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的区别

合集下载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一)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一)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一)小儿推拿手法是指用于推拿疗法的手的特定技巧动作。

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的动作为基础,如按、摩、推、揉等。

但又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简单的、随意的动作;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动作,需经规范地训练,从而熟能生巧。

因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的练习。

有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类同,但与成人手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因此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要求做到“轻而不浮,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有时仅用某类手法中的一二种,如成人手法中的按法有指按、掌按、肘按等,小儿临床中则多用指按,不用肘按;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如旋推法、直推法,成人推拿一般不用或少用。

小儿推拿手法有一二十种,常用的有“小儿推拿八法”及捏、拿、捻、擦等。

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

海派儿科推拿则将一指禅推和滚法、擦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并将小儿推拿手法总结为以“按、摩、捏、揉、推、拿、搓、摇、滚、擦”为主的“推拿十法”。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推法、揉法、运法、摩法操作时间长而次数多,而按法、拿法、捏法次数宜少,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

在临床应用上,其处方名是将小儿推拿手法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称谓。

例如,补脾经、补肺经(用旋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清脾经、清肺经(用直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揉一窝风(用揉法施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施于人中穴)等等。

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正面、最后腰背及下肢背面;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对于如掐、捏等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因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由于许多小儿推拿手法是直接接触小儿皮肤的,因此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它在治疗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由于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事项:首先,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一般适宜在喂奶后30分钟至1小时进行,或在小儿睡前进行。

要选择宝宝精神状态好、相对安静的时刻,以确保推拿的效果和安全性。

其次,保持室温适宜。

推拿时室内温度应适宜,一般保持在22℃-24℃之间,避免过冷或过热对宝宝身体的不适。

第三,采用适量的力度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力度要适当,避免用力过大造成宝宝的不适甚至伤害。

推拿时的力度不宜超过宝宝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并根据宝宝的反应来调整力度的大小。

第四,注重宝宝的情绪变化。

小儿推拿时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出现哭闹、不安、抵抗的情况,应及时停止推拿,以免对宝宝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也要注重放松宝宝的情绪,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推拿的效果。

第五,避免推拿部位的损害。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避免到尚未愈合的伤口、疮疹或皮肤破损的部位进行推拿,以免感染或加重伤口的症状。

同时,要避免推拿时过度用力或猛压宝宝的骨骼,避免伤及关节和骨骼发育。

最后,推拿后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

小儿推拿后,要继续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如果宝宝出现红肿、发热、呕吐等不适症状,可能与推拿有关,应停止继续推拿。

总之,小儿推拿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推拿时需要特别注意宝宝的身体状况、环境条件和手法力度的选择,确保推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家长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结合医生的指导,选择适合的推拿时间和方法。

小儿推拿退烧

小儿推拿退烧

六月的天,冷冷热热变动非常大,加上空调、踢被子等儿童感冒现象非常多,儿童出现感冒发烧的现象非常多,该怎么样退烧、什么样的退烧的方法才有效,不用说打针吃药再所难免,宝宝不愿意、害怕、抗生素等负面因素太多,是药三分毒何况是小儿、儿童,但迫于健康家长也没其他的可行方法!在这里介绍小儿推拿退烧的方法。

1、小儿推拿退烧手法儿童按摩跟成人不同,相对而言简单得多。

成人按摩要求有力,而儿童按摩要柔轻快;成人按摩要精确地找穴位,而儿童按摩以点状按摩、面状抚摸或线状推揉为主。

对1岁左右的患儿,应以推、揉等弱刺激手法为主。

为了避免伤及宝宝皮肤,减轻摩擦,按摩时手上可事先蘸一些婴儿爽身粉或润肤油之类。

按摩后以微汗出为宜,切勿发汗太过。

2、小儿推拿退烧选穴儿童感冒可选用推攒竹、揉太阳、清天河水3种手法进行按摩治疗。

风寒感冒者加推三关,风热感冒者加推脊柱。

其中,清天河水可宣肺清热;推攒竹、揉太阳可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可发汗解表、驱散风寒;风热者加推脊柱以清热解表。

3、小儿推拿退烧环境在给宝宝推拿时,室内温度要温暖适宜,不可过热或过冷,同时严格避风,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按摩时,得让宝宝平躺着放松身体,动作要柔,不然孩子哭闹不配合,非但没有保健效果,反而伤身。

此外,孩子如果有皮损伤,按摩时要避开受伤皮肤,以免皮肤因摩擦受热而再受损伤。

4、小儿推拿退烧时间最适合按摩的时间是饭后2个小时。

饭后半小时内按摩易发生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而空腹则容易出现头晕等不适。

对于轻病患儿,每日推拿1次即可;对重病患儿,每日推拿2-3次疗效较好,且每次推拿的时间应掌握在20-30分钟左右。

小儿的感冒发烧家长要重视,一般而言儿童的体质区别于大人体温在39℃左右才算是发烧,在日常的居家生活中家长应具备常识性的小儿推拿的手法,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疗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绿色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特点包括: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不给小儿带来恐惧感、不用打针服药,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小儿推拿手法与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手法与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与常见病的治疗小儿推拿手法是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大多数的手法是既可应用于成人,也可应用于小儿。

