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力学高考专题

高三物理力学高考专题

力学高考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a:b是一条水平的绳上相距为l的两点。

一列简谐横波沿绳传播:其波()(A)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B)处于平衡位置上方位移最大处(C)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D)处于平衡位置下方位移最大处2、两颗人造地球卫星:都在圆形轨道上运行:它们的质量相等:轨道半径之比r1/r2=2:则它们动能之比E1/E2等于()(A)2 (B)(C)1/2 (D)43、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a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加速运动。

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则木块的加速度为()(A)F/M (B)Fcosα/M(C)(Fcosα-μMg)/M(D)[Fcosα-μ(Mg-Fsinα)]/M4、如图: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10牛、F2=2牛。

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A)10牛:方向向左(B)6牛:方向向右(C)2牛:方向向左 (D)零5、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

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6、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 )(A)s (B)2s (C)3s (D)4s7、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不动的人造地球卫星( )。

(A)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B)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C)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D)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8、一列沿x 方向传播的横波:其振幅为A :波长为λ:某一时刻波的图象如图所示。

高考物理力学题

高考物理力学题

高考物理力学题
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沿斜面下滑,斜面的倾角为30度,摩擦系数为0.1,求物体的加速度和滑下斜面所需的时间。

2. 一个弹簧伸长10cm,当质量为0.2kg的物体挂在弹簧上时,弹簧的伸长量为15cm,求弹簧的劲度系数和物体所受的重力。

3. 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20m/s的速度撞击一面静止的墙壁,反弹后速度为10m/s,求物体所受的冲量和撞击时产生的动能损失。

4. 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静止在桌面上,另一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碰撞到它,两物体相碰后一起向前滑动,求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和滑行的距离。

5. 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被放在弯曲的竹竿上,竹竿的两端距离为50cm,竹竿与地面成30度的角度,求物体所受的重力分力和竹竿对物体的支持力。

- 1 -。

高考物理力学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习

高考物理力学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习

高考物理力学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习高考物理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1.一辆质量为M的平板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在将一个质量为m(M=4m)的沙袋轻轻地放到平板车的右端。

如果沙袋相对平板车滑动的最大距离等于车长的4倍,那么当沙袋以水平向左的速度扔到平板车上时,为了不使沙袋从车上滑出,沙袋的初速度最大是多少?解:设平板车长为L,沙袋在车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沙袋轻轻放到车上时,设最终车与沙袋的速度为v′,则有:Mv = (M+m)v′ - fL2fL = mv/5又因为M=4m,所以可得:2fL = mv/5 = 8fL/5fL = 0因为沙袋不会从车上滑落,所以摩擦力f为0,即沙袋不受任何水平力,初速度最大为0.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块质量为M=2kg的木板A,其右端挡板上固定一根轻质弹簧,在靠近木板左端的P处有一大小忽略不计质量m=2kg的滑块B。

木板上Q处的左侧为粗糙面,右侧为光滑面,且PQ间距离L=2m。

某时刻,木板A以速度υA=1m/s的速度向左滑行,同时滑块B以速度υB=5m/s的速度向右滑行。

当滑块B与P处相距时,二者刚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若在二者其共同运动方向的前方有一障碍物,木块A与障碍物碰后以原速率反弹(碰后立即撤去该障碍物)。

求B与A的粗糙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滑块B最终停在木板A上的位置。

(g取10m/s2)解:设M和m的共同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得mvB - MυA = (m+M)v代入数据得:v=2m/s对AB组成的系统,由能量守恒得umgL = 2MυA^2 + 2mυB^2 - 2(M+m)v^2代入数据得:μ=0.6木板A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后以原速度反弹。

假设B向右滑行,并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

当AB再次处于相对静止时,共同速度为u。

由动量守恒得mv - Mu = (m+M)u设B相对A的路程为s,由能量守恒得umgs = (m+M)υA^2 - (m+M)u^2代入数据得:s=3m因为s>L/4,所以滑块B最终停在木板A的左端。

