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基础
中医养生按摩知识点总结

中医养生按摩知识点总结一、经络和穴位的基本知识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包括主要经络和络脉,主要经络共有十四条,经络分布在人体的皮肤、肌肉、经络等组织中。
2. 穴位的分类与作用穴位是经络上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点,按照其功能和特点可以分为经穴、络穴、别穴等。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
3. 经络穴位与按摩的关系按摩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按摩的基本原则1. 循经按摩循经按摩是指按摩时顺着经络的方向进行按摩,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2. 调和阴阳中医养生按摩注重调和阴阳,通过按摩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3. 顺势按摩顺势按摩是指按摩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和穴位,以顺势而为,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按摩的技法1. 推拿推拿是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手的推、抓、拿、搓等动作来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2. 捏脊捏脊是指按摩师用手指捏住患者的脊椎,通过不同的力量和技巧来刺激患者的脊椎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3. 按揉按揉是指按摩师用手指或掌面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揉捏,以柔和的手法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4. 揉腹揉腹是指按摩师用手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揉捏,通过柔和的手法刺激腹部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按摩的保健功能1. 调节气血中医养生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促使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2.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养生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脏腑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改善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推拿基础知识

而有小皱纹,往往经不起风吹日晒,易受刺激。
2.油性皮肤特征分泌皮脂旺盛,外观油腻光亮,毛孔粗大,易发生痤疮,但不易起皱,能经受各种刺激。
3.中性皮肤特征肌质不粗不细,富有弹性,不易起皱纹,冬天感觉干爽,夏天则润滑,对外界刺 激不太敏感,以发育期少女为多见。
第十七页,共17页。
1.皮肤破损者,不宜推拿。如湿疹、疮疡、烧烫伤、开放性疮口 等。
2.有出血性倾向的患者,不宜推拿。如恶性贫血、紫斑病、血 小板减少等。
3.有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不宜推拿。 4.有严重心脑血管、恶性肿慎用。
7.妊娠和月经期妇女的腹部、腰部、合谷穴等部位慎用。
(二)推拿的作用原理
1.西医学作用原理
2.中医学作用原理
※(三)保健按摩的作用原理
第六页,共17页。
三、推拿的适应症
(一)各种疼痛性疾病 (二)各种炎症性疾病 (三)各种慢性疾病 (四)内分泌及功能紊乱疾病 (五)妇儿科疾病 (六)美容、减肥 (七)保健养生、休闲放松、娱乐
第七页,共17页。
四、推拿的禁忌症
(二)皮肤脂度的测定法 1.家庭测定法:任何人洗脸均有皮肤绷紧感。在洗脸后不做任何化妆,观察绷紧感消失时间,如在20min内
消失属油性皮肤;30min内消失属中性皮肤;40min内消失属干性皮肤。 2.纸巾试抹法:取一柔软的干纸巾或吸墨纸,轻压鼻翼两旁、额部、颊部,然后观察纸巾:呈透明状,
满是油光,或者透明点每厘米5点以上,可融合,属油性皮肤;无油光,无变化,或透明点每厘米在2点 以下,不融合,属干性皮肤;微透明,介于二者之间,属中性皮肤。 (三)皮肤酸碱度的测定法 人体皮肤的酸碱度一般在pH4.5~6.5之间。男性倾向酸性,pH4.5~6.0;女性倾向碱性, pH5—6.5,上述正常范围内均为中性皮肤。个体差异最低可在pH4.0,最高可达pH8.4。如果酸碱 度在pH4.0或4.0以下者,为油性皮肤;酸碱度在pH7.0或7.0以上者为干性皮肤。
中医知识科普穴位按摩全文

