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教案 (3)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坝、戴”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字,会写“边疆、汉族”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写小学生认真读书的情景及赞美之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袋,理解“边疆、民族”等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选自《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文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所位于边疆的小学的美丽景致,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友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小学美丽的校园环境;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孩子们在学校愉快学习的情景;第三自然段抒发了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写小学生认真读书的情景及赞美之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 教学难点:理解“边疆、民族”等词语,感悟课文中的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录音带等。
2. 学具:课本、铅笔、橡皮、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边疆小学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所学校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去那里上学?”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 理解词语:结合资料袋,引导学生理解“边疆、民族”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分段讲解课文,分析每个自然段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赞美之情。
5. 感悟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巩固教学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 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教案

1用字母表示数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课时目标导航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材第52~53页例1、例2)1.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在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具体意义的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重点: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一、情景引入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加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52页例1。
(1)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明确: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可能用(n+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 +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a+30)就是爸爸的年龄。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
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是一节基础性课程,课本中主要包含了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定义、常见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以及相应的推导方法等内容。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的内容,并对教材的组织结构、难易程度及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诱导公式的基本概念、运用方法及其相关定理,能够熟练地计算一些常见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对不同情况下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求解。
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诱导公式的定义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于诱导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情况。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对于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求解题目的讲解和理解,尤其是在涉及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相互替换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注重方法逻辑的分析和运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延伸,对于新生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加深对于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以及图像的呈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概念以及诱导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的引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方法需要注重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可以通过练习习题,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辅导方式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和处理。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教学活动:1.学生们通过手写练习纸,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和图像;2.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有哪些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知,而另外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不易计算;3.通过引导,学生们提出了需要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需求;4.老师介绍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含义和作用,引发学生们兴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教案)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鸟的故事。
2.能力目标:解决生字词,能有感情的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写13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教学难点: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齐读课题1.播放视频《聆听大自然声音》,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请大家带着你们的感受,对树林和小鸟的浓浓爱地读一读课题。
(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就能赋子它生命。
把声音读轻一点,柔一点,就能读出对小鸟浓浓的爱,请再来试一试。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1.过渡:读课文,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昨天预习课文,读课文吗?(读正确了吗,读流利了吗?)2.老师这里出示几句话,看同学们能否读通顺:(1)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讲解词语“黎明”,这句话交代了什么?(2)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讲解生字“朝”、“雾”、“蒙”、“鼻”和词语“幽深”。
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3)“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喃喃着。
“喃喃”一词怎么理解?(怕惊动鸟,连续不断小声的说话)请你把这种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4)我茫然望着凝神静力的像树一样几立的父亲。
讲解词语“凝神静力”、“几立”。
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5)“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讲解生字总。
(6)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讲解生字“吸”、词语“舒畅”。
(7)“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讲解生字抖。
(8)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的那一瞬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容易被猎人打中。
”从父亲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附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记忆诗句;借助图画,帮助想象,理解诗意,促进表达。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心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
一、观看插图,初游建德江师:看第1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否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说话内容相机导人: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宿建德江》这首诗的情景。
