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汇总:
1.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 《周礼》、《尚书》、《礼记》、《诗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3.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4.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老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

5.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

6.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古琴、笛子、二胡等,其中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7. 传统戏曲有京剧、豫剧、川剧、粤剧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8. 中国古代画家有吴道子、顾恺之、张大千等,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名家。

9.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全书共收3万多个字。

10.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汇总,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一、儒家文化1.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爱”、“尊师”、“宽容”等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了“性善”、“求是”、“公正”等理念。

3.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4.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人修养,注重家庭道德,关注社会公益,以及追求天下和平。

二、道家文化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顺天而行”。

2.道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身心灵的和谐。

3.道教强调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提倡养生保健和疗养健身的方法。

三、佛家文化1.佛教是古代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强调“苦、集、灭、道”的四谛,以及“八正道”。

2.佛教注重个体的超脱和智慧的开悟,提倡舍弃欲望,追求人生的真谛。

3.佛教强调修行和禅定,鼓励人们静心冥想,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四、诗词文化1.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为代表的诗人作品广为流传。

2.陆游、苏轼等为宋代代表词人,他们的作品表现了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具有深远的影响。

3.中国古代的诗词以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为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音韵的和谐。

五、书画文化1.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强调“气韵生动”、“神骨写意”。

2.中国书法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注重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变化。

3.中国绘画注重画面的构图和造型,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

六、传统节日文化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过新年的最盛大、最热闹的日子,有拜年、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并进行一些寄托哀思的活动。

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活动为主,纪念古代人物屈原。

4.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常识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常识进行汇总和概述。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准则。

儒家崇尚仁爱、孝道、礼义,提倡“君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人应顺从自然之道。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及的“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3. 佛教传入佛教是根据释迦牟尼的教导而兴起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的境地,并秉持慈悲为怀的精神,提倡舍己救人、以智慧觉悟为人生目标。

4.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品。

《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合称为四书,它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五经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它们记录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

5. 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独具特色,被誉为“文化瑰宝”。

唐代被誉为中国诗词的“花开富贵”,宋词则以婉约柔美著称。

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性诗人。

6. 书法艺术中国古代书法是艺术形式的一种,以汉字为媒介,追求墨韵和笔意的完美结合。

楷书、隶书、草书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

7.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山水画追求“格调”的表现,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注重意境的抒发;人物画则重视写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国古代画家有石涛、王时敏、郑板桥等。

8.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和砖瓦结构为主要特点,尊崇“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融合了自然风景和人文艺术,代表有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9. 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陶器、织物、古代文字等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古代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时期: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化的基础也开始形成,包括礼仪、考古遗址、古代文献等。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但也孕育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科技发明,如《诗经》、《汉乐府》、造纸术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佳品,如《世说新语》、《洛神赋》等。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1. 长期而稳定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其他企业范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一):三峡民间故事三峡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

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

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

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

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作的村夫安居乐业尽享天伦之乐。

……人类在追求自身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的长途中,就这样渐次展开着他们的浪漫设想和积极追求。

幻想故事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报恩故事,其中有的是神女报恩故事,其主人公往往是勤劳善良、心地仁慈而又老实本分的渔郎、猎手和樵夫,他们或是由爱神的暗中指点、或是于偶然中挽救了某一弱小动物的生命,这小动物碰巧又是龙女或蛇女的化身,于是她们从仙界来到人间,知恩图报,让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并且有一贪财贪色之人挑拨阻挠其间,反复刁难,均被她们施展智慧和法力,一一击破,突破重重阻拦,终于惩治坏人。

有的则是动物等小精灵的报恩故事。

历史故事题材在三峡相当广泛,诸如公孙述称帝、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设阵、李白成观星、张献忠征战,以及郦道元、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陆游、黄庭坚、周敦颐、王十朋等诗墨客的轶闻趣事。

智慧人物故事又叫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是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部分。

