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1.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2.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2.2 孔子及其思想2.3 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第三单元:秦汉3.1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3.2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3.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4.1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4.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5. 第五单元:隋唐5.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5.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5.3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讲解:结合教材,条理清晰地讲解历史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history 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2周)1.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1.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1.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2.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2周)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课时)2.2 孔子及其思想(1课时)2.3 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1课时)3. 第三单元:秦汉(2周)3.1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3.2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3.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1课时)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周)4.1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1课时)4.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1课时)5. 第五单元:隋唐(2周)5.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5.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课时)5.3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1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 辅助资料: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纪录片等。

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册教案

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

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黄(谈两碑上的字),“ (二)禅让的传说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

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

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

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一:《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知识讲解 (15分钟)1. 讲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介绍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帝国的统一和辉煌,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特点。

Step 3:互动探究 (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并总结出历史文化的特点;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脉络和特色。

Step 4:巩固练习 (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练习册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Step 5:延伸拓展 (10分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Step 6:总结与展望 (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案二:《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古代帝国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古代帝国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件(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件(全册)
2021/3/5
清晨,北京人伴着第一缕阳光出发了。他 们中青壮年手拿火把开始追逐山林中的野兽。 只见他们快速奔跑着,十几个人围住一头肿骨 鹿,有的用木棍击打,有的用石头丢击,肿骨 鹿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成为这群北京人的猎 物。
留在洞内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们也没闲着, 他们成群结伴的在洞周围采摘野果,并用保留 下来的火种烤熟了来吃。
(1)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2)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2021/3/5
(1)生物死亡以后, 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 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 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 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 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 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 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 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2021/3/5
2021/3/5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 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 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 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 的生活有保障呢?
代中 表国
早 期 北人 京类 人的
元谋人 北京人
发现地点 距今年代 基本概况
北京人的发现:时间、地点、过程 外形特征 使用工具 社会组织 学会用火
山顶洞人
2021/3/5
随堂训练
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参观远古人类遗址,可以参观
A 到(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2021/3/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山顶洞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
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2021/3/5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复原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类的活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3页 0104页 0139页 0214页 0246页 0303页 0354页 0476页 0478页 0507页 0581页 0618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7年级教材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这段历史比较久远,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剧等,对中国古代史有所接触,上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时序编排特点,历史地图等教学素材,使用图表类分析、归纳知识及学生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主要以北京人为例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一部分简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分布及元谋人,在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

人类是从古猿发展而来,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北京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考古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前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

2.将本课课件准备好。

3.查看本课目录下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地图、播放视频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三个子目相关内容。

目标2:能够通过《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明确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位置;初步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那么他怎样劝说下面的百姓们来支持他的变法?
让学生讲出“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

(德育渗透)提问: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2、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
3、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4、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虽死,但他的改革已经深得人心,新法仍在秦国推行,所以他的变法是成功了。

(德育渗透:让学生看待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正确地认识到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非常伟大、受人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阅读课本
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
学生合作和讨

结构。

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
培养学生史实归
纳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材
料的能力和语言
组织能力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二、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提示: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
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填写
主要包括:(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
3、知识拓展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历史影响
提示: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各种主张和方学生阅读课
本,进行知识
查找并完成表
格的填写
学生阅读进行
归纳总结
学生分小组进
加深巩固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理
解,有助于学生
理解复杂的知识
结构。

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
培养学生分析材
料的能力和语言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3、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张骞两次
出使西域的内容(时间、目的、成果)
4、课堂思考,情感升华
师:通过展示史料和图片,并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艰难险阻: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过渡:
师: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四、丝绸之路
1、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64页《丝绸之路线路图》,并问: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除了丝绸,中国输出的还有哪些东西?西域和西方又把什么输入了中国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4页丝绸之路的内容,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2、通过物品展示图,让学生判断哪些物品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西域传入的?
提示:
3、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线
如: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4、海上丝绸之路学生讨论并合
作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
学生合作讨
论,分析归纳
学生:因为在
这条商路中,
中国输出的商
品以丝绸最具
代表性。

养成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记忆
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