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角求法及经典题 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中二面角经典例题

高中二面角经典例题

高中二面角经典例题
高中二面角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掌握二面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理解空间几何和解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经典的高中二面角例题,供大家练习和参考。

1.已知四面体ABCD中,AB=3,AC=4,AD=5,BC=6,CD=8,BD=7,求角ABC和角BAD的二面角。

2.已知直角棱锥ABCDE,以AD为底面对角线,EA为高,
AB=AC=AD=10,BC=BD=CD=5,求角EAB和角EAC的二面角。

3.已知正四面体ABCDA1B1C1D1中,AB=3,求角A和角A1的二面角。

4.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E1F1E,F在平面ABC上,以AF为底面对角线,求角FA1B1和角FA1C1的二面角。

5.已知正八面体ABCDEFGH,以AB为底面对角线,求角E和角H 的二面角。

以上这些例题都是比较典型的高中二面角例题,需要运用几何相关知识和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练习,掌握二面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几何解题能力。

- 1 -。

专题求二面角含答案

专题求二面角含答案

1、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C=3,BC=4,AB=5,AA1 =4,点 D 是 AB 的中点C1B1A1CBDA(1)求证:AC BC 1 ;(2)求证:AC 1 //平面 CDB 1 ; (3)求二面角 B-DC-B1 的余弦值.2、如图,在长方体 ABCD 一 A1B1C1D1 中,AA1=2, AD = 3, E 为 CD 中点,三棱 锥 A1-AB1E 的体积是 6. (1) 设 P 是棱 BB1 的中点,证明:CP//平面 AEB1; (2) 求 AB 的长; (3)求二面角 B—AB1-E 的余弦值.试卷第 1 页,总 3 页3、如图,正方形 与梯形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为 的中点.(1)求证: 平面 ;(2)求证:平面平面 ;(3)求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4、如图所示,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是边长为 2 正三角形,D 是 A1C1 的中点,且 AA1⊥平面 ABC,AA1=3. (Ⅰ)求证:A1B∥平面 B1DC; (Ⅱ)求二面角 D﹣B1C﹣C1 的余弦值.试卷第 2 页,总 3 页5 、 如 图 , 在 四 棱 锥 P-ABCD 中 ,PA⊥ 底 面 ABCD, 底 面 ABCD 为 直 角 梯 形,AD∥BC,∠BAD=90°,PA=AD=AB=2BC=2,过 AD 的平面分别交 PB,PC 于 M,N 两点.(1)求证:MN∥BC; (2)若 M,N 分别为 PB,PC 的中点, ①求证:PB⊥DN; ②求二面角 P-DN-A 的余弦值.6、如图,在正三棱柱 ABC A1B1C1 中,点 D 是棱 AB 的中点,BC 1, AA1 3 .AD CBA1 C1B1(1)求证: BC1 // 平面 A1DC ; (2)求二面角 D A1C A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试卷第 3 页,总 3 页1、【答案】(1)AC BC 1 ;参考答案(2)AC //平面 CDB ;113 34 (3)二面角 B-DC-B1 的余弦值为 34试题分析:(1)考虑到第三问要求二面角的大小,故需要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法向量 的方法求解,因此可提前建系,(1)(2)问也可方便证明,因为是直三棱柱可以以 C 为 坐标原点,直线 CA,CB,CC1 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证明 AC • BC1 0 即可得证;(2)要证明线面平行,必须证明线线平行;(3)分别求出平面 BDC 和平面 DCB1 的法向量,求出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即为二面角 B-DC-B1 的余弦 值(注意值的正负判断) 试题解析:因为直三棱柱的底面三边长分别为 3、4、5 所以 AC, BC,CC1 两两垂直,以 C 为坐标原 点,直线 CA,CB,CC1 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1)因为 AC 3,0,0, BC1 0, 4, 4 ,所以 AC • BC1 0 ,即 AC BC1(2)设CB1C1BE,则E 0, 2,2,故DE 3 2, 0,2 ,AC13, 0,4所以DE1 2AC1,即DE//AC1因为 DE 平面 CDB1 , AC1 平面 CDB1 ,所以 AC 1 //平面 CDB 1(3)可求得平面 CDB1 的一个法向量为 n1 4,3,3 ,取平面 CDB 的一个法向量为n2 0,0,1 ,则 cosn1, n2 3 343 3434 ,由图可知,二面角 B-DC-B1 的余弦值为 34考点: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2.