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鲁迅和托尔斯泰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大师,其中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托尔斯泰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虽然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他们在文学探讨和社会思考上有着共通之处。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展现了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契机和影响。
首先,鲁迅和托尔斯泰都在文学创作中反映出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在《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描绘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的腐败和虚伪,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意识;而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描绘了俄国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与冲突,寄托了对普世价值和道德准则的追寻和探讨。
其次,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反对暴力的倾向。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孔乙己》、《药》等作品中,反映了人类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提醒人们要珍视生命和人性;托尔斯泰则在《钦差大臣》、《复活》等作品中,强调了和平、亲情和道德的重要性,反对昏庸、虚伪和暴力的存在。
最后,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对中俄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在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思潮,同时又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创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而托尔斯泰则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活字典”,他冲破了西欧文学传统的束缚,开启了俄罗斯文学的新蓝图,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俄国文化,还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的展现了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学影响,也反映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
虽然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文化创作背景各异,但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俄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文化人物。
他的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俄国文学、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与人生哲学也成为人们广为探讨和研究的对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列夫·托尔斯泰的知识点吧。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列夫·托尔斯泰在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家族,是家中第四个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名贵族,担任过高级州长和参议院成员等职务。
自小受到严格的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教育,同时也熟读希腊、拉丁等经典文化。
自学过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领域的知识,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把握。
早年的托尔斯泰曾加入军队,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等战争,但是他很快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
他开始写作,并在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童年》。
在此之后,他又出版了《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经典作品。
同时,他还是一名哲学家、思想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哲学观、宗教观等。
1891年,列夫·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宗教转变,开始信奉基督教的无神论派别。
这一转变对他后来的创作和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1年,他开始担任带领穷人和无家可归者的修道院院长,直到去世。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以及思想1. 文学作品托尔斯泰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家庭、爱情、战争等主题。
他的重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中最庞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涵盖了俄法战争、家庭、爱情等多个主题,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也是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有名的贵族夫人和一位年轻的农民的爱情故事。
小小人文学家历史故事名人传记

小小人文学家历史故事名人传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小小人,却以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在文学领域成为了不朽的名人。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世界,并且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小小人文学家的辉煌历史吧。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出生于鲁国,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家庭和谐、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且主张“仁者爱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藏。
他的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和散文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36部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以及对爱情、权力、背叛等主题的独到见解。
他的作品不仅为英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戏剧领域的经典之作。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的巨匠,被誉为“俄国文学的巨星”。
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性、宗教和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对人类的思考和关怀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
雨果(1802年-1885年)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名人。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雨果的作品以其浪漫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文学是人类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小小人文学家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思想,为世界增添了无尽的智慧和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及答案

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
四、判断题
1、《离骚》是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2、唯识宗又名法相宗,是保持印度佛教风格最多的中国佛教学派。(√)
3、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4、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1、“七夕”
“七夕”是古代的一种节日,农历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织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
