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硕士求职】有一种区别叫中国投行与华尔街投行

合集下载

【海归金融硕士就业】通关九大投行面试的面经分享:金融硕士的求职路

【海归金融硕士就业】通关九大投行面试的面经分享:金融硕士的求职路

【海归金融硕士就业】通关九大投行面试的面经分享:金融硕士的求职路在美国,还有比金融硕士更悲催的专业吗?别人眼里的高大上,自己心里的苦哈哈竞争压力大,学制年限少,工作不好找说多了都是泪美国金融硕士听上去像是直通百万年薪完美人生的高帅富、白富美,在国内做金融也是地位,高前途广,那为什么在美国读金融硕士还有这么多槽点?1、因为大部分攻读MFE/MEE/MSF的留学生,最终都希望可以进投行工作。

但是大多数投行的校园招聘要不就是针对本科生,要么就是针对MBA项目,并没有适合金融硕士所申请的。

2、由于大部分投行的招聘时间在8-9月,个别甚至在7月份就开始了网申,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尴尬的求职情况:还没开学呢,秋招就开始了。

特别是针对一年制项目的留学生,唯一的一次秋招居然在开学前,巨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劣势在于对行业不了解,没有工作经验,那就尽量多和业界人Networking,多找机会做实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事实上有很多读金融硕士的同学还是通过努力找到工作留下来。

最重要的是提前准备,当你还沉浸在新校园的新鲜感中时,网申可能已经结束了。

2016年8月JPMorgan等各大投行就已经陆续开始发放一面邀请2016年7月GoldmanSachs开放网申而今年根据MorganStanley释出了求职Timline来看也将Earlyaction的申请放在了7月可见等到开学再做准备根本来不及现在准备本科毕业,计划新的学期还能做哪些事能让你8月就拿下2018年的顶级投行的Offer呢?本科毕业于全美本科商学院top5的UNCChapelHillKenan-FlaglerBusinessSchool,主修金融专业;研究生就读于LSE。

曾在香港Barclays和CreditSuisse从事投资银行工作。

他,一举拿下所有九大投行的面试,并斩获五大投行IBDoffer(Barclays、CreditSuisse、UBS、DeutscheBank、Citi)。

国内外投资银行的对比.doc

国内外投资银行的对比.doc

国内外投资银行的对比我国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主体则脱胎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通过一些带有行政意味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包括:第一,由专业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或全资子公司,这类证券公司多属于全国性的大证券公司,如华夏证券和海通证券等;第二,由地方金融机构入股或出资组建的股份公司或全资子公司,如申银证券等;第三,由地方财政系统组建的证券经营机构,如上海财政证券等;第四,全国性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地方金融机构所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如中信证券等;第五,中外合资设立的,如中金、高盛高华。

经营业务的差异投资银行最基本的业务有三项,即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和企业并购,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私募股权投资、投资管理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设交易不断成为现代投资银行的主体业务。

在业务领域上,中国的投资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有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自营业务和基金管理,对其它业务尤其是金融创新业务涉足很少。

而美国的投资银行,则在上述所有的投资银行业务中都有涉足,其在金融创新业务中的表现则尤为突出。

在业务的权重上,中美投资银行也存在则很大的差异性。

中国投资银行的证券交易(也即经济业务)占据很大的份额(中金等少数投资银行除外),这也就是国内大多数投资银行被称为券商的原因。

而以高盛为代表的美国证券公司,其业务重点则放在了证券承销和自营业务上,金融创新交易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中美投资银行不仅开展的业务范围有差别,而且业务的倾向也有所区别。

收入构成的差异中美投资银行在经营业务上的差异,相应的也就导致了二者的收入构成会大不相同。

表1仅从主要投资银行业务角度考察了中美投资银行收入构成的差别(经济业务等零售业务收入未纳入考虑),可以发现,美国投资银行的年总收入中,企业并购和股票承销所占据的份额是最多的,一般都在30%以上,债券承销占据的份额大约为10%左右,而银团贷款所占据的份额则相对较小。

中国的证券公司的年收入中,贡献率最大的当属股票承销(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其次是证券承销业务,企业并购业务和银团贷款很少、甚至没有。

【海归人才网】四大投行大牛面试经验分享

【海归人才网】四大投行大牛面试经验分享

【海归人才网】四大/投行大牛面试经验分享四大和投行是很多学金融的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四大和投行的面试也是最考人、最影响录取结果的。

