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第9周周一晚测文言文翻译训练答案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语文名校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及翻译

2020届高考语文名校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及翻译

2020届高考语文名校模拟卷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及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

父铭,御史。

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

隆庆元年,巡抚畿辅..。

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

”俱报可。

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

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

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

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

”帝终不听。

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

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

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

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

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

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

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

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

旋就进右副都御史。

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

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

”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

移疾..归。

起南京工部尚书。

就改兵部,参赞机务。

卒官。

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郝杰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B.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C.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D.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人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人:官职名。

江苏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二)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

2020届高三语文第九周周一晚测文言文翻译训练学生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九周周一晚测文言文翻译训练学生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九周周一晚测文言文翻译训练一、翻译思路指点:1.读试题,勾画采分点:①人名地名等文化常识,②重要实词,③重要虚词,④通假字,⑤偏义复词,⑥古今异义,⑦词类活用,⑧特殊句式,⑨整体把握。

2.回归原文,落实文化常识。

3.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4.五字箴言:换(说法),(调)顺序,留(名称),补(省略),删(叠用虚词)5.正确书写,规范书写。

卷面清晰、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6.检查:文言常识,书写,句意。

二、翻译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段,按照要求翻译句子。

①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之子。

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

丰奇之。

起家为给事中。

时高肇权重,天下人士望尘拜伏。

②顺曾怀刺诣肇门,门者以其年少,答云:“在坐大有贵客。

”不肯为通。

顺叱之曰:“任城王儿可是贱也?”及见,直往登床,捧手抗礼,王公先达莫不怪慑,而顺辞吐傲然,若无所睹。

肇谓众宾曰:“此儿豪气尚尔,况其父乎!”及去,肇加敬送之。

澄闻之大怒,杖之数十。

后拜太常少卿,以父忧去职,哭泣欧血,身自负土。

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世人以为孝思所致。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

时领军元叉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

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

叉谓顺曰:“卿何得聊不见我?”③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④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

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

顺谓叉曰:“北镇纷纭,方为国梗,请假都督,为国屏捍。

”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谓顺曰:“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

”顺曰:“叔父既杀生由己,自言天历应在我躬,何得复有朝廷?”叉弥忿惮之。

高三语文第九次周测答案

高三语文第九次周测答案

高三语文第九次周测答案1、C项错误,希望更多游客光顾,是一个老婆婆说的,并没有说是西川人的想法。

2、【答案】画线语句运用整散句渲染色彩和线条,显示出作者在初次面对西川时内心的变化与起伏。

既有对西川外在状貌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描摹,也有对西川厚重历史的强大内心震撼力的凸显,突出地表现了西川的沉静带给作者内心强大的影响。

3、【答案】“西川的沉静”,指西川自然环境的特点:静寂、幽静和幽深。

也指西川在现实状态中的人文特色:既有西川现实的寡淡、静默和衰老,也包括西川人内心的质朴、淡然和坚忍。

4.C【解析】根据上下文,讨论的话题是“为天下选择君主”,其间不能断开;妇人和中官中间应为顿号;“所以……者”作宾语,表示“用来……的人”,与其谓语“择”不能断开:只有陛下自己选择符合天下愿望的人。

5.A【解析】A项,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C、D三项正确。

6.C【解析】立襄王为太子是皇帝自己选择的,寇准只是建议他立刻确定下来。

7.(1)(寇准)曾经在宫殿中奏事,与皇帝谈论意见不合,皇帝愤怒地站起来,寇准就拉着他的衣服。

(补充主语,1分;不合,意见不合,1分;引,拉着,1分;大意2分。

)(2)皇帝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立即归属于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位置?”(不怿,1分;遽,立即、快速,这么快,1分;属,归属,1分;置,放置,摆放;大意1分)8. B【解析】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9. 不矛盾。

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

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2020届高三(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翻译

2020届高三(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翻译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文言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杨德祖①书[魏]曹植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

昔仲宣②独步于汉南,孔璋③鹰扬于河朔,伟长④擅名于青土,公幹⑤振藻于海隅,德琏⑥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

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

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

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

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九周周三周测试卷答案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九周周三周测试卷答案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九周周三周测试卷答案版1.B.“天厌”是因为大雁的警觉与机智。

2.A.“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并非中心论点“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的说法也不正确。

3.D.(A.不符合。

B.“最重要”错。

且强加因果。

C.强加因果。

)4.答案D(A. “实现了自主进化”错。

另外,“由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变为人机融合增强智能与群体智能等新的行为”的是大工智能的基础目标。

B. 扩大范围、将然变已然。

发展智能制造尚属努力的方向。

C. “协同工作”“便可形成”过于绝对。

)5.答案: B.“技术和政策双推动的背景”于文无据,原文没有提政策驱动。

6.答案:生活方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医疗、交通)经济方面:为经济社会升级提供新动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激发了遥感应用创新。

7.答案: B并非因王君的精心喂养。

8.①军马出生在北方广阔的大草原,自从出生后,它总喜欢在草原上奔驰。

②应征入伍后,它奔驰于硝烟弥浸的战场,立下了汉马功劳。

③离开军营后,它虽有了崭新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却一度失去了奔驰的机会,也因此而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④到达山村后,在哨声、穿军装的铁道兵、修筑铁路的炸药的轰鸣声的激发下,它逐渐恢复了精神与血性,最终又奔驰起来。

