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种 断裂既包括现代性与前现代性之间的断裂 ,当然
也 包 括 现 代 性 与 后 现 代 性 之 间 的断 裂 ,现 代性 才 能
义上 , 现代性表征启蒙以来 的社会历史时期 ; 在空间 上, 现代性代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西方马克思
主义 在 继 承 马克 思 开启 的新 的现代 性 探 索 之旅 基 础
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地 【 就是说 ,现代性通常被视为从启蒙思想 的传播到资
本 主义 制 度 在 世 界 范 围 内的 确立 这 一人 类 现 时 代 的
10 1 3 17
现代 性 被看 作 是 欧洲 社会 母 体 中孕 育 出来 的 以
指 涉 大 约从 1 7世 纪起 起 源 于 欧 洲 的一 种 社 会 生 活
理 性 和科 学 为 代 表 的一 种社 会 形 式 ,因 而在 时 间 意
和组 织 的模样 , 而之 后 其影 响多 少 成 为全 球 的 ” “ ,它 首先意指在后封 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 2 0世 纪 日益
这 双 重 维 度 及 其 统 一 表 征 了现 代 性 的批 判 精 神 与 人 类 理 性 形 而 上 精 神 的 一 致 。
关 键词 西方 马克思主 义 现代性批 判 双 重 维度
韩 秋 红 , 北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教 授 东
1 01 7 3 1
史
巍 , 北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东
库 在其《 代性 的五副面孔 》 现 中认 为 : 过 与 “ 代 ” 通 古 的 对 立 来 寻求 当 下 世 界 的 “ 代 ” 义 , 种 思 路 开 现 之 这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双重维度和方法论特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19 / No. 2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双重维度和方法论特征刘 军 侯春兰[摘 要]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深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揭示资本逻辑决定的现代性矛盾;同时,马克思批判作为现代性“观念副本”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了被现代资产阶级奉为圭皋的现代“理性”、“自由”等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观念粉饰。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特征:不论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总体性批判,还是以改造世界为指向的实践性批判,或是以世界市场为视角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抑或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现代性超越,都指引着马克思揭开现代性的迷雾。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资本;方法论;当代启示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西方现代性滋生发展的社会土壤,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植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继而批判现代性所蕴含的理性、平等、自由等在内的系列“观念副本”,马克思提供了理解“现代性”的基本概念工具和规范基础,并通过革命化的实践参与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伟大历史。
二百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耀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a作为现代性的继承者、批判者和重建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意义。
一、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b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上的演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二律背反的事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批判或重建——马克思视野下的现代性

作者简介 : 胡慧华 , , 男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 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刘满 喜 , , 都师 范 大学 政 法 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克 思 主 义哲 学 。 男 首 马
一
、
马 克 思 现 代 性 思 想 探 源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千 部 学 院学 报 20 0 9年 第 6期
批判或重建——马克思视野下的现代性
胡 慧华 ,刘 满 喜
( 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京 103) 首 北 0 O 7
摘要 : 涉及 政 治 、 济 、 经 社会 、 文化及人 的 价值 观念 诸 方面的 现代 性是一 个 复 杂的 问题 系。在 对 马克 思的现代 性 思 想和理 论 的研 究 中, 多学者 都是 从 “ 现 代 性 ” 角度 来 思 许 反 的 考和解 读 马克 思的现代 性 思想 和理论 , 至把 马 克 思 关 于现代 性 的思 想 和理 论 与 就 意 味着 他是 反现 代 性 的? 笔者 认 为 , 案 是 否定 的。 答 我 们不 能离开 马克 思 的立场 来 简单 、 象地 理解 马克 思对 现 代性 的批判 , 更应 该把 这种 批判 看作 是一 抽 而
种对 现代 性 的解 答 和重 新建 构 。
马克思 虽没有 明确地 提 出“ 现代 性” 的概念 , 他基 于 对人类 社 会 发展 历史 的历史 唯 物 主义 思 考和 但 考察 , 还是在 他 的许 多 巨著 中阐述 了有关 现代性 的重要 思想 , 对 现代性 作 出了不 同于一般 思维 的实质 并 性 的解读 。如马克 思在许 多地 方提 到“ 资本 主义 社会 ” , 时 总是 在 前 面加上 “ 现代 ” 一修 饰 词 。在 马克 这
马克思解放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

收 稿 日期 :0 9一i 20 0—1 9
作 者 简介 : 自美 , , 刘 女 山东 临 沂 人 , 开 大 学哲 学 系博 士 生 , 南 研究 方 向 :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治哲 学 。 政