2、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大致产生于战国中期,是在发挥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并吸收了法家、名家的主张而形成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最早兴起于齐国稷下学宫,用黄帝书的思想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解释与发挥,“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成为儒道渗透、道法结合的一个新的道家学派。在政治观点上,它一方面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儒家的礼义思想、法家的法治学说和名家的刑名之术,带有明显的综合各家的倾向。
5、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攻和宴会、祭祀。(√)
6、儒家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积极涉世,功利思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善自我价值。(√)
7、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结构。(√)
8、《孔雀东南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篇章,它歌颂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
六、简答题:
1、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这里就以下三方面略为叙及,以见一斑。 第一,寺塔建筑。现在常见各种形式的寺院以及塔的建筑,都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第二、石窟艺术。主要有以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在三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巧夺天功的雕塑、光彩夺目的壁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藏经洞而著称于世。第三、小说。随着佛经被大量的翻译过来,佛经中空前的想象力为中国的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富于“幻想”的文学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其故事来源、艺术构思、思想倾向等都无疑与佛教有很深的关联。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绘画、雕塑、音乐,诗歌,音韵、文字、民间风俗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的某些语言,诸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至今仍为我们所使用。
浅谈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及思想意义 免费

浅谈托尔斯秦的代表作及口辽宁科技学院张爱敏内蒙古包头医学院马江涛摘要:本文以其最负盛名的“三大郝”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为时象。
对它们的三种最明显的艺术特征——。
心灵的辩证法”、。
别致的结构、广阔的画面”、。
自然风景与人物心理的‘比照”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战争小说;现实主叉;爱国主艾;人道主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1是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峰。
这位被列宁称之为。
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仍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依然。
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每当我们进入托尔斯泰的艺术世界时.便不能不惊叹托尔斯泰作品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艺术力量.心灵辩证过程的细致分析.艺术结构的雄伟严整。
自然画面的诗意盎然以及语言的朴素明了和富有表现力。
托尔斯泰的创作。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其代表作主要有三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1.早期早期(1851。
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
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
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入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
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2.中期中期(1863.18加)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托尔斯泰与老子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
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个转化的道路,也正所以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水准。
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水准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
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
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
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
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
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是能够的,但是缺乏完整性……”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理应略略靠前一点。
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
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
八年级上册托尔斯泰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托尔斯泰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学习了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著作,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介绍托尔斯泰的主要知识点。
一、托尔斯泰的阅读体验托尔斯泰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有Shakespeare的戏剧、Gogol的小说,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他痴迷于许多民间故事、歌曲以及传统文化等,这也成为了他写作的灵感来源。
当他开始写作时,他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独特的文学体验。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丰富的生活体验,他的生命在其中。
二、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他作品的灵魂,他致力于为人类探索生命的意义,深思熟虑地思考人性和人类行为。
他的哲学信仰有着天然的道德价值,这使得他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托尔斯泰坚信自然法则,认为一切人类行为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
他关注社会公正和普遍的人性美德,同时反对暴力和战争,倡导和平与爱。
他独到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为我们的现代化生活带来了很多启示。
三、托尔斯泰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著名的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他的小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战争与和平》。
这部长篇小说自然而然地展现了托尔斯泰的思想,从而成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表达自己人性和社会价值观的代表之一。
四、托尔斯泰的婚姻和家庭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备受关注,他与索菲亚·安德烈耶芙娜结婚并育有十三个孩子。
他的家庭生活与他的哲学信仰息息相关。
托尔斯泰注重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坚信它是稳定社会的一种基石。
尽管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但这一方面还展示了他的人性和同情心。
五、托尔斯泰的研究托尔斯泰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写作之外还从事于很多研究。
他研究了社会学、宗教、道德、历史等广泛领域。
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深度。
他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对社会公正、文化遗产、宗教文化等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1. 引言1.1 介绍鲁迅与托尔斯泰的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被誉为“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家”。
鲁迅擅长小说、散文、杂文、戏剧和译文,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俄国文学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
他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名作品,被誉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巨人”。