---穴位按摩
目录
CONTENTS
基 本 信
手 法
息
穴 位 的 解
存 在 问 题
释
常常 思 见见 考 问穴 题位
的 功 效
壹 基本信息
Information
人体一共有720个穴位
穴位按摩
是我国医学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
同学们知道穴位按摩的目的是什么吗?
目的
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 激发人的经络之气 以达到通经活络 调整人的机能 祛邪扶正
胸腹部穴位。
治失眠 : 按摩神门穴
注意:
力量不需要太大 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功效:
心慌、心悸、失眠 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 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
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治肠胃疾病 : 按摩膈俞穴
功效:
治疗胃痛、呕吐、厌食、便血、 咳嗽、气喘、盗汗等疾病
肠胃不好的人可按摩膈俞穴
大家是否知道错误的按摩手法会导致疼痛呢?
单纯按摩肌肤,会导致损伤 那患者可能会觉得痛
按摩后觉得不适,甚至全身疼 那就是按摩的手法不正确、过度了
正确的按摩后 只会带来舒服放松的感觉
叁
穴位的解释
Point Interpretation
西医观点
所谓穴位即“肌肉、肌腱、骨头”相连接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让这个关键点松了 整个一条肌肉都会随之放松
中医观点
是推拿按摩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
相对于身体别的位置要更加敏感一些 按摩后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肆
存在问题
Existing Problems
如果在按摩后感觉酸酸痛痛,这意味着问题的存在,中医认为:
中医按摩基础参考PPT

•
(1)垂直轴 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的轴。
•
(2)矢状轴 为前后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
轴相垂直。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完全等份的两半,
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
•
(3)冠状轴 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
平轴,与上述两轴垂直。
•
•9
• 2.面
•
人体或其局部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均可设置互相垂直
的 3 个面。
•
(1)矢状面 是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
•22
•23
•24
• 2.胸骨 是位于胸前部正中的一块扁骨,由上而 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上部 较宽称为胸骨柄。胸骨中部呈长方形称为胸骨体, 其侧缘连接第2~7肋软骨。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 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 表触及,它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的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为剑突,幼 年时为软骨,老年后才完全骨化。
•
•25
• 3.肋 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肋骨 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可分为中部的体及前、 后两端。肋骨前端接肋软骨,后端膨大称 为肋头。肋体有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 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血管和神经沿 此沟走行。
•26
上肢骨
•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侧 共计64块。
• 1.上肢带骨 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 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 • 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属长骨。
• 2.骨膜为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 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神经、 血管和成骨细胞,故感觉敏锐,并对骨的 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
•14
• 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及骨松质间隙内,分 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内含大量不同 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呈红色,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为大量脂肪 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 的骨内全是红骨髓,六岁以后,长骨骨髓 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但红骨 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骨松质内,继续保 持造血功能。
保健按摩基础知识讲课文档

第13页,共60页。
三、基本手法分类
• 摩擦类手法:推法、抹法、摩法、擦法、搓法。
• 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拨法、捏法、拿法、捻 法、踩跷法。
• 摆动类手法:揉法、滚法、一指禅推法。
学院)以及中医研究机构,1955年重庆开设了首届西医 学中医班,其中包括了推拿课程;上海于1958年成立 了推拿门诊部,全国各地的推拿交流、讲学、科研活动 广泛开展起来,各种手法流派得到充分挖掘,并推陈出 新,如:一指禅推拿疗法﹑腹诊推拿法﹑脏腑推拿法﹑ 指针疗法﹑点穴疗法、内功推拿法等,按摩推拿事业步入
六 怀孕的妇女慎用。
七 精神病人,不能配合医生治疗的患者。
八 小儿某些急性病症,如发热、急性腹泻。需 结合相关的专科治疗。
第10页,共60页。
第四节 按摩的种类
• 医疗和保健按摩:性质、对象、从业人员要求等有所 不同。
• 康复按摩:手法和其他手段结合,最大限度地恢复、保留机 体功能,回归社会。
• 运动按摩:调节运动员的心理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 ,减少运动损伤。
第5页,共60页。
第一节 按摩概述 发展简史
• 清代:按摩推拿更是名家倍出,流派纷呈,论述颇丰,吴师机的《理瀹骈文》 ,《摄生要言》,汪词巷的《勿药元诠》,王祖源的《内功图说》等都介绍了 导引按摩的方法。而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更为系统地 总结了按摩推拿对伤科疾病的治疗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 法。同时提出了:“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必知其体相,识其部 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辨证施术原则 ,至今仍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推拿基础必学知识点

