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中级)(1)
中医、针灸学中级(主治医生)考试要点总结

(一)1、外感头痛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配穴:风寒:风门合谷风热:大椎曲池风湿:阴陵泉头维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阳白太阳经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少阳经痛:率谷外关太阳悬颅侠溪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百会2、内伤头痛(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痰浊:阴陵泉丰隆中脘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血虚:三阴交气海脾俞肾虚:肾俞太溪悬钟其他耳针枕额脑神门外感用皮肤针太阳印堂(一侧头痛反复发作)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3叉神经痛选经;足太阳。
手足阳明主穴;下关合谷风池内庭太冲眼疼;攒竹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颧髎迎香四白下颌;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列缺风池风热;曲池尺泽气血瘀太冲三阴交肝胃火盛行间阳陵泉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风池风府%气血瘀滞:内关合谷肩痛:肩髃外关背痛:秉风天宗病在督脉太阳经加大椎天柱肩外俞病在少阳经风池外关耳针;颈颈椎神门选经;手足三阳经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外邪内侵:风府列缺合谷(气滞血瘀:阴郄膈腧肝肾不足:肝俞肾俞气海上肢疼:曲池合谷上肢或手指麻木:少海手三里恶心呕吐:中脘内关头晕头痛:百会风池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条口透承山)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手太阳经证:后溪手少阳经证:外关手太阴经证;尺泽外邪: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主穴阿是穴手阳明肘上方(肱骨外)曲池手三里》手太阳内下方(肱骨内)阳谷小海手少阳外部(鹰嘴处)外关天井选经:阿是穴足太阳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配穴:寒湿:腰阳关瘀血:膈俞次髎督脉病:后溪足太阳经:申脉肾虚肾输命门、腰骶部次髎腰腧腰眼腰眼腰椎腰夹脊耳针;腰骶椎肾神门治法足太阳足少阳主穴;足少阳腰夹脊环跳阳灵泉悬钟丘墟足太阳腰夹脊委中承山昆仑秩边寒湿命门腰阳关淤血阿是穴血海气血不足足三里三阴交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肩部肩髃肩髎肩贞濡腧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大抒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髀关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血海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配穴: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二、内科病1、中经络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阴风内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2、中脏腑选经:手厥阴经,督脉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关元气海神阙(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通电20分钟。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要点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一是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中基第一单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一、A11、体现五行相克规律治法的是A、金水相生B、益火补土C、抑木扶土D、滋水涵木E、培土生金2、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实泻心属于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3、五季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4、五行中具有“舒畅,调达”特性的是A、金B、水C、木D、火E、土5、五行之中,木是水之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均非6、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色发黑,脉象为沉,则病位在A、肝B、心C、脾D、肺E、肾7、八纲辨证中,阳证包括A、热证、实证、虚证B、热证、实证、里证C、热证、实证、表证D、热证、虚证、里证E、热证、虚证、表证8、“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9、脉象分阴阳,其中属阳的是A、浮脉、数脉、洪脉B、滑脉、沉脉、迟脉C、洪脉、滑脉、细脉D、数脉、洪脉、涩脉E、浮脉、数脉、细脉10、药味分阴阳,属于阳的是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11、下列不属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是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B、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C、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D、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E、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12、属于“子病及母”的脏病传变是A、心病及肝B、心病及脾C、心病及肺D、心病及肾E、肝病及肺13、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A、肝病及脾B、肝病及肾C、肝病及肺D、肝病及心E、脾病及心14、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A、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相侮E、相克15、按照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心病传肾”的发生机制是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在人体作用的趋向性A、升B、降C、散D、沉E、浮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18、对阴阳偏胜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泻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19、“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20、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21、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22、五行关系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A、木生土B、木克土C、木侮土D、木乘土E、木疏土23、根据相克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木太过而乘脾土,针对肝木太过宜选用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24、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虚补肾属于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25、肾病传脾说明了五行关系中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子病及母26、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该脏病。
