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身体理论研究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西方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对在现代性理论如何产生的探讨、对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的承继或递变关系的研究等。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思想家们从卢梭(1712-1778)、马克思(1818-1883),到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1864-1920),等都把破解现代性之谜作为自己终生的学术追求。
本文沿着各位思想家的研究路向,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理论形成发展一、西方现代性理论形成自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为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马克思等。
这一阶段是现代性理论的逐步形成时期。
欧洲的启蒙运动点燃了人的理性之光,成为现代自由精神的源头。
法国大革命则把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和口号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
人们感受和经历了传统社会和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学者们开始思考这种社会转型给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意义和问题。
人们把追求个人权利、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做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并加以思考和论证。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深刻地认识到所处时代现实生存状态中人的自由的缺失。
在《社会契约论》中,他把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概括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却无不处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他人主人的人,只不过比他人更是奴隶。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他也大声疾呼:“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
”他主张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契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自由平等。
卢梭的平等契约思想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
100年后诞生生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同样把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之路做为自己毕生的求索目标。
虽然在他卷帙浩繁的著述中,马克思并没有把现代性作为一种概念或范式运用于他的社会形态和发展理论,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洞见、对于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探寻,正是在为人类找到一条实现现代性的有效途径。
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深层含义探讨论文

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深层含义探讨论文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两道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深层含义探相关讨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深层含义探讨全文如下:引言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的。
一般来说,这种传递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
成功的交际不仅要理解语言行为,而且要理解非语言行为。
肢体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姿、面部表情和体触等,它同语言行为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同样,在政治场合中,如果你想要辨别政治人物所说话的真伪,很大程度上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便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语言解读出那些隐藏在他们无声肢体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解读,揭开隐藏在肢体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大国间的交际关系。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关于肢体语言,国外早在1644年就有一个叫约翰·布尔沃的做过一些研究。
他出版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被视为肢体语言研究的开创性着作。
1790年,朱利叶斯·法斯特《体态语言》的问世,使得人们注意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从此打开了人们研究肢体语言的大门。
查尔斯·达尔文于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是20世纪以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虽然这是一部以讲述理论为主的作品,适于学者阅读,并不适合大众阅读,但是,这本书却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关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现代研究,达尔文的许多观点和观察结果最终也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的证实。
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研究者们已经收集并记录下了将近一百万条非语言信息及线索。
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现代化理论批判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一种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以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等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传统—现代”,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对比中揭示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规律,认为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而非西方则由于传统的阻碍和内在因素的缺乏,未能走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因此,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是向西方看齐,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民主化,走西方的路,其本质是西化模式。