高考物理力学经典例题

高考物理力学经典例题

高考物理力学经典例题高考物理力学经典例题如下:例1:在研究斜抛运动时,将物体从同一高度以相同的初速度沿不同方向抛出,其中A做平抛运动,B做斜上抛运动,C做斜下抛运动。

比较这三个物体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它们的速度增量的大小关系是()A. Δv_{A} > Δv_{B} = Δv_{C}B. Δv_{A} = Δv_{B} > Δv_{C}C. Δv_{A} = Δv_{B} < Δv_{C}D. Δv_{A} = Δv_{B} > Δv_{C}【分析】本题考查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掌握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加速度不变,从而可比较出速度增量的大小关系。

【解答】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根据$\Delta v = gt$可知,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都相等,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例2:雨雪天气里安装防滑链的甲车在一段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雾气造成能见度较低,甲车发现前方处路面上放置三角警示牌,甲车立即采取紧急刹车措施,但还是与距离三角警示牌处、停在路上的一辆没有装防滑链的抛锚乙车发生了追尾碰撞事故,两车正碰时间极短,车轮均没有滚动,甲车的质量等于乙车质量。

求被碰后2s时乙车向前滑行的距离。

【分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碰后乙车的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被碰后$2s$时乙车向前滑行的距离。

【解答】设碰后乙车的速度为$v$,碰后两车共同的速度为$v_{共}$。

由于碰撞过程极短,故碰后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满足动量守恒定律:$mv_{0} = (M + m)v_{共}$。

又因为碰后两车减速到停止的时间为$t$,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 =\frac{v_{共}}{a}$。

联立解得:$v_{共} = 1m/s$。

被碰后$2s$时乙车向前滑行的距离为:$x = v_{共}t - \frac{1}{2}at^{2} = 1m$。

高考复习《物理》力学综合题(附答案)

高考复习《物理》力学综合题(附答案)

力学综合题(三大观点解力学问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14m kg =和质量为22m kg =可视为质点的两物块相距d 一起静止在足够长且质量为2M kg =的木板上,已知1m 、2m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10.4μ=,木板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20.2μ=.某时刻同时让1m 、2m 以初速度速度16/v m s =,24/v m s =的速度沿木板向右运动。

取210/g m s =,求:(1)若1m 与2m 不相碰,1m 与2m 间距d 的最小值; (2)M 在水平面滑行的位移x 。

2.如图,I 、II 为极限运动中的两部分赛道,其中I 的AB 部分为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 的14光滑圆弧赛道,最低点B 的切线水平;II 上CD 为倾角为30︒的斜面,最低点C 处于B 点的正下方,B 、C 两点距离也等于R .质量为m 的极限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从AB 上P 点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恰好垂直CD 落到斜面上。

求: (1)极限运动员落到CD 上的位置与C 的距离; (2)极限运动员通过B 点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3)P 点与B 点的高度差。

3.某电动机工作时输出功率P 与拉动物体的速度v 之间的关系如图(a )所示。

现用该电动机在水平地面拉动一物体(可视为质点),运动过程中轻绳始终处在拉直状态,且不可伸长,如图(b )所示。

已知物体质量1m kg =,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10.35μ=,离出发点C 左侧S 距离处另有动摩擦因数为20.45μ=、长为0.5d m =的粗糙材料铺设的地面AB 段。

(g 取210/)m s(1)若S 足够长,电动机功率为2W 时,物体在地面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若启动电动机,物体在C 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达B 点时速度恰好达到0.5/m s ,则BC 间的距离S 是多少?物体能通过AB 段吗?如果不能停在何处?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放置一质量3M kg =的长木板,长木板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其劲度系数300/k N m =,弹簧的自由端到长木板左端的距离0.8L m =。