中医中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中级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的意思是:A.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B. 肾脏是生殖和发育的根本C.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D. 肾脏是人体水分调节的中心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A. 木生火B. 火生土C. 土生金D. 水克火答案:D3. 在中医中,“望闻问切”是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指的是:A. 观察病人外貌B. 闻诊,包括嗅气味和听声音C. 询问病人病史和症状D. 脉诊,通过触摸脉搏进行诊断答案:D4.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A. 主运化水湿B. 主疏泄C. 主藏血D. 主气化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答案:D(剩余的单选题请按照上述格式继续编写,确保总共有20题)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中的“六淫”包括以下哪些?A. 风B. 寒C. 暑D. 湿E. 火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A. 早期诊断B. 早期治疗C. 预防疾病D. 病后调养E. 康复治疗答案:ACDE(剩余的多选题请按照上述格式继续编写,确保总共有5题)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认为“怒伤肝”,因此情绪波动大的人容易出现肝脏疾病。
(对)2. 针灸治疗时,所有的穴位都可以随意选择,不需要根据病情来定。
(错)3. 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
(对)4.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对)5. 中药的煎煮过程中,所有药材都应该先浸泡后煎煮。
(错)(剩余的判断题请按照上述格式继续编写,确保总共有10题)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和“相克”关系。
答案:相生指的是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例如木生火、火生土等。
相克则是指一种元素能够克制另一种元素,例如水克火、火克金等。
中医内科学中级(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中级(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金匮要略》中,奔豚汤的主药是A.桂枝B.李根白皮C.柴胡D.芍药E.生葛根正确答案:B。
解析:方中李根白皮,即李树的根皮,《名医别录》载其“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为方中主药。
2.五行相乘的基本概念是A.母病其气有余而乘其子B.子病其气有余而乘其母C.其气有余则乘己所胜D.其气有余则乘其所不胜E.其气不及则己所胜者侮而乘之正确答案:C。
解析: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
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
3.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正确答案:A。
解析: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4.治疗肠痈腹痛,宜选用的药物是A.山豆根B.白头翁C.马勃D.板蓝根E.大血藤正确答案:E。
解析: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茎,有活血通络、败毒散瘀、祛风杀虫作用。
5.白昼视力正常,黄昏以后视物不清的常见原因是A.风热上袭B.肝火上炎C.肝阳化风D.肝肾精血不足E.痰湿上蒙清窍正确答案:D。
解析:肾藏精,肝藏血,因此精血不足也可以认为是肝肾不足。
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能引起肾精亏损。
夜间肝肾精血不足致黄昏以后视物不清。
6.五行生克的规律不包括A.土为火之子B.土能生金C.金为水之母D.木为土之所胜E.水能克火正确答案:D。
解析:“克我”者为所不胜,木克土,所以木为土之所不胜。
7.气机升降转输的枢纽是A.心、小肠B.肺、大肠C.脾、胃D.肝、胆E.肾、膀胱正确答案:C。
解析:脾胃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中医基础知识中级

自测题
1、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D) 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 4、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自测题
10、 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D) 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 11、瘀血病证所致的疼痛,多为(E) A 隐痛 B 胀痛 C 绞痛 D 掣痛 E刺痛
病机学说
1、邪正与发病 2、阴阳失调
自测题
1、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2、证候虚实的“实”是指(C) A 体质壮实; B 正气旺盛; C 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D 素体虚弱,痰瘀内阻引起的证候;E 疾病早期 3、虚寒的产生多由于(A) A 阳偏衰 B 阴偏衰 C 阴偏盛 D 寒邪直中 E 寒邪袭表 4、肝气郁结证主要临床特征是(E) A 胸闷善太息 B 咽喉如梗 C 妇女乳房胀痛 D 胸胁、少腹胀痛 E 病情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自测题
4、七情致病引起气机紊乱,以下哪项是正确的?(B) A 惊则气下,悲则气消,恐则气乱,喜则气缓; B 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 C 惊则气缓,悲则气下,恐则气消,喜则气乱; D 惊则气消,悲则气乱,恐则气下,喜则气缓; E 惊则气结,悲则气下,恐则气郁,喜则气乱。 5、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饮食量少,可以导致 (A) A 气血津液不足 B 易生疮疖 C 易生痰湿 D嗳腐吞酸 E 小儿疳积
中药学(中级职称基础)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suì]、大戟[jǐ]、海藻、芫[yuán]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liǎn]、白芨[jī];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tuó]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léng],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一、解表药(13+10=23)(一)发散风寒药(13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多炙用),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此外能解鱼蟹毒)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呕家之圣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夏月解表之药)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风寒、风热不明者,均可广泛使用。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尤多。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有小毒)蒿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风寒感冒,颠顶疼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yí]:发散风寒,通鼻窍。
