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2.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D.取得民心3.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该文献主要介绍了()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4.下列各族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A.匈奴B.氐族C.羯族D.羌族5.“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这是说的哪一事件的严重后果()A.官渡之战 B.“八王之乱”C.赤壁之战D.“五胡”内迁6.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9.《赤壁》(见下图)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除赤壁之战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以下中国古代史上的战役中,属于发生在公元3、4世纪之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③淝水之战④长平之战A.②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④10.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 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 D.改穿胡服11.在举行说故事的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A.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B.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C.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发展D.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12.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A.答案A B.答案BC.答案C D.答案D13.东晋后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的手工业是()A.冶铁业 B.制瓷业C.造船业 D.织锦业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方()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3.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5.下列各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6.《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7.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导致西晋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C.少数民族的反抗D.“十六国”的建立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9.“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2.西晋的都城是()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羌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5、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 A.三国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C.十六国时期D.东汉时期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7、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 B.南方地广人稀C.江南经济发达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8、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9、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10、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长安B.平城C.洛阳D.建康11、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1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2021最新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在一次讲故事的比赛中,小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A.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全国B.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C. 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D. 蜀汉加速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3.曹操是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生活在()A. 西汉时期B. 东汉末年C. 三国时期D. 南北朝时期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 孙权称王,国号吴5.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
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①巨鹿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都城设在洛阳的是()①东汉②西汉③西晋④曹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7.下列关于“八王之乱”导致的后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北方战乱,大量人口死亡B. 中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西晋迅速衰亡D. 北方政权频繁更迭,出现“十六国”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 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 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9.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重新统一的政权是()A. 西晋B. 前秦C. 东晋D. 北魏10.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七国之乱”有关,而“八槽”和“八王之乱”有关。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8分,共56分)1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3 . 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知识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4 .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 . 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祖冲之——《洛神赋图》B.顾恺之——《缀术》C.贾思勰——《齐民要术》D.王羲之——《女史箴图》6 . 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A.韩非的思想B.张仲景的理论C.祖冲之的贡献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7 .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反映了()A.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4分)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7课 西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练习题七十六➢第1题【单选题】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藏族C、氐族D、羯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时期B、西汉时期C、秦朝时期D、西晋时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东汉B、西汉C、东晋D、西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晋惠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让他在历史上获得“白痴皇帝”的称号。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先后起兵争夺皇权,史称(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黄巾起义D、南朝叛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经历了三国分立后,又出现了一个短暂而统一的朝代是( )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B、三国互相交战C、西晋八王之乱D、西晋少数民族内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包括(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⑤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⑤⑥⑧【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匈奴B、鲜卑C、羯D、藏族【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内容能反映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有( )① 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推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C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D 国号魏汉吴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朝代北方南方西汉 80% 20%南宋 37% 63%6.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人教统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小题28分)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D.实行屯田
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
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6.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
7.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8.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9.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0.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1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2.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13.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祖冲之B.郦道元C.张衡D.贾思勰
14.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
二、材料解析题(1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
(1)
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哪一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位皇帝是谁?并指出他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他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2分)
(4)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1分)
三、问答题(10分)
16.朗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4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厦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4分)
四、探究题(12分)
17.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烧荒和耕种水稻)。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采集)为业。
……饮食还给(食物供给有保障),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汉书》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几个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汉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
请你算一算从西汉建立到东晋建立相距多长时间?(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了江南的什么情况?(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DA 6--10BDADB11--14DDAB
二、材料解析题
15(1)商鞅;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反映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建立县制。
遭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5分 )
(2孝文帝;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分 )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2分 )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向改革家学习,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等。
(言之有理即可)(1分 )
三、简答题
16.答案见教参
三、探究题
17 (1)519年(2分)
(2)材料一描写的是江南经济不发达,生产落后;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4分)
(3)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④人民的辛勤劳动?(任意答出3点可得6分。
其它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