推拿基础必学知识点
1. 推拿的基本原理: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施加压力的手法,来调整
人体的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健康的传统中医疗法。
2. 经络系统:推拿按摩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系统理论。
经络被认
为是人体内流动气血的通道,通过按摩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
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3.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位置被称为穴位,按摩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
节身体的功能。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推拿按摩需要熟悉
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4. 按摩手法:推拿按摩主要使用手掌、指尖、拇指等部位施加力量和
按摩。
常见的手法有揉、按、推、拍、轻拍、捏、抓等。
5. 按摩技巧:推拿按摩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如掌法、足法、指
法等,依据不同的需要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技巧。
6.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推拿按摩能够改善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如颈肩腰腿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但在一些情况下推拿按摩
并不适合,如皮肤病、发热、溃疡等。
7. 安全注意事项:推拿按摩需要注意安全,施术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传染疾病。
同时,对于接受推拿按摩的人,也需要告知施术者有关的健康问题和病史,以便施术者进行适当
的处理和调理。
8. 推拿按摩的效果和注意事项:正确施行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身体健康,
但需要注意按摩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同时,推拿按摩也不是一种“万能”的疗法,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还是需要专业医疗的处理。
以上是推拿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者在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上施以有规律的一套手法,通过按穴道、走经络,来调整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施术部位的选择是否精当;二是操作手法应用是否到位,二者缺一不可。
按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摩师在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理论和基础手法以后,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磨练,方能提高“功力”,要在实际按摩临床工作中,必须注重点、线、面的理解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按摩治疗的原理和依据主要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它与按摩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
《灵枢?海轮》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作为桥梁通了脏腑与体表,从而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调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按摩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手法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之也。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正如喻嘉言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从事按摩临床者必须熟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指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中医按摩学的发展和创新。
新兴的滚法流派的产生、脊柱按摩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按摩治疗的过程是:手法刺激体表(点、线、面),通过经络系统,传达力、能、信息,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系统功能趋于平衡。
在按摩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点”、“线”、“面”的理解、选择和应用:1、重视“点”的选择和应用按摩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
穴位是与对应的部位在生理学与病理学相关的位点。
2按摩学基础