以下分享博友水佐山佑的女儿的面试经验。

我自认为稍微有些许资格来谈面试的行业只有四大和投行了,其他的职位比如S&T, AM, PWM, 听说面试问题不一样,所以请大家谨慎判断。

另外,申请的地点、部门、职位不同,经历可能也会和我的经历不一样。

我这里只是写下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的面试都是美国地区的面试,不包括香港和内陆)。

四大和投行的面试风格迥异,先谈四大。

与四大的面试切磋好些年了,从最开始的summer leadership conference到最近的实习申请,之前一直比较背,但是在准备投行的过程中,面试技巧有所提升,这次也面了几个四大作为保底,有一面的都进了二面(二面没去因为IB那边已经出结果了),所以才斗胆敢来献丑。

四大的面试问题大部分是Behavior (也有一些fit,请参考以下投行的Fit,准备都一样的),非常有框架.,一般都喜欢这么问 Tell me a time when you XXX (XXX里面可以放上非常多的东西,比如when you work in a team, when you demonstrate leadership, when you prioritize tasks)。

个人觉得这种面试,事前准备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最容易准备的一种。

当然这不是说你得准备十多个故事,把每个可能的问题都覆盖到,大概5-6个故事就可以了。

很多故事能用在多种问题上,比如你可以说你之前在一个组里工作,有个组员遇到困难,你去帮助了她。

这个小故事可以用来回答“teamwork” 、“leadership”、“When facing difficulties”等问题。

当然要稍微变通些,比如把最后总结改改,让面试官感觉你确实在回答他/她的问题,而不是在生搬硬套。

华尔街投资银行投资银行

华尔街投资银行投资银行

华尔街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指一种以为客户提供融资和投资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

华尔街是投资银行的代名词,因为美国的华尔街同投资银行的业务多有关联。

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呈现多样性,主要分为融资业务和投资业务两种。

融资业务主要包括:企业融资、股权和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并购重组、股票交易、固定收益交易、衍生品交易等。

投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政府和高净值个人等。

投资银行以其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模式而著称。

投资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各类收费和交易差价等。

在收费上,投资银行服务的标准是按照服务的复杂程度以及所产生的效益来确定的。

在交易差价上,投资银行可以通过通过配资、杠杆等方式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投资银行的薪酬水平也非常高,由于业务复杂、风险大、业绩直接影响薪酬等原因,所以投资银行的员工薪酬通常高于普通金融从业人员。

华尔街投资银行是全球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其服务范围、业务水平以及奖金激励等都是其他投资银行无法匹敌的。

华尔街投资银行有着较为完善的机构架构和业务体系,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新的业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庞大的投资银行网络。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其对市场走向的敏锐度和对风险的掌控能力。

尽管华尔街投资银行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打击,但其仍然以其强大的品牌、专业的公司治理和精细的风险管理而著称。

总之,投资银行是重要的金融机构,其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模式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华尔街投资银行则是投资银行界的领军者,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投资银行学习和借鉴。

【海归求职投行求职干货】解析中国三大投行机构业务运作的异同,看好了才能决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海归求职投行求职干货】解析中国三大投行机构业务运作的异同,看好了才能决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海归求职投行求职干货】解析中国三大投行机构业务运作的异同,看好了才能决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近年来,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快速崛起与多元化发展日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

《华尔街日报》日前援引Dealogic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以来亚太地区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中的19%由中国投行获得,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仅为4%左右。

中国的投资银行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证券公司为主体的“券商系”投行;二是以信托公司为代表的“信托系”投行;三是以商业银行为背景运行的“银行系”投行;四是一些小型投资咨询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为主体的“精品投行”,如华兴资本、普拓资本等。

除了以上类别外,还包括一些财务顾问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但从规模而言,前三类是中国投行机构的主体。

以上三类主要的投行机构中,“银行系”投行虽属后起之秀,但无论从项目数量还是融资安排规模都是其中最大的。

在业务范围上,三者既有共同点,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共同点而言,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三者经营的范围逐步融合,部分业务均可开展,比如三者均可开展财务顾问业务,部分“银行系”投行和部分“券商系”投行可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等,这形成了三者竞争性的一面。

