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案课后分层训练(四)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解析)
(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巩固:课时素养评价 一

课时素养评价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45分钟55分)一、基础应用(2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C.罔民而可为也D.非曰能之,愿学焉【解析】选D。
A项,“向”同“响”;B项,“涂”同“途”;C项,“罔”同“网”。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良庖岁.更刀,割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选C。
C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例句与A、B、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见无非..牛者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为之踌躇满志....【解析】选D。
A.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B.爱,古义:吝惜,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欢。
C.童子,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规律方法】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
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B.未之有也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解析】选C。
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项均是宾语前置。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分层练习)解析版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分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其他植物一样,树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
一颗种子长成一棵树,不亚于中彩票。
比方说,一棵山毛榉一生能产下180万颗种子,其中平均只有一个能真正长大成树,而当它落地生根开始生长后,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因为,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A。
其实,这就是山毛榉的秘密策略,这种极慢的生长速度,是它们有意为之的。
因为山毛榉的种子比较重,它们从母树上落下来之后,B。
而成年山毛榉繁茂巨大、像一个遮阳棚一样的树冠把97%的阳光都挡在了树冠上方,只有3%的阳光能穿透母树树冠落在母树脚下的小树身上,这点阳光只够小树勉强生存,每年能长个几厘米就不错了,所以几十年下来,也不过一两米高。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纳闷,山毛榉的这种生长策略,岂不是会阻碍下一代的生长吗?①虽然这样,对山毛榉来说,年轻时长得慢一些很有好处。
②因为长得慢,树干内部的木质细胞会更密、更小,空气含量更少,这让它们有更紧致、更坚韧的树干抵御风暴等的袭击。
③几十年的磨炼和蛰伏,让小树有机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挡在上方的母树,总有一天会因为高龄或疾病而倒下,这时候阳光洒下,小树就能立刻快速生长,长成参天大树。
④通过这种方式长大的山毛榉,寿命自然也就更长久,树干更强韧,树冠更茂密。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第3段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示例1:①而成年山毛榉的树冠繁茂巨大,②像一个遮阳棚一样,③把97%的阳光都挡在了树冠上方。
示例2:①而成年山毛榉的树冠像一个遮阳棚一样,②繁茂巨大,③把97%的阳光都挡在了树冠上方。
2.A.它的生长速度都极其缓慢 B.最有可能落在母树的脚下3.①将“虽然这样”改为“其实不然”(或:在“对山毛榉来说”前加“但”);④将“寿命自然也就更长久”与“树干更强韧,树冠更茂密”对调位置。
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后分层训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课后分层训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处)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解析:选A A项,“比”,等到。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解析:选A A项,为状语后置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风.乎舞雩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解析:选A 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
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
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解析:选B B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层练习)解析版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层练习1.《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
子曰:“,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
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
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
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
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有删改)(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杇:可译为“粉刷”诛:谴责,责问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答案】(1)C(2)枯朽之木不可雕也【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的能力。
C.“遭际”的意思是:①经历;②际遇;③遇到;碰到。
“遭遇”的意思是:①碰上,遇到;②经受的事情;生活经历。
“遭际”与“遭遇”的区别在于:遭际的对象可以是幸运的事情(经历),也可指不幸的事情(经历);而遭遇的对象则多指不幸的事情(经历)。
材料中,“遭际”这一句前面还有“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
这说明,这里的“遭际负面”并不一定仅仅是指负面、不好的,也可能是是蕴含褒贬歧义,实际是指好的。
因此,此处用既可用褒义又可用贬义的“遭际”,比只能用贬义的“遭遇”要合适。
【新教材】 课时分层作业14套精品练习 —高二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时分层作业(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氓之蚩蚩..(忠厚的样子)匪来贸.丝(交换)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B .匪我愆期..(拖延婚期)体无咎言..(不祥之语)将.子无怒(愿,请)C .言既遂.矣(如愿)犹可说.也(说话)咥.其笑矣(讥笑)D .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谣诼..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忍尤.而攘诟(责骂)C [C 项,“说”同“脱”,摆脱、脱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B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C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D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C [A 项,于,同“吁”;无,同“毋”;B 项,说,同“脱”;D 项,错,同“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既遂矣,至于暴矣.思之,躬自悼矣.九死其犹未悔.体解吾犹未变兮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C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A [①②均为助词,无义;③④均为连词,“即使”。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①亦已焉.哉②子亦有不利焉.B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C .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D .①静言思.之②今我来思.D[A项,“焉”都是语气词,不翻译。
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项,动词,思考/语气词,无实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秋以为..乎此时也..期B.吾独穷困C.三岁..食贫D.我心伤悲..D[D项,伤悲:古今意义相同,都是伤心难过的意思。
A项,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
B项,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指经济上困难。
C项,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指具体年龄。
2019-2020学年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十)第二单元综合 (含解析)

(十)第二单元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
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
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2020新教材)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分层训练(十二) 说“木叶”

课后分层训练(十二)说“木叶”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前后的预测准确性差距令人大开眼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得出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市场产生的结果相去无几....。
B.作为一家从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下走出来的创业公司,“滴滴”不仅是不少移动出行领域创业者无法躲避的“阴影”,而且当下的“滴滴”自身也有一言难尽....的“阴影”。
C.从刚开始驻村时的惴惴不安,到驻村半年后的熟能生巧....,李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村“两委”的认可,也赢得了贫困户的心。
D.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
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解析:选C“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偏重于具有了技巧性。
而这里是指李忠驻村半年后解决问题不费力了,所以应该用“游刃有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G7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课后分层训练(十三)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课后分层训练(十三)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一、阅读理解专练(一)(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
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
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
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分层训练(四)烛之武退秦师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C A项,“知”同“智”;B项,“说”同“悦”;D项,“已”同“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C易:替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D A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焉..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B B项,古今同义,不好。
A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C 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解析:选D D项,“战国末年”错,应为“春秋末年”。
7.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8.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
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未知所据。
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伐:攻打 B .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 .臣请试潜.行 潜:偷偷地 D .襄子将.卒犯其前 将:将要 解析:选D D 项,将:读jiàn ɡ,率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乃.见韩、魏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 及今而不图之.唯君图之.C.⎩⎪⎨⎪⎧ 君其.图之君知其.难也 D.⎩⎪⎨⎪⎧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选C C 项,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指示代词,那;A 项,副词,于是,就;B 项,代词,代事;D 项,连词,况且。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和谋略的一组是( )①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③赵亡则君为之次矣④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⑥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解析:选B①说的是当时的形势,⑤说的是二君的做法,⑥说的是襄子的行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国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
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之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张孟谈在赵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解除了赵国之危。
他与烛之武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解析:选B B项,“先……再……”内容颠倒,“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2)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参考译文: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
(他们)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
(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见韩、魏两国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于是张孟谈去见韩、魏两国君王,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
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
如果赵国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
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
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
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
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
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
三、仿真高考提能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颜斶①说齐王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③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说。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注]①颜斶:齐国隐士。
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
③垄:指坟墓。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B.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C.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D.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解析:选C“辞去”意思相对固定明确,不能断开,故排除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