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水文地质报告材料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样本

第六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xx区块位于山西断隆以西,鄂尔多斯台坳的东部,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煤田东部边缘广泛出露寒武-奥陶系灰岩,构成了灰岩地下水的补给边界。
由东至西从地表第四系至煤系基盘沉积了巨厚的三叠系、二叠系及石炭系地层,均为泥质岩和砂岩相间成层,岩石胶结致密、裂隙少,纵横方向连通性差,影响了含水层的发育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加之降水量少,上部又发育有巨厚的第四系黄土和第三系红土,因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极为贫乏,致使岩石的含水性从上至下逐渐减弱。
中深部、深部山西组、太原组地层含水性极弱,仅在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相适宜的河谷阶地区、基岩风化壳与冲积层潜水及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地带,岩石富水性较好。
区内主要含水层有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矿化度较低。
区域地层根据含水介质的特性,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夹碳酸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及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四大类,分述如下:一、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寒武-奥陶系灰岩广泛出露于煤田东部的山区,地表灰岩裂隙发育,易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煤田内部深埋地下,构成了煤系的基盘。
寒武系底部页岩普遍发育,具有区域隔水作用,中、上寒武系和奥陶系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不仅裂隙发育,而且还具有岩溶孔洞和洞穴,空间上岩溶发育具有不均一性,为不均一富水含水层。
奥陶系特别是中奥陶质纯灰岩是区内主要富水岩层。
一般泉水流量1.8m3/h以上,如河曲县暗子沟泉,流量为421.2m3/h。
在补给区单位涌水量一般为1.00m3/h m,在泻水迳流区钻孔单位涌水量大,如位于黄河河谷中的xx县天桥电站,钻孔单位涌水量达25.2m3/h m,水位标高808.07m,岩溶地下水类型一般为重碳酸或重碳酸、硫酸盐水,矿化度小于1.00g/L。
本区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
裸露区直接接受降水入渗补给。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是指对于一个特定地区的地质和水文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地下水资源分布、区域水文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流域特征和水文动态等重要信息,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则是对这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综合汇总和详尽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域概况、地质背景状况、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动态、水资源评价等内容。
调查区域概况是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
在此部分中,通常介绍该区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特征和地质构造等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接下来的地质背景状况部分则着重介绍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层组合和构造形态等情况。
在地质背景状况的基础上,水文地质特征部分会更加详细地分析该区域的地下水含量、水质、水位、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等情况,以期获得基本的水文信息。
地下水动态是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因此,在这一部分中一般会对区域内不同水层的分布状态、水流方向、水质变化、补给来源以及与地表水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水资源评价部分是对本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最终归纳和评价。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不同水层的地下水储量、水质、补给和水利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潜力及其环境效应。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特点,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年年度水文地质预报

叙永县新房子矿业有限公司2O18年度地质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矿井地质规程》;3、《矿井水文地质规程》;4、《煤矿防治水规定》;5、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35地质队2016年10月提交的《四川省叙永县后山井田新房子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6、新房子煤矿2018年度采掘计划二、预测预报范围回采工作面:11524、12324、11424、12124、12524;掘进工作面:1060m标高运输巷、11125运输巷、11125上回风巷、11125下回风巷、11424工作面切眼、12524运输巷、12524东回风巷、12524对拉工作面切眼、12324对拉工作面切眼、12724运输巷、12724工作面切眼、12224西回风巷、12224运输巷、12224东回风巷、12224西工作面开切眼。
采掘工作面对应的地表。
三、地表情况1、一采区采掘工作面对应地表是四、煤岩层情况五、地质构造六、水文地质2018年采掘工作面接替计划布置情况:根据2018年采掘接替计划布置情况, 2018年计划布署2个回采对拉工作面生产,即一采区11524回采对拉工作面、和二采区12324回采对拉工作面,预计11524对拉采煤工作面于2018年5月中旬回采结束,从2018年6月开始搬家至11424采煤工作面回采。
12124对拉采煤工作面于2018年4月回采结束,从2018年5月开始搬家至12324对拉采煤工作面回采,预计2018年9月底回采结束,从2018年10月开始搬家至12524对拉采煤工作面回采。
2018年计划布置6个掘进工作面,其中:开拓掘进工作面1个,准备掘进工作面5个,开拓巷道:1060标高运输巷45m(包括煤仓2个)、通风联络巷25m;准备巷道:11125运输巷275m、11125上回风巷215m、11125下回风巷257m、11424工作面切眼95 m、12524设备道55m、12524运输巷255m 12524东回风巷240m 、12524对拉工作面切眼190 m 、12324对拉工作面切眼190 m 、12724设备道65m、12724运输巷330m 、12724工作面切眼95 m、12224西回风巷575m、12224运输巷580m、12224东回风巷200m、12224西工作面开切眼90m。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水文地质调查是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运动和质量特征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次调查旨在对某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质量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是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的结果,其形成与分布与地质构造、地表地貌、降水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质构造:研究区位于断陷盆地,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断层。