三者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其一,牌照的不同形成了业务方向的不同,比如“银行系”投行没有IPO牌照,不能开展股票承销业务,此类业务只能由“券商系”投行操作;“信托系”投行利用信托牌照,发挥信托平台“通道”优势,通过融资信托方式恰好能够满足优质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这使得“信托系”投行较之另外两者在操作上更有优势。

其二,客户和资金“资源”上的差异,这一点“银行系”投行有着相对的优势,庞大的“资源”存量规模为投行业务的开辟提供了以融资业务带动顾问服务的新模式,尤其对一些资金规模较大的项目,“银行系”投行能够更快捷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可以看出,“券商系”投行重在“牌照”,“信托系”投行重在“通道”,而“银行系”投行重在“资源”,在不同的环境下,三类投行的发展高下自现。

【留学生求职】拿下华尔街知名投行Jefferies的工作,靠的绝不是运气

【留学生求职】拿下华尔街知名投行Jefferies的工作,靠的绝不是运气

【留学生求职】拿下华尔街知名投行Jefferies的工作,靠的绝不是运气能不能请你简单介绍一下你拿到offer的是个什么样的公司以及你这个position的主要职能。

这是一家传统投行,没有很多综合业务。

可能不像高盛和摩根一样在国际知名,但是在美国本土有很高知名度。

(该投行一向被认为是Boutique Bank 中的领导者,被高盛公司誉为Middle Market Bank 的Bulge Bracket,在2006、2007连续两年被评为“最佳中型市场投资银行”。

在2008年Vault Guide 的《世界最著名的50家银行》中排名第22位。

)我负责加拿大和拉美州的trade settlement。

我们的typical day 可能是比如每天早上看到有150-200个交易没实现,要去发现原因,要把交易Fail的数量控制在一天20个以内。

当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机会了解到的这个机会的呢?是网申还是通过networking的内推呢?我是通过学校的career service的平台投简历的,因为我的学校其实是non-target school,所以没有直接校招的机会。

周围有同学是靠校友的推荐,也有我这种情况通过电面进入最后一轮onsite面试的。

Career Consultation,Mock Interview以及networking辅你觉得哪些对你的帮助比较大?我觉得都很有用,其中我觉得Networking和career consultation对我的帮助都挺大的。

虽然从我的经历上networking并不是我拿到offer的主要原因,但是networking对我们国际学生想要从事金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技能。

Career Consultation也很有帮助,就像我前面说的有些东西需要一些业内人士的指点,学校professor毕竟大多不是真正业内从业者,他们可能也不是特别了解现在行业内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状况,career consultation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个不足。

海归求职网教你自信面试北美投行

海归求职网教你自信面试北美投行

海归求职网教你自信面试北美投行和四大不一样,投行很少会问到类似Behavior的框架性问题,即Tell me a time when you XXX。

而且两者面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投行面试时的开场白往往就直接决定了你的成败。

准备开场白故事投行的面试其实也很格式化,大部分公司第一个问题都是tell me about yourself, 或者walk me through your resume, 或者, tell me why you like to do IB, 等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个答案来回答,那就是你的开场白story,关于story推荐这个网站:/how-to-tell-your-story-investment-banking-interviews/海归求职网真心提醒: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开场白story,这个可能是整个投行面试中最重要的问题。

这点和四大恰恰相反,四大面试官基本不会问你这个类型的问题。

很多banker和校友都说.一般面试从你的开场白故事就决定是否要你了,之后的那些问题基本上是验证这个决定。

如果你的故事非常有逻辑和出彩,那么后面的问题只要不答错太基本的问题,基本就算过了。

许多学校的Career Office建议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花40%的时间,把最开始的这个story做精做绝。

海归求职网小编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百分比,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绝对是重中之重。

Fit and TechnicalStory之后的问题主要分经历性问题(FIT)和技术性问题(Technical)。

Technical相对好准备,多阅读一点Guide,例如Vault Guide(海归求职网良心提醒:千万不要局限在Vault Guide上,Vault Guide基本人人都会阅读,只看这个不能让你比别人更加突出)。

海归求职网小编建议你不要离面试还有1-2天了,才花个6小时使劲地背那些guide。

面试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模一样的问题,现在面试官也很精明,可能会随意的修改一下问题,是否死记硬背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海归工资待遇】年薪几十万的投行,需要这样的人

