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我国的经济形势15页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巨变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渐开放了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一、经济的巨变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农产品。
随后,中国逐步推行城市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放开了一些行业的价格和经营权。
这些改革措施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外贸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中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调整了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大力发展了工业,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实现了更加均衡的发展。
二、社会的巨变1.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的子女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
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的设施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城市化的进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3.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如同装上了强大的引擎,一路疾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从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活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主导到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过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如今,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涵盖了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众多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高铁、5G 通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还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品牌。
中国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已成为众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贸易多元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四通八达,港口、机场等设施不断完善。
强大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流动和协同发展。
然而,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过去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服务业比重在上升,但在一些高端制造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转型升级,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现了一批特区,吸引了外资的大量流入。
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土地经营制,国有企业也开始尝试以市场为导向来经营。
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加大了市场开放力度,逐步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成为经济重心向东转移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新能源车市场等,同时,中国的高铁技术和5G技术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三、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未来,中国经济将会朝着高质量、可持续、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推进“双循环”发展模式的力度,力图将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小循环有机结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还将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迈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可持续、高质量、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变迁Introduction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变革意味着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包括了从闭关锁国到开放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等。
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包括贫困、落后、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和经济体制等。
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都已经逐渐提高。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强大的潜力,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Chapter 1: 改革开放的起始1978年,中国开始推进改革开放,以解决经济的困境。
此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中国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吸引国外投资。
随着国内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们开始制定计划,希望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格局。
Chapter 2: 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已经经历了多种变化。
最初,中国专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和衣服,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后,重点转向了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国家的工业水平和国防能力。
之后,中国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并注重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引入外国资本、经验和技术。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这些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Chapter 3: 入世和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入世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外贸机会,也使中国有机会更好地利用全球化趋势。
虽然有些人批评中国的加入对于国内企业和民众来说可能有不利影响,但是它仍被视为中国加入国际社会和成为全球一流经济大国的关键一步。
Chapter 4: 经济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成就了惊人的发展,从一个贫困的国家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同时也摆脱了过去的贫困,并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此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
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
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经济规模到科技创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从经济增速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工业化程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一些高端制造业开始领先于世界。
3. 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重要进展。
农业现代化改革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逐步增加。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
4. 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貌不断改善。
城市化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还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5. 服务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创新驱动型经济中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
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 消费升级与服务贸易中国的经济增长正逐渐向消费升级和服务贸易转变。
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服务贸易将带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3. 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对环境问题,中国将加大绿色可持续发展力度。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4. 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经济规模到科技创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巨变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本文将从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两个层面,对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进行探讨。
一、经济方面的变革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放开生产力,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如农村承包责任制、集体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外贸与外资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开放国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努力拓展市场,打破了封闭的经济体制,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3.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二、社会方面的变革1.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消费能力得到提升。
大量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
2.教育与科技的进步改革开放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
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仅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社会风气的转变改革开放使得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而改革开放后,社会思想观念得到了彻底解放,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谈到现代中国,不得不提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自从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详细介绍以前和现在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演变,并探讨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开始了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中国把经济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上。
