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汇总,考试必备
中华5000国学文化常识大全,打印一份给孩子吧!从小学考到高中

中华5000国学文化常识大全,打印一份给孩子吧!从小学考
到高中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语文学科本身就非常的博大精深,所以古诗词、国学常识等知识就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并且也作为了考试的重点,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的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所以这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的压力也还是大了不少。
语文学习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起来。
尤其是从小学阶段就要十分重视。
下面,为了更好地方便更多的孩子学习和记忆这些国学文学常识,小编将这些常识整理了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word资料获取的方法在文末!。
2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天干地支到二十四史应有尽有

2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天干地支到二十四史应有尽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国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自觉自信成为全社会的共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提升文化品位,以此修养身心。
为此,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显然也是相当必要的。
现在,就来了解一下20个历史文化常识,顺便考一下自己!“四书五经”是儒家重要的传统经典,也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庸》都是从《礼记》中独立出来的);“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十三经”是在南宋时期最终确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干支”用于天文历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另十二属相用于搭配相应的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将天干地支搭配后,可用于记年、月、日、时,其循环周期为60年,为“一甲子”。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阴阳家(邹衍)、名家(公孙龙)、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小说家、纵横家(鬼谷子)、兵家(孙子)、医家。
见于《周易》,每一卦代表一种自然物质,分别是: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
“三皇”和“五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其比较流行的版本是:“三皇”:庖牺氏(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本文档旨在归纳总结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古代文化定义: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风俗惯、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遗产。
- 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2.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
- 礼:符合规范的行为,对待他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 忠: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等有义务和责任感。
3. 古代文化的风俗惯- 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 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代表了中国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
- 婚礼俗:红妆、七巧板、喜糖等传统的婚礼风俗俗。
4. 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强调墨痕、笔法和结构美。
- 绘画:中国画以写意和意境为主,常表现自然景物。
- 音乐: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注重曲调和节奏的和谐。
5. 古代文化的建筑风格- 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宏伟壮观,注重对称和规矩。
- 园林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注重布局和景观的独特设计。
- 地下宫殿: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
6. 古代文化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项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指南针:中国发明,用于导航和航海。
- 造纸术:中国发明,使书写和传播信息更加便捷。
本文档涵盖了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所帮助。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赶快收藏吧。
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二)先秦散文1.儒家经典: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以下是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些知识点,供高考考生参考。
一、古代文化的四大发明1.造纸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造纸发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5年左右的汉朝,发明者是汉朝太史公司的蔡伦。
2.指南针:指南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其最早的发明者是唐朝navigationist 郑和。
之后的宋朝至明清时期,指南针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海上导航仪器之一。
3.火药:火药是中国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最早的火药是用作烟花和喜庆活动的,后来逐渐普及到战争中。
4.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发明者是两位僧人大唐僧志和赵思刚,他们使用木活字印刷了《金刚经》。
1.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王朝建立和政治制度发展的时期。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大量重要的文化名著和思想出现。
3.唐宋元明:唐宋元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4.清朝:清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末期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转折点。
1.《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3.《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成语的丰富内涵,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1.绘画: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它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多以水墨为颜料。
2.音乐: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以民族乐器为主要音乐器材。
高考最常考的50个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第1组 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 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
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必背第2组 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学考试必背100条文化基础知识点

小学考试必背100条文化基础知识点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中国历史朝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中国古代诗词:《诗经》、唐诗、宋词、元曲;4.《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古代经典著作;5.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孔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6.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7.中国古代建筑: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等;8.中国古代美术:中国画、工笔画、写意画等;9.中国传统音乐: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10.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宋词、元曲等;1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12.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农耕、灌溉等;1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等;14.中国古代文化人物: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15.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三皇五帝、封建王朝等;16.中国古代武术:太极拳、少林拳等;17.中国古代医学:针灸、药物治疗等;18.中国古代故事:《聊斋志异》、《白蛇传》、《牛郎织女》19.中国古代传说:伏羲、女娲、盘古、夸父等;20.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剪纸、刺绣、民间音乐等;21.中国古代名胜古迹:兵马俑、大雁塔、泰山、黄山等;22.中国古代宗教:佛教、道教等;2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2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现象。
25.“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
27.古代诗歌创作有“诗经”、“楚辞”、“乐府诗集”等文学流派。
28.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之一,代表了唐代的文化成就。
29.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宋代文化的特点。
30.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31.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境界是“清、高、远、绝”,即清心寡欲,高风亮节,远离俗务,超脱尘世。
32.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汇总,考试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物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例如: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①称官名。
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
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④封地+人名。
例如: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
例如: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2)敬称①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②称庙号。
多称已死的皇帝。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
(《海瑞传》)③称师长。
例如:夫子哂之。
(《论语》)④称朋友、尊长。
例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3)上对下或平称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4)贱称例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谢安传》)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左忠毅公逸事》)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例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3.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4.年龄称谓(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 o ch 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六十岁。
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 )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七十岁。
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 di ) 指高寿,老年。
耆指六十岁以上,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 o)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jī)颐一百岁。
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二、文集命名1.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因昌黎韩姓为郡内望族,世称韩昌黎。
(3)《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
2.以书斋命名(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
(2)《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
(3)《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名。
(4)《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名。
3.以谥号命名(1)《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
(2)《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3)《诚意伯文集》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4)《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4.以名号命名(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号诚斋。
(2)《庸庵全集》作者薛福成,号庸庵。
(3)《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
(4)《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5.以字命名(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钞》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职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3)《高常侍集》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4)《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5)《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编修。
7.以年号命名(1)《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嘉祐集》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三、官职常识1.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后汉书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授予官职。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 (2)免官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升官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降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驱逐,流放。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