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无力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抗争,但却能以智慧来获得一种喜剧性的结果,从中也折射出了广大劳苦大众某种隐秘的愿望。

当然现实远比故事要复杂沉重得多,从整体看来,这些故事还无法达到那种现实批判与精神启蒙的作用。

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所讲的《杜老幺的故事》、《张士发的故事》,就是反映广大劳苦群众与封建剥削阶级作斗争和歌颂劳动人民机智勇敢、顽强乐观精神的生活故事。

他的故事构思别致,情节动人,结构严谨,哲理性强,如“半文钱”的故事情节是:乾隆年间,枝江县的县老爷闻长乐杜老幺的名气,找上门来,要和杜老幺赌点狠气,硬拉杜老幺去打一场官司,赌着杜老幺把他的乌纱帽打掉,否则就要任他发落。

这个县老爷是个服硬不服软的家伙,见杜老幺不爱走,越是要抖这个狠。

杜老幺被纠缠不休,就说:“打官司要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有,怎么敢上路?县官听说只要半文钱,就把通宝剁了一半给杜老幺。

两人直往荆州府,杜老幺当即告了这个县官一状,一下果然摘掉了县“老爷”的乌纱帽。

杜老幺的状词是这样写的:“身为百姓父母官,目无王法好大胆,乾隆通宝剁两半,不斩也得先撤官。

”关于巧媳妇、哈(傻)女婿的故事也非常之多。

长江三峡的民间故事丰富而美丽,充满着强烈的爱与恨。

历来正史都是宣扬上智下愚的,而在这块民族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大量传承着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嘲弄剥削者愚蠢的故事,这说明劳动人民是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口头文学来歌颂自己。

例如《罗二娃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叫三阎王,请了个放牛娃叫罗二娃,罗二娃不光得不到工钱,而且总是吃最坏的东西。

三阎王假惺惺的说:“你细娃家还年轻,吃好的日子在后头。

”罗二娃饿得皮包骨头,于是心生一计,编了一个篾笼头,一上坡就用篾笼头把小牛嘴巴笼住,不让小牛吃草,小牛饿得歪歪倒倒,三阎王见了火冒三丈,罗二娃不慌不忙地说:“这牛儿还年轻,吃好的日子在后头。

”三阎王怕小牛挨饿,再也不敢拿孬东西给罗二娃吃了。

不久,三阎王又提出牛要吃露水草才长得肥,半夜过一点就喊罗二娃起床。

罗二娃实在受不了,于是又想了个主意。

第二天早上鸡叫头遍,三阎王就来催罗二娃上坡,罗二娃睡在床上动也不动,口里答应:“三老爷,我在看虱子呢。

”“黑摸摸的你怎么捉虱子呢?”“看不见捉虱子,看得见上坡放牛吗?”“牛又肥又大怎么看不见?”“三老爷,你不是越肥越笨吗?要是笨牛滚了岩,怎么得下场?”三阎王一想,放早牛是好,摔死了不得了。

只好说:“好嘛,等天亮了再上坡。

”从中不难见到低贱者的聪颖智慧。

此外,还有大量反映封建礼教吃人,反映劳动人民勤于创造、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等方面的传说。

机智人物故事的主人公个性各异,有的狡黠奸滑、助人为乐,有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有的公正清廉、惩治邪道,有的少年聪慧、敦厚内秀;也有的胡混白吃、泼皮无赖,有的游戏人生和玩物丧命,有的为生计而行骗及其骂人成癖……或令人称快、拍手叫绝,或令人展眉、一畅胸怀,或令人喷饭、前仰后合,或令人扼腕、慨叹人生。