按摩学基础第一单元概论细目一:按摩发展简史要点一:按摩的概念按摩是在人体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用手或按需分配的其他部位,施之于一定力量的、有目的、有规律的一整套手法操作活动的总称。
要点二:按摩的起源、发展1、按摩源于中原地区,源于人类的自我本能。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对按摩有较为具体的论述,为按摩的发展奠定了两座基础。
3、春秋战国,按摩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之一。
当时就有民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医案。
4、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出现了膏摩,火灸。
华佗模仿熊、猿、鹿、虎、鹤的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5、隋唐时期,按摩已经发展为系统的专业治疗方法,设立了按摩科,建立了按摩医政。
6、明代形成了小儿按摩独特体系,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
7、1957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
8、1987年我国创办了第一个按摩期刊《按摩与导引》。
细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要点一:按摩疗法的概念要点解析:按摩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它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功能为一体,其有简单易行,施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要点二:按摩疗法的分类要点解析:1、根据应用对象分为:成人按摩和小儿按摩。
2、根据应用目的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康复按摩。
3、据手法特点分为:一指禅按摩,正骨按摩、点穴按摩、气功按摩、捏筋拍打按摩。
第二单元按摩的作用及原理:要点:按摩的作用要点解析: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理筋整复,滑利关节,预防保健。
第三单元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细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要点解析:1、调整阴阳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应用时应“损有余,补不足”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2、治病求本是辩证诊治中一个根本原则。
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治标病,再治本病,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3、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
补虚泻实是这一治疗原则的若何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的形态
? 骨有不同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 类。
?
1.长骨呈管状,分布于四肢。长骨有一体和两端。
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端又名
骺,较膨大,并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
2.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结一起,如腕骨
轴相垂直。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完全等份的两半, 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 ? (3)冠状轴 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 平轴,与上述两轴垂直。 ?
? 2.面
?
人体或其局部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均可设置互相垂直
的 3 个面。
?
(1)矢状面 是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
纵切面,它与水平面垂直。正中矢状面则为通过人体正中
? 2.骨膜为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 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神经、 血管和成骨细胞,故感觉敏锐,并对骨的 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
? 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及骨松质间隙内,分 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内含大量不同 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呈红色,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为大量脂肪 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 的骨内全是红骨髓,六岁以后,长骨骨髓 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但红骨 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骨松质内,继续保 持造血功能。
中医保健按摩师基础知识
主讲:李瑞莲
? 按摩是中医学的一枝奇葩,几千年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 极大的贡献,它是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继承了中医疗法 的整体观念,它强调了治疗过程中内外环境及心理情绪的 影响,继承了人为最贵,医乃仁术的优秀的医疗思想,实 际上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独特的医学模式,说明保 健按摩在治疗疾病上的优势所在。保健按摩在提高人体免 疫,促进健康,防治亚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运动系统
?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他们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身体起着运 动、支持和保护作用。在运动中,骨起杠 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 力器官。
? 骨在成人为206块,按其在人体的位置不同, 可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 部分1),其中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 下肢骨62块,颅骨29块。骨的重量,在成 人约占体重的l/5,而新生儿则占1/7。每块
和跗骨。
?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
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
4.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
内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
骨的构造
?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等构成,并 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 1.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 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分布于长骨 干、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表层。骨松质 呈蜂窝状,分布于长骨骺和其他类型骨的 内部。
?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 置关系,人体解剖学规定了一个统一的轴、 面和方位等术语,以便统一认识,避免误 解,掌握这些概念和名词是学习人体解剖 学的重要原则,这一点在临床实践中也非 常重要。
标准姿势
?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局部或各器官及其结构 的位置关系而规定的一种姿势称为标准姿 势,也称解剖学姿势。该姿势为:身体直 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 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在 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 准,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或标本及模型是俯 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 的一部分,都应以标准姿势来描述。
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则为外。
?
5. 浅和深:以体表为准 , 近体表者为浅 , 远体表而近
人体内部中心者则为深。
?
在四肢,靠近肢体根部者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者则
为远侧。 上肢的尺侧和挠侧及下肢的胫侧和腓侧分别与
内侧和外侧相对应。
轴和面
? 1. 轴 ? 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在解剖学姿势的条件
下,设置互相垂直的 3 个轴。 ? (1)垂直轴 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的轴。 ? (2)矢状轴 为前后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
? 细胞+细胞间质 统 整个人体
组织
器官 系
人体的分部
? 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 头的前面称为面;后面称为枕。颈的后面 称为项。躯干前面分为胸部、腹部、盆部 和会阴;后面的上部称为背,下部称为腰。 四肢分上肢和下肢,上肢分为肩、臂、前 臂和手;下肢分为臀、股、小腿和足。
人体解剖学的常用基本术语
的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
(2)冠状面 称额状面,是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
后两部的纵切面,它与水平面和矢状面互相垂直。
?
(3)水平面 又称横切面,它与地平面平行,与矢状
面和冠状面互相垂直 , 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
?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以其自身的长轴为准,与其
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 , 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方位术语
? 按照上述的解剖学姿势 , 人体解剖学又规定了一些表示方 位的术语。
?
1. 上和下:近头者为上或颅侧,近足者则为下或尾侧。
?
2. 前和后:近腹面者为前或腹侧,近背面者则为后或
背侧。
?
3. 内侧和外侧: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 , 反之则为
外侧。
?
4. 内和外:是描述体腔或空腔脏器相互位置关系术语,
? 保健按摩师和医生,营养师一样,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的,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符合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 念。未病先治,有病防变就是我们保健按摩师的职责。
医学基础知识
? 正常人体解剖学: ? 人体概述:正常人体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
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结构的科学
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 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细胞间 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 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称基本组织。由 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 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在 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 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 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和神经九个系统。 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 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