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第一篇:《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三、工具书: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1)《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共收47035字,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例是先音后义。
2)《中华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后的第二部大字典。
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辞书。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是一部综合性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4)《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汉字,1500多万字。
《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后来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贡献:1.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篆文、籀文、古文及其说解,是认识先秦两汉时的碑刻、铭文,进而研究金文、甲骨文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一)自测题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填空1 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国最早讲词义的辞书为______。
3 《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___,全书分______部,收字______个,又有重文______个。
4 《康熙字典》成书于______年,部首数______,收字______个。
5 《辞源》(修订本)是______词典,用______法编排,部首数______。
6 《辞海》(1979年版)是______辞书。
此书部首调整为______个,各字归部的原则是______。
7 《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清代______,此书收释虚词______个,释词特色是______。
8 《此诠》的编纂者是______,此书收释虚词______组,共______个,是解放前收释虚词______的虚词词典。
二单选题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许慎B、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2、下列工具书,专门解释虚词,收列材料遍及经、史、子、集的是()A、《经传释词》B、《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助字辨略》3、下列工具书,可供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B、《简明古汉语字典》C、《十三经索引》D、《汉语大字典》4、下列工具书,专门收罗以连绵词为主的古汉语双音词的是()A、《词诠》B、《诗词曲语辞汇释》C、《康熙字典》D、《辞通》三多选题1、下列工具书,按平水韵一零六韵分卷编排的是()A、《经籍纂诂》B、《佩文韵府》C、《经传释词》D、《辞通》E、《词诠》2、下列工具书,所收字头按214个部首编排的是()A、《说文解字》B、《康熙字典》C、《辞源》D、《辞海》E、《古代汉语虚词通释》3、《诗词曲语辞汇释》这部工具书的性质是()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词语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词语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词语D、考释元曲中的特殊词语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词语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释材料,这说明“东”和“红”的关系是()A、两字具有双声关系B、两字具有叠韵关系C、两字具有同音通假关系D、两字具有声调相同关系E、两字具有同义关系四查检工具书写出《辞源》(修订本)给下列两个成语所作的释义和所引的出处。
1 灭此朝食2 高山流水答案一1 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2 《尔雅》3 许慎、540、9353、11634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214部、470355 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部首、208部6 综合性、250、依据字形定部7 王引之、160、重点论述虚词的特殊用法,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谈得很少8 杨树达、160、五百以上、用法二1A 2D 3C 4D三1ABD 2BC 3BD 4BD四1 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餐,言胜敌至易。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后常以形容斗志坚决,要立即消灭敌人。
2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多用此为知音难遇之典,或喻乐曲高妙。
金董解元西厢四:“不是琴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
”古汉语通论(二)自测题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填空1 古今汉语的关系是______。
2 古今词义的关系有三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 古今词义没有区别的是______词汇。
4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5 词义范围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6 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二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所用意义与今义完全不同的是()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C、愿无伐善,无施劳。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D、裁:古义为“裁衣”,今义为“裁断”3、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響: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劝:古义为“勉励”、“勉力”,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转移现象的是()A、坟:古义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为“掩埋尸体的土堆”B、货:古义为“财物”、“财产”,今义为“商品”、“货物”C、色:古义为“脸色”,今义为“颜色”、“色彩”D、睡:古义为“打瞌睡”,今义为“睡觉”5、以下各组成对的反义词,其反义关系与今义一致的是()A、高——低B、穷——达C、进——退D、治——乱6、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A、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C、操虽託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三多项选择题1、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与今义不同的是()A、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B、夸父与日逐走。
C、且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D、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E、互抱马脚不得行。
2、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范围后世已经有所扩大的是()A、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B、反,诛屦于徒人费。
C、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
E、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范围与今义已经有所不同的是()A、水之行,避高而趋下。
B、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C、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D、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E、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四简答题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2、根据以下例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五说明下列例句中加下划线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 虽然,何以报我?2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3 初辅幼主政,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 数犯主之颜色。
六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现代还用,它们在句中的意义与今义有什么不同?1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2 燕兵犹追北。
3 有穷后裔。
4 亦去之。
5 二人相憎,欲相贼也。
古汉语通论(三)自测题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填空1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______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以______为主。
2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______。
4 古代汉语里真正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______,如“忸怩”,“抑郁”,“逍遥”等。
5 泛指,段玉裁叫做______;特指,段玉裁叫做______。
一般说来,同义词连用时是______的意义,对举时是______的意义。
二单选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属于词组的是()A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B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C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D 齐师败绩..。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A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 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C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三简答题1 举例分析说明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2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并判别是否是偏义复词。
(1)太后常与帝不快,几至于成败..。
(《汉书》)(2)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需啼,愿得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乐府》)(3)动静..有常。
(《史记乐书》)(4)乐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
(《史记乐书》)(5)吾闻之: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6)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7)叔子,齐君母,齐君母,亦犹晋君母,君安置..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3 通过以下例句,辨析同义词“畏”和“惧”。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2)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3)犹有惧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4)犹百兽之畏虎也。
(《战国策楚策》)4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古汉语通论(四)自测题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名词解释1 词的本义2 词的引申义3 词的假借义二单选题1 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所用意义为本义的是()A 道阻且长。
B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C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D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 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所用意义为引申义的是( )A 蔡溃,遂伐楚。
B 鹰乃学习。
C 庖丁解牛。
D 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
3 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A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B 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D 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4 下列例句“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B 以礼义防民。
C 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D 以防止水。
5 根据字形分析,“辅”字的本义应该是()A 面颊B 车轮外的两根直木C 辅佐D 京城附近的地区6 根据字形分析,“取”字的本义应该是()A 拿B 夺取,攻下C 割取敌方战死者的耳朵D 娶妻三多选题1 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 ( )A 叔:拾。
B 牢:牛圈。
C 缘:边缘。
D 年:古物成熟。
E 鉴: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