一
5 O 一
21 0 0年
总 第 3 期 7
刘 自美 : 克 思 解 放 理 论 对 现 代 性 的批 判 马
存 活 。 由于天赋 ( 力 ) 需要 、 然性 等才 自发地 体 、 偶
形 成 的分工 , 随着 生 产 的不 断 发 展 ,在 自发 的社 “ 会 内部 分工 成 了生产 的基 本 形 式 的地 方 , 种 分 这
力。
资本 主义 社会 的经 济结 构就 从 封建社 会 的经 济结构 中产生 , 建 社 会 的解 体 使 得个 人 得 到解 封 放 。为 了促 进 工 厂 手 工业 的更 快 发 展 , 的封 建 新
直接 的统治 和服从 关系 附属在 一定 的人群 上 才能
联系在 一起 的 , 人类 历 史 的 发展 是 一 致 的 。他 与 认 为 : 人们 的社会 历史始 终 只是 他们 的个体 发 展 “ 的历史 , 而不 管 他 们是 否 意识 到这 一 点 。他 们 的 物 质关 系形成他 们 的一切关 系 的基础 。这种 物质
VOI O No. .1 1 M a .2010 r
马克思解放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
刘 自美
( 开 大 学哲 学 系 , 津 南 天 摘 307) 00 1
要 : 代 性 在 欧 洲 的发 展 造 成 的一 个 结 果 就 是 个 人 主 体 的 丧 失 , 与 物 的 关 系的 翻 转 。资 本 主 义在 解 放 了 现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现代性的内涵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批判

以” 具 理 性 ” 核心 的现 代 性 所 带 来 的 负 面 影 响 正 在 全 世 界 工 为 蔓 延 , 仅 发 达 国 家 , 展 中 国 家也 日益 面 临现 代 性 问 题 。于 此 同 不 发
性 扩 张 和 价 值 理 性 衰微 。 通 过 分 析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叉学 者 对 现 代 性 发 展 批 判 的 观 点 , 确 指 出 和批 判 了 工 具 理 性 大 行 其 道 所 引起 的 , 和 人 类 明 人 劳动 的 物 化 及 技 术 拜 物 教 的 盛 行 造 成 了人 的 开 创 性 和 批 判 性 思 维 的 衰
一
伯 所 谈 的现 代 性 就 是工 具 合 理 性 , 具 理 性 强 调可 计 算 性 , 所 关 工 它 注 的是 ” 在 是 什 么 ” 事 实 判 断 而 不 关 注 ” 在 应 该 是 什 么 ” 价 存 的 存 的
值判断 , 人们 精 神 日益 成 为物 欲 所 统 治 的世 界 。资 本 原则 要 求 利
退 。
【 键 词】 代 性 ; 具 理 性 ; 化 关 现 工 物
富 , 须禁 欲主 义 精 神 支撑 时 , 无 而把 原 作 为 营 利 的 手段 作 为 目的 本
现代 性 是 西 方 启 蒙运 动 和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文 化 模 式 , 身 , 此 时 发 生 了一 个 重 大 的 变 化 就 是 再 谈 到 理 性 化 不 是 工 具 合 而 理 性 与 价 值 合 理性 统 一 , 而仅 仅 是 工 具 理性 无 限的 张 扬 , 值 理 性 价
模 式 , 约 l 世纪 出现 在 欧 洲 , 在 后 来 的 岁 月 里 , 度 不 同地 在 大 7 并 程 世 界 范 围 内产 生 着 影 响 。【 而 福柯 把 现 代性 定 义 为 一 种 态 度 。 因 ”】 l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李承儒(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为许多哲学家所批判和反思,但仅从否定启蒙理性的角度批判现代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后现代主义者不再存在论基础上去消解理性中心主义的做法也是流于表面。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性”一词,但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思、重构和超越,从异化劳动入手,提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由人共同体,才能使人回归本质,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1-0144-04作者简介:李承儒,(1990—),男,汉族,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统战理论等研究。
现代性理想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基础,人的主体自由为标志的思维意识的转向,也是确立理性权威,重新建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拐点。
正是启蒙理性为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体系,创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人类所能企及的范围内,人的因素已经超越了自然因素,可以说,人成了世界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1](P561)当资本逻辑伴随着启蒙理性主导人们的思想之后,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便不断被推向前进,但全球问题却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这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性重新进行反思,以求解决现代性问题。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现代性已不再作为支配和衡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标准,反而成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但仅仅通过全面否定启蒙理性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宣告告别现代性而步入后现代更是不现实的。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赵文(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4-0156-02文艺传媒摘要20世纪初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西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便由此产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个核心理论。
