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研读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其中《诗经》、《楚辞》等作品代表了先秦文学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先秦文学的特点并以《诗经》、《楚辞》为例进行论述。
一、先秦文学的特点1. 反映封建制度和贵族生活:先秦社会以封建制度为主导,文学作品往往以君王、贵族和官员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他们的功绩、荣耀以及悲剧性命运。
这种写作倾向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
2. 注重表达情感和个体感受:早期的先秦诗歌以感情表达为主要特点,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这种情感表达的形式多样,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也有对悲伤和忧愁的抒发。
3. 运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先秦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比拟、隐喻等手段进行表达。
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内涵,读者需要通过对典故和象征的理解来领悟作品的意义。
4. 以形式简洁、音乐性强为特点:先秦文学作品多采用平仄对偶的形式,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有助于传承和记忆。
并且,这些作品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更加流畅。
二、《诗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0多首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它在先秦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特点如下:1. 原始朴实:《诗经》中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原始朴素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这些歌颂了季节变化、耕种劳动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 音乐性强:《诗经》每首诗都有特定的音乐曲调,配合仪式舞蹈进行演唱。
这种音乐性强的特点使得《诗经》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遗产,也为后世音乐发展提供了启示。
3. 聚焦于人情世故:《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聚焦于人情世故,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的甜蜜与痛苦等。
先秦经典文学作品

先秦经典文学作品你要说起先秦时期的经典文学,哎呀,那真是太有意思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里面可藏了不少“干货”。
说到先秦,那可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像是一个大锅,里面煮了好几种不同的味道,做出来的菜肴各有千秋,真的是让人一口接一口。
你看,像《诗经》这种诗歌,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谁要是能背上一两首,那就跟今天会唱几首热门歌似的,特有面子。
不信你看看《蒹葭》那首歌,咏的就是那种柔情似水的意境。
你听完了,心里都觉得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仿佛自己站在了那片芦苇丛中,淡淡的风吹过,心头满是温柔。
再比如《关雎》,那歌唱得可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哇塞,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多么优美的景象,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在唱歌,让人不自觉地就陶醉了。
说起《诗经》,你可得知道它不仅仅是“诗”,它也是先秦时期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记录的可是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诗人们用极简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的心情、他们的风景、他们的爱恨情仇。
那种简洁却又不失韵味的方式,哎,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几句话,说得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这不只是描写一个送别的场景,更像是说“我不会忘记你,你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么重要”。
再说《尚书》,这本书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能轻松读懂的。
它里边的语言和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你看它的名字,就知道这本书一定得端着来。
可别看它高深,其实它里面也有不少朴素的道理。
你像里面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至今都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名言。
它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不屈不挠的精神。
你是不是也常常会觉得,生活里有时候觉得很疲惫,很想放弃?但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论什么时候,咬牙坚持,最终的胜利总会属于那些不放弃的人。
说到《易经》,这本书可真是个“哲学大咖”。
它里头讲的都是天道、地道、人道,听起来像是给哲学大师写的读物。
其实不然,很多普通人也能从中找出生活的智慧。
比如它的阴阳、五行,老百姓看了,倒也能明白个中“辩证”的意思。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先秦文学总结

先秦文学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先秦文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经典著作先秦时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诗经》是先秦五种文学体裁之一,收录了大量的民歌、宴饮歌谣和宗庙祭祀歌辞,表达了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理念。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兴起的时期,诸子百家齐发。
其中,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仁爱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家的老子、庄子等提倡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出了爱人平等的思想,反对战争;法家的韩非、商鞅等主张法治和严厉的法律。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诗歌创作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
《诗经》中的民歌歌谣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灵感,也成为后来文人雅士的借鉴对象。
《楚辞》则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另一种诗歌形式,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闻名。
屈原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抒情长篇诗歌,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散文创作在先秦时期,散文开始独立于诗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中的散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等史书,都是先秦散文创作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政治、伦理、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展示了先秦时期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
五、文化积淀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儒家经典成为后来士人的读书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先文学包括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的先声。
先文学最先是口头的,然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学。
例如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先文学不单纯是文学,它同时是历史,如《左传》等;是哲学,如老子《道德经》等;是政治思想畴的东西,如《孟子》等。
总之,是涵很丰富的作品。
因此,要了解先文学,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概况。
不然,对某些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屈原等。
基本知识1.约《宋书"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2.《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NBF6C。