(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二)发散风热药(10)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尚能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少阳证之要药;还可退热截疟。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13+7+28+6+5=59)(一)清热泻火药(13味)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泻肺冒气分实热之要药)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测题
7、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E)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8、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E) A心 B肝 C 脾 D肺 E肾 9、脾之华在:(B) A毛 B唇 C发 D 面 E爪 10、“血之府”是指:(C) A心 B肝 C脉 D冲脉 E任脉
自测题
11、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D) A肺与心 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E心与肾 12、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C) A脾 B小肠 C胃 D大肠 E三焦 13、“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 14、下列哪项不是阴阳平和体质的人的特点(C) A 目光有神 B 患病后往往不药而愈或易于治愈 C 亢奋多动 D舌红润 E脉和有神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自测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 A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恒动观 D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 一性
E辨病治疗和辩证治疗
自测题
2、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 于整体。(√) 3、中医认识治疗疾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D) 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 4、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自测题
5、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D) A治法 B 因人制宜 C 因地制宜 D 因时制宜 E 扶正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预防的意义是(A) A 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B 重视精神调养; C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D 注意生活起居 E人工免疫
自测题
5、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6、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藏象学说
1、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2、六腑:胆 小肠 胃 大肠
自测题
6、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 某种食物 7、由于饮食不洁而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一般是由 于发生了(A) A 蛔虫病 B 蛲虫病 C 肺吸虫病 D 钩虫病 E 血吸虫病 8、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可以导致(A) A 耗伤心血 B 损伤肾精 C 肝气郁结 D 脾虚气滞 E 气血不足 9、痰饮的形成多与(A)功能失调有关 A 肺、脾、肾 B 肝、脾、肾 C肺、脾、胃 D肝、脾、三焦 E肺、 大肠、小肠
(√) 5、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
气血津液学说
气
1、含 义 2、来 源 3、分 类 4、功 能 5、气的运动
血
1、含 义 2、来 源 3、功 能
津液
1、含 义 2、生 成、输 布 与 排 泄
气、血、津液的关系
1、气与血 ⑴ 气为血帅 ⑵ 血为气母 2、气与津液 3、血与津液
阴阳学说
1、定 义 2、基本内容 3、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
1、定 义 2、基本内容 3、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自测题
1、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D)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2、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木克土 B火生土 C金生水 D金克木 E水克木 3、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4、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
1、六 淫 ⑴ 六淫致病的特点 ⑵六淫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七 情 ⑴ 含义 ⑵ 与脏腑的关系 ⑶ 与气机的关系
3、痰饮与瘀血
自测题
1、风邪的致病特点是(A) A 主动 B 收引 C 趋下 D 易夹湿 E 易动血 2、寒邪的致病特点是(B) A 主动 B 收引 C 趋下 D 易夹湿 E 易动血 3、六淫致病,易合邪伤人,多自肌表、口鼻而侵入。(√)
自测题
4、七情致病引起气机紊乱,以下哪项是正确的?(B) A 惊则气下,悲则气消,恐则气乱,喜则气缓; B 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 C 惊则气缓,悲则气下,恐则气消,喜则气乱; D 惊则气消,悲则气乱,恐则气下,喜则气缓; E 惊则气结,悲则气下,恐则气郁,喜则气乱。 5、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饮食量少,可以导致 (A) A 气血津液不足 B 易生疮疖 C 易生痰湿 D嗳腐吞酸 E 小儿疳积
膀胱 三焦 3、奇恒之腑: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五脏
1、功 能 2、在 窍、在 华
六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自测题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3、水谷之精又称为(B) A 先天之精 B 后天之精 C 宗气 D 清气 E 营气 4、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5、脾属阴土,故喜润而恶燥;胃属阳土,故喜燥而恶湿 。(×) 6 、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解剖位置临近。(×)
自测题
10、 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D) 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 11、瘀血病证所致的疼痛,多为(E) A 隐痛 B 胀痛 C 绞痛 D 掣痛 E刺痛
病机学说
1、邪正与发病 2、阴阳失调
自测题
1、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2、证候虚实的“实”是指(C) A 体质壮实; B 正气旺盛; C 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D 素体虚弱,痰瘀内阻引起的证候;E 疾病早期 3、虚寒的产生多由于(A) A 阳偏衰 B 阴偏衰 C 阴偏盛 D 寒邪直中 E 寒邪袭表 4、肝气郁结证主要临床特征是(E) A 胸闷善太息 B 咽喉如梗 C 妇女乳房胀痛 D 胸胁、少腹胀痛 E 病情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