这些断裂带和断层对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2. 地表地貌:研究区地表地貌以丘陵地形和河谷地貌为主,丘陵地形的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河谷地貌则存在较严重的地下水排泄问题。
3. 降水量: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较为充沛,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这种季节性降水分布对地下水形成和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水层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运动特征的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研究区的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流向:研究区地下水流向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影响。
在断裂带和断层附近,地下水流向多为垂直或倾斜流动;在丘陵地形中,地下水流向多为水平流动;在河谷地貌中,地下水流向多为沿河流方向流动。
2. 地下水流速:研究区地下水流速较为缓慢,平均流速在0.1-1米/天之间。
地下水流速的慢速特点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具有一定的影响。
3.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和地表径流,排泄方式主要有地表排泄和河谷排泄。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平衡关系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四、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是指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状况。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背景和目的水文地质调查是对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评价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全面了解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范围包括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
采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地下水水位的测定:通过设置多个地下水水位监测井,使用水位计定期测量地下水位,了解地下水的水位变化情况。
地下水质量的采样和分析:在研究区域内设置水质监测井,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通过地面地质剖面观测、有关地质图的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水源、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
3. 调查结果3.1 地下水水位经过定期测量,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的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整体较稳定,变化范围在正常情况下。
3.2 地下水质量通过水质监测井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下水的水质数据。
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等水质,但部分地区存在轻微的水质污染现象,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监控和治理。
3.3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了解到研究区域内地下水主要源于降水和地表径流,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含水层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4. 和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以下和建议: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较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等水质,但存在轻微的水质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监控和治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参考文献1.2.3.以上为本次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补充。
水文地质报告

水文地质报告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层总体走向NW~SE向,倾向NE,倾角13~19°,地表形成侵蚀、剥蚀型中山地貌。
矿区内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上游抵母河支流,抵母河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1560m)。
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和裂隙水。
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灰岩、泥质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等碳酸盐岩中。
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雨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泉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河谷中。
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碎屑岩中,部分赋存于峨嵋山玄武岩组的凝灰岩、玄武岩等火山岩中,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多,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则发育呈构造裂隙,以构造裂隙水为主,地下水主要依靠大气降雨补给,其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一般就近以泉点形式排泄于当地冲沟或小溪中。
龙潭组煤矿床与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之间有隔水能力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相隔,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小,只是当导水断层或其他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与矿床水力联系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
龙潭煤组煤矿床下伏的茅口组强岩溶含水层与煤矿床之间有峨嵋山玄武岩组地层隔水,其地下水对煤层开采充水影响小,故区域内煤矿床属以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矿区地形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
总的特征是中部高,两端低,最高点在矿区中部老鹰坡上,坡顶高程2024.30m,最低点在矿区南西侧冲沟底,沟底高程约1560m,最大相对高差464.30m。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
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
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
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水文地质手写报告范文

水文地质手写报告范文尊敬的XX先生:根据您的要求,我对XX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报告。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此次调查旨在了解XX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调查采用了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查结果1. 水文情况:调查显示,XX地区水文条件较为丰富。
