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教案1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
2. 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如速度、加速度等。
二、教学内容1. 导数的定义2. 导数的几何意义3. 导数的计算方法4.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导数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函数的斜率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
2. 导数的定义:介绍导数的定义,强调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含义。
3. 导数的几何意义:通过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导数表示曲线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
4. 导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导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基本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等。
5. 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速度、加速度等。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导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8.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讲解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导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题3. 相关参考资料十、教学拓展1. 导数的进一步应用,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
2. 导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函数实例,让学生理解导数的计算过程和应用场景。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导数问题,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际操作: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求解导数,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导数的概念》教案

《导数的概念》教案教案:导数的概念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1.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应用导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3.情感目标:通过对导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点:2.1.导数的定义和概念。
2.2.导数的基本性质。
3.教学难点:3.1.导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3.2.导数的计算和应用。
4.教学过程:4.1.导入(10分钟):引入导数的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导数的作用和意义。
4.2.导数的定义(20分钟):4.2.1.简单介绍导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4.2.2.讲解导数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
4.2.3.通过实例和图像说明导数的计算。
4.3.导数的基本性质(30分钟):4.3.1.导数的定义区间和存在性。
4.3.2.导数的唯一性和连续性。
4.3.3.导数的运算法则。
4.4.导数的应用(30分钟):4.4.1.导数在函数图像的研究中的应用。
4.4.2.导数在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4.4.3.导数在速度和加速度中的应用。
4.5.小结(10分钟):对导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5.教学手段:5.1.板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5.2.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图像辅助讲解。
5.3.教师提问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6.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7.教学评价:7.1.反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7.2.笔试评价:设计一套综合性的习题,考查学生对导数概念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7.3.直观评价:观察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导数的能力和方法。
8.教学延伸:8.1.导数的计算和应用在微积分的后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还需继续加深对导数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8.2.练习不同类型的导数计算题目,提高运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3.进一步了解导数的发展与应用,拓宽数学知识的广度。
大学导数的概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导数的定义2. 导数的性质3. 导数的计算方法4. 导数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问题: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如何描述物体在某一瞬间的运动快慢呢?2. 引出导数的概念:导数是描述函数在某一点处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二)讲解导数的定义1. 定义:设函数y=f(x)在点x0的某邻域内有定义,如果极限lim[f(x) - f(x0)] / (x - x0)存在,则称函数y=f(x)在点x0可导,该极限值称为函数y=f(x)在点x0的导数,记作f'(x0)或dy/dx|x=x0。
2. 强调定义中的关键点:函数在某点的导数存在,意味着函数在该点附近的变化趋势可以由该点的导数来描述。
(三)讲解导数的性质1. 线性性质:若函数y=f(x)和y=g(x)在点x0可导,则函数y=f(x) + g(x)和y=kf(x)在点x0也可导,且(f+g)'(x0) = f'(x0) + g'(x0),(kf)'(x0) =kf'(x0)。
2. 可导性:若函数y=f(x)在点x0可导,则其反函数y=g(x)在点f(x0)也可导,且g'(f(x0)) = 1 / f'(x0)。
(四)讲解导数的计算方法1. 基本求导公式:常数的导数为0,幂函数的导数为x^n的n次方,指数函数的导数为e^x,对数函数的导数为1/x。
2. 导数的运算法则:和、差、积、商的导数法则。
(五)讲解导数的应用1. 求函数在某点的瞬时变化率。
2. 求函数在某点附近的切线方程。
3. 求函数的极值和拐点。
4. 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1. 总结导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教学目标:1. 理解导数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数的定义1.1 引入导数的概念1.2 导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1.3 导数的计算法则第二章:导数的计算2.1 基本导数公式2.2 导数的四则运算2.3 高阶导数第三章:导数的应用3.1 函数的单调性3.2 函数的极值3.3 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第四章:导数与实际问题4.1 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4.2 函数的优化问题4.3 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第五章:导数的进一步应用5.1 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5.2 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最大值、最小值5.3 函数的渐近线教学步骤:1. 引入导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引出导数的定义。
2. 讲解导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解释导数的定义,并通过图形演示导数的几何意义。
3. 导数的计算法则:讲解基本导数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4. 导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章内容,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和思考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能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计算导数,并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并对导数的应用有深入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2. 数学软件或计算器;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导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通过图形演示导数的几何意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概念;3.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4.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六章: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6.1 单调增函数与单调减函数6.2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6.3 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七章:函数的极值与导数7.1 极值的概念7.2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7.3 极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八章:曲线的切线与法线8.1 切线方程的求法8.2 法线方程的求法8.3 切线与法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九章:导数与函数的图像9.1 凹凸性的定义与判断9.2 拐点的定义与判断9.3 利用导数分析函数的图像特点第十章:导数在经济、物理等领域的应用10.1 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10.2 导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0.3 导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步骤:6.1-6.3: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单调增函数与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数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 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导数的定义:引入极限的概念,讲解导数的定义及求导法则;2. 导数的计算:讲解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则;3. 导数的应用:讲解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加速度,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导数的定义及求导法则;2. 导数的计算方法;3.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及应用;2. 利用例题,演示导数的计算过程;3. 引导学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极限的概念,讲解导数的定义: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通过极限的概念来理解导数;2. 讲解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链式法则:引导学生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3. 利用例题,演示导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通过例题,加深对导数计算方法的理解;4. 讲解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加速度,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培养学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例题演示、练习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导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导数的几何意义:讲解导数表示曲线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几何interpretation;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讲解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讲解导数与函数极值的关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七、教学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导数求解: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问题,函数的单调性问题等;2. 分析复杂函数的导数求解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复杂函数导数的求解方法。