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是一种外因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出发来探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心—边陲”,认为西方国家是世界体系的中心,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边陲地位。
这种边陲国家的不发达正是由于中心国家的殖民、侵略、控制等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
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只能要求边陲与中心的脱钩,摆脱受控制的命运,也就是要“去西方化”,寻求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独特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基础是欧美的现代化,教训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它主要依靠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拉美现代化教训,提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
其解释框架是“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析范式。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箱根召开了现代化国际会议,探讨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了此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流。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发展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既有传统的生产部门又有现代的生产部门。
传统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服务业这样一些部门,市场化程度很低,组织程度也比较低,生产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些组织化较高、富有效率的新型生产部门。
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研究

二、约翰·洛克体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
1、体育的目的
约翰·洛克认为,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强壮的体魄,为个人的全面发展 奠定基础。他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 提。因此,他主张通过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来增强体质。
2、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约翰·洛克看来,体育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具体而言,主 要包括游泳、跳跃、舞蹈、网球、骑马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培养勇敢、敏捷、协调等多种能力。同时,约翰·洛克还强调了户外活动的 重要性,认为孩子们应该多参加户外游戏和集体活动。
参考内容二
约翰·洛克,一位英国的哲学家和卓越的教育家,其一生中所著的《教育漫 话》被视为教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于1693年,倾注了洛克大量的心血 和思考,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巩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在这本书中,他 提出了以体育、德育和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从而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 教育明确地分为这三个重要部分。
3、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梭认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他 主张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意 志力的公民。同时,卢梭也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把它放在与文化 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卢梭体育思想的影响
卢梭的体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 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卢梭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使人们开始体育教育, 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壮大。其次,卢梭的体育思想提高了人 们对体育健康的认识水平。他强调了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使人们认 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最后,对于智育,洛克认为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了广泛的知识、 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主张在教学中注 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从解剖学人体运动研究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

本文在此对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与解剖学中人体运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人体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为人体雕塑艺术更好地展现人体运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人体的运动是很多雕塑作品表现的重要主题,优秀的雕塑家能够将复杂而深刻的含义■钟晶从解剖学人体运动研究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由,获得了新生。
三尧摄影和音乐敲响人物命运的鼓点除了最佳影片奖,《鸟人》还摘得了这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桂冠。
电影用绝妙的摄影和音乐,表现了里根“向死而生”的命运。
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展现出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
全片将十几个左右的长镜头进行无缝接合,几乎做到了“一镜到底”。
也几乎是主人公里根走到哪儿,镜头就跟拍到哪儿。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看似真实的世界里,导演让观众时时刻刻感受到里根的存在,但是要表现的内容,却是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之所。
这也无疑巨大的讽刺和荒诞。
