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作品得作者与年代:1.春秋:左丘明——《左传》《国语》孔子—-《论语》2.战国:孟子—-《孟子》庄子——《庄子》屈原——《离骚》3.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4.东汉:班固——《汉书》赵壹--《刺世疾邪赋》班固《咏史》辛延年《羽林郎》5.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6.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王粲——《七哀诗》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嵇康-—《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幽愤诗》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7.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文赋》左思——《咏史》八首《三都赋》8.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9.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0.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观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将进酒》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填空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三诗:鲁诗—申培,齐诗—辕固,韩诗—韩婴.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后出现“毛诗”鲁国毛享,赵国毛苌。
2、《尚书》就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商周时期记言得历史汇编,散文形成得标志.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春秋》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体编年史。
主要记录鲁国事件。
4、《论语》就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5。
《国语》:国别体。
6。
孟轲得对儒家思想得贡献:①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性之善)②重民思想.7.庄子得思想:①气②化,万物皆化。
③道,宇宙得最终根源.自然之限:生与死.社会之限:时与命。
自我之限:情与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ϖ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ϖ重点篇目《湘夫人》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ϖ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ϖ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ϖ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主,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主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5、神话: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6、春秋笔法:《春秋》一书笔法严谨,用意深微,寓含褒贬,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因而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7、《战国策》:原名叫《国策》、《长短》、《国事》等,是由汉人汇编成书,后由汉末刘向重新编排整理而成。
分别记载了十二国策,是一部专门记录战国纵横家和谋士言行、谋略的国别体史书。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史传文学有很大影响。
8、洪水神话:指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传说。
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先民神话中,关于它的成因至今仍有不同看法。
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有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
其主题也与西方不同,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积极斗争精神和智慧。
9、春秋三传:是指为《春秋》做进一步传述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主要以叙事为主,把《春秋》中简短的叙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公羊传》、《谷梁传》二书侧重阐发《春秋》的经义,叙事也少,以议论为主。
在文学上比不上《左传》。
10、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是《毛诗序》里指出的,后人对它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
学界一般把赋比兴三者成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而风雅颂则是《诗经》的内容分类。
11、《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后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
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共有十一首。
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得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闻一多认为“九歌”是我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12、《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二百五十四年,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等状况,以及某些代表人物活动的历史著作,具有最高的史学价值。
13、逍遥游:就是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在宇宙中遨游,即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达到无己、无名、无功的最高境界,即为逍遥游。
14、《天问》:是屈原第二长篇,共计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
它是诗人在思想极度愤激中对于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各种事物发出的怀疑和质问,它以发问的形式,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社会人事、古史传闻、楚国政事,以及诗人自己的生活等。
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简述先秦诸子说理文的发展成熟过程。
)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有《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代表作有《荀子》、《韩非子》,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简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答:①《庄子》以丰富的寓意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訁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②《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则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异同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③《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学,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4、简述《诗经》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①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铺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感。
如《七月》中描写农人劳动的叙事。
②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方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兴,即起兴,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风雨》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运用兴的表现手法。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傍晚时分,外面下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自己的夫君。
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气氛、加深情感的作用。
5、孟子的文章特色。
①表现出高超的论辩的艺术。
在论辩中,孟子往往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他还常常采取迂回的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孟子》的一些证明论述也颇有特色。
往往能够围绕中心论点,严谨而又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不如地利”,虽尚未独立成篇,但已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
②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
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也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
③常用譬喻来说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④文章语言浅显而又明快畅达。
“词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作品词汇丰富,富于表现力。
往往情态逼真,宛然如见。
文中大量使用语气词和排比、感叹、反问的句式。
6、《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答:①塑造了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③《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于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④《战国策》的文辞之胜,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⑤《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⑥《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7、评析《诗经》中《蒹葭》一诗所表现的艺术成就。
答:《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又是一首朦胧诗。
全诗反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触景生情,情景结合,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情融汇在一起,给人一种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①诗人善于捕捉艺术范围,创造出纯美的意境;②诗中的景色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而朦胧的美;③重章叠句,一唱三咏的结构,使感情层层加深,造出回环往复的美。
8、《左传》的叙事特征。
9、《国语》《左传》《战国策》各自的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1、以《逍遥游》为例,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哲理与诗意的结合,关注人生。
庄子最深情,有强烈的个性和感情。
不是用逻辑来推理,而是用比喻象征寓言等手法来进行哲学观点的阐述。
读者常常被他恢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感情所征服和感染。
《逍遥游》中惠子和庄子的两段对话举例。
第二,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
”寓言即虚拟地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
庄子寓言有二百则,多取材于神话和动物等非现实的题材,也借用历史题材,但多夸张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