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求二面角的求法;答案第 1 页,总 9 页2、【答案】3、【答案】(1)证明过程详见解析;(2)证明过程详见解析;(3)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证明、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第一问,作答案第 2 页,总 9 页出辅助线 MN,N 为 中点,在 中,利用中位线得到,且,结合已知条件,可证出四边形 ABMN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得 ∥平面 ;第二问,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判断 面 ,再利用已知的边长,可证出,则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得 平面 BDE,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得平面平面 ;第三问,可以利用传统几何法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也可以利用向量法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 BEC 和平面 ADEF 的法向量,利用夹角公式计算即可.(1)证明:取 中点 ,连结.在△ 中, 分别为 的中点,所以 ∥ ,且.由已知 ∥ ,,所以∥ ,且.所以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 .又因为 平面 ,且 平面 ,所以 ∥平面 .4 分(2)证明:在正方形 中,.又因为平面平面 ,且平面平面,所以 平面 .所以.6 分在直角梯形 中,, ,可得.答案第 3 页,总 9 页在△ 中,,所以.7 分所以 平面 .8 分又因为 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9 分(3)(方法一)延长 和 交于 .在平面内过 作于 ,连结 .由平面∥,,平面平面 = ,得,于是.又, 平面 ,所以,于是 就是平面 与平面 平面角.12 分所成锐二面角的平面 ,由,得.又,于是有.在中,.所以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4 分答案第 4 页,总 9 页(方法二)由(2)知 平面 ,且.以 为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易得.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的一个法向量,因为,所以所以为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12分设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为 ..设为平面,令 ,得.则.所以平面 与平面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证明、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二面角. 4、【答案】 证明:(1)连结 BC1,B1C,交于点 O,连结 OD, ∵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是边长为 2 正三角形,D 是 A1C1 的中点, ∴OD∥A1B, ∵A1B?平面 B1DC,OD?平面 B1DC, ∴A1B∥平面 B1DC. (2)∵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是边长为 2 正三角形,D 是 A1C1 的中点,且 AA1⊥平面 ABC,AA1=3. ∴以 D 为原点,DC1 为 x 轴,DB1 为 y 轴,过 D 作平面 A1B1C1 的垂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 则 D(0,0,0),B1(0, ,0),C(1,0,3),C1(1,0,0),答案第 5 页,总 9 页=(﹣1, ,﹣3), =(﹣1,0,﹣3), 设平面 B1DC 的法向量 =(x,y,z),=(0,0,﹣3),则,取 z=1,得 =(﹣3,0,1),设平面 B1CC1 的法向量 =(a,b,c),则,取 b=1,得 =(),设二面角 D﹣B1C﹣C1 的平面角为 θ,则 cosθ===.