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读经教育教学内容

读经教育教学内容

读经教育教学内容第一篇:读经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文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诗经》、《书礼春秋选》、《唐诗三百首》、《诗歌词曲选》、《孝弟三百千》、《古文选》、《宋词选》、《元曲选》、《佛经选》等。

规划:前三年完成以上25万字中文经典的读诵及背诵。

英文经典:《莎翁十四行诗》、《仲夏夜之梦》、《理想国》、《苏格拉底的自辩》、《英文名著选》、《圣经选》、《英语导读一千句》、《美国独立宣言》等。

规划:前三年完成以上10万字英文经典的读诵,第四年完成背诵。

德文经典:德文《圣经选》、《德文名著选》、《德国常语举要》等。

规划:第四年完成以上5万字德文经典的读诵,第五年完成背诵。

法文经典:法文《圣经选》、《法文名著选》、《法语导读一千句》等。

规划:第五年完成以上5万字法文经典读诵和背诵。

日文经典:日文《论语》,《日本名著选》、《日语导读》。

规划:第六年完成以上6万字日文经典的读诵和背诵。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穴赋》、《药性赋》等。

规划:第六年的剩余时间和第七年完成以上中医经典的读诵和背诵。

书法经典: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及行草各体历代名家法帖碑文。

规划:前四年的课余时间主要是熏陶及读帖。

之后再专门设立临摹和研习的课程。

音乐经典:中国古琴、民乐、戏曲及西方古典音乐。

规划:整个学堂24小时播放中西方音乐以常年熏陶、教化,等完成大量经典读诵再设立专门课程学习乐器演奏和戏曲欣赏。

美术经典:古今中外经典名画、雕塑、建筑、风景图片等。

规划:学生课余时间自行翻阅以上美术典籍或资料,待学生上一定年龄再设立专门课程学习绘画等技巧及艺术鉴赏。

体育经典:中国武术(内家拳、外家拳套路)、印度瑜伽、球类运动等。

规划:每周安排远足、登山、游泳等体能锻练,每日练习达摩易筋经、跳绳和球类运动,等完成大量经典读诵再学习中国武术套路和瑜伽。

数理经典:等学生到达抽象运思能力而且完成大量人文科目的学习再用自学加提点的方式学习小学到高中的数理化,之后再研习科学经典,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得《数沙器》《圆的度量》《论球与圆柱》《拋物线求积法》《论浮体》、卢克莱修《物性论》、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开普勒《宇宙谐和论》、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相对论——狭义说与广义说》等。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最新)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最新)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最新)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流派。

熟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升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近代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育学的功能与价值教育学的理论功能教育学的实践功能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第二部分: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基本要素2.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3.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构成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国际教育制度的比较与借鉴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制定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其作用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第四部分:课程与教学1. 课程论课程的概念及其类型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 教学论教学的概念及其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功能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第五部分:德育与美育1. 德育德育的概念及其意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的过程与方法2. 美育美育的概念及其意义美育的目标与内容美育的过程与方法3.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德育与美育的相互促进德育与美育的整合途径德育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第六部分:教师与学生1. 教师论教师的概念及其职业特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2. 学生论学生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类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第七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 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个体发展的教育对策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八部分: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挑战3.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其背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与路径第九部分: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2.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3. 教育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价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提问等。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教育基本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它们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基本原理包括个体差异原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教育基本原理还包括发展原理。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另外,教育基本原理还包括激励原理。

激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包括物质奖励、精神激励、表扬鼓励等多种方式,通过激励,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育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性原理。

教育是一个社会性活动,学生在学校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生活。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融入。

最后,教育基本原理还包括因材施教原理。

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基本原理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

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

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怎么了解人性?我们必须把它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面对这些内容,假如我们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尽了这些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尽了人性。

全面性:人性中有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就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

第一个是我们很难了解人性,因为程子(程伊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

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于是人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产生,那么人生而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静的,你还没有感于物的时候,你的心是静的,这个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个"中"以上不容说,意思也就说,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不许你随便说的。

用一个不可诤法,就是不容争辩的方法,来讲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了解人性。

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人性内涵,我们从这个内涵大体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体可以把握到,虽不中不远矣。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王财贵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

但因为近代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

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

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

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

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

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得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齐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

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小学时期的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给他儿歌。

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

升初中后,便觉得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初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

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

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教学手册》

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教学手册》

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教学手册》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手册》至于要读什么经,王财贵提供了一份书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当必读;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尤其是七言古诗);古文观止,能全读最好,否则挑重要(不是挑简短的)的背;楚辞、昭明文选等也一样。