政府扮演着经济决策的核心角色,通过国家计划来投资和发展基础设施,以便实现经济独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占中国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痛苦的社会事件的发生。
同时,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也很高,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产出和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些投资往往被浪费掉。
这个时期,私营企业基本上被禁止,进口商品也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家电制造业、鼓励出口、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
同时,也允许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和发展,并且鼓励外商投资。
在这个新的经济结构下,农业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范围,进一步发展多种农业作物和渔业等附属产业。
该时期的GDP增长非常迅速,在1980年代的末期GDP增速已达到10%,远高于欧美的增速。
在1987年和1990年,中国政府连续推出了两轮改革政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建立私营银行、新的股票交易所、工商局等等,并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现代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三十年弹指一瞬,改革开放大国崛起。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到成长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像一头睡醒的雄狮已经起跑、开始奋进。
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19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三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8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6年达到3.93万亿元。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而所有宏观的指标,只有用微观的数据才能更好的得以体现。
于是,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衣食住行这最能真正贴近老百姓民生的东西,所反映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能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
30年来,我们中国人都充满活力发愤图强的在辛勤工作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才叫我们的生活有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铺陈开来,由我们一笔一笔的书写。
服装是一种记忆,同时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它的变化以一种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最直接,最细致的的体现便是这三十年的服装的变迁。
1978年。
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
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
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
当然,衣可遮体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不能居无定所。
在看到服装在这三十年间的巨变之后,更不能忽略住房的变化。
有句话叫无房则无家,可见住房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依旧以石家庄为例。
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住房以筒子楼、小平房为主要代表,十几口人住十几平方米的家庭并不少见,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去的小平房、二层楼和沿街门脸,已变为漂亮舒适的公寓楼、单元房和繁华的商业大厦。
“十五”期间,石家庄市房地产开发就投入资金236亿元,竣工住宅900万平方米。
时至今日,全市人均住房面积也从房改前的人均居住面积3.7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2.4平方米,住房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除了少数特困职工外,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实现了“有其屋”,“居者优其屋”成了当前住宅消费的新特点。
而今年,石家庄又提出“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改革政策,城中村,全部拆迁,市区中的工厂无论大小,统统牵往郊县……于是,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三年后,城市化将由45%上升为70%,与广州,深圳相当。
30年前,一次振奋人心的会议,让“改革开放”这个词汇从此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并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30年后,伴着“改革开放”这个词,使中国人民过着丰盈富足的生活,和平喜乐。
改革开放30年论文纪念30周年事件[信息来源:巴人艺坊网] [发布时间:2019-10-13 10:43:26] [发布人:]中国在过去30年间,那些政府能力弱而政策不佳的国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那些具有良好的机构能力和良好政策的国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约3%。
这说明政府能力对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否拥有一个有效的、卓越的政府对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完成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当前中国是否拥有一个有效且卓越的政府呢?或者说当前我国政府能力水平究竟如何?中国政府能力就是指现代国家政府,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
政府能力从职能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本文主要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实力的变化来评价当代中国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
一、从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看中国政府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跟其他后发展国家一样,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二十多年的爆发式的持续的经济增长证明了我国政府是一个强大的有能力的政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2019年为74462.6亿元,2019年为95933.3亿元,2019年为102398亿元,2019年为116694亿元。
按可比价格运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20多年来增加了近8倍。
在1978至2019年2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其他几个主要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美国2.7%,加拿大2.6%,日本3.3%,印度5.2%,法国2.1%,英国2.2%。
对比后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19年为7543元,2019年为7954元,增长了20多倍。
1992年到2019年间平均年递增9.5%左右,而同期其他几个国家是:美国2.3,日本0.8%,德国1.0%,法国1.4%,印度4.6%。
经济结构优化显著。
1978-2019年,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2%、10.6%,占GDP的比重也由28.1:48.2:23.7变为18.7:49.2:32.1。
尽管我们的经济结构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却显著高于它们。
而且,我国农业增速远远慢于GDP增速,工业、服务业却高于GDP增速,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扩张期。
第一、对外贸易取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5097.6亿美元,2019年的6208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3.5%,不仅高于同期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高出近8个百分点。
进出口差额由1978年的-11 .4亿美元(逆差)扩大到1986年的-119亿美元,而后开始上升,到1990年扭转为顺差87.4亿美元,2019年为225.4亿美元,2019年的304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国际储备在1980年时为-12.96亿美元,到1990年110.93亿美元,2019年为1449.60亿美元,2019年为2122亿美元,2019年的2864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
第[1] [2] 页下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与通胀解决之策2019年05月07日09:06 来源:新华网[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
在这一年中,我们既有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较好基础和机遇,又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巨大的困难。
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经济社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经济发展的趋势预测我们预测,2019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10.7%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2%左右,比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保持农业继续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何保持农业生产有较快增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2%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9%左右,增速与上年相比也有所减慢。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19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9.1%和24%左右。
根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要求,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以防止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目标。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
按现价计算,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59.2%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总的来看,201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
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
需要高度重视的通胀问题2019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4.8%,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
中国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
虽然目前CPI上涨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