∴二面角 D﹣B1C﹣C1 的余弦值为.5、【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试题分析:(1)先证明 BC∥平面 ADNM,再证明 MN∥BC.(2)①先证明 PB⊥平面 ADNM, 再证明 PB⊥DN.②以 A 为坐标原点,直线 AB 为 x 轴,直线 AD 为 y 轴,直线 AP 为 z 轴,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利用向量法求二面角 P-DN-A 的余弦值. 【详解】 (1)证明因为底面 ABCD 为直角梯形,所以 BC∥AD.因为 BC 平面ADNM, AD 平面ADNM ,所以 BC∥平面 ADNM. 因为 BC 平面 PBC,平面 PBC∩平面 ADNM=MN,所以 MN∥BC. (2)①证明因为 M,N 分别为 PB,PC 的中点,PA=AB,所以 PB⊥MA. 因为∠BAD=90°,所以 DA⊥AB.答案第 6 页,总 9 页因为 PA⊥底面 ABCD,所以 DA⊥PA. 因为 PA∩AB=A,所以 DA⊥平面 PAB. 所以 PB⊥DA. 因为 AM∩DA=A,所以 PB⊥平面 ADNM. 因为 DN 平面 ADNM,所以 PB⊥DN.②如图,以 A 为坐标原点,直线 AB 为 x 轴,直线 AD 为 y 轴,直线 AP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 A-xyz, 则 A(0,0,0),B(2,0,0),C(2,1,0),D(0,2,0),P(0,0,2).由①知,PB⊥平面 ADNM,所以平面 ADNM 的法向量为 =(-2,0,2). 设平面 PDN 的法向量为 n=(x,y,z),因为 =(2,1,-2), =(0,2,-2),所以令 z=2,则 y=2,x=1. 所以 n=(1,2,2),所以 cos<n, >=.所以二面角 P-DN-A 的余弦值为 . 【点睛】 (1)本题主要考查二面角的向量求法,考查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意在考查学生对 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空间想象分析推理转化能力.(2)二面角的求法方法一:(几何法)找 作(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 证(定义) 指 求(解三角形).方法二:(向量法)首先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 ;再代入公式(其中 分别是两个平面的法向量,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求解.(注意先通过观察二面角的大小选择“ ” 号).6、【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 13 . 13答案第 7 页,总 9 页试题分析:(1)连结1AC 交1A C 于点G ,连结DG ,利用四边形11ACC A 是平行四边形,进而证明出DG ∥1BC ,即可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得//1BC 平面DC A 1;(2)分别以,,CB OE OA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解平面1DA C 和平面1A CA 的一个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解二面角1DAC A的平面角的余弦值,进而求解其正弦值.试题解析:(Ⅰ)证明:连结1AC 交1A C 于点G ,连结DG . 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四边形11ACC A 是平行四边形,∴1AG GC =. ∵AD DB =,∴DG ∥1BC .∵DG ⊂平面1A DC ,1BC ⊄平面1A DC ,∴1BC ∥平面1A DC . (2)过点A 作AO BC ⊥交BC 于O ,过点O 作OE BC ⊥交11B C 于E .因为平面ABC ⊥平面11CBB C ,所以AO ⊥平面11CBB C .分别以,,CB OE OA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因为11,3BCAA ,ABC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O 为BC 的中点.则()0,0,0O ,B 0,0) (Ⅰ)设平面1A D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0,0.n CD n A C ⎧⋅=⎪⎨⋅=⎪⎩ ∵3(,0,CD =,11(A C =-⎪⎩,得平面1A DC 的一个法向量为(3,1,n =-1BC =(10)1BC ·n =0∴∴1BC ∥平面1A DC .(Ⅱ)可求平面1ACA 的一个法向量为(13,0,n =设二面角1D AC A 的大小为θ,则16,n n <>∵()0,θπ∈,213sin 13DEDFEDF 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证明;二面角的求解.。