导数的概念教案

导数的概念教案教案标题:导数的概念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作用;2. 能够计算简单函数的导数;3. 掌握导数的基本性质。
教案内容:引入导数的概念(10分钟):1.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导数的概念,如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速度;2.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移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并提问他们是否可以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和计算物体的速度。
导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导数的定义: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是该点的切线斜率;2.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的概念,并通过具体函数的图形展示切线的斜率如何表示导数。
导数的计算(20分钟):1. 通过具体函数的例子,逐步教授导数的计算方法,如用极限法求导、使用导数公式等;2. 练习不同类型函数的导数计算,包括多项式、指数、对数、三角等函数。
导数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介绍导数的基本性质,如常数函数的导数为0、导数的线性性质、导数的乘积法则和商法则等;2.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应用导数的基本性质。
综合练习(20分钟):1.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导数计算题目,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答;2. 老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纠正,加深对导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导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基本性质;2. 引导学生思考导数在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更多有关导数的知识。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教材、作业本和练习题。
评估方式:1. 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度、问题回答情况和练习题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 可以设计小组或个人综合性评估题目,考察学生对导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整体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在教案中,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作用,同时通过具体例子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导数的计算和基本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思维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答和练习,加深对导数的理解。
另外,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导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的价值。
导数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优秀教学设计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概念,是描述函数变化率的工具。
设计优秀的导数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导数的概念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导数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导数计算函数在给定点的切线和法线。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和粉笔;2.给学生准备纸和笔;3.提前准备好导数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上节课讲解的函数及其性质,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图像的特点和函数值的意义。
2.引入导数的概念(15分钟):a.教师通过画图的方式,介绍导数的定义,即函数在其中一点的导数定义为函数在该点的斜率,引导学生对导数有初步的直观理解。
b.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从平面图中点A的位置移动到点B的位置所经过的路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斜率来描述这一移动过程的速率。
3.导数的计算方法(20分钟):a.教师通过画图和计算的方式,教学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方法,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b.教师提醒学生导数是一个极限的概念,需要进行极限运算,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计算方法。
4.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回顾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强调导数是函数的变化率,需用斜率来描述。
第二课时(40分钟):1.复习(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讲解的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问学生导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用导数计算切线和法线(15分钟):a.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如给定一条曲线上的一点P,求曲线上其中一点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引导学生应用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求解。
b.教师提醒学生切线和法线的斜率分别等于导数和导数的负倒数,以此理解切线和法线的几何意义。
3.应用题练习(15分钟):a.教师出示一些应用题,如给定函数的图像,要求求函数在其中一点的切线和法线方程,并计算切点坐标等。
高等数学导数的概念教案

1. 让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求导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导数的定义2. 导数的性质3. 求导数的方法4.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导数的定义、性质和求导数的方法。
2. 难点:导数的直观理解和求复杂函数的导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速度、加速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导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导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函数的导数计算,巩固导数的求法。
4. 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导数解决问题,体会导数的应用价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导数的重要性和求导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找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导数解决。
3.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1. 评价学生对导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掌握导数性质和求导数方法的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导数的熟练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入导数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导数的几何意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导数的方法。
4.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高等数学导数部分。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实例分析。
3.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4. 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导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十、教学拓展1. 导数在微积分学中的应用:极限、积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
2.在了解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3.掌握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它们都是一种特殊的极限,为学习导数的定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切线的概念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了解曲线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1.曲线的切线
如图,设曲线C 是函数)(x f y =的图像,点),(00y x P 是曲线C 上一点,点),(00y y x x Q ∆+∆+是曲线C 上与点P 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 ,当点Q 沿着曲线C 无限地趋近于点P ,割线PQ 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 .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叫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
问:怎样确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呢?因为P 是给定的,根据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 的倾斜角为β,切线PT 的倾斜角为α,既然割线PQ 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是切线,所以割线PQ 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 的斜率αtan ,即.)()(lim lim
tan 0000x x f x x f x y x x ∆-∆+=∆∆=→∆→∆α 例题 求曲线12+=x y 在点P (1,2)处的切线的斜率k .