摄影机跟拍人物穿过长长的走廊,灵活运动转换视角;从建筑物摇到天空,夜景接日景再摇回;人物推开一道门便是另一个时空,还有剧场门口的停机再拍等等,各种巧妙的转场手段偷换了时空的概念。
将多个时间、空间,将现实、超现实甚至魔幻现实的东西都放置在“一个镜头”下表现,情节得以更加的紧凑和连贯,一步步逼近里根最终的命运。
同时敲响他命运鼓点的,还有片中那个时不时出现的鼓乐。
敲鼓的人在片中出现两次。
一次是在麦克搞砸了他的第一次预演,二人在街上边走边争论时出现。
他们路过一个敲架子鼓的卖艺者,里根还丢了几枚硬币给他。
第二次,是在里根首演前,他拿了上膛的枪,从后台走向舞台,经过一个房间门口,看到一个敲鼓人在敲鼓。
敲鼓人的出现,除了让无声源音乐变成有声源音乐,表现更自然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
在影片中,敲鼓人的视角是一个全知视角,他所扮演的,始终是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角色,他看着里根在一次次的排演中状况百出,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所,一次次挣扎。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身体美学的概念身体美学是关于身体美的研究和探讨,它涉及到人类对于身体美的认知、审美标准、身体形态、姿势、动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身体美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身体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1 身体美学的起源身体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身体之美,并将其与道德伦理联系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心灵之美”与“肉体之美”相辅相成的观点,认为只有肉体上的完美才能反映出心灵上的完善。
1.2 身体美学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认知也逐渐深入。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开始将裸体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并将其视为一种高尚而优雅的审美形式。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和运动文化的兴起,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关注进一步加深。
二、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2.1 身体美学与哲学身体美学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伦理、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多个方面。
在伦理方面,身体美学研究人类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与表达;在形而上学方面,身体美学探讨身体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认识论方面,身体美学研究人类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过程。
2.2 身体美学与文化身体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认知和审美标准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肌肉发达、线条流畅、皮肤光滑等特征被视为健康和性感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更强调内外兼修、气质端庄等方面。
三、身体美学的研究内容3.1 身体形态与姿势身体形态与姿势是影响人类对于身体之美认知的重要因素。
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身材比例等方面;姿势则包括站立、坐卧、行走等方面。
在研究身体美学时,人们通常会对于不同类型的身体形态和姿势进行分类和比较,以寻找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标准。
3.2 身体动作与表情身体动作与表情也是影响人类对于身体之美认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动作和表情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例如肌肉线条的流畅与紧张可以展现出力量和优美;微笑和眼神交流则可以传达出亲近和友好等情感。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接下来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养 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影响和意义。通过这些章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 两种体育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第七章是结论,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这一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总结性的视角,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书的主题 和价值。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 启示和思考。它让我认识到东西方体育健身文化的异同,也让我意识到在选择 健身方式时应该更加理性、科学。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也会 对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录分析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中西方 体育文化,特别是其在养生和健身方面的异同的书籍。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 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主题和结构,以及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章 节来展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在理念方面,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通过各种身体运动和调息练习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而西 方现代体育健身则更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术的提高,强调通过体育锻炼来 增强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尽管两者在理念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标都是促 进人的身心健康。
