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_刘平中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尚荣吕昂摘要: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平易求诗;第二,志至诗至;第三,诗言义理;第四,诗尚直写。
张载的诗论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对过往诗歌作品的总结,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创作与评判的标准。
张载的诗论是基于其理学思想而产生的,是其“太虚即气”的世界观与“变化气质”的修行论在诗歌理解层面的反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载的诗论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是对汉代以来儒家经学化诗论的反动,也是理学诗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张载;诗论;理学作者简介:尚荣,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昂,哲学博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109-08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体系被称为“关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哲学方面的成就外,张载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其理学诗作严肃深沉、襟怀冲淡,别具一格。
这与其自成体系的诗论是有直接关系的。
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是其理学思想在文学层面的集中反映。
一、张载诗论的核心观点按《宋史·艺文志》,张载有《诗说》一卷,惜已不传。
但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纲领”中,引用了大量张载诗论的内容,应即出自《诗说》。
其文云:109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张氏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诗人之情,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由可见。
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其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
”又曰:“求《诗》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又患泥文,如‘烝然来思’、‘湛湛露斯’,思、斯何必泥字?‘遐不作人’、‘德音不瑕’之类,不可以辞害。
‘君子至止’、‘乐只君子’,只、止何必拘?”又曰:“《诗》,全是人之情性,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观玩易入。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张载关学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领域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北宋时期也是儒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时期。
在中国时期,儒学在融合了一部分道家戏说和佛家学说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有“新儒学”之称的理学。
理学是一门影响十分深远的思想学说,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关学”就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流派。
张载雕像关学这个流派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而张载则是关学真正的创立者。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作为创始人的张载是关中人,因此得名。
又因为张载史称魏“横渠先生”,因此“关学”又被称作“横渠之学”。
关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有这样几种。
一是气本论,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气”所产生和变化而来的,气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二是认识论,抓住人物为事物是各种感觉的由来,要想认识事物,就要多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是“一物两体”辩证法,主要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有相互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于是由气所组成的事物也都是矛盾的*** 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这个变化的世界。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有“道德观”、“人性论”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世界万物。
张载“关学”自创立之后,经过后世许许多多学者的发展,终于成为了理学中十分重要的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载人性论张载人性论是指由北宋时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所提出的关于人性的学说。