再有时间,宋词、元曲也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值得背。

王财贵解释说,花一样时间去背书,且同样都不懂,应该选些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会读到的东西。

如“春眠不觉晓”国文读本一定有,可不教;七言古诗就绝少人会主动去研读,因此必须趁现在就教他背下来。

背文章也是一样,选千古有名的长篇。

一旦长篇大论都会背,将来看到短文,读起来简直易如反掌。

教孩子背书,得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

尽管一路读下去,不要刻意去选容易或难的;也不要管文章合不合现代(王财贵说,都好几千年的文章,说合也不合,说不合却又合,因为时代不同但人性相同。

挑三捡四的,孩子起了分别心,讨价还价,就难教了。

读经教育及其顺序书南文化(王财贵)儿童读经的顺序儿童读经方法读经顺序第一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级:《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级:唐诗、宋词、元曲第四级:《三字经》《千字经》《百家姓》读经四要领 1、及早读,越早越好,最好是十三岁以前。

2、老师读,只是读。

3,大量读,基本标准:一天一百字,一字一百遍。

4,快乐读,前三个都做到了,就快乐了。

从第一级开始读,越读越简单,越读越快乐。

读经教育的三个要点:1,教育的时机,儿童期,十三岁以前。

2,教育的内容,人类最高的文化经典。

3,教育的方法,诵读。

读经的方法有音乐读经、美术读经、文字读经。

三岁的孩子不读经怎么办?要如何教导三岁的孩子,孩子有其个别差异,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可以建议的是:能听能跟能指文能识字能背诵是上好的,其次能听能跟能指就很好了,其次愿意听声而跟念已经了不起,再其次,只要常给他听,不管有无反应,教育的重大效果就已在其中了。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十六年來最重要讀經演講王財貴教授講于2010年1月2日地點:台中教育大學第一次讀經宣導員培訓會同學男(很大聲):起立!(大家笑)敬禮!同學們:老---師---好!請坐!(大家笑)教授:這是特別禮遇。

(笑,大家笑)......有一個禪師說法,他的講臺上一定要擺一瓶花,後來呀,那個服侍他的小和尚,也聽法聽多了,有一次小和尚就故意不擺花,禪師一上臺說:今天怎麼沒有花?沒有花不說了!小和尚就得到機會了,說師傅不是告訴我們說要不執著嗎?師傅怎麼那麼執著一定要花?師傅就跟他說:你為什麼執著於不執著?所以,我一定要有花。

(大家笑)。

大家不要笑我執著,因為你不可以執著於不執著。

好,我很謝謝高教授,他讓出時間來讓我講一講,那我為什麼要謝謝他呢?因為我是很喜歡講的,(大家笑),所以,昨天大家要謝謝我,讓出四個小時讓大家做自我介紹,因為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歡講......(大家笑),太喜歡講了,以後你們就來一直講,乃至於可以講一輩子噢,推廣讀經就不遺餘力了,好,今天我講的題目叫做: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

原理就是基本的意思,所以,原理就是基本原理,那我講話常常囉裏囉嗦的,其實“原理”那個“原”呐,就是“推原其實”,推到那個源頭叫做“原”,(教授在板書),這樣子是一個峭壁,很高的地方,為什麼知道這裏是很高的地方呢?因為這裏站一個人,這裏又站一個人,怎麼樣?噢,所以,很高的地方是危險的,高高的地方是石頭啊,石頭裏邊有裂縫,從裂縫跑出水來,這個叫什麼?(大家說:原),中間這個叫什麼?(大家說:泉),所以,泉跟原是同一個意思,那後來這個字被引申為“原來”,什麼叫原來呢?因為是“最初”,水流的最初,叫“原來”,因為它很高,那高的地方比較有泉水,所以叫做高原,高的地方也有平地,叫平原,等等等等。