解:x x x f x f x f x x f y ∆+∆=+-+∆+=-∆+=-∆+=∆2)11(1)1()1()1()()(2200
222+∆=∆∆+∆=∆∆x x
x x x y ∴2)2(lim lim 0
0=+∆=∆∆=→∆→∆x x y k x x ,即2=k . 2.瞬时速度
我们知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规律可用函数)(t s s =描述.
下面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进行分析. 已知22
1gt s =. (1)计算t 从3秒到3.1秒、3.01秒、3.001秒、3.0001秒……各段内平均速度.
(2)求3=t 秒时的瞬时速度.
解:(1)[]t t ∆=-=∆,1.031.3,1.3,3指时间改变量.
s g g s s s ∆=⋅-⋅=
-=∆.3059.03211.321)3()1.3(22指位置改变量. .059.31
.03059.0==∆∆=t s v 其余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事先刻在光碟上,待学生回答完第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后,即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思考在各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的变化情况.
(2)从(1)可见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t s ∆∆随t ∆变化而变化,t ∆越小,t
s ∆∆越接近于一个定值,由极限定义可知,这个值就是0→∆t 时,t
s ∆∆的极限. t
g t g t s t s t s v t t t ∆⋅-∆+⋅=∆-∆+=∆∆=→∆→∆→∆22000321)3(2
1lim )3()3(lim lim 4.293)6(lim 210
==∆+=→∆g t g t (米/秒) 问: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是怎样定义的?(当0→∆t 时,平均速度t s ∆∆的极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求非匀速直线运动在时刻0t 的瞬时速度的方法如下: 非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t s s =
时间改变量t ∆,位置改变量)()(00t s t t s s -+=∆ 平均速度t s v ∆∆=,瞬时速度t
s v t ∆∆=→∆0lim . 一般地,如果物体的运动规律是)(t s s =,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v ,就是物体在t 到t t ∆+这段时间内,当0→∆t 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即
t
t s t t s t s v t t ∆-∆+=∆∆=→∆→∆)()(lim lim 00 例题 若一物体运动方程如下:
⎪⎩⎪⎨⎧≥-+<≤+=)2( )3(
)3(329)1( )30( 2322t t t t s 求此物体在1=t 和3=t 时的瞬时速度.
解:当1=t 时,232
+=t s
.6)36(lim 36lim 2132)1(3lim )()(lim 0202200=∆+=∆∆+∆=∆-⨯-+∆+=∆-∆+=∆∆=→∆→∆→∆→∆t t
t t t t t t s t t s t s v t t t t 当3=t 时,2
)3(329-+=t s .03lim )(3lim )33(329)33(329lim )()(lim 0
202200=∆=∆∆=∆----∆++=∆-∆+=∆∆=→∆→∆→∆→∆t t t t t t t s t t s t s v t t t t 所以,物体在1=t 和3=t 时的瞬时速度分别是6和0.
3.课堂练习(学生练习后教师再讲评)
(1)求223
+-=x x y 在2=x 处的切线的斜率.
解:)()(00x f x x f y -∆+=∆ 3
23
3)()(610)2222(2)2(2)2()
2()2(x x x x x f x f ∆+∆+∆=+⨯--+∆+-∆+=-∆+= 2)(610x x x
y ∆+∆+=∆∆ ∴.10)610(lim lim 20
0=∆+∆+=∆∆=→∆→∆x x x y k x x (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1、2题.
4.课堂小结
(1)曲线的切线.
(2)瞬时速度.
(3)求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的步骤.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曲线在指定点处的切线斜率.
(1)2,23=+-=x x y 处, (2)0,11=+=
x x y 处. 2.已知某质点按规律t t s 222+=(米)作直线运动.求:(1)该质点在运动前3秒内
的平均速度;(2)质点在2秒到3秒内的平均速度;(3)质点在3秒时的瞬时速度.
解:1.(1)12-=k ,(2)1-=k ;
2.(1)8米/秒,(2)12米/秒,(3)14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