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虚词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而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较为模糊、抽象的一类词语。
由于语言的演变和时代背景的变迁,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也经历了不少变化。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中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之”字的用法
“之”字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之一,其主要的用法有:
1. 作介词,表示方向、起点、终点等,如“南之”、“归于故乡之夕”等。
2. 作代词,代替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如“行之”、“知之”等。
4. 作结构助词,用于构成名词和形容词的复合结构,如“风之清”、“天之高”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字所代表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句的整体意思来理解。
1. 作连词,连接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由于……所以……”,如“闻解为楚王之不可用者乃大笑”。
2. 作副词,表示强调或转折,如“既然如此,乃止言”,“言语不多,乃得知其情”。
3. 作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状态,用于构成谓语动词的补语,如“惊乃瘫倒”。
1. 作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如“以信代见”、“以死明志”。
3. 作局部助词,用于构成句子中的某个局部结构,如“才以智结,胆以勇断”。
在古代文字材料中,“以”字的大量使用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结: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很大差异,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连接和标志句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32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所/为/惟/焉/也/以/矣/已/因/于/哉/则/者/之安⑪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⑤安能复为之下乎!⑥安能抗此难乎?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君安与项伯有故?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⑫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⑬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⑭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⑮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欲安所归乎?③沛公安在?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洞庭君安在哉!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⑯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⑰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而虚词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成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用法和特点。
1. “之”和“的”“之”和“的”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常常出现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到衔接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强调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结果。
例如:“不如今则之,后世必有识者”(《礼记》);“不妨之後,作达生三年之恳请”(《资治通鉴》)。
而“的”则一般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礼记》);“汝亦善护,未致成恶,岂有后来之悔哉?”(《红楼梦》)。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之”和“的”的区别在于“之”用来连接动宾结构,强调动作或状态的结果,而“的”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是”和“之”也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其用法和特点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来连接主语和谓语,在主谓结构中充当系动词的作用,表示等同关系,例如:“君子之道,气正而文昌”(《论语》);“夜雨寄北,松籁寄南,二子之情,甚笃”(《红楼梦》)。
而“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
用法类似于“的”,但“之”的语气更加书面,更加正式。
例如:“洛阳城东,有老学究,为酒独吟,终日不止”(《水浒传》);“余且杀而取其皮,为我新衣”(《左传》)。
而“乃”的用法则比“也”更为正式,在语言表达中一般用来表示“于是”、“那么”等语气词。
例如:“谋计既定,乃留二人住下”(《长恨歌》);“在今之兹,乃有此一战”(《三国演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也”的用法简单而通俗,主要用来表示“同样”,而“乃”的用法更正式和规范,更适合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
总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具有丰富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用法和特点,为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帮助。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Y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 继续了)I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I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Y 云梯之械(这样的)。
I l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弋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I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C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W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1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J 者「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I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所C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I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都是不定代词〔 或J 或曰 (有人说 )w I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一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 f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 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L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焉 L都是合音词 诸丿于疋 语气词用法:“ —亠 ” a 于之 ,“之乎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表并列。(相当于“又”、“而又”)
• ⑴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 ⑵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 政》)(要使百姓对我尊敬、尽忠而又努力干活,怎样 好?)
• ⑶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礼记·乐记》)
• (三)、用作代词。相当于“这”、“这样”,“哪里” 等。
虚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 从三方面对虚词进行把握:词性、作用 和意义。
•
• 之、其、是、夫, 孰 • 莫、或 • 焉、诸 • 者、所
• 于、以、为、与、因 • 而、则、且 • 少、颇、略、稍、但、特、第(弟)、直、
独、仅、曾、仍、且、相、见
一、“而”字的用法
• 《说文》“而,须也。”本义是胡须。例 如,《周礼·考工记》:“必深其爪,出其 目,作其麟之而。”秦汉后不用。虚词 “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 气词。作人称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 古以后渐少以至消失。
• ⑸越远,利以避难。(“于”)(《韩非子·说林上》)
• 6、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时间。(相当于“在”、 “从”)
• ⑴赏以春夏,刑以冬秋。(《左传·襄公二十六 年》)
• 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
• ⑶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左传·桓 公二年》)
• ⑷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 书·西南夷传》)
第 代人:自己、我、我的 一 人 称
第 代人:你(的) 二 人 称
指 (远指)那些、那个 示 代
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游褒禅山记》)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 孥(《祭十二郎文》)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 山记》)
副词
表推测语气
表反诘
表祈使
连词
表假设
表选择
大概
难道
还是
可要 如果
还是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 记》)
汝其勿悲!(《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序》)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
其质之真卑无,马则心邪不?若其余之真专不耳知,岂马 也他人!之(故《哉?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 三、“其”字的用法
• 做代词,一般作定语,也有作分句主语的(略); “其”还可用作副词、连词
• ⑶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尚且”。表 递进。)
• ⑷其济(成功),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左 传·僖公九年)
• ⑸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庄子·大宗师)
• (不知道现在说话的人,是醒着呢,还是做梦呢?)