其实,由于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手法应用上各有侧重而已。

小儿推拿的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的年龄的大小,在手法操作次数或时间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者,操作次数多时间长,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

小儿推拿是以小儿疾病为治疗范围,并有独特的诊查手段、穴位及操作方法,除了在阐述病因病机时注意生命特点,在应用四诊时注意望诊,在辩证中以五脏辩证为主外,小儿推拿的特点有这样几个方面:在经学方面,提出五指经学通联的观点,有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在头面及上肢部,并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面状,如前臂的三关和六腑穴都是线状,而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诸穴均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分布的特点更能反映推拿与手法制定为主的特点。

诊断中发展了四诊法,治疗上更重视追根施治和五行生克等基本法则。

1.上肢部1)脾土位置:拇指螺纹面,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等。

临床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消化不良等;清脾经能清热祛湿,常用于恶心呕吐、湿热腹泻等。

小儿脾胃虚弱不易攻伐太过,故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脾壮挟持者当用清法。

补脾土法: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旋转推法,或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清脾经法: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补法300~400次,清法100~200次。

2)肝木位置:食指螺纹面。

主治:因风抽搐、烦躁不宁、目赤等。

临床应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虚证需用补法时,则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补肾养肝法,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与退六腑,清心火等配伍,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以及目赤等症。

补:100~200次,清:200~400次。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和禁忌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和禁忌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和禁忌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操作来调节小儿身体状况、改善症状的方法。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禁忌:
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时机:小儿推拿应在小儿清醒且安宁的状态下进行,避免在哭闹或睡眠状态下进行。

2. 保持环境安静: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干扰。

3. 掌握正确的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与成人推拿有所不同,应掌握正确的手法,避免对小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注意力度和时间:小儿推拿的力度和时间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质进行调整,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过长。

5. 保持清洁卫生:在进行小儿推拿前,应保持双手和工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禁忌:
1. 患有各类皮肤疾病或皮肤有损伤时,不建议进行小儿推拿。

2. 患有骨髓炎、丹毒、骨结核等明显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不建议做小儿推拿。

3. 患有白血病、血友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较少性紫癜等出血倾向性疾病的患者,不建议做小儿推拿。

4. 患有骨与关节结核以及化脓性关节炎的患者不建议做小儿推拿,存在外伤骨折、脱臼等疾病也不建议做小儿推拿。

5.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避免噪音强、光线亮、强风的环境,应选择干净、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的环境。

6. 若小儿处于饥饿、过饱或小儿哭闹时,不建议进行小儿推拿。

总之,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遵循注意事项和禁忌,确保小儿的安全和健康。

如果小儿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推拿师的建议。

中医小儿推拿 PPT课件

中医小儿推拿 PPT课件

小儿的病理特点
•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 康复。 • 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 比较多见。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 消化不良等。 • 小儿由於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 反应敏捷,病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 响,所以在患病后,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 处理,病情就会很快好转趋于康复。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 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 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 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 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 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 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 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 肢抽掣等症。 • 5.分阴阳: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定向两侧分推, 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 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 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 咳嗽、痰喘等症。 •
?1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2增加婴儿睡眠并改善睡眠质量?3帮助平复婴儿情绪减少哭闹?4可以促进母婴情感交流促进乳汁分泌?5可促进婴儿饮食吸收和激素的分泌达到体重增加缓解婴儿气胀结实肌肉的目的婴儿抚触与推拿的區別?共同點
中醫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
1) 2) 3) 4) 5) 方便易行,疗效显著 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 患儿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 增加父母與子女之親情 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 疗保健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1.指揉法
•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 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 • 2.掌揉法

小儿推拿退烧效果好

小儿推拿退烧效果好

小儿推拿退烧效果好(转)中医认为,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很多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发烧症状。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

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近视、便秘等疾病。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

前面介绍的那个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采用清肺经(无名指从指尖到指根)300次、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以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

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就基本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比较急,推拿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患儿长期低热,中医认为是由于久病伤阴而产生的虚热。

治疗一般采用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涌泉等推拿方法。

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引热下行,清退虚热,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也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小儿伤食发热,多由于幼儿脾常不足,加上饮食不洁或者不节,损伤脾胃,导致乳食停滞,蕴结生热。

通过清脾胃、退六腑、清大肠、摩腹等手法,可达清热消食导滞开胃的目的。

这里提醒一点,无论是什么原因的发热,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宝贝已经又睡着了,于是我坐在她身边,开始给她做推拿。