除了理念,这本书还从多个方面比较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的差异。例如,在锻炼方式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注重柔和、自然,以太极、 气功、武术等为主要锻炼方式,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则更加强调力量和速度, 以跑步、举重、健身器材等为主要锻炼方式。在组织形式上,中国传统体育养 生多以个体或小团体为单位,注重自我修炼和内心体验,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则更倾向于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和竞技比赛。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一书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传统体育养生与 现代体育健身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通过比较,本书发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 健身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存在的。因此,本书建议将两者 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演变[论文]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演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01813931126edb6f1a1010.png)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的演变摘要:旧身体理论时期,由柏拉图开始将身体与意识割裂开来,将身体置于灵与肉之间的二元对立中审视作为自然的肉欲的身体;现代理论家在自然科学的帮助下认识到了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同时将具有生物本能需要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统一于人的身体,身体理论进入“人”的新时期;后现代理论家则将身体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域中阐释身体与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由关注本体到身体与其他存在的关系之中考察身体的意义,具有开拓意义。
关键词:身体肉体灵魂审美柏拉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扬心抑身的身体理论,而后世对身体问题的论述也基本上围绕着对柏拉图的这一理论或继承、或批判、或突破地方式展开。
一、旧“身体”理论期柏拉图的身体理论是在其核心理论理念说的基础上,通过作为肉体的身体与灵魂(理念)的分裂对立建立起来的。
在《斐德罗篇》中,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失去羽翼后落入凡尘依附于人的肉体。
而人的肉体缺乏节制、理性、敬畏、真理,耽于享乐、崇尚快感,阻碍了灵魂羽翼的丰满,使之不能再次窥见理念。
而只有在迷狂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灵魂羽翼的生长。
柏拉图是将人的肉体与灵魂相割裂、相区分给身体进行定位的。
柏拉图的身体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扬心抑身;二、将身体(肉体)与灵魂(意识、精神)二元对立;三、人具有生物性需要。
因此柏拉图的身体理论是割裂了灵魂的肉体,而不包括作为理性意志的灵魂,它的身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肉体理论。
中世纪神学统治期间,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肉体理论,将身体作为罪恶之源高扬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指出,人作为被上帝创造出来的肉体,是原罪的容器,邪恶的根源,唯有灵魂含有神性,唯有将自己从肉体及其欲望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灵魂自身以及内在生活,方能受到上帝的眷顾,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
由此,奥古斯丁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柏拉图贬低身体的观念,而且将这种观念与神学相结合,将扬心抑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及其新进展
1、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
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以及由此导致的身 体社会学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发生,其中的一个重 要原因是当代女性主义思潮对社会学家的影响。 ②清教主义正统思想的式微以及大众消费主义的 盛行,身体是作为享乐主义实践和欲望的一个领 域而出现的。
③妇女运动的政治冲击、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社会 的批判以及妇女在公共领域角色的转变,也是造 成身体处于突出位臵的原因。 ④技术的迅速扩展带来的后果是人类身体已成为 许多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的焦点。
④身体体现的涵义
一是身体体现是肉体化(corporealization)过程 的持续实践的效果或后果,需要习得和把握一系 列的身体技术。 二是身体体现是一种成就,一个社会行动者可以 由此接受一系列的性情倾向、实践和策略,并就 此自得地享有一种独特的惯习。
三是身体体现就是感官身体或主观身体的活生生 的经验。活生生的感官身体是日常社会关系背景 中一种实际的成就,体现身体社会实践对世界的 积极形塑。 四是身体体现是一种社会规划,它发生在一个已 经是社会性的生活世界之中。 五是身体体现和自我体现(enselfment)是两个相 互依赖,线
1、作为文化象征的身体研究 在玛丽·道格拉斯看来,身体原则可被理解成一个文化 象征系统,身体是整体社会的隐喻,身体中的疾病也仅 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应。 她区分身体的物理性质和社会属性,并且强调身体的社 会塑造特征。在这种视阈中,身体被看成是一个象征系 统或者是一种话语。
①身体具有能动性的含义,人们用身体、在 身体上、通过身体进行实践 ②必须直接面对自然和文化二分法,二者之 间的关系是社会的、历史的和矛盾的 ③完备的身体社会学必须是社会的,而不能 是个体的
④对个体和群体而言,身体既是一个环境(自然 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 ⑤ 不应将身体仅仅看做是单数的,而应看成是复 数的,也就是说看成是人口的身体 ⑥身体是自我表演的载体,也是进行贬损的社会 排斥仪式的对象
2、对当代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反思
①身体从被检视的对象变为思想和行为的主 体,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向。身 体社会学理论已得到社会学乃至整个人文科 学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认识当代政治和 文化的一项重大话题。
②当代身体社会学研究的局限 仅仅关注身体的表现性和文化性特征 身体体现的观念是不清楚 过分注重身体的文化符号忽略活生生的 身体的关注
5、作为躯干肉体的身体研究 我们的身体的感觉和体验是社会文化和生物特性不断相互 作用的结果,不能因为强调身体的文化象征、社会建构和 社会实践的作用而忽视身体的基本生理特性。 布赖恩〃特纳强调我们的身体必须被理解为是由社会建构 的,但作为躯干肉体的生物性在他的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他认为,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坚持是人的身体,这样才能 战胜仍盛行的身心分离观点。
③身体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构一个身体体现的社会学需要对身体理论作整 体改观,一是理解有关身体体现的概念;二是把 握身体形象在社会空间中如何发挥功能;三是真 从社会学角度评价各种社会身体在长时间中的交 互作用;四是以一种彻底的历史感来认识身体及 其文化形态;五是从政治的角度理解身体与治理 的关系。
2、作为社会建构的身体研究
①对于建构主义来说,重要的是要认识人的身体横跨自然本质和社 会文化两个领域。物质身体发挥功能由自然过程所支配,而它在这 个世界上的行为活动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所形成。