经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水质良好,适合供水和灌溉等用途。
另外,该地区还有不少河流和湖泊,水量充沛,可以作为工业用水或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
2. 地质情况:经过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岩层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稳定,没有活动断层。
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其中,砂岩是一种较好的地下水储层,对于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有较好的条件。
三、调查意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XX地区是一个潜力较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
建议在该地区进行以下工作:1. 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一些抽水井和水库,以满足当地居民、农田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2. 引导当地居民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倡导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3. 在农田灌溉方面,建议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在水资源监测方面,建议加强对地下水位、水质和河流水量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
四、结论XX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适合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水质良好,适合供水和灌溉等用途。
另外,该地区还有不少河流和湖泊,水量充沛,可以作为工业用水或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
以上是本次水文地质调查的报告。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顺祝商祺!XX水文地质调查团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前言 (1)1.1概述 (1)1.2编写执行规范及目的任务 (1)1.3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2)1.4本次工作情况 (5)2 地质特征 (6)2.1矿区地质 (6)2.2煤层及煤质 (10)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2)3.1矿区水文地质 (12)3.2地表水、地下水之水力联系 (14)4 矿井充水因素 (15)4.1矿井充水因素 (15)4.2矿井涌水量预算 (18)4.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19)5 矿井供、排水系统 (20)5.1供水系统 (20)5.2井下排水系统 (20)6 矿井防治水措施及环境保护 (21)6.1矿井防治水措施 (21)6.2矿区环境保护措施 (24)7 结论及建议 (26)7.1结论 (26)7.2建议 (26)附图目录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 1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地形地质图 1:50002 2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综合水文地质图 1:20003 3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充水性图 1:20004 4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井上下对照图 1:20001 前言1.1 概述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九六八煤矿、原宏源煤矿以及经深部扩界经资源整合而成的矿井。
该矿开采二1煤层,目前保有地质储量1340.5万t,可采储量为759.8万t,设计矿井生产能力为0.45Mt/a。
矿井服务年限为14.6a。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4100002010061120066814),本井田走向长2275m,倾斜宽约1570m,井田面积3.889km2。
井田范围由12个坐标点控制,详见表1.1-1。
煤层允许开采标高+600~0m。
1.2 编写执行规范及目的任务根据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区内地质条件和煤层特点,确定本次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1、收集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实地调查、核实井上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2、调查区内出露的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岩柱、含水性。
调查工作区范围内、外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向斜、背斜、断层的性质和导水性。
3、调查区内矿井的开采深度、含水层位、涌水量及变化等。
4、在对以上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及绘制矿井水文地质图。
1.3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1.3.1 交通位置矿区位于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村北500m,南距县城12km,有简易简易公路与县城相通,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陇海铁路、南闫公路从县城穿过,交通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3-1。
图1.3-1 交通位置图1.3.2 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
区内地面最高点海拔为755m,最低点海拔为715m,相对高差40m。
地形相对平坦。
区内南北向冲沟发育,尤其在扩界区东西两端,冲沟最深处相对高差可达35m,一般15m左右。
2、水系矿区属黄河流域,洛河支流,涧河水系。
南北向冲沟内暴雨时形成洪水,平时干涸。
区内地表无水体。
3、气象本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据渑池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12.4℃,元月份平均气温-2℃;七月份平均气温25.7℃,年最高气温41.6℃(1966年6月),最低气温-18.7℃(1969年1月)。
年最大降雨量1013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371.2mm(1986年),年平均降雨量662mm。
降雨量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日最大降雨量138.1mm(1982年7月30日)。
降雪一般在11月至来年三月,日最大降雪量为30cm(1963年3月9日)。
年最大蒸发量2368.7mm,最小为1583mm,平均1994.7mm。
年平均无霜期为216天。
年平均结冻期为100天,最大冻土层深度为34cm,一般为12-19cm。
风速最大为20m/s,平均为3.3m/s。
4、地震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编制出版的河南省地震资料,本区属5级地震区、震中烈度6~7度,按6度地震烈度设防。
1.3.3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1957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104队提交了《仁村~杜家区普查报告》,该报告因质量低劣,1963年中南煤管局复审降为找煤。
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在仁村区进行普查,但因工作量未完成而终止,未提交成果。
2003年11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对仁村普查区进行了二1煤层资源储量核查,对本区未估算资源储量,但反映了本区及周边钻探情况。