这些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机智人物的斗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君人瓮式,巧妙地设置各种圈套,让对手往里钻,对手毫无察觉,悔之已晚,如《我家没得良心》;旁敲侧击式,指桑骂槐,言在此而意在彼,达到讥刺对手之目的,如《摆掉臭钱就是狗》;装疯卖傻式,这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以装傻掩盖机巧,如张土发形象;欺瞒行骗式,这些骗子骗的并不完全是平民百姓,而是一些为富不仁、吝啬小气的地主老财和横行乡里的地痞恶棍;逗趣调笑式,机智人物采用这种方式并非为了惩治对手,而是捉弄对方,从中获得乐趣,逗趣的对象往往是一些善良无辜的人,如《捡药鱼》、《摆人摆得苦》等。

总之,机智人物善于在各种场合中使用智巧,取得胜利,他们是一些智力超群者,在流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美,成为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象征。

生活故事的幻想成分很少或根本没有,所以又称为“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但其形态比幻想故事复杂。

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在他的空间中大多要遇到几个难题,总是通过意外的转折和结局达到一个理想的彼岸,或吟诗作对,或智设关卡,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这样,它以千姿百态的情节和鲜明单一的形象引人人胜,引人击节称快。

那种从容不迫的即景生智,不露声色的指桑骂槐,故作庄严的调侃嘲弄和信手拈来的想象才能的确令人惊奇叹服。

这类故事包含有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

如《祭窑》,故事本身要表达的是害人终害己的因果报应思想,却侧面地反映了古代人祭的历史。

土家地区尚鬼神,好祭祀,连烧窑都要举行人祭,这对研究古代信仰和祭祀是很有裨益的。

生活故事的类别主要有生活斗争故事、巧女故事、傻丈夫故事、朋友故事或好皇帝故事等等。

很多生活故事都具有轻松、幽默和滑稽的喜剧风格,有些本身就是令人捧腹的喜剧作品,有些虽不是纯粹的喜剧,但也不乏精彩的喜剧细节。

为了强化喜剧效果,生活故事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夸诞,将人物的某种属性夸张到怪诞的程度;巧合,能使人物绝处逢生,产生出人意表的效果;矛盾,在不协调中见出乖谬。

此外还有装痴卖傻、调笑逗趣也是常用的手法。

民间故事中有一类动植物故事,讲草木虫鱼皆有情义,不仅有松树的刚强独生、杉树的谦让多生等自然常识,而且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风骨灵气中积淀着人们庄严的历史情感。

巴东《牛为什么犁田》、《猫为什么吃老鼠》、《老鼠子嫁姑娘》、《散闷草》等,当阳的《狗饿雀》、《牛吃草》、《马桑树》等等。

“一草一木总关情”,讲述得别有情趣,如“金盆杨”的故事:与清江并行的318国道线上有条山溪叫金盆河,河边有一株高达十余米的古杨。

它树基粗大,靠地面处有五个大洞,洞孔相连,可容二三人。

林业档案称它为“金盆杨”。

传说从前有个四川货郎,路过人洞躲雨,当地一位姓向的女子也人洞躲雨,正遇货郎脱衣拧水,她回头便走,被山洪冲走。

货郎奋身救人,送她回家后,又回树洞过夜。

向的父母觉得货郎是个诚实的恩人,有意将女子许配他,苦无媒人,便叫女儿请救命恩人来家暂住。

次日,向女至树下仰望,货郎问她在看什么?女说:“我看它们到底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于是货郎大胆求婚,终于缔结良缘。

此后,这古杨树下,便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香巢。

这些故事常把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习性人格化,形成整体比况结构以传达讲述者的意趣。

有的动物报恩故事中的动物或是以其微薄力量给恩人赚得一点点钱财,或是以其预测吉凶的能力指点恩人避免灾祸,这类报恩故事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幻想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风俗必然在其中留下投影。

在原始人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灵性,他们崇拜自然,崇拜与他们的生存紧密相关的动物或植物,希望它们保佑自己,赐给自己幸福。

随着社会的进化,原始观念逐渐淡薄,但却作为原型被幻想故事保留和继承,对后来的幻想故事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二):2013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在怕的背后2013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在怕的背后“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

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深度思考的。

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

现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者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

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志士,“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入囊中。

“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自然不在话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