二面角专项练习

二面角专项练习

二面角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例1 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是正方形,PA ⊥平面ABCD ,PA=AB=a ,求二面角B-PC-D 的大小。

二、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例2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是平行四边形,PA ⊥平面ABCD ,PA=AB=a ,∠ABC=30°,求二面角P-BC-A 的正切。

三、垂面法:作棱的垂直平面,则这个垂面与二面角两个面的夹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3 在四棱锥P-ABCD中,ABCD 是正方形,PA ⊥平面ABCD ,的大小。

四、投影面积法:一个平面α上的图形面积为S ,它在另一个平面β上S',这两个平面的夹角为θ,则S'=Scos θ或cos θ=/SS .例4 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为正方形,PA ⊥平面ABCD ,PA =AB =a ,求平面PBA 与平面PD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例5、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为正方形,PA ⊥平面ABCD ,与平面PD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方法归纳:二面角的类型和求法可用框图展现如下:如图,已知在侧棱垂直于底面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3,AB=5,.,4,53cos 1的中点是点AB D AA CAB ==∠。

(Ⅰ)求证:1BC AC ⊥;(Ⅱ)求证:AC 1//平面CDB 1; (Ⅲ)求三棱锥A 1—B 1CD 的体积.18. (本题满分14分) 如图所示, 四棱锥P -ABCD 底面是直角梯形,,,2,BA AD CD AD CD AB PA ⊥⊥=⊥底面ABCD , E 为PC 的中点, PA =AD =AB =1.(1)证明: //EB PAD 平面; (2)证明: BE PDC ⊥平面; (3)求三棱锥B -PDC 的体积V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ABCD 为矩形,△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PD=90°,面PAD ⊥面ABCD ,且AB=1,AD=2,E 、F 分别为PC 和BD 的中点. (1)证明:EF ∥面PAD ;(2)证明:面PDC ⊥面PAD ; (3)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18.(本小题满分14分) 如图4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 形,PD ⊥平面ABCD ,2PD AB ==,E ,F ,G 分别为PC 、PD 、BC 的中点. (1)求证:PA P 平面EFG ; (2)求三棱锥P EFG -的体积.18.(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已知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是菱形,且AA 1⊥面ABCD ,∠DAB=60°,AD=AA 1,F 为棱AA 1的中点,M 为线段BD 1的中点。

五种方法法求二面角及限时练习

五种方法法求二面角及限时练习

从而可得本解法。(答案:二面角 P BD A 的大小为 arctan
三.补棱法
本法是针对在解构成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没有明确交线
的求二面角题目时,要将两平面的图形补充完整,使之有明
确的交线(称为补棱),然后借助前述的定义法与三垂线法解
题。即当二平面没有明确的交线时,一般用补棱法解决
例 3(2008 湖南)如图所示,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 ABCD
面角解之。(Ⅰ)证略
解: (Ⅱ)延长 AD、BE 相交于点 F,连结 PF.
过点 A 作 AH⊥PB 于 H,由(Ⅰ)知
平面 PBE⊥平面 PAB,所以 AH⊥平面 PBE.
在 Rt△ABF 中,因为∠BAF=60°,
所以,AF=2AB=2=AP.
在等腰 Rt△PAF 中,取 PF 的中点 G,连接 AG.
解(II):利用二面角的定义。在等边三角形 ABM 中过点 B 作 BF AM 交 AM 于
点 F ,则点 F 为 AM 的中点,过 F 点在平面 ASM 内作 GF AM ,GF 交 AS 于 G,
连结 AC,∵△ADC≌△ADS,∴AS-AC,且 M 是 SC 的中点,
∴AM⊥SC, GF⊥AM,∴GF∥AS,又∵ F 为 AM 的中点,
五种方法求二面角及练习题
一、 定义法: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
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 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如例 1 中从二面角 S—AM—B 中半平面 ABM 上的一已知点(B)向棱 AM 作垂线,得垂足(F);在另一半平面 ASM 内过该垂足 (F)作棱 AM 的垂线(如 GF),这两条垂线(BF、GF)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 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第8章立体几何专题8 二面角的求解-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常考题型专题练习

第8章立体几何专题8 二面角的求解-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常考题型专题练习

二面角的求解【方法总结】二面角A-BC-D 的求法:1、先确定两个平面,面ABC 及面BCD 和其两面的交线BC ,根据题意过点A 或点D 作交O 线BC 的垂线(一般情况选择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垂线AB=AC 时,或者在直角三角形中作垂线∠BAC=900时,应该过点A 作BC 垂线);2、1)反连OD ,证明OD ⊥BC ;2)若OD 不垂直于BC ,看面BCD 内是否有与交线BC 垂直的直线,若有直线l ⊥BC ,则直接过点O 作l 的平行线;3、若两个平面上没有对应的等腰三角形则看两平面是否有垂直于交线BC 的直线若有可将两垂线平移至相交直线,求其夹角。