载于《吴越春秋》。
4.神话的产生通行的两种解释为劳动起源说和起源说。
5.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6.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个功勋,一是造人,一是补天。
7.羿是远古时的一位善射者。
8.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对神话故事的改编。
9.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
10.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12.《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13.《诗经》有《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14.《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15.“笙诗”6篇,仅存诗题。
16.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
17.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8.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9.“风”指音乐;雅是正声,为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0.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
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直所咏之情与事)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谱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君子于役》,《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各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想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这里指丈夫。
二、《蒹葭》,《诗经·秦风》(1)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蒹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①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②“白露为霜”“白霜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③“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①渲染清秋凄清氛;②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6)诗的比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比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先秦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

先秦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经》、《楚辞》、《论语》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情感与思想,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是先秦时代众多民间歌谣的集大成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和人们的心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最早的一部分,收录了南方的民歌。
而雅则是北方的雅乐,颂则是君主应有的赞颂之辞。
整部诗集以它的广泛性、多样性和真实性而被后世文人所推崇。
《楚辞》是中国古代最美丽的抒情诗集之一,代表着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的作者屈原被誉为辞章之神,他以独特的抒发方式表达了对祖国与民族的深情厚意。
《离骚》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通过描述屈原对流离失所的心理体验,表达了对逆境与命运的思考。
《离骚》的豪放磅礴、开阔激昂的风格,对后世的辞章和乐府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根本读本。
该书收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并以对话的形式将儒家的思想观念传承下来。
《论语》以简短而精确的语言,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告和论述。
它强调了孔子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影响力,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部作品,还有一些类似的代表性作品,如《墨子》和《庄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主要阐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对政治和战争的批判。
这部作品强调了以爱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并提出了“非攻”、“兼爱”、“节用”等原则,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作者为庄子,该书包括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思想观点。
《庄子》以寓言和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传统观念和社会道德的质疑,提出了“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等思想,对后世的道家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观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散文的最早源头 二、商周铜器铭文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 由简至繁 的发展。 三、《尚书》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商周史 料的汇编 文字典雅 单独成篇,结构完整
第一节
夏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
四、《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一)释义: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鲁国 之史存,“春秋”便成为鲁国史书的专称。后经孔子编撰, 因而成为儒家主要的经典。 (二)“春秋笔法”:指《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 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 (三)语言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一字见义”, “一字褒贬”。
上 古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 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种口头文学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出来的。 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 我国神话大约产生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上古神话
三、神话保存及流传的情况 最早发祥于黄河流域。 典籍没有完整的神话著作,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多见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列 子》等。
三、文学概况
1. 原始歌谣。 2. 诗:《诗经》诗乐舞结合。 3. 神话:影响到叙事文学、诸子散文、诗歌创作。 4. 史书:《尚书》——《左氏春秋》——《国语》。 5.散文:语录体——记言体——专题论文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呈百家争鸣状态。 有: 1.神灵赐予说 2. 巫术说 3.游戏说 4.模仿说 5.心灵表现说 6.劳动说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 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 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 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 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 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 惊人。
第二节 《左传》
一、体例与性质
1.体例:编年体
2.性质: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
第二节 《左传》
二、思想内容
(一)唯物的民本思想;
(二)颂扬了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 (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立场。
第二节 《左传》
