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思想类书籍。

这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为基础,通过对原文进行翻译和注释,对读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智慧的总结。

首先,我认为《论语译注》的价值在于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翻译和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融入现代社会的功能,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既具有古代智慧又有现代思考的读物。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论语》是一个作者通过他的弟子的话语和行为来传达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书籍。

通过阅读并解读这些语句,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追求真理和修炼自己,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这种思考和启示的力量,使得《论语译注》能够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感召。

此外,这本书也给我展现了作者翻译和注释的高超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很高难度的文献,其中的句子和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作者通过对原文的细致研究和深入思考,对每个句子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

这些翻译和注释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细,涵盖了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且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这种翻译和注释的能力和水平,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一本很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读物。

《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们有时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感六篇

《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感六篇

《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感六篇《论语》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这是一部让人终身受益的经典著作。

《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有感读书笔记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有感读书笔记六篇,欢迎查阅!《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有感读书笔记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

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能够一日不吃,觉能够一日不睡,恕不能够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以往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有感读书笔记2读书,倘若读得浑然忘我,茶饭不思,便是“痴”了,读《论语》便该有这种境界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49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49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4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读《论语译注》已有三周,这本书大概是同学们在所有已读书籍中读的最慢的一次。

从不懂到看翻译,从看翻译到得不到智慧,读的慢,读不懂是自然的。

为此,推荐赵文瑄主演的《孔子》电视剧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看一看,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语录。

从上课的回答中,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周记中,慢慢发现他们读出了少许的味道,这实在是让我兴奋不已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赏《论语》时,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

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时,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学得不扎实,使一次次的考试失利。

现在,我读《论语》时深有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它倡导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多复习,多重复更有用。

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的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生活。

否则,必然失败。

我豁然开朗。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2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

”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必是坏事。

正是这个道理。

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

”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得更少。

我也同意这句话。

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

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

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问题答案。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中的“施”字的本义。

《论语译注》后面的《论语词典》显示,“施”一共出现6次。

“施”的本义,是“旌旗摇曳貌”,然后引申为“散布”、“铺陈”、“给予”等。

鄙人觉得,“施”,最初应该只是读作“迤”,因为“施”,应该是个形声字,跟“旗”有关的“旌”、“旃”,都是形声字,“施”也不能例外。

而且读作yí、yì的“施”,本身就有“逶迤”、“延伸”的意思(《汉大》)。

2•21章的“施于有政”,其中的“施”,应释作“延伸”,而不是“延及”(“及”由“于”来承担)。

5•26章的“无施劳”,其中的“施”,应释作“铺陈”,也就是“显摆”的意思。

“表白”,不好。

6•30章的“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中的“施”,释作“施舍”,当然可以。

但释作“延伸”,可能更贴切,因为后面的是“民”,不是“人”。

12•2、15•24两章的“勿施于人”,其中的“施”,释作“施加”,当然也可以。

但释作“延伸”,可能更贴切,因为孔子在6•3章夸颜回“不迁怒”。

18•10章的“君子不施其亲”,其中的“施”,可能是通“遗”,“遗弃”的意思。

而不是通“弛”。

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可真是让我有了不少特别的感受。

《论语》这部经典,那可是蕴藏着无尽的智慧。

以前总是觉得它高深莫测,读起来可能会枯燥乏味。

但真正翻开这本书,沉浸其中,才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亲切。

就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前觉得这句话简单得很,不就是学了要时常复习嘛。

但仔细琢磨,这里面的“习”字,可不仅仅是复习的意思。

杨伯峻先生解释说,“习”还包含着练习、实践的意味。

这一下子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记住了就行,还得不断地去运用、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就像我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光是记住怎么保持平衡、怎么蹬踏板这些理论知识,可一上车还是摇摇晃晃。

后来经过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实践,终于能够稳稳当当地骑上路了,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实写照嘛!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日常来。

有时候答应帮同学个小忙,结果因为自己的拖延或者不认真,没把事情办好,这可不就是“为人谋而不忠”嘛。

和朋友约好了出去玩,结果因为自己临时变卦或者迟到,让朋友等得着急,这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呀。

老师教的知识,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巩固,作业做得一塌糊涂,这也是“传不习乎”。

这么一对照,才发现自己的不足还真不少。

再说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一道特别难的题目,怎么想都想不出来。

正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之前做过类似的题目,于是就把之前的解题思路拿出来重新温习了一下。

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然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温故而知新”。

原来以前学过的知识,只要认真回顾,总能有新的收获。

这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的东西,也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说不定就能有意外的惊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

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

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六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六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六篇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一起来看看论语译注读后有感读书笔记500字左右学习素材六篇,欢迎查阅!论语译注读后有感读书笔记500字1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

那么在孔子眼里何为君子呢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

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86.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

明白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课。

论语译注读后有感读书笔记500字2《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

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

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论语译注》读书笔记(通用1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译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篇1我在《论语译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译注》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我在《论语译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译注》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
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