【海归工资待遇】年薪几十万的投行,需要这样的人

【海归工资待遇】年薪几十万的投行,需要这样的人在国内,进入投行,意味着起薪可能几十万。

对于打工者来说,投行收入可以说在各行业中居于金字塔的顶端。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投行?1如何看待投行广义的投资银行是一个大行业,包括承销业务、销售交易业务、自营业务、经纪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私募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兼并收购业务等。

投行这个行业里面的竞争很厉害。

每个业务中,第一梯队的4、5家投行可能就垄断了80%的市场;但正是由于业务差异,所以,每家投行应该都会在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内有一定的长处。

从这个意义来说,如果你要找工作,不要只盯着大牌投行,更应该盯着大牌业务。

投行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中国,投行业务一方面受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受益于经济的结构化调整,所以,在长远来看,应该是一个好的行业。

2投行工作体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投行,在决定从事这个职业之前,你必须想好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你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来面对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8点上班、凌晨1点下班。

而且,即便是周六周日你也是早上十点钟上班,晚上可能十二点才能下班。

特别是你在刚进入投行的时候,接触大量的信息,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这样的话,对于你的家人来说你就相当于消失了,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家庭生活。

如果你打算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做下去,那么,可能你还必须去适应或者去尝试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3进投行的条件1.进入投行的人的特点一个人是不是适合干这行,如果他真那么感兴趣,我想他是有机会的。

关于投行工作的性质,其实跑马路拉客户根本不是我们的工作。

我认识一些杰出人物,都不是学金融专业的,有的是自己创业成功,公司上市后赚了大笔钱,不想再从头创业,就做上了PE的合伙人,由于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做投资也相当成功。

我想有一个共性,是要头脑敏锐,敢于冒险,有长远眼光,但是又能细致踏实地分析。

2.知识、经验、人脉、证书找任何的工作,最好都要和以前的职业经验有一定的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归硕士求职】有一种区别叫中国投行与华尔街投行如今,在投行工作是否还是一个传说?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尽管现在投行人员的素质早已参差不齐,但投行之外的人仍然羡慕那些正在投行或曾在投行工作的人,主要原因,我想还是因为投行的造富效应。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去掉这个定语也行)都有想多赚钱的冲动,毕竟,这也是个人能力的某种反映。

所以,尽管“occupying wall street”以及高盛前雇员在《纽约时报》上公然抨击高盛的“money making culture”让华尔街在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负面词汇,甚至在中国,媒体上对投行的负面报道也日益增多,但仍然有不少人试图进入投行工作,特别是在当下中国。

最近有不少人向我咨询进入投行工作的事,哪怕是能进入一些国内中小券商也好;而更有很多即将到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公开地在电视节目上说,他们的目标是进入美国华尔街,在自己的履历上添上辉煌的一笔。

而我发现,即使我说了再多关于投行的工作压力大、出差时间长、没有个人生活,问我的那个人却仍然对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哪怕我在心里已经默默判定这个理想青年完全不适合投身投行工作。

2010年初,在我还以百倍的热情战斗在投行第一线的时候,投行部安排我在项目上指导一名实习生了解投行工作,这个小青年当时就读威斯康星大学本年二年级,目标也是进入华尔街工作,他彬彬有礼的叫我“老师”,做事主动,除了对投行一无所知外,各方面都很优秀。

当时他推荐我一本书,叫《monkey business》(中文译名:《华尔街的大马猴》),是两个投行助理记叙华尔街投行人生的,我当时很不屑:只能在华尔街做到BA就辞职的人能对华尔街有什么深刻见解呢?如今,我终于“逃离”了投行,有机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读完了这部纪实书籍,我发现里面有些东西触动了我。

说实话,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来说,华尔街投行(或者你可以说外资投行)与中国投行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这也恰恰是我接下来想要重点叙述的东西,但是,我必须说,有些东西是相同的,那就是投行工作带给我们的身心折磨和对生活美好追求的丧失。

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我们这些经历过投行洗礼的人积累了或多或少的财富,然后或走或留,但无一例外,觉得身心俱疲。

我们习惯了苦中作乐,习惯了熬夜加班却不考虑什么加班费,我们学会了有时拼命有时偷懒,学会了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后一醉方休然后精神饱满的奔赴下一个项目,我们一度忘记了那些让生活丰富精彩的旅行和朋友聚会,忘记了周末宅在家中的简单快乐,直到我们终于离开投行回归人间,或者就这样一直在路上疾走,停不下来。