张载的人性论在总结了天人先秦时期以来关于人性的多种学说,在广发吸取各家学说的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性学说。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张载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上的,我们要想了解他的人性论就必须对他的气本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张载雕像张载的气本论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和构成的。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张载的贡献

张载的贡献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岳阳,陕西蒲城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贡献,不仅深刻影响了宋代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张载的贡献。
一、张载的哲学思想1.心学思想张载的哲学思想以心学为主要内容,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强调心的本体、心的本质和心的修养。
张载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感官、意识、思想、情感和意志等方面。
他认为,心灵是人类最重要的本体,心灵的本质是“理”,也就是人类的本体理性。
他强调,人的心灵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提高的,这也是他心学思想的核心。
2.格物致知思想张载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人们可以认识到自然规律和人类的本质。
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地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格物致知”。
3.天人合一思想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不断地改善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二、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教育思想也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是人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教育的目的张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类的品德和才能,使人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要培养人类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的方法张载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由的表达,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的规范和纪律,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内容张载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和艺术等方面,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人类关系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张载礼学三论

礼学在北宋名重一时 , 著有《 横渠张氏祭礼》 《 、 冠婚 丧祭礼》 《 、 礼记说》 《 、 仪礼说》 《 礼说 》 书( 、周 等 以 上诸书已佚 )其传世著作 《 ; 正蒙》 中有专论礼学 的 《 乐器》 《 、 王稀》 等篇, 经学理窟》 《 中有专论礼学 的 《 周礼》 《 、礼乐》 《 、祭祀》 《 、丧纪》 等篇。史称 , 张载 之学 “ 礼贵 德 ” [ (2 ) 以礼立 教 ” [ ‘ 形成 尊 、1 P7 “ ] 14 ,] 。H
及其特 征 。
一
致性 , 但实 际上 二者也 有 一定 的差 异 。张 载指 出 :
I 就是 说 , 制 定 具 有 可操 作 3 在
“礼 出 于 理 之 后 ” “ 知 理 则 能 制 ,
礼 ” 张 语 下 。 子 录
性 的礼 时 , 由更 具抽 象性 的理作 为其根据 ; 要 只有先
一
也 , 之 谓也 。礼非 出于 人 , 极 虽无 人 , 固 自然而 礼
有 , 假 于 人 ?今 天 之生 万 物 , 尊卑 小 大 , 何 其 自有礼 之象 , 顺 之 而 已 , 所 以为 礼 。或 者 专 以礼 出 于 人 此 人 , 不知 礼本 天之 自然 。 [‘ 而 ”。 釉 在 张载 哲学 中 , ] 天 是最 高 的终极 实在 , 不仅 礼根 源于 天 , 而且理 同样也
礼之根源是关乎礼学本 质的问题。在此 问题 上, 张载综合秦汉 以来儒者的成果 , 并创发新意 , 认
为礼 具有 三 重 根源 : 是 根 源 于 天 ( 虚 ) 二是 根 一 太 ,
源 于理 , 三是根 源 于心或情 。
下的次级范畴 ,理” 天” “ 和“ 并未如二程洛学那样同 化 为一 个整 体观 念 ; 然理 具有 根源 涵义 , 虽 但理毕 竟还 不是 终极 根源 。 ] [( ’
张载的本体论

张载的本体论张载的本体论在宋代的理学家中,张载的地位仅稍次于朱熹和程颢、程颐,⽽朱熹和⼆程,都⾮常尊重张载这个前辈。
这⼀批理学家共同的⼯作,⽆⾮就是把社会秩序及道德的要求神圣化,把这些与天联系起来;或者说,⽤天的权威性来强化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威严。
现代的学者们,哲学⼯作者们,在赞赏的就是理学家们把天与⼈这两个领域的事物予以打通,联为⼀体。
他们认为,这就是哲学的最⾼境界,⽽宋明理学,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峰。
为了把天与⼈联系在⼀起,理学家就都建⽴起⾃⼰的本体论,即设定和论证了⼀个抽象⽞虚的宇宙之本体。
须知,现代中国的哲学⼯作者,全是西⽅哲学的忠实信徒,或者说是西⽅哲学的俘虏。
在他们的头脑中,西⽅哲学就是唯⼀的哲学,西⽅哲学的标准,也就是哲学的唯⼀标准。
按照这样的思维⽅式,必须有本体论,才能算是哲学。