• B、表选择。(可译作“是……还是”)
• ⑴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 (一只脚)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 非人也。”(庄子·养生主)
• 3、语气副词。表婉商、希望、命令等语气。 • 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用在祈使
句中。“还是”。)
• 4、用作连词。
• A、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尚且”等。)
• 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⑵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史 记 ·范雎蔡泽列传)
• 3、表因果。(相当于“因为”、“以至于”)
• 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 ⑶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汉书·息夫躬传》)(相当于“以至于”。表 结果。)
• ⑷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遣让。(《汉 书·丙吉传》)(同⑶)
(《荀子·致士》)
• 2、介绍动作的条件、表示凭借、依靠、依据。 (可译作“靠”、“凭着”、“根据”)
• 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 来……的人)
• ⑵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凭着”)
• 3、介绍标准、计数单位。(可译作“依照”、 “按”、“以……论”等)
• 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
• ⑵《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⑶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孟子·万章 下》)
• 4、介绍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 (1)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韩非子·难二》)
•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 公》)
• (3)(吾乡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拿手”) • 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 介词
• ⑶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 其所不见。
• 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 (“凭着”)
• 凭借
• (二)、用作连词
• 1表目的。(相当于“来”)
• ⑴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⑵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 ⑴晋之分(指韩、魏、赵三家瓜分晋国)也,齐之夺(指 齐国被田氏篡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 弑君者,皆以类也。(《韩非子·爱臣》)(以类:这种 情况)
• ⑵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 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论语·宪 问》)(这是 (其,他。指尹齐)
• (1)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率 领)(左传·僖28)
• (2)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率领) (襄25)
• (3)宫之奇以(率领)其族行。(带领) (《左传·宫之奇 谏假道》)
• (4)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带着)(隐2)
•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 1、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和反问语气。(相当 于“也许”、“大概”、“可能”;“难道”等)
• 美德之称如:子(“男子之美称”,也可称妇女)、公 (敬称)、先生(长者有德之称)、吾子(有相亲相敬之 意)、君(有德之人)、夫子等。
• 无德、少德之称如:不谷(不善)、寡人(寡德之人)、 孤(孤家寡人)。愚(愚昧、愚蠢)、贱、敝等。
(同⑸)
• 承接
•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苏 轼文集·超然台记》)
•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 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并列
• 二、“以”字的用法
• 《说文》:“以,用也。”本为动词。文献中用 作动词的,如: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 还可以用作名词,理由、原因的意思。如,
• (1)宋人执而问其以(理由)。(史记·惠景间侯者 表)
• (2)古人思秉烛夜游,良(确实)有以也。(原因)
• 词义虚化后变为介词、连词。
• (一)用作介词。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 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 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 ⑵“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
传·隐公六年》) • 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⑷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
• 2、时间副词。表将来时。(相当于“将要”、“就要” 等)
• ⑴今殷其沦丧。(《尚书·微子》) • ⑵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尚书·酒诰) • ⑶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管子·小匡)
(准则)。(苏轼《潮州韩文公墓碑》)
• (三)、用作结构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相当于“之”。B助成方位结构等、 定中、动宾等关系。)
• 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之”)
• ⑵王室而既卑也,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次序,指 地位)。(《左·隐公十一年》)(“之”)
• (一)用作代词 • 用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
“你”、“你们”,“你的”、“你们 的”;“这”、“这样”。) • ⑴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 传·定公十四年》) • ⑵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成二 年》)(而,指魏颗)
• (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 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 1、介绍动作实施的工具。(相当于“用”、 “拿”、“把”)
• 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拿”)
• 按:1.“以”后宾语 “之” 字多省略。例如: • ①“以(之)告”,即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 2.“以”字的宾语也有前提的,例如: • ①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②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毋:发语词。宁夫人:宁可让夫人去办。)
• B、连接分句,表假设。
• ⑷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 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 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 之。”(《定公·十年》)
• 4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 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詟说赵太后) • ⑵假传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 • ⑶匹夫而为百世师(师表),一言而为天下法
• ⑶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说·伤 逝》)
• 2、用于状语和谓语之间。表方式、情状、手段。
• 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 ⑵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战国策·魏策》)
• ⑶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 上》)
• ⑷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5、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对象。(可译作“把”、“与”、 “ 同”、“率领”、“于”等。这是“以”借作“与”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