投行,是一份特别的经历,但你不一定非得尝试,因为人生有太多种可能性,很多经历远比在投行工作精彩,你不一定非得通过糟蹋自己的青春来证明自己。

但如果你问我,投行人生为什么值得我多次书写,为什么那些在投行痛苦挣扎的人在考虑换个行业时会有那么多的顾虑,我会引用《Monkey business》结尾的文字来回答你:“人们在放弃一项自己曾为之倾注过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苦心经营过的事业后,难免会自问决策是否明智。

”“生活就像跷跷板,需要的就是一种平衡。

在我和特鲁珀还是投资银行家的日子,就仿佛跷跷板的一头站着一个又胖又贪婪的家伙,另一头是一个快乐的小精灵。

你根本看不清那个家伙怎样移动,所以怎么能达到平衡呢?”在我彻底告别投行工作又不能放弃时常关注这个行业的市场动态的情况下,我很想结合《Monkeybusiness》这本书,写一写华尔街投行与中国投行的区别,当然,也顺便书写我投行的经历,给向往投行的人一个参考,给自己留下一点日后回忆的参考。

我可能会写到太多这个行业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一面,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从目前的一些迹象来看,我有理由相信,这个行业会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那些至今仍算少数派的负责任的投资银行家未来有可能会日渐增多。

区别一:梦想没有那么光鲜《Monkey business》自第一章起就向我们描绘了奢侈腐化的华尔街投行生活:出差坐头等舱,住5星级酒店,享受豪华轿车服务,身着手工制的西装,打爱马仕的领带,穿菲拉格慕的鞋子,下班可以享用免费的酒水,还能尽情与脱衣舞女欢乐!不难理解,为了过上这样的生活,多少华尔街的投行人士都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而那个撒旦的名字就叫“金钱”。

你要是真以为中国的投行人士也能时不时摊上这样的好日子就大错特错了。

2006年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时,有次听到其他项目组的律师无比羡慕地谈到投行。

他说起他们的一个IPO项目去北京报材料,然后说券商住五星级酒店,他们只住三星,语气中掩饰不住的一股子酸味儿——如今管这调调叫“羡慕嫉妒恨”。

于是我心存念想,以为那就是投行生活——高端金领人士。

等我真正进入投行,满怀期待地踏上第一次出差之旅,到了目的地武汉,装做漫不经心地问企业来接我们的司机说:我们住什么酒店呀?司机爽快地回答:白宫!就在东湖边上,风景好的很。

我心里嘀咕,白宫是个啥星级的酒店呢?等到了地方,终于明白了,原来白宫就是企业自己开发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啥星级也没有,除了形状像美国白宫外简直一无是处,没过两天我就被那里对蚊香免疫的毒蚊子咬得眼睛红肿。

而这家打算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办公楼也是一座毫不起眼儿的小楼,因为没有电梯,每天我的心肺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青花瓷般的投行金领梦直接被打得粉粉碎。

其实这主要是由于中美不同的投行工作方式造成的。

读过《monkey business》,你会发现这些投行助理们(相当于中国普通投行人员)整天干的事就是编撰各种项目建议书、融资方案和招股说明书,但他们并不需要在客户企业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他们出差通常是为了到客户所在的公司进行商洽或是进行路演。

按我的理解,在美国的上市制度下,上市本身不难,但找到真正对公司感兴趣的客户把股票发出去才是关键。

而在中国,鉴于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一系列严格的上市标准并要求企业必须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才能过会,因此,通常情况下,一般的企业很有动机为了满足这些标准而捏造事实或者造假,或者说中国的商业社会本来就很混乱,这就导致了中国投行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到企业去实地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协助企业满足中国证监会的各项审核和要求,从历史问题到未来发展目标,从财务状况到日常公司治理,从税务、海关、环保到员工社保,无所不包,在中国,一次IPO的过程,就是一次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的全面培养过程,或者是一次为了让企业看上去满足这些标准而进行的“包装”过程。

至于“夜夜笙歌”的部分,中国投行也不是没有,那干脆就是一种折磨,鉴于中国人长期以来就偏爱所谓的健康生活,没人愿意在干了一天活儿之后还陪着企业的几个高管在那些小城市看起来不那么正经的KTV唱唱跳跳,外加红黄白几种酒混着喝个没完。