②女性主义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和批判男女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坚
决反对生理就是宿命的观点,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 二者关于身体的决定性、欲望的政治化、性别的表演性等观点深刻 影响当代身体社会学的发展。
②以霍布斯关于社会秩序的论述为基础,试图建 立一种新霍布斯身体理论。他 认为,维持社会秩序有赖于完 成四项任务:在时间上完成身 体的再生产,并对身体进行约 束;在空间上对身体进行管理与表现。
③特纳将身体社会学界定为“人类对身体进行管理 的历史和社会的后果”,试图建立一种身体体现的 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embodiment),探 索肉体性、感性和客观性的身体的系统矛盾和歧 义。
②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身体逐渐走出神学的禁 锢,但它并没有获得哲学注视。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 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 心灵则意指理性、稳定性、确切性、真理。
③ 斯宾诺莎认为心与身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并 且在同一个环境下运行。在他看来,心灵是神关 于实际存在的身体的观念,心灵 所有的认知界限和能力都要通过 心灵,是身体的观念。 斯宾 诺莎强调身体,为一种身体 社会学提供更为适当的基础。
2、当代西方身体社会学的新进展
①身体的文化表现的政治学 揭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隐喻的身体 所体现的符号意涵 以人的身体为核心的表现性话题的政治学一般以 男人和女人之间在解剖学上的差异为关键
②性本性、社会性别和身体 在当代有关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倾向于把“身 体”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化的社会建构来对待。 ③健康和病患中的身体 对于有关医学范畴的社会建构的整个争论,身体 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争论里,传统医学受到 挑战。
西方现代身体理论 2016、3、1
目 录
• • • • • •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身体踪迹及其理论传统 二、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身体反应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及其新进展 四、当代社会学理论中身体研究的理论主线 五、身体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六、社会学理论身体转向的特征与反思
六、社会学理论身体转向的特征与反思
1、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身体转向的特征 当前身体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主要是自然主义与 社会建构主义,前者着眼于身体的生物基础,社 会来自躯体,并受到躯体的制约;身体社会学研 究主要偏重于后者,把身体的意义甚至身体的存 在当作是社会现象,身体是社会力量与社会关系 的结果。
身体研究缺席的三个原因: ①在本体论上源于西方身心不平等二元论的影响 ②在认识论上源于社会学的非生物主义假设 ③在方法论上源于社会学反原子主义的整体论
2、社会学理论中的“身体”片段 ①戈夫曼的“自我在场”理论认为,社会自我至少是部分 通过社会身体被体现出来的。尴尬、不适或惬意通常是 通过大量的身体姿态表达的,可以被读作一种语言。 ②在莫斯看来,身体是一种生理潜能,通过人们所共有的 个体受到训诫、约束和社会化的各式各样的身体实践,该 生理潜能才能被社会地、集体地实现。
②身体社会学的人类学传统 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人体表现为场所或空间, 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实践刻写在它 上面。 布尔迪厄理论中的身体可以看作 是阶级禀赋的载体,这些禀赋本 身就是不同阶级的生活世界或习 性内部的兴趣通道。
③身体社会学的谱系学传统 尼采是第一个将身体提到哲学位 臵的哲学家,试图从身体的角度 重新审视一切,将历史、艺术和 理性都作为身体的动态产物。所 有身体都为一种再生产的基本冲 动所驱使,再生产取决于身体与 其他外部身体之间的斗争, 取决于身体内部斗争着的实体之间的力量关系。
五、身体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福柯:权力与身体 ①传统的身体研究更多停留于社会建构和文化再造,福 柯则进一步将身体研究推向政治层面,建立身体政治学。 ②由于权力的介入,人们对身体的处臵方式已经从早期的 镇压身体转变成现在的投资身体、消费身体和赋予身体以 能量和效益。 ③福柯将欲望、性、同性恋等作为热切讨论的话题以及身 体力行的实践,开了社会学家探索社会机制、重构身体的 先河。
3、作为欲望规训的身体研究 莫斯发明“身体技术”对身体进行管理,具体来说,所谓 身体技术意指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中,根据传统了解使用他 们身体的各种方式。人的一生其实就是通过训练获得为社 会所承认的各种身体技术,从而表现自我并与他人交往的 过程。 福柯认为灵魂是身体的牢笼,整个身体史就是被压抑、被 宰制、被规训的历史。在福柯看来,只有身体才是真正的 本原。
2、奥尼尔:五种身体形态 约翰〃奥尼尔在他的《身体形态》一书中,界定现代社会 的五种身体形态: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 身体和医学身体。 ①世界身体是指人们通常是以自己身体的结构推衍出世 界、社会的种类属别。 ②社会身体构成内在于公共生活的深层交往结构,此身体 乃社会秩序与价值的象征。
③在政治身体这个概念中,政治的架构与身体的 架构是同构的。 ④消费身体是需求的身体,是商业美学所利用的 资源、时装工业算计的对象。
⑤医学身体,身体的医学化是身体
全面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特纳:身体秩序与身体体现
①特纳受福柯影响,将身体考虑为分割式的内部 空间和外部空间。身体的外部性涉及的是社会空 间内的身体表现以及对身体的控制和调配,由此 确定身体社会学主要关心的一个问题:身体是如 何在与人格和同一性相关的空间内被表现的。
2、身体研究的三大理论传统 ①身体社会学的现象学传统 在试图理解人的知觉过程中,梅洛 〃 庞蒂
断定,知觉总是从一个特殊地点或角度开
始的。正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外向观察才得 以开始——如果不承认这一身体理论,就不可能 谈论人对世界的感知。
保罗〃谢尔德在《人体的形象和外表》一书中讨论 身体形象的生理基础、身体形象的力比多结构和 身体形象的社会学,主要描述和分析身体的“姿态 模式”。 在他看来,身体形象必定是社会的,身体 形象的所有方面都是通过社会关系建构起来的。
福柯的身体是和权力密切相关,权力 的干预带来身体发生变化,以至于福柯 发明 “规训权力 ”来描述权力对于身 体的管理、改造、控制。 福柯的身体令人绝望,永远是静默而 被动的,在各种权力的摆布和操纵下而 听天由命,被塑造、被生产、被改换、 被操纵。
二、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身体反应
1、社会学理论中身体研究的缺席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思想家都回避作为人的行 为基本构成的“身体体现”的含义,而现实中的身 体体现却总是和受苦、高兴、死亡等密切相关。
4、作为社会实践的身体研究 人类身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系统地得到生产、维 护和呈现,因此身体被看作通过各种受社会制约的活动或 实践得以实现和成为现实的潜能。这种把身体作为一种社 会实践的观点对戈夫曼研究社会生活中的脸面工作、耻辱 和尴尬这些现象至关重要。 在布迪厄看来,身体拥有文化资本,而这种文化资本的获 得是通过指向外部身体的特定实践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