【巩固练习】1、在长方体''''ABCD A B C D -中,若AB AD =='CC =,则二面角'C BD C --的大小为( )A .30B .45C .60D .90【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AB AD =∵BCD ∆, 'BC D ∆为等腰三角形,∴OC BD ⊥, 'OC BD ⊥,则'C OC ∠是二面角'C BD C --的平面角,30,故选2.已知矩形ABCD 的两边3AB =,4=AD ,PA ⊥平面ABCD ,且45PA =,则二面角A BD P --的正切值为( )A .12B .13C .12-D .13- 【答案】B【解析】如图所示,在平面PBD 内,过P 作BD 的垂线,垂足为E ,连接AE , 因为PA ⊥平面ABCD ,BD ⊂ 平面ABCD ,所以PA BD ⊥,因为PE BD ⊥,PA PE P = ,故BD ⊥平面PAE ,因为AE ⊂平面PAE ,故AE BD ⊥,所以PEA ∠为A BD P --的平面角,3.如图,已知ABC ∆,D 是AB 的中点,沿直线CD 将ACD ∆翻折成A CD '∆,所成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为α,则A.A DB α'∠≤B.A DB α'∠≥C.A CB α'∠≤D.A CB α'∠≥ B 【解析】解法一 设ADC θ∠=,2AB =,则由题意知1AD BD A D '===. 在空间图形中,连结A B ',设A B '=t .过A '作A N DC '⊥,过B 作BM DC ⊥,垂足分别为N M 、.连结,A P BP ',则A NP '∠就是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所以A NP α'∠=. 在ΔRt A ND '中,cos cos DN A D A DC θ''=∠=,sin sin A N A D A DC θ'''=∠=. 同理,sin BM PN θ==,cos DM θ=,故2cos BP MN θ==.显然BP ⊥平面A NP ',故BP A P '⊥.在ΔRt A BP '中,222222(2cos )4cos A P A B BP t t θθ''=-=-=-.2π时取等号)因为α,[0,]A DB π'∠∈,而cos y x =在[0,]π上为递减函数,所以A DB α'∠≤,故选B .解法二 若CA CB ≠,则当απ=时,A CB π'∠<,排除D ;当0α=时,0A CB '∠>,0A DB '∠>,排除A 、C ,故选B .4、如图,在直棱柱111ABC A B C -中,AB AC ⊥,12AB AC AA ===,则二面角11A BC C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____.【解析】过1A 作111A D B C ⊥交11B C 于D ,过D 作1DE BC ⊥,交1BC 于E ,连接1A E .由于三棱柱为直三棱柱,故11CC A D ⊥,所以1A D ⊥平面11BCC B ,所以111,A D BC A D DE ⊥⊥,因此1BC ⊥平面1A DE ,所以11BC A E ⊥.故1DEA ∠是二面角11A BC C --的平面角的补角,由于AB AC ⊥,12AB AC AA ===,故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侧棱PD a PA PC ===,,则二面角P BC D --的大小为___________.【答案】45.【解析】由题意,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PDa , PD DC , 同理PD DA ⊥,因为DA DC D =,所以PD ⊥平面ABCD ,则PD BC ⊥,又BC DC ⊥,且PD DC D =,所以BC ⊥平面PDC ,则BC PC ⊥,所以PCD ∠为二面角P BC D --的平面角,在Rt PDC △中,PD DC a ==,所以45PCD ∠=,所以二面角P BC D --的大小为45.6、如图,已知在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AD DC ⊥,//AB DC ,122DC DD AD AB ===.(1)求证:DB ⊥平面11B BCC ;(2)求二面角11A BD C --的正弦值.【解析】(1)设E 是DC 的中点,连结BE ,则四边形DABE 为正方形, 90,即BD 又1BD BB ⊥,1.B B BC B ⋂=BD ∴⊥平面11BCC B ,(2)由(I )知DB ⊥平面11BCC B ,又1BC ⊂平面11BCC B ,1BD BC ∴⊥,取DB 的中点F , 连结1A F ,又11A D A B =,则1A F BD ⊥.取1DC 的中点M ,连结FM ,则1FMBC ,FM BD ∴⊥.∴BD ⊥平面1A FM 1A FM ∴∠为二面角11A BD C --的平面角. ,在1A FM 中,212BC =+取11D C 的中点H ,连结1A H ,HM , 1Rt A HM 中,1A H =7、已知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为菱形,12AB AA ==,3BAD π∠=,AC BD O =,AO ⊥平面1A BD ,11A BA D =.(1)证明:1//B C 平面1A BD ;(2)求钝二面角1B AA D --的余弦值.【解析】 (1)证明:连接1AB 交1A B 于点Q ,易知Q 为1AB 中点,∵OQ ⊂平面1A BD ,1B C ⊄平面1A BD , ∴1//B C 平面1A BD .(2)∵AO ⊥平面1A BD ,∴1AO A O ⊥,∵11A B A D =且O 为BD 的中点,∴1AO BD ⊥, ∵AO BD ⊂、平面ABCD 且AO BD O =,∴1A O ⊥平面ABCD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1AA =-,(AB =-设平面1A 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1n AA n AB ⎧⊥⎨⊥⎩,∴⎧-⎪⎨⎪⎩1=,得y z =∴(1,3,n =的一个法向量为(1,m =-1,7m nm n m n ⋅<>==,8、如图,在椎体P-ABCD 中,ABCD 是边长为1的棱形,且∠DAB =60,PB =2,E ,F 分别是BC ,PC 的中点. (Ⅰ)证明:AD 平面DEF;(Ⅱ)求二面角P -AD -B 的余弦值. 【解析】法一:(Ⅰ)证明:取AD 中点G ,连接PG ,BG ,BD .因P A =PD ,有PG AD ⊥,在ABD ∆中,1,60AB AD DAB ==∠=︒,有ABD ∆为等边三角形,因此,BG AD BG PG G ⊥⋂=,所以AD ⊥平面PBG ,.AD PB AD GB ⇒⊥⊥又PB //EF ,得AD EF ⊥,而DE //GB 得AD ⊥DE ,又FE DE E ⋂=,所以AD ⊥平面DEF 。

