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
古代文学的复习题

古代文学的复习题第一册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1、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P5答:《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2、名词解释:神话。
答: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P53、我国比较著名的神话:P6答: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4、简要说明中国原古神话的特点:P9—P11答:(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我国的神话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第二章诗经4、简述或名词解释赋、比、兴。
P28—P29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这是叙事的基本手法,在《诗经》中是大量运用的。
运用这种手法,如果能在选材和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是可以写出很优美的诗篇的。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有隐喻,目的都在于要把所写的对象的本质或形状形象具体地刻画出来。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5、名词解释:诗学四家(毛诗、鲁诗、齐诗、韩诗)。
P33毛诗:秦汉间鲁人毛亨(大毛公)作诂以传赵人毛苌(小毛公),其书称《毛诗故训传》是《诗经》现存最古的解释本。
由于这是用先秦时的古文写的,故属古文学派。
鲁诗:汉初鲁人申公对《诗经》的解释。
齐诗:汉初齐人辕固生对《诗经》的解释。
韩诗:汉初燕人韩婴对《诗经》的解释。
作品:《将仲子》P98、《蒹葭》P101。
第三章屈原与楚辞1、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最早的注本。
P362、一般认为屈原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和《九歌》。
P36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诗史上的一篇最早的长篇。
P364、《九歌》有多少篇诗歌流传?《九章》有多少篇诗歌流传。
答:《九歌》有11篇诗歌流传;《九章》有9篇诗歌流传。
5、简要论述屈原作品的悲剧美。
P42—P43屈原作品抒情中内涵着一种悲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
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2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
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
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3《浣纱记》《浣纱记》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是以吴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传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
它的影响很大,曾流传海外,在戏曲历史上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是代表传奇繁兴的三部著名的政治戏。
它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是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必读名著。
4《四声猿》《四声猿》是一组杂剧短剧,共四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作为这组短剧的名称,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叫四声当更加凄惨哀愁,令人肠断。
从这命名可见,徐渭是想通过这组剧,大声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不平,表现自己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5“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带答案(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填空题1.《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卷九。
2.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
现有文献中,的神话学价值最大。
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
3.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
4.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5. 解释“黄帝四面”神话为:“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
6.《诗经》原名或,《诗经》的名称始自代。
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
关于其成书,历史上有说、说和说。
7.《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国风,共有篇。
其中以诗最为精彩。
8.《诗经》章法最明显的特色是:。
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诗句。
10.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齐人和燕人;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赵人毛苌所传。
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11.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收集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是宋朝人郭茂倩编纂的《》。
第一部文学选集是《》。
12. 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和,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13. 《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言为《______》。
”它们被称为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14.《左传》是____________的简称。
15.《____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16.《国语》和《战国策》都是体的史书。
17.《战国策》的说辞最显著的特点是18.《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编辑成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以为主的游士说客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谋议与说辞。
19.《战国策》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和博引史事。
20.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和;道家的代表人物有;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和。
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下一句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ϖ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ϖ重点篇目《湘夫人》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ϖ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ϖ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ϖ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部分)授课教案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
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3.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讲宋初诗文革新运动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
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
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
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谕诗,如《对雪》等。
(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
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
林逋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
(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
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
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
(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
第三讲北宋前中期的词1.晏殊字同叔。
少以神童应召,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
仁宗时官至宰相。
爱好文学,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人才。
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他的词主要受冯延巳的影响,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
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
2.张先字子野。
生性浪漫。
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
词集名《张子野词》。
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3.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词主要受到冯延巳的影响。
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
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
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词也有俚俗化的风格,这类词主要继承了唐代民间词的传统。
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
晏几道的性格为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概括为“四痴”。
其词集初名《乐府补亡》,后以《小山词》为名行世。
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
在创作方式上以追忆为主要特色。
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
(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第四讲柳永1.柳永的生平与家世柳永先祖原籍河东(今属山西省),后迁居福建崇安。
柳永家族自唐代以来即为书香世家。
柳永早年为应科举考试而长期滞留京城,留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渐以词名,但也应词名太盛而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成功。
考中进士后又因此而影响到仕途的升迁。
2.柳永对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
(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
(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
3.柳永对词的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语言上雅俗结合。
(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
4.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
(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
”(3)“掩众制而尽其妙。
”(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第五讲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特点:(1)该运动在北宋初年即已开始,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未能取得明显成就。
欧阳修的参与并领导,使该运动迅速走向成功。
(2)宋诗的特点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宋代散文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其正宗的地位。
(3)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
其复古与革新都有很深的现实背景。
2.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
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主要由母亲进行启蒙教育。
后偶尔读到韩愈的文集,遂以之为师。
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前期较开明,而后期则较为保守。
曾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
3.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
(2)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
(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
(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4.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欧阳修在文学上和政治上的先进性都主要是通过散文体现出来的。
他的散文可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
代表作有《答吴充秀才书》等,体现了他论道而兼重实际的文风。
(2)论政之文。
代表作有《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在洞达世情的同时,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3)抒情之文。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者将抒情与叙事、议论结合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
5.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
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
(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
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
(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
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第六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
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
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
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
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
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3.苏舜卿,字子美,河南开封人。
与改革派范仲淹等时相过从,政治上亦受其影响。
晚年被削职为民。
他以诗歌创作驰名,所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雄健,语言畅达,代表作有《城南感怀呈永叔》。
另有一些写景小诗,也别具韵味,如《淮中晚泊犊头》等。
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
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
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
怀古诗的代表作有《明妃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等,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
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
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
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
第七讲苏轼1.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
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晚年更被贬至琼州。
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
2.苏轼的思想与性格。
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
3.苏轼的散文创作。
可分三类:(1)论述文(包括政论文与史论文)。
代表作有《留侯论》与《教战守策》等。
(2)叙事记游之文。
代表作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赤壁赋》等。
(3)书札、序跋和杂文。
苏轼散文的主要风格是:自由畅达,随物赋形。
4.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
(2)多发议论。
(3)善用比喻。
(4)时有雅谑。
第八讲苏轼(续)1.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
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
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