三、艺术成就: (一)记事有详有略,巨细不遗 (二)善于刻画人物。 (三)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文采
一、《卫风· 伯兮》(见古文学5页) (一)背景 (二)分析 1 、诗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怀念。一方面为丈夫的英 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 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 、诗的表现上很有技巧。首先,作者能通过典型的细 节来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其次,用了比喻的手法 。
作品解读
第三节 《国语》
二、艺术成就
1.有故事性较强的篇章
2.有些记叙具有教育意义或讽刺意味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性质和编纂过程 1.战国时士人汇编一些有名的书信和说辞,以为 提高游说诸候时分析能力和言辞表达能力之参考。 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 曰《长书》。 2.刘向根据各篇人事所涉及的国家,以国为类, 定名《战国策》。
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 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 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 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 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 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 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 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 (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 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 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 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 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 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 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 互相娘戏耍追逐的情态。
夸父逐日翻译
在北方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 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他名 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 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到黄河喝水 而黄河水却不够喝,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 到,就渴死在这儿。 夸父与太阳竞跑,即追上太阳;感到口渴,想要喝 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 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在道路上渴 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西周末期 奴隶制开始动摇。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
二、思想文化概况 1.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传说、原始的歌谣、神话 由此产生 2.刻画符号——文字(仰韶文化 ) 宗教迷信——了巫和史(殷商) 制礼作乐——重视史(西周初年) 《易》——占卜文化 士阶层 ——百家争鸣(春秋末期 )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三、《诗经》中民歌的收集 中国古代有王官采诗的制度 《诗经》中作品的地域范围,北至今河北,东至山 东省东部,西至今甘肃,南至今湖北省北部。这样 广大地域上的诗歌,被收为一集,有一个收集的机 制和过程。是诸侯国通过采诗之官收集上来,由诸 侯国的乐师进行整理、挑选之后再献给天子。
女娲补天解释
古代的时候,支撑苍天的四根柱子断了,天下的土 地出现了裂缝,天象异常,地震频繁,火焰燃烧, 无法熄灭,水灾浩荡,无法止住。凶猛的野兽和禽 鸟以人为食。于是女娲烧炼了五色彩石修补苍天, 割下一只大鳌的脚作为四根柱子来支撑天地,杀死 黑色的龙来安抚北边的土地,烧出芦灰来堵住肆意 的洪水。苍天被补上了,四根天柱也得以安放,肆 意的洪水被止住了,北边的土地平定了,凶猛的野 兽死了,平民百姓得以安生。
《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 方式加工出来的。
古代神话
神话对后代的影响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是古代文学 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想象、夸张、拟人化的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 的基本特征。
上古神话
作品解读 (一)、《夸父逐日》(见教材2页) (二)、《女娲补天》(见教材3页) 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 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第四节《战国策》
二、主要内容 1.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 况。
2. 往往有意抬高“士”的地位,强调“士”在政 治斗争中的作用。 3. 爱国思想、民本思想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1.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内容; 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 雅:是西周京城范围的诗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则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 方法。 2.内容: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劳动人 民的真实情感。
(四)战争描写
第二节 《左传》
四、影响 1.对《史记》和后来的史传、讲史、历史小说和记 叙散文都有很大影响
2. 它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3. 为后世的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第三节 《国语》
一、作者与思想内容 1. 旧说《国语》也是左丘明所作。 2. 《国语》实由两部分组成 记言:《周语》、《鲁语》、《郑语》、《楚语》和 《晋语》 叙事:《吴语》、《越语》和《晋语》 3.形式与《左氏春秋》相同,当是讲史的底本,后人收集 汇编为一书。《国语》的思想倾向与《左氏春秋》相同。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三、人物刻画:用多种手法表现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 1.以第一人称表现的诗,有的直接表现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愿望,有的则体现出一定的 个性。 2. 以第三人称表现的诗,有的在简短的篇幅 中表现人物一定的特征;有的着重于外形和 行动描写。
作品解读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 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 (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 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 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 含比。
《诗经》的内容
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如《卫风· 伯兮》、 《王风· 君子于役》、《小雅· 采薇》、《何草 不黄》等。 反映劳动生产:如《豳风· 七月》《小雅· 甫田》 《大田》等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为
很多作品借叙事以抒情,或抒情与叙事相 结合,或根据抒情的需要安排叙事的层次, 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评述《夸父逐日》中夸父形象,体现了什么精 神?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在 这篇神话中,讲述了英雄夸父敢于与太阳竞 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 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执著顽强的英雄气 概,形象地反映了远古人民探索、征服大自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体现了对勇敢、 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 见教材第3页
第二章 《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根据音乐内容不同,分为《风》、 《雅》、《颂》。 《诗经》创作上运用了“赋”、“比”、 “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