最新的版,二面角求法及经典题型归纳

最新的版,二面角求法及经典题型归纳

立体几何二面角求法一:知识准备1、二面角的概念: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平面角是指以二面角的棱上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做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叫做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3、二面角的大小范围:[0°,180°]4、三垂线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5、平面的法向量:直线L垂直平面α,取直线L的方向向量,则这个方向向量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显然,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无数个,它们是共线向量)6、二面角做法:做二面角的平面角主要有3种方法:(1)、定义法:在棱上取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2 条射线,这2条所夹的角;(2)、垂面法:做垂直于棱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2个半平面分别有一条交线,这2条交线所成的角;(3)、三垂线法:过一个半平面内一点(记为A)做另一个半平面的一条垂线,过这个垂足(记为B)再做棱的垂线,记垂足为C,连接AC,则∠ACB即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7、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怎样的关系?二:二面角的基本求法及练习1、定义法:αβaOAB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

如例1中从二面角S —AM—B 中半平面ABM 上的一已知点(B )向棱AM 作垂线,得垂足(F );在另一半平面ASM 内过该垂足(F )作棱AM 的垂线(如GF ),这两条垂线(BF 、GF )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解二面角问题三种方法(习题及答案)

解二面角问题三种方法(习题及答案)

C A B DA A 1B DC C 1 B 1 解二面角问题(一)寻找有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和求解。

(1)定义法: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过该点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两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要注意用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来找出平面角,当然这种找出的角要有利于解决问题。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1:如图,立体图形V -ABC 的四个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画出二面角V -AB -C 的平面角并求出它的度数。

例2:在三棱锥P-ABC 中,∠APB=∠BPC=∠CPA=600,求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

这样的类型是不少的,如下列几道就是利用定义法找出来的: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找出二面角B -AC -B 1的平面角并求出它的度数。

2、.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ACB=600,现沿对角线BD 将其折成才600的二面角,则A 、C 之间的距离为 。

(菱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对折后的一条对角线成两条线段仍都垂直于另一条对角线,则所成的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3、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边长是4,过BC 的一个平面与AA 1交于D ,若AD =3,求二面角D ―BC ―A 的正切值。

总之,能用定义法来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般是图形的性质较好,能够较快地找到满足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个主要特征。

并且能够很快地利用图形的一些条件来求出所要求的。

在常见的几何体有正四面体,正三棱柱,正方体,以及一些平面图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等,这些有较好的一些性质,可以通过它们的性质来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至于求角,通常是把这角放在一个三角形中去求解。

由图形及题目的已知条件来求这个三角形的边长或者角,再用解三角形的知识去求解。

(2)三垂线法:是利用三垂线的定理及其逆定理来证明线线垂直,来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二面角练习题

二面角练习题

二面角练习题二面角是几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几何学中,二面角是指两个平面的交线所形成的角度。