(以下的推拿次数为2岁小儿,如果是2岁以下的宝宝就要酌减,3岁以上就要增加)1、从大拇指的脾经开始推,依次推食指肝经、中指心经、无名指肺经、小指肾经,全部用“从指端到指根”直推的方法。

脾(100次)、肝(100次)、心(100次)、肺(200次)直推为泻,肾经直推为补(100次),(这点曾经有过争议,周尔普说直推为补,萧言生却说直推为泻,在以前的育儿课上我也是按萧言生的说法来讲的,但经过这次运用我已经证实,肾经应该是直推为补,特此更正)。

小儿推拿常识

小儿推拿常识

h
51
小 儿 推 拿 胸 腹 部 穴 位
h
52
小 儿 推 拿 手 掌 部 穴 位
h
53
小 儿 推 拿 手 掌 及 前 臂 部 穴 位
h
54
五经穴
(1)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食
中 无 小指
脾土 肝木 心 火 肺金 肾水
(2)手法 :旋推为补,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 次数:100到500次。
h
55
h
58
(3)作用: 大肠虚寒:用补法 大肠湿热:用泻法(30min有效) 小肠:泻法,代清下焦湿热 胃:清法,食滞中焦
h
59
四横纹
(1)位置 :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二节横纹
(2)手法 : 掐,3-5次;或往返直推,约50次
(3)主治: 咳喘、腹痛、惊风
h
60
h
61
小横纹
(1)位置 : 掌面,五指根节横纹处
和“面”状穴; 三是小儿病症多以外感、伤食多见,故治疗上多以清热、消导为主。
h
6
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简单应用,而 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各科中 应用的特色。

h
7
【小儿年龄分期】
胎 儿 期——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 婴 儿 期——从出生后第28天到一周岁。 幼 儿 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 幼 童 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 儿 童 期——从七周岁到14周岁。(学龄期)
(2)手法 : 掐,3-5次;或往返直推,50次
(3)主治: 发热,烦躁
h
62
肾顶
(1)位置 : 小指顶端
(2)手法 : 以拇指端按揉,100-300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冯祥
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班级:12级针推一班
学号:201203010133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的区别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以及查阅资料,我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的区别的见解。

若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定义:
小儿推拿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法。

而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从两者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小儿推拿的定义较为有针对性和具体性,而推拿更具有广泛性和概括意义。

二、主体:
小儿推拿的主体是14周岁以下的儿童,以6岁以前效果最佳。

而推拿适用于需要调节身体功能的广泛的人群。

三、施术方法与力度:
小儿的推拿动作要轻柔,并且适当的缓慢,一般以揉,推,捏,搓为主。

关节是不可随便乱拉,抖,摇,扳,身体也尽量不能用点压法。

一般手法以大拇指朝内,其余四指朝外,手掌分开成八字型,沿着直线慢慢的向下推。

动作的顺序可从肩颈部从上往下走,也可以从尾椎开始从下往上走至肩颈位,再用内为八字做揉捏法。

小儿的胸部主要是用掌心和掌根来做象外推拨法,而到了腹部时是要紧贴着皮肤做顺时针推揉法然后再做逆时针推揉法,在从两肋边从外象内做画葫壮。

遇到小穴位用指揉法,要用指腹来揉,遇到大面积的穴位要用掌心和掌根来揉。

而四肢是从顺的方向来揉和轻搓。

而一般大人的需要拥有一定的力度才会有好的效果,其手法大多是以捏,按,压,点,推,拿,搓,揉等为主。

遇到关节处还要用到扳法,摇法和拉伸法。

大人的皮肤,肌肉,脏腑早已经成熟了,相对也比较厚实,强壮些,所以稍微用点才能有作用。

四、操作时长:
由于小儿的皮肤较为娇嫩,所以推拿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是15~20分钟为宜。

而大人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且身体机能已经发育较为完善所以推拿的时间可以较长,一般为30~45分钟为宜。

五、针对疾病的类型:
小儿推拿可治疗新生儿相关疾病,例如特有的产伤;营养缺乏性疾病,例如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流涎、呕吐、肠绞痛、鹅口疮等;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例如小儿惊厥、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斜颈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例如哮喘;以及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例如遗尿症、儿童多动症等。

对于儿童传染性疾病,小儿推拿也有很好的效果,例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其他性疾病,例如夜啼、暑热证等均可以通过小儿推拿来治疗。

而成人推拿治疗的范围相比之下也更加的宽广。

它包含内科的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性疾病;伤科的四肢关节部、头颅部、颈项部、胸胁部、腰骶部疾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常见关节脱位、骨折后康复;妇科、五官科、急症等各个方面。

六、特定穴位以及部位不同:
由于成人的脏腑功能已经十分完善,所以成人推拿穴位以十四经络为主;而小儿尚在发育中,推拿穴位除了包含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穴位用的则是小儿特有的穴位。

例如端正、精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