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碛中作岑参阅读答案

碛中作岑参阅读答案碛中作这篇课文通常会在考试中考查什么知识点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的阅读题,仅供大家阅读参考!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⑴本诗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历来为诗家所称赞,请予以简要评析。
(4分)⑵本诗末句“平沙莽莽绝人烟”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3分)【参考答案】(1)“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着笔,气象壮阔。
(1分)“走马”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2 分)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1分)(2)①末句融情入景,给人留个充分想象的余地;②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③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
(每点1分,共3分)啧中作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优选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2020-2021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à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北京市2020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

北京市2020年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①苏轼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③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④。
都是斜川⑤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本词作于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期。
②东坡:苏轼在黄州时开辟的耕地。
③雪堂:苏轼所筑居所。
④曾城:山名。
⑤斜川:陶渊明曾游于斜川,并有《游斜川诗》。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作开篇,词人以渊明为“前生”,是说两人有相似的人生境遇。
B. “依旧却躬耕”与“躬亲抚养”中的“躬”都是“亲自”的意思。
C. “雪堂”几句描写了雪堂周围的景致,表现出一种田园生活气息。
D. 结尾三句,词人因置身陶渊明所游之斜川,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14. 本词中“乌鹊喜,报新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乌鹊”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
下列词句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B.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C.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15. 下面的《如梦令》也写到了“东坡”这一地点。
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如梦令》与《江城子》两首词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注】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宋代翰林学士的官署,苏轼作此词时,任职其中。
【答案】13. D 14. C15. 《江城子》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东坡春雨、乌鹊报晴、小溪潺潺、亭台丘壑错落,描写了一派山水美景;“梦中了了醉中醒”写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是说理;“吾老矣,寄余龄”是抒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岑参诗歌训练(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岑参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岑参②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
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
【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
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
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③玄蝉:秋蝉、寒蝉。
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
⑥郁陶:郁闷忧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排律,首联描写深秋之景,动静结合,且“白露”“玄蝉”色彩对比鲜明。
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
C.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且运用反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之意。
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二”二字,耐人寻味。
2.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
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①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②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①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②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突兀”二字使平稳的叙述气势振作。
B.三、四句“凝未开”“不敢来”写出火云的笼罩范围和令万物震悚的威势。
C.五到八句时空交替,由前文对火山云的整体的动态刻画,转入静态描摹。
D.末尾句虽未出现人,塞外军士跨上战马奔赴沙场的场景却蕴含在不言中。
4.诗歌用大量笔墨描写火山云,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模试题分类古代诗歌阅读附答案 (一)

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模试题分类古代诗歌阅读附答案 (一)近日,北京市各区届中考试语文模拟题开始陆续公布,其中古代诗歌阅读题成为了备受考生关注的一项内容。
本文将对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古代诗歌阅读进行分析,并提供部分题目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题型分类古代诗歌阅读题主要分为三种题型:填空、选择和简答。
1.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填写诗句缺失的字、诗句的上下文及诗歌的意境等。
2.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3.简答题简答题主要考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例如对诗歌的形式、结构、意境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题目解析以下为部分北京市各区届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古代诗歌阅读的题目及答案解析。
1.填空题(1)《长恨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答案:当年画船仙女,今夜把酒神仙。
解析:此诗描绘了唐朝贞观年间杨贵妃从西域入京的情景。
此句表现了燕山月的形态,暗示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绝恋之情。
(2)《长恨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案:独不见来时路,雨淋春竹枝头。
解析:此句表现了从长安到洛阳的漫长旅途中,杨贵妃心中对唐玄宗的思念以及遭受困境的心境。
2.选择题(1)《清平调》中的“凄凉别后两应同”的意思是()A.分别后感受都是凄凉B.分别后各自凄凉C.分别后两人同样凄凉D.分别后两人情份不变答案:B。
解析:此句意思为:“相思两处欲难同,黯洒东风满衣栊。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表现了分别之后,各自都感到凄凉。
(2)唐代杜牧的《金谷园》中写到:“芳心已许空余恨,此恨何时任白头?”下面哪个选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A. ……关山闲地暮,也想人定时B. 似罢淮南别,初疑海角隅C. 盼对巫山云,只应无笛否D. 纷纷暮雨里,断续夜山中答案:B。
解析: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昔日恋人的思念之情。
此句表现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不减,白发苍苍之时还是对彼之情慕不已。
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D(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