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我们在空间中观察和测量角度的基本工具。

本文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二面角的概念。

练习题一:已知一平面上有一条直线AB,另一平面上有一条直线CD,两平面相交于O点,求∠AOC和∠BOD的关系。

解析:根据二面角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AOC和∠BOD的和为180度。

这是因为当两个平面相交时,它们所形成的二面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

所以,∠AOC和∠BOD是互补角。

练习题二: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1的方程为x+y+z=1,直线l2的方程为x-y+z=3,求直线l1和直线l2的二面角。

解析:为了求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找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方向向量。

直线l1的方向向量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x+y+z=1得到,即(1,1,1)。

同样地,直线l2的方向向量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x-y+z=3得到,即(1,-1,1)。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这两个向量的夹角来求解二面角。

使用向量的点积公式可以得到cosθ = (1,1,1)·(1,-1,1) / |(1,1,1)||(1,-1,1)| = 1/√3。

因此,θ = arccos(1/√3)。

这就是直线l1和直线l2的二面角。

练习题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2x+y+z=4,平面P的方程为x-2y+3z=6,求直线l和平面P的二面角。

解析:为了求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直线l的方向向量。

由于直线l的方程为2x+y+z=4,我们可以得到方向向量为(2,1,1)。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这个方向向量与平面P的法向量的夹角来求解二面角。

平面P的法向量可以通过平面的方程x-2y+3z=6得到,即(1,-2,3)。

使用向量的点积公式可以得到cosθ = (2,1,1)·(1,-2,3) / |(2,1,1)||(1,-2,3)| = 9/√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二面角求法一:知识准备1、二面角的概念: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平面角是指以二面角的棱上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做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叫做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3、二面角的大小范围:[0°,180°]4、三垂线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5、平面的法向量:直线L垂直平面α,取直线L的方向向量,则这个方向向量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显然,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无数个,它们是共线向量)6、二面角做法:做二面角的平面角主要有3种方法:(1)、定义法:在棱上取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2 条射线,这2条所夹的角;(2)、垂面法:做垂直于棱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2个半平面分别有一条交线,这2条交线所成的角;(3)、三垂线法:过一个半平面内一点(记为A)αβaOA B做另一个半平面的一条垂线,过这个垂足(记为B)再做棱的垂线,记垂足为C,连接AC,则∠ACB即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7、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怎样的关系?二:二面角的基本求法及练习1、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

如例1中从二面角S—AM—B中半平面ABM上的一已知点(B)向棱AM作垂线,得垂足(F);在另一半平面ASM内过该垂足(F)作棱AM的垂线(如GF),这两条垂线(BF、GF)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例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1)二面角11A B C A --的大小;(2)平面11A DC 与平面11ADD A 所成角的正切值。

C1例2:如图1,设正方形ABCD-A 1B 1C 1D !中,E 为CC 1中点,求截面A 1BD 和EBD 所成二面角的度数。

练习: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作PA ABCD ^平面,设PA=AB=a ,求二面角B PC D --的大小。

2、三垂线法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通常当点P在一个半平面上则通常用三垂线定理法求二面角的大小。

本定理亦提供了另一种添辅助线的一般规律。

如(例2)过二面角B-FC-C中半平面BFC上的一已知1点B作另一半平面FC1C的垂线,得垂足O;再过该垂足O作棱FC1的垂线,得垂足P,连结起点与终点得斜线段PB,便形成了三垂线定理的基本构图(斜线PB、垂线BO、射影OP)。

再解直角三角形求二面角的度数。

例1.ABCD ABEF ABCD平面平面,是正方形,ABEF是矩形^AD=a,G是EF的中点,且AF=12(1)求证:AGC BGC平面平面;(2)求GB与平面^AGC所成角的正弦值;(3)求二面角B AC G--的大小。

例2.点P在平面ABC外,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PAB是正三角形,PA BC90^。

(1)求证:^平面PA B平面A B C;(2)求二面角P AC B --的大小。

例 3.如图3,设三棱锥V-ABC 中,VA⊥底面ABC ,AB⊥BC,DE 垂直平分VC ,且分别交AC 、VC 于D 、E ,又VA=AB ,VB=BC ,求二面角E-BD-C 的度数。

练习: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P 是AD 的中点,求二面角1A BD P --的大小。

B13.无棱二面角的处理方法(1)补棱法本法是针对在解构成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没有明确交线的求二面角题目时,要将两平面的图形补充完整,使之有明确的交线(称为补棱),然后借助前述的定义法与三垂线法解题。

