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思考与练习答案
《古代汉语》章节练习及答案(最新整理)

9、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1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1、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1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1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4、人谁无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16、蔡溃,遂伐楚。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8、由此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20、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2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2、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23、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 24、昔楚灵王好细要。 25、地不知寒人要暖。 26、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7、其御之妻自门閒而窥其夫。 2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9、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1、緣溪行,忘路之远近。 32、心忧炭贱愿天寒。 33、楚人为食,吴人及之,食而从之。 3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 任:
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 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 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 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 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简答: 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 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 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归纳出所问的词的意义,分析该意义属于古义还是今义,然后分析出相应的今义或者古义, 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类题目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句子中的意义往往是该 词的古义,而该词的今义往往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该题型的技巧是: 从句中归纳出该词的意义,这个意义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义,然后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 意义,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什幺方面。本题参考答案如下: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胡安顺_郭芹纳主编

古代汉语试题(1)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即本鸟通见上耳悲涉旌既本鱼歌江下耳悲陟门题旦视疆寸马弃丹粪户牟鬲采徒廿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2、蔡溃.,遂伐楚。
3、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5、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6、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心忧炭贱.愿天寒。
8、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
9、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0、君能补过.,衮不废也。
1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4、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5、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6、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7、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8、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10、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4、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6、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7、左右欲刃相如。
8、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0、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2、写出《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
3、举例说明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发.已斑。
何用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加“·”者为入声字)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单元通古今之变《⼤同》(精读)1.阅读《墨⼦·尚同》,跟《⼤同》作⽐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同思想的⽐较》之类的⽂章。
或选读《⽼⼦》、《庄⼦》、《韩⾮⼦》等先秦诸⼦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的“同”是“同⼀”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者的内涵不⼀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公⽆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君主为服从的标准,⼈类⼜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经上》云:“同,异⽽俱于之⼀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们⾃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庄⼦》、《韩⾮⼦》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字,与⼤同作⽐较。
⽬的在于通过⽐较,分析先秦诸⼦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同》篇的艺术感染⼒除来⾃儒家⽤世的情感之外,还来⾃于⽂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法。
答:(1) 注意找出⽂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归”、“公”。
再如“礼”、“纪”、“⾥”、“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章的⽂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势。
(3) ⽂章的开头安排⼀个孔⼦与⼦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使得⽂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情并茂的效果。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胡安顺古代汉语内部全资料

