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一、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背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学的萌芽-写作工具的演进与文字的形成-农耕文化与文学的初步成型-国家架构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2.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诗、赋、文、传-韵文和散文的区别与特点-文学应用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3.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与仁爱思想-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乱象与人性善恶的探讨二、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与代表人物1.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反映周代社会风貌的诗歌集-《楚辞》:展现楚国风土民情的文学作品-《左传》: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记录-《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描绘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追求2.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子》中重要人物,享有“管仲称相”之誉-屈原:楚国诗人,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三、古代文学的出版及传播1.古代文学作品的保管与传承-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阐释-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传统2.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传播途径-传统的手抄本传播方式-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普及-纸张材料的进步与文学作品传播的便利化四、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2.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古代诗歌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古代小说的揭示社会百态与审美追求-古代哲学文学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寄托五、复习方法和建议2.掌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眼光和思维深度4.多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点和考题形式5.坚持每天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好的心态总结: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同时加强对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1.古代文学的时期划分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诗经》
1.《诗经》的特点和内容
3.《诗经》的主要传世版本和研究意义
三、《楚辞》
1.《楚辞》的特点和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
3.《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论语》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论语》的思想和主要内容
3.《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五、唐诗
1.唐诗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唐诗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六、宋词
1.宋词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宋词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七、元曲
1.元曲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元曲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元曲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明清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九、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阅读技巧
1.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如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十、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2.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复习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
和扩展,重点掌握每个部分的基本概念、代表作品和相关研究内容。
同时,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相关文献和参加讨论,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提高复习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ϖ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ϖ重点篇目《湘夫人》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ϖ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ϖ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ϖ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高中语文复习古代文学

高中语文复习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复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古代文学的形式与特点。
本文将以古代文学的几个重要部分进行论述,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说和古代戏剧。
一、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被世人所称道。
古代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其中,杜甫、李白等人的诗作被公认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在复习古代文学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还要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从而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二、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重要形式。
它以散文的写作方式,表达了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古代散文主要包括骈文、律文、赋文等。
骈文以其庄重、严谨的风格而著称,律文则追求诗意和音韵的统一。
赋文则善于通过形象、比喻和修辞手法来描绘人物和景物。
在复习古代文学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散文阅读,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技巧。
三、古代小说古代小说是在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文学体裁。
它以其生动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些小说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细致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喧嚣与荒诞,以及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在复习古代文学时,我们可以选择阅读其中的片段或者整本小说,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四、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
古代戏剧的形式多样,包括元曲、杂剧、京剧等。
其中,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精彩的唱腔和华丽的戏服而吸引了无数观众。
古代戏剧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复习古代文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戏剧演出或者阅读戏剧剧本,了解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和文化内涵。
通过复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复习一、默写:15分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之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嵇康《赠秀才入军第九章》良马既闲。
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
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
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
顾盼生姿。
《赠秀才入军第十四章》息徒兰圃。
秣马华山。
流磻(bò)平皋。
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
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
谁与尽言。
一、名词解释(正如老师说的对概念的解释按照逻辑学的外延和内涵两部分来回答)建安风骨:指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具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的时代特征。
可参考p20和p40玄言诗:指把魏晋玄学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诗歌题材,在诗歌中把抽象的玄理和山水或日常生活融合起来,使诗歌富有理趣。
宫体诗:指始于梁简文帝是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题材,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在情调上伤于轻艳,在风格上较柔糜缓弱。
山水诗:指由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的把自然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诗歌题材。
其特征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P109最后一段)。
田园诗:指由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为主体的诗歌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逃离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或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着重写士大夫从仕途归隐躬耕田园的生活体验。
咏史诗: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游仙诗:游仙诗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为内容的小说。
志人小说: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永明体:指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的新体诗,与旧体诗相对,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是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2)的与之前表达方式不同的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讲究声律和对偶,特别是提出了一套声律论来指导创作。
人称新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或称永明体三、问答题1、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一、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
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二、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
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
”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2、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总的来说,陶渊明是结束了田园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是开启了山水诗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首先陶渊明是写意,而谢灵运是摹象陶渊明是一位写意高手,他生活是诗化的。
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于景物融合为一体的心境;而谢灵运则在诗中尽量捕捉山水景物客观的美,不肯放过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其次是陶渊明的诗重启示性,而谢灵运的诗重写实性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了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谢灵运在诗歌中,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借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3、三曹诗歌的不同总的来说,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操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较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或成就霸业、时势艰难的感慨。
语言古朴率真、慷慨悲凉。
曹丕的诗歌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和怨妇诗。
曹丕的诗相对于曹操,较为敏感多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善于选用清辞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
曹植的诗歌既具风骨,复备文采。
锺嵘《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崛;既继承了汉乐府是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能兼有曹操和曹丕的长处,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是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魏晋南朝和北朝民歌的不同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直率粗犷,南方民歌:婉转缠绵;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质朴刚健、富有力感,南方民歌:文辞华美、手法精致、且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北朝民歌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
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5、《木兰诗》中花木兰艺术塑造的手法是一首叙事诗,其具有如下特点:1、描写繁简得当且结构严谨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等性格、心理,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诗中使用了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6、《西洲曲》的艺术特征。
参考《西洲曲》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的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的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换一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情味愈出。
四、论述题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认识老师课上说可从文学史上的地位具体的贡献文艺思潮等当面来阐述,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总体特征: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文学核心动力源来自宫廷文人集团,由于宫廷文人的趋同性形成群体性风格,以群体性风格的变迁形成文学的阶段性表现。
魏晋南北朝继承两汉文学,在五言古诗以及词赋方面成就最大,五言古诗达到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是辞赋的新发展。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南朝宋文帝立文学、儒学、玄学、史学。
宋范晔《后汉书》专列文苑列传;文笔之争,《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开始注重文学的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以及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认识2、从人物品评到文学批评汉代乡党评议风气,重在人物的政治、道德方面;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除此之外,重视才性增加了审美的成分。
人物品评的范畴丰富了文学审美,如风骨等;人物品第方式同样影响文艺批评方式3、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文心雕龙》4、大型总集的编纂——萧统《文选》5、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其它学术中分离出来,探求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并进而探讨文学的内在、外在规律⏹动乱之中文人命运与文人风尚1、乱世自然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悲剧性基调之外的补偿,表现为或及时行乐或沉迷酒色2、乱世文学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穿插其间的是药和酒。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东汉以来,在社会制度的保障之下形成了世家大族,到后来此风愈演愈烈,产生门阀政治(士族和皇权的结合)。
反映到文学:1、才秀人微的庶族寒士的不平。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3、文学作品之中的门第观念:炫耀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
述祖先功德。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2、玄学的重要命题与文学的影响。
1、玄学: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2、文学:崇尚自然、真,其代表为陶渊明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