宋明理学有其本体论,所以也就是真正的哲学。
张载的本体论,似乎就是“⽓”的⼀元论。
⾃然要注意,张载的⽓已是⼀个哲学概念,⼀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认作我们现在所说的空⽓。
不过张载的⽓,⼜与“太虚”密切联系在⼀起。
张载说过“太虚即⽓”,在太虚之中,充满着⽓,没有绝对的虚空。
也可以说,太虚是虚空,但它只是哲学推论中⽓的处所,⽓所以凸显出来的背景。
为什么张载要设⽴太虚这个概念,可能他觉得⽓这个概念实的味道太重,不够抽象。
⽽中国哲学早就有“太极”的概念,张载之前的周敦颐就有“⽆极⽽太极”的说法。
⽆极⽽太极,真的颇具哲学味。
于是,张载借⽤了《内经·天元纪⼤论》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语的“太虚”⼀词,作为⼀个哲学基本概念。
既然已出现了“太虚”这个概念,太虚就成了位于⽓之上的哲学范畴,成了宇宙万物之本原。
⽆论怎么说太虚中充满了⽓,但⽆法说太虚直接就是⽓,完全等同于⽓。
总之,太虚⽐⽓更具哲学味。
太虚中充满了⽓,这个⽓在相当意义上还只是⼀个抽象概念。
但这个⽓不是静⽌的,死的。
张载说:“⽓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息,《易》所谓‘絪緼’,庄⽣所谓‘⽣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是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 王安石、 程颐、 朱熹等人的礼学造诣都很高。张载 (!"#"—!"$$) , 字子厚, 陕西县横渠镇人, 世称横 渠先生, 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理学的奠基者、 关 学的创始人,其礼学更是名重一时。张载以倡儒 道于千年不明之后为己任, 融合六经, 推本论孟, 糅合佛道, 重义理, 倡道统, 以重建儒学思想理论 体系,并建构关学的思想学术体系。张载关学不 断提升汉唐以来儒学的思辨性与哲理水平,促进 经学与理学的共同发展, 在经学史、 儒学史、 理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气本论的基础上结合儒 家伦理学,开创了气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发 “四为” 理想, 一度 展史上影响重大。他所倡导的
! ./ # $ (,,/ & “气禀 ” ” 张载把这种因受 不同所产 以不同。
“气质之性 ” “气质之性 ” 生的人性叫做 。 善恶混, 还 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性, 他把源于太虚的、 完美无缺 “ 天地之性 ” “ 天地之性 ” 的人性称为 。 何为 ? 张载 “ 天本参和不偏, 说: 养其气, 反之本而不偏, 则尽
% , ’ ( 卷 ,& + ” 张载认为礼本于 也, 至圣人则能粹美之。
天, 天无形, 那么就有无体之礼, 礼无不在, 但礼并 非全自人出, 鸟兽有父子、 配偶、 长幼、 朋友, 蝼蚁 有君臣, 鸿雁有兄弟, 这些皆来自天性, 圣人之礼 也来自于天性。 礼源于天, 体现于人之外, 遍布了 生物界的各个领域, 正是礼本之于无限博大之天 的表现。 张载主张将礼与自然宇宙秩序、 天地本性 联系在一起, 将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与天地宇宙 运行之道联系在一起, 主张来自天性之礼不可变。 “ 礼亦有不须变者, 他说: 如天叙天秩, 如何可变! ……天地之礼自然而有, 何假于人? 天之生物便有
! ’ # $ ()*" & 张载强调, 变化气质以复归天 自然全好。 ”
张载认为情来源于性, 是性的外在表征, 情通
过具体的事来体现。可见,张载在探讨礼与心、 性、 情的时候, 并没有脱离他的气本论哲学体系, 在对礼的内在本原探讨,最终还是落实到气本体 论的基础之上。以气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张载哲学 的始终,也贯穿于他的礼学思想之中。他在为礼 寻求终极依据时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宋代理学家多谈本体,但并不忽略道德伦 理, 他们所做的, 就是要将伦理道德本体化, 以实 现伦理道德的合理与合法化,为道德人伦建立牢 固的哲理基础。张载从宇宙本体的实施主体的角 度对礼的存在依据作了追寻,其根本目的,就是 为了凸显礼与他的哲学本体太虚、气之间的关 系,提升礼的哲学思辨维度,从而彰显礼存在的 合理与合法意义,以便用礼的形式来指导人们的 行为习惯,规范其日常行为,发挥礼在维护正常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于 佛、 道的竞争中, 保证儒家的正统与核心地位。 二、 礼的功能论 张载论礼的功能, 是从人性的角度展开的, 他 “ 人之性虽同, 说: 气则有异。 天下无两物一般, 是
是明证。但是当今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张载在哲 学、 理学上的成就, 而比较忽视他的经学成就, 相 关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几近寥寥。笔者认为,礼学 “礼乃关学之体 ” 是张载思想学术的主干, ,不认 识张载的礼学, 即是不明体、 用之别, 当然就不能 全面认识张载思想学术的核心价值与本质意义, 因此,研究张载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 自明。笔者拟结合相关文献对张载礼学的内在结 构进行分析和勾勒,力求对张载礼学的结构体系 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