高考物理专题突破—力学综合题集锦

高考物理专题突破—力学综合题集锦

力学综合题集锦1. 长为L 的轻绳,将其两头分别固定在相距为 d 的两坚直墙面上的A、B 两点。

一小滑轮OC,均衡时如下图,则AB绳中的张力为。

越过绳索下端悬挂一重力为G的重物2.如下图,由物体 A 和 B 构成的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 A、B 的质量分别为 m A和 m B, 且 m A>m B, 滑轮的质量和全部摩擦不计 . 使绳的悬点由 P 点向右挪动一小段距离到 Q点,系统再次达到静止状态 . 则悬点挪动前后图中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 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3.如下图,三个木块 A、B、C 在水平推力 F 的作用下靠在竖直墙上,且处于静止状态,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A 与墙的接触面可能是圆滑的B.B 遇到 A 作用的摩擦力,方向可能竖直向下C.B 遇到 A 作用的静摩擦力,方向与C作用的静摩擦力方向必定相反D.当力 F 增大时, A 遇到墙作用的静摩擦力必定不增大4.如下图,水平桌面圆滑, A、 B 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 可以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 A 物体质量为 2m,B 和 C物体的质量均为 m,滑轮圆滑,砝码盘中能够随意加减砝码.在保持 A、B、C 三个物体相对静止且共同向左运动的状况下,B、C 间绳索所能达到的最大拉力是 ()1A.2μmg B.μmg C. 2μmg D.3μmg5.如下图,物体 B 叠放在物体 A 上, A、B 的质量均为m,且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它们以共同速度沿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C匀速下滑,则()A. A, B 间没有静摩擦力B. A 遇到 B 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C. A 遇到斜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mgsinθD. A 与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 tan θ6.如下图,自动卸货车一直静止在水平川面上,车厢在液压机的作用下能够改变与水平面间的倾角θ,用以卸掉车厢中的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当货物相对车厢静止时,跟着θ 角的增大货物与车厢间的摩擦力增大B.当货物相对车厢静止时,跟着θ 角的增大货物与车厢间的支持力增大C.当货物相对车厢加快下滑时,地面对货车没有摩擦力D.当货物相对车厢加快下滑时,货车对地面的压力小于货物和货车的总重力7.如下图,在倾角为α 的传递带上有质量均为m的三个木块 1、 2、 3,中间均用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连结起来,木块与传递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此中木块 1 被与传递带平行的细线拉住,传递带按图示方向匀速运转,三个木块处于均衡状态.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μmgcos αA.2、3 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等于L+ksinα +μcosαmgB.2、3 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等于L+kC.1、2 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等于2、 3 两木块之间的距离D.假如传递带忽然加快,相邻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将不变8.物体 B 放在物体 A 上, A、B 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如图),当二者以同样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圆滑固定斜面 C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A. A 遇到 B 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上。

物理高考力学专题

物理高考力学专题

物理高考力学专题力学是物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也是高考物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考力学专题中,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定理等内容。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内容。

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共包括三个定律。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第三定律:任何物体之间存在作用力,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由牛顿提出。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为F = G * m₁ * m₂ / r²,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m₁和m₂分别为两个天体的质量,r为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

根据此定律,我们可以解释行星的轨道、地球上物体的重力等现象。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几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通过向量的几何法或三角法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若干具有特定方向的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可通过向量分解法进行计算。

4.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受力后动量变化的定理,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物体的运动规律。

动量定理公式为FΔt = mΔv,其中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Δt表示作用时间,m表示物体质量,Δv表示物体速度的改变量。

在应用高考力学专题时,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能够通过推导和计算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力学专题的理解。

总的来说,高考力学专题是物理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定理等内容。

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对于解答与力学相关的物理题目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在高考力学专题上的应试能力,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力学实验题.docx

高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力学实验题.docx

高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力学实验—、基本仪器1、请认真观察本题图示并读出螺旋测微器的测量结果为mm,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为mm。