這個意思就引申出去,引申出去,原頭的原就不見了,就被假借,再加一個水,這個叫什麼?(大家說:源),所以這是一個錯字,錯字的意思就是本來不應該這樣寫,因為沒有兩個水呀,不必兩個水呀,所以這個是後起字,這個叫做轉注,所以說“原”就是“源頭”,“原理”呢,就是“最原出的道理”,最原出的道理叫做基本的道理,叫基本原理,所以我們這個題目叫做:讀經的原理。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024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024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024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考纲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旨在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考试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熟悉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德育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教育责任感。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及其演变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概述近代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学科定位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历史法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2.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 现代教育的社会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现代化第三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及其作用环境及其作用教育及其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个体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教育目的的定义及其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等)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发展需要等)3.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当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4.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及其构成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5.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改革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构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趋势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的定义及其演变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2. 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3. 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的定义及其特点教学的本质及其功能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练习法、探究法等)6.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等)第六部分:德育1.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德育的定义及其意义德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3. 德育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等)4. 德育的途径与模式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晨会等)德育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第七部分:教师与学生1. 教师的概念与职业素养教师的定义及其角色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2.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3. 学生的概念与特点学生的定义及其地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4. 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类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与方法四、考试形式与要求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

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

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怎么了解人性?我们必须把它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面对这些内容,假如我们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尽了这些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尽了人性。

全面性:人性中有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就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

第一个是我们很难了解人性,因为程子(程伊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

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于是人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产生,那么人生而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静的,你还没有感于物的时候,你的心是静的,这个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个"中"以上不容说,意思也就说,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不许你随便说的。

用一个不可诤法,就是不容争辩的方法,来讲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了解人性。

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人性内涵,我们从这个内涵大体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体可以把握到,虽不中不远矣。

人类心灵的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应该讲两个层次,人类心灵有两个层次的开发,一个层次是比较高层次的,属于智慧,一个层次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属于知识的,用佛教的词语来讲,属于知识的是由于人类的识心、认识心所开出来的学问,开出来的文化;属于智慧的,是佛教的所谓智心,智慧心所开出来的学问,佛教是要转识成智的,所以可见为什么要转?为什么要成?可见它有高低之分。

人类的文化的表现,用康德的词语来讲,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两种运用,一种是思辩的使用,一种是实践的使用,思辩的使用成就所谓知识的学问,实践的使用成就所谓德行的学问,那么这个德行的学问,康德讲是道德的学问,他最切入儒家,但是康德不知道还有道家的玄智,还有佛家的空智,所以我们把这个智慧的学问,把康德的对于所谓实践的学问,扩充为儒释道三家。

康德也说人类理性的两层运用,他说人类理性的两种运用中,实践理性有优先性,优先性这个词语,就让这两种运用不是左右的摆列,不是横的排列,而是竖的排列,纵贯排列,纵贯排列就是有高低层次。

文化的全面性,必须靠一种教育去完成,这种开发人性的工程叫教育。

我们必须用教育的手段来把人性或是人类文化的全面性来交付给他,通过人生的发展历程的把握完成文化的全面性。

人性要得到开发,首先要了解人性的内涵的全面性,二方面要了解人性发展的历程性、全历程、整个历程,这样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人性开展出来,这是我对于什么叫人性、怎么开发人性的两个提法,叫做二性。

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我们就从人性发展的整个历程来讲到教育了,教育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就是教育的时机,这个是所谓的人生的全幅发展历程,我们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点是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点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

没有按照人生发展的历程来做教育,你教材、教法再好,错过时机,永不再来。

而且这个时机是在它打基础的时候,教育时机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时机是要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天,就是从胎儿开始,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

教育的内容呢?要配合时机,不仅配合时机,我们还要配合全程的发展,还要配合全幅的发展,全幅就是他的内容,全程就是从小到大到老,我们要对整个人生负责,这样来选定教材,所以一方面配合时机,一方面配合全幅跟全程来选择教材。

我们要选择什么教材呢?选择有深度意义的教材!因为有深度意义的教材才能对人性的全幅性、全程。

方法要把握,方法顺乎他的发展,顺乎人性啊,或者说顺乎人的自然的状况,顺科人的自然的学习状况,我们来把握方法,那么我们考查方法,考查的结果呢?跟现在的教育是不一样,甚至相反,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越来越高,越来越好,随着年龄成正比,这叫学习能力递增,所以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递增,而人类还有另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直觉的能力、吸收的能力、酝酿的能力,像这种能力跟认知能力不一样,认知是什么呢?认知是理解的能力、表现的能力、乃至于所谓批判的能力,这叫认知的能力,而这种认知能力是随着生命成长越来越高,但人类的直觉能力、吸收能力乃至于储藏能力也就是记忆能力,还有内在的力量能力这种能力叫做学习能力递减。

所以我们对于人类生命的全部内涵,不是文化的内涵而已,而是对人类的学习能力的各方面都了解的话,你会知道各个能力在什么时期,他是最恰当的时候,他是所谓的发展的关键期,你就能够把握它,把握发展的关键期,按照发展的关键给予教育,他就是最自然的方法,他是效果最大的,得到最大效果的你的工作的效率,所以方法要越自然越好,于是就凝聚出这三个原则,我们用一句话讲完: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法,教最恰当的教材。

