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策略之诗歌五读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要五读

诗歌鉴赏要五读

诗歌鉴赏要五读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从“浅易”的角度,应当是难度不算太大,都是“踮踮脚,够得着”的题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去阅读鉴赏古诗词,也就是对古诗词要做到“五读”,以强化答题的准确性。

第一读诗歌的题目。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

1.题目可以揭示诗的类别,也就是诗歌的题材。

如2001年全国卷,选得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从题目中的“送”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远行,心有不舍,才写了这首诗。

据此,我们就可以从送别的角度来考虑作答。

2.可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伤田家》这首诗,题目中有一个“伤”字,就揭示了作者对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3.题目还可交待作者的行踪,写作对象。

如2003年全国卷,王维的《过香积寺》。

题目中的“过”是寻访、探访的意思,由此我们得知作者是在探访香积寺。

除此之外,诗歌题目还有交待时间的(朱淑真、《秋夜》),交待写作目的的(张旭,《山中留客》),交待写作缘由的(张籍,《秋思》)等等。

第二读诗的作者。

1.作者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时代之外的,在他的身上会留下很多时代的印记,作为文人这些印记会更多、更明显。

我们以唐代为例:初唐时,受前朝的影响,就连唐太宗也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

那是的诗坛有一股纤弱之风。

后来“初唐四杰”变得刚健壮大起来。

到了盛唐,随着国家的强盛,诗坛也充斥着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经过“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坛变得现实了一些,诗中出现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今的描写内容。

2.作者的创作风格。

作者的风格是固定的,虽然也有特例存在,但高考一般不会为难我们。

风格分主体风格和个体风格。

主体风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我们平时一定要理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人物。

主体风格还有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也要注意弄清楚它们的区别。

诗歌五读法

诗歌五读法

一、读标题
1、根据标题中显示的诗歌内容猜想情感方向。(标题暗 示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时间、地点、季节等) 2、根据标题中显示的情感类词语,明确诗歌的情感基 调。 标题:《赋得暮雨送李胄》 包含的信息有: 时间“暮”、天气“雨”、事件“送李胄”;抒发了作 者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送别朋友李胄时的依依惜别之 情。
分析: 1、读标题。标题《过香积寺》,“过”即拜访意,到深山中一 古寺游玩,诗歌当属写景诗。 2、读作者。王维,盛唐诗人,属于山水田园诗派,晚年向佛。 其诗歌以描写山水风光居多,所写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苏轼曾评 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歌在清新淡雅中又往往意 境高远,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读注释。注释中两个词语均属佛教用语,通过注解我们可以 读出诗人对世俗欲念的超脱,对清净隐居生活的向往。 4、读诗句。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 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 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 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 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 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 安禅入定。
诗歌鉴赏——诗歌五读法
学习目标
借助诗歌“五读法”,整体把 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五读法
• • • • • 1、读标题 2、读作者 3、读诗句 4、读注释 5、读问题
一、读标题
1、根据标题中显示的诗歌内容猜想情 感方向。(标题暗示写作对象、写作内 容,时间、地点、季节等) 2、根据标题中显示的情感类词语,明 确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诗后的题目。 夏 意 苏舜钦

诗歌阅读五读法

诗歌阅读五读法
诗歌阅读五读法
2023-11-10
• 读标题 • 读作者 • 读正文 • 读注释 • 读练习
01
读标题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标题的含义
标题是诗歌主题的体现,通常涵盖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情感 。
标题的作用
标题可以引导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提供阅读的线索,同时也 可以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标题的类型与特点
作者的思想与观点
研究作者的哲学思想,包括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看法。这些思想往往在 作品中得到体现,深入了解有助于解读作品内涵。
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包括对时代现象的反思、人生价值的探讨以及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对作者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决定了作品的主 题和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识别诗歌正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 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 果。
VS
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正文中的象征、隐喻、寓言等表 现手法,探究其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正文中的意象与意境
要点一
意象解读
把握诗歌正文中出现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 内涵。
要点二
意境感受
领略诗歌正文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体会其情感氛围和 艺术效果。
04
读注释
注释的内容与作用
解释词语含义
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歌中出现的 生僻字词或古诗词用语的准确含义。
背景说明
注释可以提供关于诗歌创作背景、作 者生平经历等信息,有助于了解诗歌 的主题和情感。
文化背景解释
注释可以解释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 、典故、文化传统等,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诗歌阅读五读法

诗歌阅读五读法
个人背景
诗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审美趣味等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社会背景
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解读诗歌的主题
情感主题
爱情、友情、亲情、爱国之情 等。
思想主题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艺术主题
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等。
02
读作者
了解诗人的生平
总结词
深入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成长背景、创作历程等,有助于 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探究诗歌的情感内涵
爱情
诗歌中经常描绘爱情的喜悦、悲伤、离别等情感 ,如李商隐的《无题》。
友情
诗歌中经常歌颂友情的真挚、深厚等情感,如王 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亲情
诗歌中经常表达亲情的温馨、关爱等情感,如孟 郊的《游子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要点三
悲壮情调
在阅读中体验诗人的豪迈、悲壮等情 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 将进酒》。
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如柳 永的《雨霖铃》。
寓情于景
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如杜甫的《 登高》。
情理交融
情感与道理相互交织,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04
读背景
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以及时代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探究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以及这些因素 如何影响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理解诗歌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分析诗歌所反映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诗歌 主题和情感的影响。
探究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政治态度和社会观念,以及这些 因素对读者的影响。

浅谈古诗教学的“五读”法

浅谈古诗教学的“五读”法

浅谈古诗教学的“五读”法古诗,是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借事物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分析和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学生恐怕很难真正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为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现就此谈谈自己归纳的“五读”教学法。

