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达可替尼 dacomitinib

合集下载

尼达尼布作用靶点

尼达尼布作用靶点

尼达尼布作用靶点
尼达尼布(Nedanib)是一种口服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属于多酰胺酶抑制剂。

它作用于特定的信号通路,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抑制癌症的效果。

尼达尼布的作用靶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抑制EGFR基因突变。

EGFR基因突变是引起大部分肺癌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肿瘤细胞会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从而形成肿瘤。

尼达尼布可以抑制EGFR基因突变,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它能针对多种EGFR突变,包括L858R、19del和21L858等等。

2.抑制ALKE突变。

ALKE基因突变也是引起肺癌的一种原因,尼达尼布能够抑制它的活性,控制肿瘤的生长和分裂。

3.抑制ROS1突变。

ROS1突变也是引起肺癌的一种原因,尼达尼布能够抑制其活性,控制肿瘤的生长和分裂。

4.抑制VEGFR、PDGR等活性。

VEGFR和PDGR是肿瘤血管生长的重要因素,尼达尼布能够抑制它们的活性,从而控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和扩散,降低肿瘤生长的速度。

5.抑制RAS-MAPK通路。

RAS-MAPK通路是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信号通路,尼达尼布能够抑制这一通路的活性,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总之,尼达尼布作为口服肺癌靶向药物,其作用靶点非常广泛,包括EGFR、ALKE、ROS1、VEGFR、PDGR和RAS-MAPK等信号通路,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使用尼达尼布治疗肺癌时,需要注意遵医嘱,采取正确的剂量和方法,以便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ddACddp化疗方案

ddACddp化疗方案

ddACddp化疗方案化疗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来杀死或控制癌细胞的生长。

在不同类型和阶段的肿瘤治疗中,化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ddACddp的化疗方案,以及它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ddACddp化疗方案介绍ddACddp化疗方案是一种联合化疗方案,其中包括了多种化疗药物的组合。

它主要由以下化疗药物组成:达卡巴嗪(Doxorubicin)、阿霉素(Cyclophosphamide)、顺铂(Cisplatin)和达布他汀(Docetaxel)。

这些药物分别具有独立的作用机制,通过不同途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二、ddACddp化疗方案的药物组合及作用机制1. 达卡巴嗪(Doxorubicin)达卡巴嗪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属于蒽环类抗生素。

它可以干扰癌细胞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2. 阿霉素(Cyclophosphamide)阿霉素是一种烷化剂,它能够干扰DNA的合成和RNA的复制,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阿霉素还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机体对抗癌细胞。

3. 顺铂(Cisplatin)顺铂是一种铂类化合物,通过与DNA结合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合成。

顺铂还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促使癌细胞死亡。

4. 达布他汀(Docetaxel)达布他汀属于紫杉醇类药物,抑制了肿瘤细胞有丝分裂,阻止了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三、ddACddp化疗方案的应用ddACddp化疗方案主要用于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包括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等。

该方案通常作为术前辅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的一部分。

在乳腺癌治疗中,ddACddp化疗方案通常用于术前辅助治疗,即在手术前进行化疗,以缩小肿瘤的体积、减少淋巴结的侵犯,提高手术切除率以及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

在卵巢癌治疗方面,ddACddp化疗方案常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一部分。

手术切除肿瘤后,通过化疗药物的应用,可以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

氘可来昔替尼作用机制

氘可来昔替尼作用机制

氘可来昔替尼作用机制
氘可来昔替尼(Dacomitinib)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其作用机制如下:
1. 抑制酪氨酸激酶:氘可来昔替尼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的激酶活性,阻止细胞信号传递
和增殖。

2. 抑制靶向途径:氘可来昔替尼还可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如EGFR和HER2的信号通路,阻断细胞的增
殖和存活信号。

此外,它还可以干扰其他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途径,如PI3K/AKT和RAS/RAF/MAPK通路。

3. 抗血管生成作用:氘可来昔替尼还可以抑制新血管形成过程,通过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减少肿瘤获
得营养和氧气的能力。

总之,氘可来昔替尼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家族和其他相关途径,干扰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和血管生成过程,从而抑制NSCLC
的发展和扩散。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50%的亚洲患者和11%~16%的西方患者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主要包括Exon 19 Del和21 L858R);对这类患者,NCCN国际指南目前推荐一线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靶向治疗。

近年来,第二代、第三代EGFR-TKI横空出世,同时众多研究表明联合EGFR-TKI和其他治疗方式(比如化疗和抗血管治疗等)的策略在一线使用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在如此众多的可选方案中,探究哪种一线治疗方案是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优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读硕士研究生赵毅为主要第一作者,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案”以网络荟萃分析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9年10月7日,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The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影响因子为27.604),这是BMJ正刊首次发表来自中国的肺癌治疗相关研究,是我国肺癌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

文章一览当前EGFR-TKI呈现“三代同堂”的盛况:一代的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埃克替尼(Icotinib);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三代的奥希替尼(Osimertinib)。