即当二平面没有明确的交线时,一般用补棱法解决例1.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PA ABCD^平面,设PA=AB=a,(1)求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例2.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BCD=60°,E是CD的中点,P A⊥底面ABCD,P A=2.(Ⅰ)证明:平面PBE⊥平面P AB;(Ⅱ)求平面P AD和平面PBE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例3.如图10,设正三棱柱ABC-A'B'C'各棱长均为α,D为CC1中点,求平面A'BD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度数。

例4、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0,A∈平面α,B、C在平面α的同侧,且与α的距离分别是4和2,求平面ABC与α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2)射影面积法(cos sq=射影)S凡二面角的图形中含有可求原图形面积和该图形在另一个半平面上的射影图形面积的都可利用射影面积公式(cos 斜射S S =θ)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例1: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棱AA 1的中点,求平面EB 1C 和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

例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P 是棱1AA的中点,求平面11PB C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例3如图12,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M 为AA 1上点,A 1M:MA=3:1,求截面B 1D 1M 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

例4.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2AC BC ==,90ACB ∠=,AP BP AB ==,PC AC ⊥.(Ⅰ)求证:PC AB ⊥;(Ⅱ)求二面角B AP C --的大小;4、垂面法: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两个面的公垂面与棱垂直,因此公垂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如:过二面角内一点A 作AB ⊥α于B ,作AC ⊥β于C ,面ABC 交棱a 于点O ,则∠BOC 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1.SA ABC AB BC SA AB BC ^^==平面,,, (1)求证:SB BC ^; (2)求二面角C SA B --的大小;(3)求异面直线SC 与AB 所成角的余弦值。

例2、如图6,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AB 、C 1D 1的中点。

(1)求证:A 1、E 、C 、F四点共面;(2)求二面角A 1-EC-D 的大小。

例3、如图,已知PA 与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垂直,且AB =PA,求平面PAB 与平面P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5、向量法向量法解立体几何中是一种十分简捷的也是非常传统的解法,可以说所有的立体几何题都可以用向量法求解,用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题时,通常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各点的坐标,然后将几何图中的线段写成用坐标法表示的向量,进行向量计算解题。

在立体几何中求二面角可归结为求两个向量的夹角问题.对于空间向量→a 、→b , 有cos <→a ,→b >=→→→→⋅⋅||||b a ba .利用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较方便地处理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问题.例1.在四棱锥V-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VAD 是正三角形,平面VAD ⊥底面ABCD .求面VAD 与面VDB 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证明: 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设正方形边长为1,依题意得AB −−→= (0,1,0),是面VAD 的法向量,设n →= (1,y ,z)是面VDB 的法向量,则0,0.n VB n VB →−−→→−−→⎧⋅=⎪⎨⎪⋅=⎩⇒1,3y z =-⎧⎪⎨=-⎪⎩⇒n →= (1,-1)。

∴cos <AB −−→,n →>||||AB nAB n −−→→−−→→⋅⋅=-7, 又由题意知,面VAD 与面VDB 所成的二面角为锐角,所以其余弦值是7例2.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 =90︒,AC=1,CB=2,侧棱AA 1=1,侧面AA 1B 1B 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 ,B 1C 1的中点为M .⑴求证CD ⊥平面BDM ; ⑵求面B 1BD 与面CBD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例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BB 1C 1A 1C ADM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 ⊥PB交PB于点F.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三、几点说明:1、定义法是选择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一般为这个面的一个顶点)向棱作垂线,再由垂足在另一个面内作棱的垂线。

此法得出的平面角在任意三角形中,所以不好计算,不是我们首选的方法。

2、三垂线法是从一个平面内选一点(一般为这个面的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面作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连结这个点和棱上垂足。

此法得出的平面角在直角三角形中,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常用此法。

3、垂面法需在二面角之间找一点向两面作垂线,因为这一点不好选择,所以此法一般不用。

4、以上三种方法作平面角都需写出作法、证明、指出平面角。

5、射影法是在不易作出平面角时用。

在解答题中要先证明射影面积公式,然后指出平面的垂线,射影关系,再用公式,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找平面角,但计算较繁,所以不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