鲁迅和托尔斯泰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都是思想家、文学家,对社会现实充满关怀,对人类命运充满忧虑。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各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简介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正文部分的内容输出。
】1.2 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两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碰撞在跨时空的对话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
托尔斯泰作为俄国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和文学创作等方面。
鲁迅深受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关注人类的苦难与命运,呼吁社会正义与道德救赎。
托尔斯泰强调个体的内心挣扎和自我完善,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
他们都在文学中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呼应着彼此的思想共鸣。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来,更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上。
他们都是社会批判的精神导师,通过文学揭露社会不公与人性苦难,呼吁人们反思现实,并寻求改变和解脱。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他们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上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老子
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
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
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
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
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
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
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
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靠前一点。
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
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
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
这项工作甚至激起了托尔斯泰写一本介绍中国哲理,尤其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书的愿望。
就在1884年,托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
文章分了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
在托尔斯泰眼中和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所以在前引的日记里有“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这样的句子。
在《中国的贤哲》中,有关“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一节,托尔斯泰不得不完全借助老子。
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等若干原文,而自己未发议论或引申,似乎老子本身就可以自然说明问题一般。
当然,老子还是对托尔斯泰的处世思想产生了影响。
1884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间。
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
我于是责备他。
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
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尽管误读不可避免,但在人类精神活动里,这种交触现象,却是值得我们认识和探究的。
我心目中的安娜路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与孔子
在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
托尔斯泰不懂中文,何以能够研究孔子呢? 原来他是从读英译本的《四书》开始的。
英国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翻译了《四书》《五经》,分成28卷于1861一1886年间陆续出版,在西方广为流传。
这些书也流入俄国。
英译本总名为《中国经典》。
译者理雅各原为伦敦布道会派驻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1839),后于1843一1873年长驻香港,返英国后就在牛津大学执教,开汉文讲座。
由于译者的名声,其译本的影响也大。
而俄国人竟然不知道早在此前,1870年的时候,他们国内已拥
有自己的俄译本《大学》和《中庸》,那是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列昂季耶夫译出,在彼得堡出版的,可惜没有传开。
托翁读的却是英译本,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子的著作。
1882年6月他曾致信文学评论家斯特拉霍夫(当时任彼得堡图书馆员,也是帮托翁寻检书籍的一位助手),感谢后者给他寄去孔子的书,不久他便着手研读了。
续年他在书信和日记中多次写下读后感。
2月末,他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
”3月27日又在日记里提到“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到了3月30日,他在日记中更表示:“应该使这一学说成为公共财富。
”
托翁研究孔子的成果,一是在1884年写出了《论孔子的著作》、《论》等文章。
一是摘编了孔子的语录,后来该书于1904年由“媒介”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并附有托翁写的《中国学说述评》一文,系由布朗热据托翁的草稿整理而成的。
因而以后再出的版本中也有以《列夫·托尔斯泰阐明的孔子学说》为该文题目的。
托翁在《论孔子的学说》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中国人是世界上的民族。
他们有四亿五千万,几乎是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数的一倍以上。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
中国人是庄稼汉。
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
因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
爱好和平的民族。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著作给了他对中国多么好的印象。
同时,托尔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义,也使他能很快同孔子的学说相呼应,进而用“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
在行动中则是以身作则,厉行“平民化”,并且用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言论去谴责沙皇专制制度压榨人民、残酷对待下层人的丑行,暴露俄国官吏和社会的黑暗,达到为民众的疾苦呼吁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托尔斯泰研究孔子的积极结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爱人”的思想原则出发,更加关怀下层民众。
托尔斯泰与墨子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印象极佳,他曾经多次用文字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
在1905年12月4日写给我国留学俄国的学生张庆桐的复信中就这样写道:“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曾经有好几次同日本人见过面,但从没有一次同中国人见过面,也没有发生过联系,而这正是我一向非常想望的;因为很久以来,我就相当熟悉中国的宗教学说和哲学;更不用说孔子、孟子、老子和他们著作的注疏了。
遭到孟子驳斥的墨翟学说,尤其令我敬佩。
我对于中国人民经常怀有深厚的尊敬,很大程度上由于可怕的日俄战争诸种事件而更为强烈了。
”
那么,托翁为什么会对墨子特别感到敬佩呢?原来他在晚年的思想探索中一直醉心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英译本的《四书)》《五经》
里读遍了诸子百家的言论,着重在孔、孟和老子,但也寄情于墨子。
据戈宝权先生统计,托尔斯泰当时阅读过的有关中国的专著和译本就有三十二种之多。
关于托尔斯泰研读墨子的情况和体会,其书信和日记中有多次提及,最为集中的是他在1893年写给好友切尔特科夫的信。
他在信中写道:“开始读墨子”,接着又说:“我重新阅读了老子,现在开始阅读理雅各书中包括墨翟的一卷,我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智慧的书,特别是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问题的讨论。
托尔斯泰作为人道主义者,一向主张“博爱”。
他既然热衷于孔子的“仁学”,即“仁者爱人”的思想,自然也就欣赏墨子。
“兼爱”的主张。
从这一点来看,托翁不但和孔子,而且同墨子之间的思想也是相通的。
果然,在阅读的同时他就编选出墨子的言论,又经过布朗热的整理编辑成书,以《中国哲学家墨翟—论兼爱的思想》为书名于1910年出版,立即引起文化界的重视。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