本文以批判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探究了批判理论中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政治和文化的批判理论,并进一步阐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现代性政治批判理论O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 to Moderni原ty//Zhao WenAbstract In early20th century,the Russian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 won a victory,while the socialist movements in other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failed.In this context,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began to re-examine and think Marxism,thus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Western Marxism.Western Marx-ism is both a complement and extension of Marxism,but also in-cludes critiques of Marxism,which have several decades of histo-ry from its advent to now.Western Marxism has two core theories, that is,philosoph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theory.With critical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research,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critical theory to modernity,an-alyzes the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 on modern politics and culture,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Key words Western Marxism;modern culture critical theory; modern politics critical theory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德国学者科尔施提出的,其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卢卡奇等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第二阶段是以法兰克福等学派为代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第三个阶段是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代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的背离。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简要地审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其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应用的。
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包括贫富差距,特权阶级的特权,以及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公正。
他认为,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政治结构。
他认为,这种经济结构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导致不公正的根本原因,必须改变才能实现社会正义。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现代性批判理论,倡导重新评估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正。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关键是要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改变,而不是只停留在当前的分类上。
他指出,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就必须从根本上检视当前的社会结构,并设计出一种更具有公正性的新结构。
因此,他建议将社会结构重新分类,以便准确定位我们正在处理的社会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社会环境,进而改变社会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用于认识和解决一系列具体的社会问题。
例如,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出导致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实施紧缩的税收政策等。
此外,我们也可以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来理解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群体如何被不公正地待遇,并确定有助于缩小不平等差距的措施。
总之,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
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
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
(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
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
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
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
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
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
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
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儿童回归自然状态,此外,他反对医学,认为医院是人在死亡之前不断练习死亡的场所。
写完了《爱弥儿》,卢梭分别寄给了伏尔泰和康德,伏尔泰回信说:卢梭对自然状态的伟大描写让他都想回到森林里用四条腿走路了(讽刺),而康德则五天没有出门散步,并在书房里挂了卢梭的画像,卢梭的自由概念奠定了德国哲学的基础。
至于普鲁东、西斯蒙第都有过对现代性的批判。