有些企业真的会叫几个当地美女来“公关”,陪着什么领导唱个小曲儿,参加这种活动对于我们投行女员工来说无异于自取其辱,还得假装脸不红不白地坐着。

经过以上总结,基本可以认定:在中国,投行算得上是个脏活儿累活儿。

万一你的项目成功上市,别忘了上市酒会时赶紧抓住机会秀一秀你的爱马仕皮带,那几乎是你得瑟的唯一机会。

区别二:加班的真相《Monkey business》向我们揭示了华尔街疯狂加班的可怕程度,每周30到50小时的文字处理工作,80%的文案会被否定,连续72小时不合眼的加班,8天路演,飞行12000英里,穿越7个国家8个时区,他们的受虐程度都超常。

金融危机爆发时,我们甚至在电视中看到,雷曼兄弟的那些初级投行员工还在不知就里的加班,我简直怀疑他们就是在盲目的瞎加班,做些毫无意义的工作。

《Monkey business》部分证实了我的猜测:长期在投行工作的员工已经不会独立思考了,他们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华尔街的超常人加班反映了这些华尔街核心人物的焦虑症:他们不到项目开会讨论或招股书付诸印刷的最后一刻决不定稿,他们是偏执狂,也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靠折磨下属缓解他们的长期工作压力。

他们逼着所有的投行助理加班只因为一件事——加班已经成了行规。

如果你因为这些描述认为投行生活很恐怖,恭喜你,在这个环节,中国的投行胜出了——我们稍有人情味儿。

在中国,根据你的职位、能力,还有项目的具体情况,投行加班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意义。

在中国投行,通常投行人员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做业务的能力,没有什么所谓的系统培训,因此,中国投行喜欢有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而不是像华尔街那样偏爱商学院的优等生。

在中国,没有与投行对口的商学院教育,我们也不需要像华尔街投行的分析师那样不停的做模型分析。

如果你当年也崇拜过在外资大投行工作过的“明星分析师”曾子墨,看看《Monkey business》第一章就可以知道她每天都在做啥。

简言之,在中国投行,加班的第一阶段为陪坐和打下手。

再后来,我由初级菜鸟升级为高级菜鸟(你姑且可以理解为在本土券商由项目经理升级到高级经理),可以独立撰写一些不复杂的招股说明书章节了,这时我的加班增多,不过都是为了赶写招股说明书和调整格式。

这时我遇到了愿意教我一些具体业务问题的领导,他在项目的前期不大写东西,因此很愿意在现场口授我一些投行知识和业务规则,小到如何用word调整格式,大到一些财务知识,在我这个阶段,也就是这样而已。

不过,当他们开始讨论募投项目的确定以及管理层讨论分析时,我这个外行就完全插不上话了,我只能看他们写好的章节来学习,如果领导和企业董事长讨论这些重要内容的确定,通常我只能旁听,对其内容一知半解,也许到了十二点或者更晚,他们会发个善心让我先回宾馆休息。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投行的加班都比较温和,甚至在项目初期也不用加班,到点就和企业一起下班。

一些业务骨干甚至惯于在项目上偷懒,先让那些新人拿招股书写着练手!企业有问题就解答一下,没问题的话,每天电脑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到招股书快定稿的时候才进入相对恶性的加班,十二点、一点,忙着核对招股书前后文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保荐人有时在这个阶段才会在现场出现,通读招股书,有经验的保代开始提示下面人改正那些有问题的章节,混日子的保代则在这个时候开始熟悉项目情况。

当然,在哪里都少不了那些偷懒不干活的人。

在华尔街,这些人会在年终业绩考评时被某些同事揭发,或是在项目失败时找到下属做替罪羊,也有可能就自己承担责任。

而在中国,差不多的故事也在上演,有些人把招股书写得一塌糊涂让其他同事替他们“擦屁股”,或是不负责任地拿份儿保代津贴或是项目签字费舒舒服服混日子,当然,也有人在投行混不下去,只好走人。

说到底,加班的真相就只有两种:累得半死,或是滥竽充数。

区别三:谁才是忽悠高手《Monkey business》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华尔街投行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作者称之为“投行食物链”,每个级别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分明,从一个级别升至另一个级别要有足够优异的表现和一定时间的磨炼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