这样我们就把握了教育的三个原则,原则就是基本法则,而以教育的时机做为一个线索,其实教材跟方法是附属在时机上的,所以我们要把教育时机特别提出来,在这个时候用什么样的教材?可以让他的整个人性得到最良好的开发,乃至于可以奠定最良好的人生基础,你要在这个时机用这个教材,你必须用一种方法,什么方法?最合乎他学习的方法,于是我们用这三个教育的原则,凝聚出所谓的读经的教育,所以读经的教育先不说,我们做一种最恰当的教育。

从教育的三原则处才讲读经教育,为什么?因为我们讲的是"儿童读经"教育,"儿童"就是时机,读经的"经"就是内容,读经的"读"就是方法,所以叫儿童读经教育。

4.读经教育的四个标准: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及早读经,越早越好,尽量的早;大量读经,越大量越好,为什么越大量越好,因为你只有十三年的输入时间。

尽其可能,能者从之。

能不能大量,那也是要看每一个人的福分。

大量包括三个范围,第一个就字数大量,我们以字来算,我初步的标准是,能够十三岁之前学完中文二十万字,外文十万字,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数目,古人背百万字的是很多的。

第二个反复遍数大量,要包本背就只能遍数大量,二百遍三百遍五百遍。

第三个时间大量,就是由于第一个跟第二个字数多遍数多,第三个时间要长。

四至十小时。

老实读经,老实读经第一个是读真正的经,就是内容,第二个,只管读,就是方法,没有别的花样,花样越少越好;第三选择最重要的,所以从《论语》开始,只有读,其它的不管。

正合人性,只是不合人的动物性,但是合人的人性,所以老实读经的孩子将来他学任何事物,由于他的笼罩性固然好,但是更由于他的好学的热诚更好。

用老实读经让一个孩子养成自已学习的能力跟自己学习的兴趣,有自己学习的能力跟兴趣,我们的教育就好办了,就几乎不用教了。

所以老实非常重要,而大量是让及早跟老实达到最高效果的一个方法。

第四个标准就是快乐读经,这个也很重要,我们衡量读经教育成功不成功,要看看这个孩子快乐不快乐,没有太多的人为干扰,应该是快乐的。

及早是尽量及早,老实是尽量老实,大量是尽量大量,你只要尽其可能,尽其性,你不要用人为的一种功利心去要求,这样子才使大家都快乐。

5.读经教育的五个特质:理论的深刻性:理论是从原理而来,从原则而来,服从原则,最基本的法则。

我们一步一步地推,读经教育我们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的本质是从哪里呢?从文化的全面性出发,文化的全面性从人性出发,所以从人性推到文化,从文化推到教育,而从教育推到读经,所以读经,它有理论的原则性、理论的深刻性。

内容的扩展性:读经他所读的范围,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各种的人生的经典,包括美术、音乐乃至体育,数理读经,外文读经等。

内容的完整性、内容的扩展性、拓展性。

操作的简易性:这个操作是非常简便的,为什么?合乎人性,合乎人生的发展,所以操作是很简易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你看老实读经就好了嘛,大量读经就好了嘛,他就快乐了嘛,所以这是操作的简易性。

例证的广大性:实验两千多年,而且全人类都在实验,中国就两千多年,西方也两千多年呐,所以例证的广大性,又广又大,多而且是涵盖的空间大,全人类都在实验。

教育的笼罩性:这个涵盖性是说教育的效率,这个也很重要,人说只有读经够吗?也可以说够,也可以说不够,所谓不够,只有读经怎么够呢?人间有那么多的学问让人追求,所以不够,所谓够就是他是一个笼罩性的学问,笼罩性的方法,他一笼罩下来就可以助长、帮助所有的功课的成长,所以从这里说,有他的涵盖性。

人的德性有优先性,为什么?因为一个有德者,他必定会追求他的知识,道德世界必包涵知识世界。

读经就是一个全面性的,或者说笼罩性的,其效用是笼罩性的,从语文笼罩所有的学科,从记忆笼罩了理解,那么这样子全幅地人性就可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这个孩子步上人生的康庄大道,这就是所谓的读经教育的基本的原理。

--以上内容详见《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演讲稿"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

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

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准去善加衡量与抉择。

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

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

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

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

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