人的品质与能力暴露得清清楚楚,人群之中的面目再混同----黄金终究会放出与黄铜不同的光芒。
24、不要时时卖弄自己。
人可偶尔露峥嵘,关键时候显身手,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
如果时时都想卖弄自己,则十个有十个要失败;有城府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将这些作为任重而道远的护身符,比别人成功的机会更多。
25、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建立外功。
如果你没什么本事,那么别人不了解你是件好事,因为你的无能得以掩藏;如果你很有本事,那么你也别怕自己暂时的默默无闻,因为你的本事是掩藏不住的,就像灯丝儿藏不住电一样,它总会放出光芒的。
26、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客观地正视不足,果敢地采取举措,就会最终填平欠缺。
而对不足遮遮掩掩,试图文过饰非,则必将永远无法取得进步,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智者常以虚心好学的姿态出现于人们面前。
27、犹豫就是在成败之间摇摆不定。
犹豫越久,就越容易销磨信心和意志,丧失成功的时机。
从最糟的结果来说,如果一个较差的决定是比较早做出的,出了问题你还有补救的时间;而一个决策的作出如果既差又迟,那么你连补救的余地都没有了。
28、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容易成功。
只有去做真心喜欢的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
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发电,电能一充足,就能把事情玩得很转。
29、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对于心胸开阔的人来说,山河大地,有情人生,一切都是可供享用的资源。
同时,他更能装天下难装之事,容天下难容之人,成就毕生伟业。
30、固执者就是握着红烙铁不撒手的人。
固执会把一个聪明人变成傻瓜,过度地坚持意味着把自己逼上绝路。
为人不要太固执,必要时就要放下自己的一切成见,这样才会别有洞天。
31、要活出富有创意的人生。
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的能力。
创新只是在寻找一种新的改进方法,这种办法也许并不起眼,但是它一旦真的被实施之后,就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你也可以创新,你也可以成功。
32、要让工作成为乐趣的源泉。
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这种精神就是要像信仰神祗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
33、巧舌可免祸。
中国人常说祸从口出,却很少强调口能免灾,这对我们的嘴巴是不公允的。
在关键时刻如商业谈判、法庭辩护和解除误会时,若嘴巴不帮我们的忙,我们就会遭受重大损失。
至于嘴巴能帮到什么程度,那就看我们舌功如何了。
34、学习是快乐的,成功是学来的。
人们的学习从呱呱坠地时开始,到了一命呜呼时才算毕业。
在这期间人们学习了好多生存的本领,同时也享受了学习本身的乐趣。
一个人学习什么,决定了他将会成为什么人。
平庸是不学来的,伟大是学习来的。
35、捧场都上场,拆台都下台。
在任何一个团体内都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拆台,这样才会共赢。
正如俗话所言:捧场都上场,拆台都下台。
36、行动的意义胜于一切。
“现在就去做”可以影响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你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它会帮你抓住宝贵的刹那,幸运之神很可能就在这刹那之间投入你的怀抱。
但如果一旦错过这个刹那,很可能永远不会再碰到。
37、不该你干的事就别干。
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权限,如果越位去考虑或从事自己权限之外的事,你就要承担本该由别人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干好了,等于抢了别人的机会和功劳,干坏了是自取其辱。
38、要做一个看时代脸色行事的人。
一个人能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本领便会知道自己当下应该采取何种姿态,今后应该往何处行进,否则就会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肓者,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39、话要说到点子上。
常言道:“鼓要敲在点子上,蛇要打在七寸处”,讲的就是为人话不在多,而在于关键时刻能因地制宜地讲出关键的话来,从而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40、讲道德是一种立足长远的好投资。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41、人人需要赞美,你我皆不例外。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一句真诚赞扬的话,有时能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也能改变别人一生的命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善用赞美之法,会在交际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奇妙作用。
42、能使耳朵增值的不是金坠,而是倾听。
善于倾听的人,才会像一个精细的淘金匠那样,从别人大量语言矿石中提炼出我们最需要的成分。
43、你资历再深,也决不可轻视新人。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过程,也是继承前人、超越前人、开拓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辉煌的过程。
纵观历史长河,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44、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
罗马非一日造就,成功是聚沙成塔的结果。
有骆驼一样的耐心,才能找到事业沙漠中的绿洲。
真正的成功是需要时间的,而恒心和坚贞就是能帮助人们取得最终成功的一种伟大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