在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一次长谈的文字记录中,他们二人对于现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汤因比表示希望出生在中国新疆或者尼泊尔,因为只有那里没有被现代性腐蚀地人人都想自杀。
他们两人更认为GDP最恰当的含义是“人类受损害的尺度”,池田大作认为应该让世界的科学、技术、工业停滞50年,让人们进行一场精神的回归。
但是以上均不是原则高度的批判,原则高度的批判应该既非浪漫主义的(回到黄金时代,开历史的倒车),又非只诉诸精神和道德而不真正诉诸社会改造。
因此,慈善事业尽管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但缺乏原则高度,因为它是以贫困必须首先被生产出来为前提的,它并不能带来社会的改造。
3、批判:真正的批判应该是八个字“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就是在探究人类的知识是否有前提,又是否有界限。
康德后来说他就是要为人类的知识划定界限,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
举个例子,在伦理上有一种公平叫行使公平,它是指一种无条件、无前提、无界限的公平。
比如如何形式公平地分蛋糕?人们给出的答案是选定一个人企鹅蛋糕,然后让他最后一个进行选择,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形式公平因为只有尽可能公平地分蛋糕才能保证分蛋糕的人拿到他所可能得到的最大份。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形式公平是需要前提的,即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前者不言自明,而后者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性,这种人格性是建立在一切宗法的、血缘的、裙带的关系彻底解体的废墟上
的(所以当代中国社会还并不是一个原子个人的社会)。
而这种形式公平也是有界限的。
在家庭这样一种伦理实体中,家庭成员并非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起这样一种形式公平,如孔融让梨。
又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他是对政治经济学以及构成其基础的社会现实予以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讲述人类的经济活动时总喜欢拿猎人和渔夫做例子,前者打野兔子,后者打渔,经济学家发现,当他们试图进行交换时总是以一定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换,他们进一步发现这一比例是根据等量的抽象劳动为依据的,所以人类的交换是等价交换。
马克思对此予以了批判,他澄清前提: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猎人和渔夫是现代资本家,并不是真正自然状态下的人,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并不会进行等价交换,当物质丰裕时,人们往往浪漫主义式地大方馈赠,而当物质有限时则是丛林法则,进行战争,等价交换只有当商品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会出现。
接着马克思划定界限:现代的经济生活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还有其他的经济生活方式。
总之,一切历史事物都尤其前提,也都有一定的历史限度。
二、双重批判
马克思对于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进行了双重批判。
两者结合具有三个阶段:机器、泰勒制和计算机,这体现着科学的生产性应用。
在这其中,二者的结合是通过分析合理化的过程实现的。
马克思时代只有机器,机器由工具机、动力机和传送装置组成。
那么工具机如何产生的呢?这需要对人手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合理化,即先分析人手的工作步骤,再将这些步骤合理地进行组合。
现代形而上学带来四个后果:
1、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的生产活动受其生理限制,只有两只手,并且需要休息,但是机器没有这些限制,它们只需要有足够的动力。
2、使得稀有物品平民化,贵族的时代结束。
3、原有生产方式必须被改变:工场手工业时期师傅对于徒弟的控制是通过“手的神秘性”实现的,但是一旦对其进行分析合理化,手的神秘性便会消失,工厂的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业,现代时代是袪魅的时代,去除某种神秘性。
(当然仍有无法被分析合理化的东西存在,如毕加索、帕格尼尼的手、高难度的外科手术等等)总之,凡是可以分析合理化的事物便都进入现代化。
4、异化:由主题创造的东西反过来统治、束缚、压抑主体。
如《摩登时代》,工人的工作极端枯燥乏味;工人必须服从机器的节奏,人变成了机器的附件;某种人的东西变成谬误的根源(例子:卓别林饰演的工人被蚊子叮了,因为挠痒,流水线的某一流程迅速在他的位子上积压,所以结论是:因为他是一个人,所以才会导致这个问题。
)
至于泰勒制,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是信息科学的逻辑性应用。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必须理解事物的历史性,任何事物都有其限定。
黑格尔将历史的批判带到了哲学中,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运用历史的批判得出现代文明进入终阶阶段的结论。
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现在的美国都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罗马帝国文明辉煌灿烂,但是最终满族日耳曼人却能取代罗马帝国。
黑格尔说:“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凡是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2、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达到批判而不拘束于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
黑格尔对主观思想进行批判时指出外部反思——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从不深入实体性内容,但是知道一般原则,并且运用原则到一切实体性内容中去。
历史上王明教条主义就体现了这一点,而如今,当代社会很多人是对西方外部反思,他们知道自由民主这些普遍的原则,但是他们往往不加分析,不看前提和限定地强加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
恩格斯认为自由思想
就是不接受任何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批判。
当代中国迫切面临的是如何超出外部反思,深入到事实本身,而不是用基于前苏联和美国的问题得出的前苏联和美国的经验用来解决中国的相对于前苏联和美国大为不同的问题。
海德格尔:“因为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
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