2003年12月,河南省为解决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对其深部二1煤层进行详查,提交了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围详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储认字(2003)007号”认定证书资源储量为156.4万吨(不含老矿区)。
2004年7月,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提交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围二1煤层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资储备字(2004)98号”备案证明备案保有资源储量1366.8万吨,其中(122b)142.1万吨,(333)1234.7万吨。
(122b)为2003年详查区资源储量。
2007年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提交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由北京中矿联咨询中心及其聘请的评审专家提交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评审意见书,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资储备字【2007】27号文,批复了关于《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全区二1煤层共估算资源储量1438.4万吨,其中累计动用资源储量97.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340.5万吨。
其中原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老采区和原宏源煤矿因以往未提交过资源储量,共新增资源储量123.8万吨。
1.4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及编写2个阶段,2013年10月16日开始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
绘制了井上下对照图、井下采掘工程平面图,结合《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修改安全专篇说明书》、《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等资料,并且落实了资料真实可靠,无编造,伪造现象。
同时又在有关单位收集了前人的地质成果,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提高了成果利用的信度。
2013年12月4日开始,我矿地质、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对矿井的地表、井下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对该矿区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及水文地质、矿井涌水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2015年1月5~2016年1月8日,对野外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编写了《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2 地质特征2.1 矿区地质2.1.1 地质构造及特征矿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I级)豫西北分区(II级)、渑池一确山(Ⅲ级)。
矿区范围内全被第四系覆盖。
根据钻探揭露及矿区北部外围出露,矿区范围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由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组成。
上部铁质含量较高,常呈淡红色。
夹泥灰岩薄层,局部见角砾状灰岩,平均厚44m,与下伏寒武系上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本系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之上,缺失下统,保留中上统,平均厚度45.50m。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自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O2m)顶至太原组一1煤层底板铝土岩之底。
厚6.20~23.00m,平均厚度9.50m。
底部为透镜状、鸡窝状褐铁矿层(山西式铁矿),下部为浅灰色铝质泥岩,上部为具鲕状或豆状结构的灰色铝质岩(铝土矿层),顶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该组地层与下伏本溪组为连续沉积,平均厚度36m,由生物灰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薄煤层组成,据其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
①、下部灰岩段下自一1煤层底板铝土岩之底,上至L4灰岩之顶。
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有较多的动物化石,局部含隧石结核。
灰岩一般有2~3层,最多为四层,中夹薄煤线4层。
以底部的一1煤层发育较好,层位稳定,偶尔可采,本段平均厚13.50m。
②、中部砂泥岩段下自L4灰岩之顶上至一7煤层之底。
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中偶夹L6灰岩及薄煤线。
本段平均厚12.50m。
③、上部灰岩段下自一7煤层底,上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底,中下部主要以L7灰岩为主,岩柱为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灰岩,硅质灰岩,夹薄层状硅质条带,上部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石灰岩(L8),本段平均厚10m。
(三)、二叠系(P)据钻探揭露,本区仅保存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中下部,与下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本组以二1煤层底板砂岩(Se)之底为界,上至于砂锅窑砂岩(Ssh)之底。
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
含煤1~2层,其中二1煤层位于本组的下部,全区发育,全区基本可采,为本矿的开采对象。
二5煤位于本组顶部,不可采。
本组揭露厚度69.00m~88.84m,平均79m。
按岩性可分为四段叙述如下:①、二1煤层段下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底,上至大占砂岩之底。
平均厚度13.5m,由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底板砂岩为粉砂岩,夹黑色泥质条带,以层面上有较多的白云母片和与层面斜交的动物潜穴、具良好的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为特征。
二1煤层即位于本段的顶部。
②、大占砂岩段下自大占砂岩(S d)之底,上至香炭砂岩(Sx)之底;平均厚度约24m。
下部为大占砂岩(S d),岩性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底部为细砾岩,具正粒序和交错层理,以层面富含白云母片为特征,为一区域良好的对比标志层,中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产大量植物化石,夹煤线。
③、香炭砂岩段下自香炭砂岩(Sx)之底,上至瑶岭砂岩(Sy)底,平均厚22.0m。
岩性为中、细粒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产植物化石,夹薄层煤线。
以砂岩中含有较多的菱铁质假鲕为特征。
④、小紫泥岩段下自瑶岭砂岩(Sy)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平均厚19.5m,岩性主要为紫灰、浅紫色泥岩、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其中以紫灰色泥色(俗称小紫泥岩)以富含鲕状菱铁质假鲕为特征:偶夹二5煤层。
2、二叠系卡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按岩性组合共划分为四段(P1x1-4),本矿区仅揭露下部两段即P1x1、P1x2,分述如下:①、下石盒子组三煤段(P1x1)本段底界为砂锅窑砂岩(Ssh)之底,上界止于四底砂岩(Ss)之底,厚70m。
岩性特征:底部为浅灰色、灰白色中一粗粒石英砂岩(Ssh),具正粒序和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下部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