EGFR-TKI的问世极大改善了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

而一线EGFR-TKI单药治疗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的出现耐药,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延缓耐药的出现,在现有可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更多临床可用的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亦进入人们视线,比如,NEJ026研究中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Erlotinib+Bevacizumab)以及NEJ009研究中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含铂双药化疗(Gefitinib+PbCT:gefitinib+pemetrexed based chemotherapy),较相应EGFR-TKI 单药治疗,均显示出更好的PFS生存获益。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患者治疗意愿和疾病预后等三大要素。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

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

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分为两大类(表1)。

具体的检测靶点详见各章节。

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

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应当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特别是经过伴随诊断验证的方法。

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抗肿瘤药物的药品说明书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法定依据,其规定的适应证经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须遵循药品说明书,不能随意超适应证使用。

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但药品说明书中未体现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可及时向药品生产厂商反馈,建议其主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及时更新相应药品说明书,以保证药品说明书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一、常见抗癌药物总作用机理二、常见抗癌药物作用机理1. 氮芥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

【药理作用】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

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 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

G1期及M 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 期延迟。

【适应症】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

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

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呼吸道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严重症状,可使之迅速缓解。

2.环磷酰胺环磷酰胺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是临床常用的烷化剂类免疫剂。

【药理作用】该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 DNA 及 RNA 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 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 合成,对S 期作用最明显。

【适应症】该品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此外本品还具有显著免疫作用。

临床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

肿瘤药王国中的替尼类抗癌药一览表

肿瘤药王国中的替尼类抗癌药一览表

30
380843-75-4
伯舒替尼
Bosutinib
C26H29Cl2N5O3
31
641571-10-0
尼罗替尼
Nilotinib
C28H22F3N7O
32
863127-77-9
达沙替尼
Dasatinib monohydrate
C22H26ClN7O2S.H2O
33
257933-82-7
培利替尼
Pelitinib
C30H31F3N8O
38
220127-57-1
甲磺酸伊马替尼
Imatinib mesylate
C29H31N7O.CH4O3S
39
557795-19-4
苏尼替尼
Sunitinib
C22H27FN4O2
40
388082-78-8
二对甲苯磺酸 拉帕替尼
Lapatinib ditosylate
C29H26ClFN4O4S. 2(C7H8O3S)
c3h6o3h2o27231277922拉帕替尼lapatinibc29h26clfn4o4s28366017096木利替尼mubritinibc25h23f3n4o229289499452卡纽替尼二盐酸盐canertinibdihydrochloridec24h27cl3fn5o330380843754伯舒替尼bosutinibc26h29cl2n5o331641571100尼罗替尼nilotinibc28h22f3n7o32863127779达沙替尼dasatinibmonohydratec22h26cln7o2sh2o33257933827培利替尼pelitinibc24h23clfn5o234302962498达沙替尼dasatinibc22h26cln7o2s35379231046塞卡替尼saracatinibc27h32cln5o536698387096来那替尼neratinibc30h29cln6o337859212161巴非替尼bafetinibc30h31f3n8o38220127571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c29h31n7och4o3s39557795194苏尼替尼sunitinibc22h27fn4o240388082788二对甲苯磺酸拉帕替尼lapatinibditosylatec29h26clfn4o4s

希美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希美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希美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希美替尼(Imatinib)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治疗的靶向治疗药物。

它是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止了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希美替尼已被证明在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和一些消化道肿瘤等疾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随着对希美替尼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治疗机制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着重介绍希美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说明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组织。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会简要介绍希美替尼这种药物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即是本段,将会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了希美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这种药物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使用的情况。

结论部分则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希美替尼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同时,通过结论部分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全文的核心意义和价值。

最后,结尾的结束语也是文章的收尾部分,可以对全文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或思考。

整个文章结构分明,逻辑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了解希美替尼这一药物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详细介绍希美替尼这一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药物。

通过对希美替尼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希美替尼在临床上的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美替尼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对于肿瘤治疗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希美替尼,可以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选择和参考,有助于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达可替尼 dacomitinib
制剂与规格:片剂:15mg、45mg,目前中国仅上市15mg 规格。

适应证:单药用于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合理用药要点:
1.用药前必须明确有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EGF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到的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置换突变阳性的患者。

2.建议患者接受本药物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

3.推荐剂量为45mg口服,每日一次,可与食物同服,也可不与食物同服。

对于临床医生评价为耐受性差的年老体弱患者,起始剂量可从30mg口服、每日一次开始。

4. 达可替尼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87%)、皮疹(69%)、甲沟炎(64%)、口腔黏膜炎(45%)、皮肤干燥(30%)等。

应特别关注间质性肺炎的发生。

5.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性,以每次减量15mg的方式逐步降低本品的剂量:(1)首次减量至30mg,每日一次;(2)第二次减量至15mg,每日一次。

如果患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