成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张载的礼学思想 是关学思想学术的重要载体,他所提倡的“克己 “内圣外王 ” “礼即理也 ” 复礼” , 通过礼教实现 、 等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一、 礼的形上依据论 宋代理学家研究学问的主要特点,就是吸取 佛、道学术长于思辨与哲理的优点,以取代汉唐 以来儒学重文字、 音韵、 训诂之学, 轻视义理, 不 求大体的不足与缺陷。提倡以己意解经,自求新 意,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意涵,重建儒家新的理 论体系, 以与佛、 道抗衡, 捍卫儒家在社会、 政治、 文化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因此,重视对经典哲理 性和思辨性的挖掘提升,成为宋代理学家治学的 主要特点。 张载作为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和关学学派 的创始人,重视对经典进行哲理研究与重新诠 释,以重构新的儒家理论体系便自在情理之中。 “道 ” “器 ” 张载关学的成就之一, 是对 与 关系进行 了研讨。张载的学术体系有形上和形下之别。张 “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 载说: 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也; 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 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 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
% & ’ ( )!"* + 张载对形而上 也, 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
“气之本体 ” 说的 中的本体, 是指气原始的、 本来 “太虚者, 如此的、 永恒的状态。他说: 气之体……
% . ’ ( ).. + ” 气之聚, 成为万物; 气 形聚为物, 形溃反原。
之散, 复归于太虚, 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 界定 了太虚与气的本质关系。张载以礼源于太虚,即 以礼来源于属于本体范畴的气,这就为形下的礼 找到了形上的依据。 “天 ” 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 具有抽象性, 并非 具体有形迹之物, 所以天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又 “礼本 具有本体的特征。 张载认为礼本于天, 他说: 于天, 天无形, 固有无体之礼。 礼有形则明于地, 明 于地则有山川、 宗庙、 五祀、 百神, 以至达于丧、 祭、 射、 御、 冠、 昏、 朝、 聘, 是见于迹也。 盖礼无不在, 天 & 于地, 犹是总言 所自有人以节文之耳。 本于天, 之鬼神, 则布列于地上也。 然则礼非自人而出, 至 于鸟兽, 莫不有父子、 配偶、 长幼、 朋友, 蝼蚁之君 臣, 鸿雁之兄弟, 但不能推类而有别, 此亦皆天性
那么追溯天的本原, 则又回归于气。 既然礼本之 天, 天本之于气, 那么礼必然本之于气。 这就为礼 的存在找到了本体论依据。 张载还从礼的实施主体的维度对礼的形上 依据作了追寻。张载认为礼来源于人的 “ 性 ” 、
! " # $ 卷 "% & “情 ” “心 ” “人情所安即是礼也。 ” 、 , 他说:
%*’ ” 尊卑大小之象, 人顺之而已, 此所以为礼也。 ( )!.& +
“道 ” “器 ” 的 与形而下的 的意涵作了明确的界定, 并指出了二者间的联系。他认为, 所谓形而上者, 就是没有形体, 难以凭感觉触及者, 表现在礼上, 就是“大德敦化” ;而所谓形而下者,就具有形体 “见于 而能凭感觉把握的事物, 表现在礼上, 就是 事实, 即礼义是也” 。礼与一般见诸形象的事物一 样, 比较容易把握和体认。在张载的学术体系中, 礼属于形下或形器的范畴,不过,在张载区分天 道人事的前提下,礼还不能说是形器的全部,它 只是形器当中人事的部分,与形上的部分应当是 分别而言的。这点应当引起注意。 张载首先从宇宙本体的角度为礼的存在寻 “大虚(太虚)即礼之大一 求理论依据。张载说: (太一) 也。今天之生万物, 其尊卑小大, 自有礼之 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或者专以礼出于 人, 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
! ’ # $ ()%. & “才 ” “材 ” ” 同 , 是指构成一切生物 可言气质。
在心与性的关系上,张载认为性是构成心的 。心性的
“合性与知觉, 要素之一, 有心之名”
联系还表现在性与心均源于气,为气所固有的属 “合虚与气, 性和内容, 从属于气, 张载说: 有性之
! * # $ (- & ! % # $ (,)+ & “太虚者心之实也。” 又说: 指出 名。”
! * # $ (), & “天地之性, ” ” 又说: 久大而已矣。 性而天矣。 ! * # $ ()+ &
“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 心。”
$ (,)+ & ! ’ # $ ()*+ &
“天地之性” 源于天, 也就是源于太虚与气, 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仁义礼智, 人之道也, 亦可谓性。 ”
! * # $ (- &
% - ’ ( )/!. + ” 太虚是天之祖和源头, 太虚即气, 虚中来。
指出礼源于太
虚, 本之天然, 是太虚与气聚散变化的结果。张载 “气 ” “太虚无形, 的哲学体系以 为最高的范畴, 气
% . ’ ( )* + 。张载所 之本体, 其聚其散, 变化之客形尔”
! ""
!"#$%"
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
!
礼学主张,在中国儒学史和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 位。司马光论张载谥书说: 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
( ’()$ ) %!& 《宋元学案 》 “以礼 说张载的学问是 足法。 ” % #( & 卷 !$ ) 《宋史・张载传》 。 亦说: 为体, 以孔孟为极 ” % ( & * ’!#$#+ , “其学尊礼贵德, 乐天安命。” 这些说法都
!%#
“气质 人的善性的根源, 是人之所以通过教育克服 “ 天地之善性 ” 之性 ” 之弊端, 实现 的理论依据, 也 是人之所以为人, 而异与牛羊鸡犬等物的根本原 “ 天 地 之性 ” “气质之 因。 乃纯善无恶之性。 何为 “ 气质犹人言性气, 性” ? 张载说: 气有刚柔、 缓速、 清浊之气也, 质, 才也。 气质是一物, 若草木之生亦
% , ’ ( 卷 ,- +
“ 天叙天秩 ” “天 张载指出, 源于天性之礼如 、
“ 天之生物所俱有的尊卑大小之象 ” 尊地卑 ” 、 等, 是永恒不变的, 天道与人德是息息相通、 彼此联系
% * ’ ( )!.& + “礼即天地之德也。 ” 礼原本于天德, 违背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