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中文化常识整理
先秦诸子知识点汇集

• 35、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 因此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 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 应的措施。
•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②.良人也,所仰望终身也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④.而良人未知之也 ⑤.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⑥.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孟子遇于石丘 • ⑧.未之有也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7、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闻道,晚上 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1、名句背诵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 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于义气, 而小人只通晓于利益 ) •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词类活用
• 1.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 下) 4.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 5.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7.独乐乐,与人乐乐 (乐,名词作动词,欣赏 音乐)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 活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先秦诸子精华知识点总结

先秦诸子精华知识点总结儒家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为人之基本要素。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的伦理观念,强调礼义之道,强调忠孝之道,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品德修养和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提倡仁爱之道,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治国理政。
儒家强调礼仪法度,规范人们行为礼节,强调礼义道德教化,倡导“以礼治国”。
儒家强调孝道,强调家庭伦理,倡导“教子有道、治家有教、治国以礼、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体自由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强调道德自然,主张修身养性,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身完善。
道家注重个体内心的静心修养,提倡世俗生活之外的超然境界,强调“无为而治”,否定功利功成,反对形而上的理想。
道家思想融合了自然观与人生观,主张顺应自然,顺其自然。
道家主张非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超然境界,强调心静自然,在道家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墨家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提倡平民主义,倡导“兼爱”、“非攻”等道德观念。
墨家思想注重实用和功利,提倡简约和节俭,倡导“无为而治”,主张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实用和效益。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提倡全民平等,倡导“非攻”。
墨家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提倡以德服人,推崇兼爱和非攻的道德价值观。
法家法家思想以商鞅、韩非、李斯等人为代表,主张法制和秩序,提倡严刑峻法,强调权谋和利益。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法令严明,倡导以法制治国。
法家思想强调权谋和利益,主张权术政治,倡导利己主义,反对道德主义。
名家名家思想以宋玉、列御寇、慎到等人为代表,主张空灵感性,提倡逍遥自在,强调心性本真。
名家思想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主张心灵自在,倡导“风雅逍遥”的生活态度。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孔子《论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子路》)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七年级先秦文化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先秦文化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是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哲学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众所周知的作品和理论,并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篇文章将总结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关于先秦文化的知识点。
1.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青铜器得以迅速发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观念。
在这个时期,制作和规范的技术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这反过来促进了青铜器的生产和贸易,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一系列的哲学流派。
分别有孔子的儒家,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孟子的名家等。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对中国以后的社会和政治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兵器在先秦时期,兵器的发展和改进促进了世界上最为高效的军事力量的形成。
随着中国边境的扩张和扩大,在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中,兵器的使用和生产成为了重要的军事任务。
刀剑,战车,长矛,弩,等等这些武器成为了中国古代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普及率最高和最为重要的文化。
该学派主张讲究礼仪、正义、道德,反对暴虐和残酷。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已经影响多个国家,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并且被刻在了人们的意识中,确立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
5. 远古神话先秦时期远古神话是中国最为古老和丰富的文化之一。
这些神话讲述了中国先史时期的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
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神的力量在支配着,并且把它们看作是神和神仙。
这些神话流传至今,通过口头传承和的书写形式不断的被传播着。
这些先秦文化的知识点是无法穷尽的。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并记住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并帮助其相对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默写检测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默写检测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1、孔子是儒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3、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张扬性善论;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宣扬民本思想;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仁政。
4、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位巨擘,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同情和关怀。
5、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核心思想是兼爱,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6、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法治、术治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7、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有极强的人文意识,他弘扬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8、《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同时它还是一种规律的东西。
9、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流派众多,其次一个原因是充满了卓绝的智慧。
二、名句默写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6、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君子去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先秦诸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诸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儒家1.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仁、礼、义、孝、忠、慈、和等概念。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孝道、忠诚、礼仪规范等,提倡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弟子们的对话;《大学》、《中庸》、《孟子》也是儒家经典,其中《大学》和《中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孟子》则重视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3. 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设立太学,推行儒家经典的教育,使得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1. 道家思想的特点道家强调追求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法则,不患于物。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崇虚无、空灵、宁静、超然的境界。
2.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虚无缥缈”、“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束缚和干预。
3.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汉代出现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对《道德经》进行了解读和发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墨家1. 墨家思想的特点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以爱人为本的思想,主张“非攻”、“兼爱”、“明天下”,提倡天下为公,反对以国家利益为重。
墨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用技术和战争战略,对后世军事学有一定影响。
2. 墨家经典《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记载了墨子思想和实践。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明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儒家和道家的兴起,墨家逐渐式微。
不过,墨家的兼爱思想和理念仍然延续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和传承。
四、法家1. 法家思想的特点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治的严密和统一,提倡以法治国、以法治家,倡导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主张实利主义,重视效率和实效。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
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
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1、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2、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3、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河内: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 河外。
9.庠序: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0.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民指 没有官爵的平民,大夫指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 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 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18、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 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
艺(也叫秋》
19.卜筮:古代用龟甲占卜叫卜,蓍草占卜叫筮。 20.庖人,周礼官名,掌管膳食,泛指厨师。祝,祭祀 时主持祝告的人。
21.五帝:传说中的五个古代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 ZhuānXū)、帝喾( dìkù)、唐尧、虞舜。三王:夏、商、 周三代开国君王。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夏 禹、商汤、文王、武王。
1.师旅:指军队。古代军队编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 五百人为一旅。
2.饥馑:指荒年。五谷收成不好称饥,连蔬菜和野菜都 吃不上叫馑。
3.宗庙:天子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 4.相,即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 官,有等级差别,因此有大相、小相之分。
5.舞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祭祀叫雩,因为有舞,所以 又称舞雩;文中指路过祭天求雨的太子,在今山东曲阜。
三皇:中国传说中的古代三个帝王。通常指燧人伏羲、 神农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22.棺椁:棺材和套棺(套于棺材外的大棺),泛指棺 材。
23.南面:古代一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或诸侯见群臣 皆西向南而坐,故用南面代称 君王之位。北面:臣子
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24.阳:山南水北为阳。阴:山北水南为阴。 25.中古:较晚的古代,文中指虞夏时期。 26、公侯伯子男均为爵位。顺序代表爵位的高低。
11.社稷: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王都祭祀社、稷二神, 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12、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猪三牲具备为太牢, 以示尊崇之意。少牢没有牛。牺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 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13.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 杆。有时也在君王出游时立于车上。车驾则可代指君 王。
14、宫商角徵羽是古代五音。
15.城,可指内城。古代,都邑周围用来防御的高墙 一般分为两层,里边的叫城,外边的叫郭。城单用时 指内外城,与郭对举时指内城。
16.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分,这里泛指商人。 17.五谷:泛指各种主要的谷物。但五谷说法不一, 比较普通的说法以稻、黍、稷、麦、菽(或豆)为五 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