二、纸带(一)匀加速直线运动(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和加速度)1.(9分)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 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

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个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 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

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cm、CD长为11.15cm,OE长为13.73cm,财丁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 AB的距离应为cm。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1.(每);旨 & B /1—14. 56cm —13. 73cm(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由于电源频率引起的误差)2、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S的交流电源.他经过测量并计算得到打点计时器在打3、C、。

、E、F各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下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VF的公式V F = ;(2)以A点对应的时刻为t=0,根据表格中数据做出物体的v-t图象,利用图象求得其加速度a =m/s2;(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上51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4. (12 分)(1)* =<10? (2)=0.425±0.005m/s2;图略(3)偏小(纸带的迁移)3、(本题满分13分(1)(3分)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圆柱形工件的直径时的示数图,由图可知此工件的直径应为mm o2(10分)如图甲所示,是用包有白纸的质量为1.00kg的圆柱棒替代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的飞轮上并随之匀速转动,以替代打点计时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

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

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

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m/s 2,若用a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T s s v n n n 21++=,其中s T 1.050
15=⨯=,得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 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因为56v v >,67v v <,所以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

其中5v 是正确的,6v 、7v 是错误的。

因为公式T
s s v n n n 21++=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

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间的距离应该为01.1300.201.11s 5667=+=∆+=s s ,但图中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加速度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 所以s m aT v v /20.11.000.200.156=⨯+=+=。

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

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
cm s 00.260.460.63=-=∆,求平均值cm s s s s 00.2)(3
1321=∆+∆+∆=∆,所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ma =mg μ,得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ma f mg =+μ(此式中f 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
f g a +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

因为a a >'所以g a =μ的测量值偏大。

【答案】(1)①6和7,②s m /00.1,s m /16.1,③2.00,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打点计时器纸带数据处理及测摩擦因数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度:难。

处理打点计时器纸带的题目很多,但设问: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的题目在高考中第一次出现,考生很可能根据纸带表面数据,认为7和8之间的距离开始小于6和7之间的距离而错填7和8,只有计算了6和7之间的理论距离(如果一直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大于实际距离之后才能正确判断。

此题物理情景依旧,但设问是创新的。

【扩展】求在6和7之间什么时刻开始做减速运动?
【解法1公式法】设在6之后t 时刻开始做减速运动,有
67226)1.0(2
1-)1.0(21s t a t v at t v m =--++ 其中at v v m +=6
将s m v /20.16=,2/00.2s m a =,m s 1228.067=代入解得s t 04.0=
【解法2图像法】6到7之间的t v -图像如下:
根据图像“面积”表示位移的方法,有
1228.0)1.0(2
16.122.1=-⋅++⋅+t v t v m m 其中t v m ⨯+=22.1,解得s t 04.0=。

从1到11的速度图象如下:
【题2】.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 m 和 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g. 现对A 施加一水平拉力 F,则 ( A) 当 F < 2 μmg 时,A 、B 都相对地面静止
( B) 当 F = 52μmg 时, A 的加速度为13
μg ( C) 当 F > 3 μmg 时,A 相对 B 滑动 ( D) 无论 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12μg
【解析】AB 之间的摩擦力mg f μ21=,B 与地之间的摩擦力mg f μ232=
,所以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g m f f a Bm μ2121=-=
,D 正确,此时mg ma F μ233==。

所以当mg F μ2
3<时,AB 一起相对地面运动,所以A 错误。

Bm ma f F 21+>即
F mg μ3>时,AB 有相对运动,C 正确。

当mg F μ25=
时,AB 一起相对地面运动,A 的加速度g m f F a A μ3122=-=
,B 正确。

【答案】BCD 【点评】本题要先判断AB 一起相对地面运动和A 、B 有相对运动的条件,所以要先做D ,后做A 、B 、C 。

【扩展】画出A 、B 的加速度随力F 变化的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