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01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知识归纳

中考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知识归纳

世界格局的变化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1.形成:①1919年1月,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评价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1.形成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3、影响: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

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三、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1.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①一超--美国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四、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1.原因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复习建议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考点聚焦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内容:经济援欧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教育学习文章】XX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教育学习文章】XX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XX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一、历史背景:1.二战后西欧各国严重削弱,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2.美苏力量相对均势(根本前提):①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②苏: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后,美苏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

二、定义:二战后,美英苏按照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以美苏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四、基本特征:1.对抗形式: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范围:对抗是全方位、全球范围的;3.主导:美苏;4.结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五、评价:(1)积极:①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加速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②倡议建立联合国推动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消极:①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两极格局奠基;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3)体系隐藏的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一、历史背景:1.二战后西欧各国严重削弱,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2.美苏力量相对均势(根本前提):①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②苏: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国际政治新结构雅尔塔体系

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国际政治新结构雅尔塔体系

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国际政治新结构雅尔塔体系一、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战略格局是英、美、德、法、日五强并列,英国居首,意大利还不能真正算作一强,苏联虽然渐渐赶上来,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但终究是被西方视为异端而大受排斥。

嗣后,德、意、日结为轴心,发动了大战;战争中敌对和联盟关系重组,英、美、法、苏、中等国终于结成反法西斯侵略的同盟。

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退出了世界舞台中心;英国国力衰竭,不得不仰仗美国;美国逐步取代了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就像美国人说的那样,它们“换岗”了。

苏联在战争初期虽然遭到严重损失,但却越战越强;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大战的全局,苏联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已凌驾于英国之上。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世界上最早的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虽在被捕后被德国突击队所营救,但已成为希特勒手上的一个玩偶。

1944年6月,英、美终于在诺曼底登陆,苏联在东线发起强大攻势并迅速打出国境。

虽然战争尚在进行,但轴心国败局已定,同盟国的胜利已是时间问题。

胜利以后的世界如何安排?由谁来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并没有摆脱掉强权政治的定律。

美、苏、英三大国,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巨头,竟对偌大个战后世界“指点江山”了。

1945年2月初,罗斯福、丘吉尔先后来到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的雅尔塔。

这里刚刚解放不久,虽是战争残迹随处可见,但它背山面海,风光独到;2月4日下午,由罗斯福主持的第一次会议召开,尔后经多次商谈,取得了两项结果。

二、雅尔塔协定的产生过程第一项是建立“联合国组织”。

这是根据罗斯福的倡议和他的“四个警察”的设想,经过争论取得的协议。

他们协议:“联合国组织”的安全理事会由大国任常任理事国,并选举若干非常任理事国,负有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主要责任;常任理事国在实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

在这次会议后的《雅尔塔会议公报》中邀请法国、中国同美、苏、英共同作为“联合国组织的发起国”,实际上确定了以后《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名单,“四个警察”变成“五个警察”了。

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
1. 战后的势力划分呀,就好比切蛋糕一样。

同盟国把世界这块大蛋糕给分了!比如美国在欧洲那可是有很大影响力呢,苏联呢在东欧势力很强。

这不就是很明显的势力划分嘛!
2. 对德国的处置,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就像管教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得定好规矩。

让德国进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这就是要让它变好呀!
3. 联合国的成立也很关键呀!这就像是一个世界大家庭,大家有啥事都能在里面商量着来。

而且这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组织呢,多厉害!
4. 苏联在远东的权益也不能忽视呀!好比是苏联在这边也有了自己的一块“领地”,有这个权益呢。

5. 日本被管制起来,不就跟给野马套上缰绳一样嘛!不能让它再随便撒野了,得有人管住它。

6. 对战败国的赔款,哎呀,这可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呀!就好像做错事得接受惩罚一样。

7. 关于对殖民地的处置,那也是个大事呀!不能再随便让某些国家乱来啦,得考虑殖民地人民的意愿呐!
总之,雅尔塔体系的这些内容对后来的世界格局影响巨大呀!它决定了很多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习建议
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
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
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
考点聚焦
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
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
内容:经济援欧
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5.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控制西欧各国对抗苏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