陕师大古代漢語期末试题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10分)“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
(10分)亦所北莫象徒風朱岳鹿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不同。
(15分)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15分)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
15分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
(5分)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练习题一、请说明下列工具书之间的差别。
(1)字典与词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
“字典”一词出现在《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为字书。
词典是以词为解释对象的工具书。
词典的类型有多种,如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分类词典。
(2)类书与政书。
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资料的工具书。
其体例都是先分大类,后标子目,各种材料类聚于子目之下。
类书的内容无所不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类书的大类或子目,所以有人将其比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政书是记载历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书籍。
政书原本是一种历史著作,由于其中集中记载了典章制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人们就当做工具书来使用了。
政书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
一种典制系统是一个门类,每个门类之下再区分子目,与一般类书相同,只是一般类书门类子目无所不包,而政书的门类子目一般局限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
(3)“十通”与会要、会典。
!“十通”是通记历代典制的十部政书的总称,包括《通典》、《通志》、《文献通》等十部书。
会要、会典都属于断代政书。
(4)会要与会典。
会要以事类为纲,分门别类地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会典则一般以官署机构为纲,重点记述国家政令、官吏职掌,汇编有关事例。
前者以类相从,后者以官统事。
二、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主要有哪几部指出其标古音的方法。
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有以下几部,其标音方法如下所述;(1)《说文解字》。
部分字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了读音。
(2)《康熙字典》。
其释字体例是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别音别义。
注音以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洪武正韵》等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为主,辅以直音。
(3)《中华大字典》。
在注音上,它以《集韵》的反切为准,每音只加一个反切,《集韵》中没有的字,再用《广韵》或其他韵书中的反切。
反切之后加注直音和平水韵韵目。
·(4)《汉语大字典》。
其中对每个字,依次注出了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
如一字多音则分列。
其中,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中古音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标注,同时表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采用的是近人考订的古韵三十部。
(5)《王力古汉语字典》。
注音中不仅标出了上古的韵部,同时标出了中古的韵部、声母和声调。
(6)《辞源》。
其注音同时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标注今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出了中古的声调、韵部和声母。
(7)《汉语大词典》。
单字的注音分为二段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注现代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明声调、韵部和声母。
凡产生于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韵书、字书中的反切标音,只标明声调和韵部,不标声母。
(8)《中文大辞典》。
注音先列反切,后列平水韵目,最后列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9)《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以汉语拼音标注其本音。
三、请简要说明下列工具书的主要内容和编排体例。
(1)《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
全书按《字汇》首创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比划的多少为次,共分十二集,以子、丑、寅、卯……名之,每集又分上中下。
书前附有部首索引。
其释字体例是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别音别义。
注音以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洪武正韵》等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为主,辅以直音。
释义以引用古书及专注中的解释为主,所引一般都属于时代最早的用例,且标明书名和篇名。
凡别音别义均以“又”字标明。
—(2)《辞源》。
《辞源》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规模较大的语文词书,不仅收录普通词语,而且广泛收录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名词术语,因重在溯源,故名《辞源》。
后来根据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的分工,修订本《辞源》成了一部阅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故专收文言、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词目,而删去了旧《辞源》中有关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收词下限是鸦片战争。
修订本《辞源》共收单字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个,词语八万四千一百三十四条。
编排采用《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单字字头。
说解包括注音、释义、书证。
注音同时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标注今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出了中古的声调、韵部和声母。
释义比较简明,引例标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等。
全书采用繁体字排印,附有部首、音序和四角号码三种索引,使用方便。
(3)《辞海》。
《辞海》的内容、体例当初与《辞源》基本相同,属于兼收百科知识的大型综合性语文工具书。
并且增收了一些新名词,引文也都标出了篇名。
后来修订版的《辞海》仍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除收汉语一般词语外,同时兼收人名、地名等百科词语。
《辞海》用简体字排印,按部首比划编排,单字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比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释义和引证都很准确。
书中附有“比划查字表”和“汉语拼音索引”。
(4)《词诠》。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十卷。
这是一部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词典。
其中共分四百八十六个条目,含各类虚词五百四十五个。
全书用注音字母编排,书前附有部首目录。
一九五四年中华书局用原版重印时在书后增附了汉语拼音索引。
《词诠》释词范围包括古籍中常见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及部分代词、内动词和复词的用法。
释词体例是先指出词性,其次释义,最后举例。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专为初学古汉语的人掌握常用字的常用义而编写,其第四版收字六千四百多个,另酌收双音词约二千五百多个。
其义项基本上按本义、近引伸义、远引伸义、假借义的顺序列次,释义简明,用例典型,对用例中的有关词语随文作了注释,释义中指明了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等等。
另外,在一些字条之后还对同义词进行了简要的辨析。
字头按拼音音序排列。
(6)《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
全书按部首比划排列,所用部首同《汉语大词典》,共二百部。
同部首的字按除去部首以外的笔画数排列,同笔画的字再按起笔横、竖、撇、点、折五种笔形的顺序排列。
各卷之首列有该卷的笔画检字表,末卷附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
《汉语大字典》对单字的说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释义、引证四项。
各字头之下首先列出该字可能有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及出处,接着引《说文》说明其本义和构形,然后依次注出该字的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
如一字多音则分列。
其中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中古音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标注,同时表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采用的是近人考订的古韵三十部。
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顺序排列义项。
所分义项较细,兼收了一些生僻字的义项和常用字的生僻义项以及复音词中的语素义。
(7)《汉语大词典》。
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汉语大词典》的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在词目的收录上,突出语文性和历史性,只收古今汉语的一般语词,人名、地名等专名不收,以与其他专科辞书相区别。
全书单字条目按部首比划编排,不受采用的是与《汉语大字典》商定的二百部首。
多字条目按以字代词的方式列于单字条目之下。
并且采用了繁体字、简体字并用的排印方式。
立目、引用古代书籍用繁体;释义行文、引用现代书籍(1912年以后的)用简体。
单字注音分为二段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注现代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明声调、韵部和声母。
凡产生于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韵书、字书中的反切标音,只标明声调和韵部,不标声母。
(8)《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
这是一部汇释有关古汉语常见名词术语和著作的专科工具书。
内容包括总说、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附词汇及古方言)、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文献学、历代与文学家、附录等。
其中文献学又分目录、版本、典籍注本。
词目排列大致以类相从,同类相关者,又按先总条后分条、先主条后辅条的次序排列,其中设有四角号码和汉语拼音两种索引。
[(9)《王力古汉语字典》。
全书共收汉语常用字一万二千四百〇六个,同时酌收了一些双音词,以连绵词为主,书前没有拼音检字表。
它的特点在于:a、扩大了词义的概括性;b、僻义归入备考栏;c、树立历史观点,注意了词义的时代性;d、标明古韵部;e、注明连绵词;f、在每部的前面先写一篇部首总论;g、辨析同义词;h、列举一些同源字;i、释义中指出了古今字、通假字,注音中不仅标出了上古的韵部,同时标出了中古的韵部、声母和声调。
(10)《艺文类聚》。
其内容是将经史子集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排比,事类居前,诗文居后。
诗文又根据题材的不同区分为“诗”、“赋”、“铭”、“箴”、“赞”、“启”等类。
这部书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
(11)《佩文韵府》。
这是一部专为写诗提供用韵、词藻和借鉴的词语汇编式的韵书。
其编排体例与一般类书“以类相从”的特点不同,它是以韵隶字,即按照平水韵一〇六韵的顺序将同韵的字集中在一起。
每字之下,先注音释义,然后按韵藻、增、封语、摘句四部分排列其内容。
(12)《通典》。
共二百卷,全书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八大类,分门别类地记载了从远古到唐天宝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
;(13)《通志》。
共二百卷,其中《帝纪》十八卷,《后妃传》二卷,《年谱》四卷,《世家》、《列传》一百二十四卷,《略》五十二卷。
其价值主要在略。
“略”即“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共有二十个门类。
(14)《文献通考》。
共三百四十八卷,记载了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情况。
体例与《通典》基本相同,共分二十四个门类,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
(15)《唐会要》。
宋王溥撰。
全书共分五百一十四目,详细记载了唐代典制的沿革,保存了许多不见于其他史籍的资料,学术价值较高。
四、五题略。
-六、翻译以下古文:(一)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
”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
”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
”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
”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
”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车到了晏子居室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同晏子绝交。
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