(板书课题:宿建德江)二、字字落实,读通诗歌(一)自由读师:前两遍读准字音,把你觉得要注意的音节圈起来,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
(二)准确读“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念作bó。
“泊烟渚"的“渚”读zhŭ。
“德”:书写时注意不要丢了右边中间的“一”。
(三)有节奏地读。
师: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般是: 2/2/1或2/1/2。
例如:“移舟/泊/烟渚”为2/1/2。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每行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
然后交换读。
三、走进诗境,感悟情感(一)许多古诗都有“诗眼”,它就像诗的“眼睛”,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第3课.学习有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 2024)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第3课学习有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知道课内学习有方法,课外学习也讲究方法。
●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好经验,学会学习的方法。
●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进步。
【教学重点】●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进步。
【教学难点】●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进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
可为什么有的同学学得很好,而有的同学却学得不好?你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展示课题:第3课学习有方法第1课时【新课教学】(一)课内学习有方法➢观看视频,阅读教材P14页内容,知道要想学得好,掌握方法很重要。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活动园】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课内学习的方法?。
●我每次学新课前,先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
●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课后,会把学过的知识回顾一下,做到“温故而知新”。
●我喜欢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一起讨论时,点子多,很快乐。
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喜欢独立思考。
从小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
●自己独立做作业。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上课专心听讲和不专心听讲区别?提示:上课专心听讲,能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就能学得好。
不专心听讲,老师讲的内容不知道,作业也做不来,不能学好。
➢【知识窗】课内学习有方法。
➢新课前,先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
➢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课后回顾知识。
➢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
➢爱动脑筋,独立思考。
(二)课外学习也讲究方法➢阅读教材P15页,观看图片,知道课内学习有方法,课外学习同样也讲究方法。
●我常常与同学一起探究,围绕主题查阅,整理资料。
●我们有时会去实地调查采访,做了采访记录。
●我常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再与同学反复讨论。
➢【想一想】你有哪些学习的方法,总结一下你的经验。
●我经常出去游玩,在游玩中学习。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第一课时(三篇)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第一课时(三篇) 《漂亮的小兴安岭》教案第一课时篇一1、初步学会本课15个生字,熟悉2个生字。
把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语。
2、理解课文,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漂亮风光,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喜爱大自然的美妙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一、课前学习方法引题。
1、齐读课题。
2、依据单元导读,引出本课学习方法(附板书:多读多想)3、生依据收集的资料,补充简介小兴安岭。
二、按预习方法自行初读课文,师检查预习状况:1、请生教读圈出的生字,并随机正音。
生提示教读。
2、请生领读勾画的新词及宠爱的词语,留意正音。
在不理解的词旁打上“?”随文学习后不解,再提出来共同解决。
3、出示小黑板,齐读并自我发觉词语排列规律,(板:春夏秋冬)提醒课文主要内容及。
写作挨次。
贴学生的四季画。
(春)抽出嫩绿涨满淙淙地流着(夏)葱葱郁茏浓雾照耀(秋)松柏青翠林间飘舞献出(冬)积满白雪没过膝盖呼呼地刮过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终一自然段。
1、自读这两个自然段,小组争论:应怎样读,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2、汇报读,互评,齐读。
(板:大花园巨大宝库)3、小结本文“总—分—总”的组篇方式。
四、按喜爱的季节分组,合作学习二至五自然段,提醒阅读提示:1、你最喜爱的季节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来。
2、你最喜爱这个季节的什么?怎么读?联系文中你体会最深的词或资料说说理由。
3 展现汇报,选你最喜爱的。
方式:或画画,或朗读,或邀请伙伴表演,……五、沟通汇报其次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1、学生汇报这段所写的春天的景物2、学生说喜爱的景物,读句子,说读出的体会。
师生多角色感情朗读。
重点引导:(1)抽出(应用查字典理解、换词比拟体会树木的生气勃勃及拟人手法的生动形象)(2)溪水的欢快旋律,师生在朗读与配乐中互动。
(3)从“静静看、别惊扰”中体会小鹿在这舒适、安静的家园里自由拘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及爱惜动物的环保意识。
3、生用自己宠爱的方式展现宠爱的景物。
《再塑生命的人》名师教案3(第1课时)

《再塑生命的人》名师教案3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任务一]默读全文。
默读过程中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设置正序时间秒表供学生对照。
本文共1378字,我用时( )分( )秒。
我认为我用时过多的原因是,提醒自己,以后的默读要克服的不良习惯有。
[任务二]梳理全文结构。
用跳读的方法圈点勾画出“回忆”的时间,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展开本节的写作的;试着仿照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的做法,依据关键句画一画本文的结构导图。
学生简述结构图的绘制思路。
复习抓住总起句、表示时间变化的关键句来梳理回忆性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结构导图的绘制不拘泥于某一种格式,但要体现出本文的结构特点,联系教读课所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标题为纲目,理解全文内容[任务三]撰写主题发言稿。
1.精读回顾:“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标题都在内容、结构、主旨上成为全文的纲目。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做好主题发言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先做示例。
示例可参考学生主题发言举例。
2.沿着下面的提问展开思考,以“再塑生命”为核心词,撰写300字的主题发言稿,准备在全班交流。
(1)“生命”在文章中有几层含义?(2)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为什么需要“再塑”?作者是怎么写“再塑”的?(3)结合课文旁批开展阅读,理解“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
思考: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两个支点”?“再塑”是莎莉文老师和“我”的多次互动,“叙事之中穿插‘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这样的句子,体会“再塑”过程中“我”的苦与乐。
(4)有的译本将本文的标题译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而华文出版社的译本将标题译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自我介绍:I’m…
3.让学生模仿教师说:I’m a boy/girl. …(人名) is a boy/girl.
4.教师出示图片A Let’s learn,学习单词UK,Canada,USA,China
5.学习应用I’m from …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练习句子,火车接龙,反复练习
课时教案
课时进度
第一周 第1课时(学期第1课时)
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1.Let’s learn
教学目标
Let’s learn
本部分主要学习UK,Canada,USA,China,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并且能够听懂、会说“I’m from …2. Let’schant通过歌曲巩固本课单词。
教学重点
UK,Canada,USA,China
教学难点
Canada的发音;I’m from …的运用
课型
New Lesson
教具
磁带 卡片教法Leabharlann 学法及个性化设计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出示学生熟知的外国名人或者景物的图片,让学生用汉语说出是哪个国家。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Let’s learn
课
后
反
思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让学生指着班上的某一个同学说:This is …He’s a boy. This is…She’s a girl.练习使用he和she来表达。也可让学生打开书,指着书中的某一个人物来进行这一活动。
板
书
设
计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一起学唱歌曲:
I am a boy ;you are a girl……
对话练习
A:(指着B)I have a new friend.
B:(起立)Hi, I am…I am from…
C: (全班) 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