一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自读,读通顺,读正确,扫清语言障碍。

然后根据注解、插图了解诗人描绘的大意。

如,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就是先让学生根据注解说说大意:诗人听到平叛胜利后,收复失地时狂喜的心情,准备动身回到故乡的打算。

这样,就让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细读古诗,理解含义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为例: 1.揭示题目,了解背景公元 762、763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被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和黄河南北各地。

当时,杜甫因为避战乱流亡在四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写了这首诗。

2.分句朗读,逐句讲解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

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出来。

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于表面,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

让学生根据注解、老师提示,说出诗句含义:剑门外忽然传说收复了蓟北大片地区,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泪纵横洒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我胡乱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白日里我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明媚的春光正好伴我一家返回故乡。

即可动身,穿过那巴峡、巫峡,一路顺风,直下襄阳,奔向洛阳。

三美读古诗,想象意境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体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对感情的体会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诗歌阅读五读法

诗歌阅读五读法

发掘诗歌的隐喻和暗示
01
隐喻的暗示与象征
隐喻是诗歌中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暗示或比喻来传达诗人的
意图和思想。发掘诗歌中的隐喻需要细心体会和联想。
02
背景知识的运用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暗示。
03
上下文的联系
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隐喻和暗示往往是在诗歌
个人情境
诗人的个人经历、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都会对诗歌创作产生影响。读诗题 时,应该关注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预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语言暗示
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暗示性,通过分析诗题中的词汇和意象,可以初步预测诗歌 的内容和情感。例如,如果诗题中出现了“离别”、“相思”等词汇,那么这首 诗很可能是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的。
《诗歌阅读五读法》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读诗题 • 读诗人 • 读诗行 • 读诗情 • 读诗评
01
读诗题
识别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要点一
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的题材通常包括山水、田园、边塞、送别、怀 古等,主题则涵盖了爱情、友情、亲情、爱国等。通过 读诗题,可以初步判断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为进一步理 解诗歌内容提供线索。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意象的寓意和象征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思想的具体形象,而象征则是通过具体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概 念或思想。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
感受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意境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和思想。

五读法

五读法

竹:
常见的寓意是有节操、有傲
骨、有虚心的品质,不受世俗 的污染。
但有的诗也用“竹”来比喻 空虚无能而又脸皮厚的人。
方法四:读诗歌的语言特点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方法五: 读诗歌的最后一、两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课堂练习2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诗并答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处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贺诗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娥娜多姿 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充满对柳的喜爱 赞赏之情;
曾诗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 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表 达了对柳的贬斥嘲讽之情。
课后作业:
抄写白居易《长恨歌》, 找出具有典---“五读法”
方法一:读题目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方法二:读作者及注释
霜叶红了!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泪; 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课堂练习1、试探讨下面两首诗中作者的感情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阴浮远堂》 南宋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子,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古诗教学“五读”法

古诗教学“五读”法

古诗教学“五读”法作者:隐者小学语文教科书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记忆规律、情趣爱好适当选编了一些浅显易懂、简单通俗的古诗。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小了解祖国古代文学精品和灿烂文化。

这些古诗尤以唐代诗中精品为主,兼容各个历史朝代的名作,分五言和七言,绝句最多,律诗次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学古,最终还要抓住一个“读”字来进行教学。

一般说来,教学古诗要做到“五读”。

一读古诗,认识字词。

即接触到一首古诗,先要进行初读。

目的是认识古诗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学生应该准确地借助汉语拼音掌握其读音。

能照着书本,按照古诗的朗读节拍、停顿,抑扬顿挫地正确、流利地朗读。

自己读来觉得琅琅上口,别人听来也就越悦耳动听。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仙明确字词义,然后逐层理解整首古诗。

包括作者简介,题目含义,逐句意思,全诗含义。

这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重点。

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或者能按照子偶记得思路与方法理解读懂古诗就可以了。

三读古诗,体会感情。

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感情是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寄予和渗透的内心真情实感。

作者要通过古诗,来表现怎样的情景和场面,表达怎样的感受和愿望,赞美什么样的人物和景色,歌颂什么样的生活和社会等等,都需要学生去掌握和体会。

教师在让学生体会感情前,先要介绍诗人生活的社会地位和时代背景。

把古诗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就会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诗人在古诗中所流露和洋溢的思想感情。

即诗人的所爱,所恨,所憎,所怨。

四读古诗,熟练背诵。

在深入了解了诗意和深刻体会了感情后,还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认真朗读。

直到熟炼地、流畅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及其诗意为至。

五读古诗,准确默写。

这是朗读古诗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反馈测评是否读懂了古诗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后,然后脱离书本,默写一下,看能否准确、详细的写出古诗及其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五读法学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昭君怨
马洪
路远危峰斜照,瘦马风尘衣帽。

此去向萧关?向长安?
便坐紫薇花底,只是黄粱梦里。

三径易生苔,早归来。

3.简析词的前两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6分)4.结合全词,简析“三径易生苔,早归来”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5.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6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③,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

也可以指流水声③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7、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参考答案
3.这两句词语言凝练,全由名词组成,六个名词形成六个典型意象,
写尽求仕路途的艰难;(3分)塑造了一个为功名而(骑着瘦马,衣
帽满尘,于斜阳残照中,在漫长而艰险的路途上)艰辛奔波的落魄者的形象。

(3分)
4.在词人看来,求仕艰难,即便寻得功名,也终究不过是黄粱一梦;(2分)与其为仕途而在外奔波劳碌,不如放弃那虚浮的功名,早日归隐家园。

(3分)
【答案】
5(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6(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
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
思对即可。


7、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
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二联和四联写人,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运用典故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