9.①“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一夜风云散,幻了时空”两句的意思是战争已离我们远去,时空流转,新的生活开始了。

②这两句话承上起下。

承接上文军马在战场上几经风云、血雨腥风,引起下文战争结束,军马从此离开军营,开始另一种生活。

③暗示了军马在失去了习惯了的战场、失去了驰骋的机会、不再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的失落。

(流露出作者对军马失去了习惯了的战场、失去了驰骋的机会、不再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的一种怜惜之情。

)10. D(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奇。

封李牧为武安君)11. D“赵悼襄王元年”不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12. B李牧不是因为生病闭门不出,“固称疾”是坚持称病,未必真有病。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共四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共四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节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掌握实词举、习、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方氏欲举.大谋举:__________②不习.边事习:__________③莫.为计莫:__________2.掌握文言翻译基本方法(2)(2023新编,1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②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③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6)题。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模拟训练附答案及译文(原创禁止转载)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模拟训练附答案及译文(原创禁止转载)

A.冯亮有一颗感恩之心。

即便后来隐居山林,但心中感念中山王对他的礼遇,仍然经常前去拜见他。

B.冯亮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

他因叛贼王敞之事受到牵连,尽管皇帝下令免除他的罪过,但他害怕自己再次受到牵连,所以决定不再回嵩山去。

C.冯亮与世无争,清贫自守。

在嵩山时,他整日与僧人一起诵经,粗食淡饭;他喜欢在山间水边建起简陋的房子,居住其间,自得其乐。

D.冯亮修行高深。

他的朋友南方法师认为他的修行达到了佛家十地的程度,并把十个栗子放在冯亮尸体的手心里来证实,结果夜间被虫鸟盗食,他的肌体却毫发未受损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⑴会中山王英平义阳,获焉。

英素闻其名,以礼待接。

(4分)⑵因遇笃疾,宣武敕以马舆送令还山,居嵩高道场寺,数日卒。

(4分)5.冯亮深受宣武帝的优待,请结合全文概括具体表现。

(3分)参考答案:1.B2.D(“有时也用来表示在世的官员被皇帝加封荣誉称号”错。

)3.B(“但他害怕自己再次受到牵连”文中无据。

)4.(1)恰好遇上中山王元英平定义阳城,把冯亮也拿获了。

中山王英平素就听说冯亮的名声,便对他以礼相待。

(2)冯亮在京师时得了重病,世宗敕令用马车送他回山,住在崧高道场寺。

过了几天他就去世了。

5.①宣武帝让冯亮戴帻巾入朝,冯亮坚持戴幅巾,宣武帝没有逼迫他。

②冯亮受到王敞事发牵连被捉拿,宣武帝下诏免除了他的罪过,并赐给他衣食和随从。

③因冯亮喜欢隐居生活,宣武帝就派人在嵩山为他建造了精美的闲居佛寺。

④冯亮病重后,宣武帝派人用车子载他回山,并在他死后赠送给他家人财物来办理丧事。

(答出三条即可得3分)译文:冯亮,字灵通,南阳人,是萧衍属下平北将军蔡道恭的外甥。

冯亮少年时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究佛家教义。

他跟随蔡道恭到义阳,恰好遇上中山王元英平定义阳城,把冯亮也拿获了。

中山王英平素就听说冯亮的名声,便对他以礼相待。

冯亮性情清雅高洁,到了洛阳以后,就在崧高山隐居起来,他很感激中山王对自己厚待之德,所以有时也帮他做点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第九周周一晚测文言文翻译训练答案
(1)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之子。

(2分)
翻译:(1)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的儿子。

(判断句)
(2)顺曾怀刺诣肇门,门者以其年少,答云:“在坐大有贵客。

”(5分)
翻译:(2)元顺曾经带着名帖到高擘门前,守门人因为元顺年纪小,就对他说:“在座的有许多贵客。

”(刺,诣,以,坐,句子通顺1分)
(3)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至于朝论得失。

(5分)
翻译:(3)元顺很严肃正经地说:“天子年轻,将朝政大事委托于宗室辅政,叔父应当一心为公,荐举贤士以报效国家。

怎么可以私卖思惠,要求人家私下向您道谢,这难道是朝廷对您的期望吗!”(春秋,委,宜,如何,句意1分)
(4)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

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

(5分)翻译:(4)至于在朝廷议论各种事情的得失时.元顺总是直言正议,却没有一点故意奉承的意思。

他因此而被(一些人)惧怕,被外放出京任恒州刺史。

(采分点:“朝”“鲠言”“阿旨”“见惮”“出”,每点1分)
(5)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怀冤?(5分)
翻译:(5)陛下怎么能因为一个妹妹的缘故,而不让元叉服罪,让天下人心中有冤屈呢? (采分点:“奈何”“伏......罪”“怀冤”,每点1分,句意2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十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B.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十/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C.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D.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即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B.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后要遵守的制度。

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为父亲守丧称丁外艰,为母亲守丧称丁内艰。

丧期一般为三年,其间需要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迁授,“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授”指授予官职。

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拔”“擢”“右迁”“除”,表示贬官的词语有“贬”“谪”“左迁”等。

D.侍坐,指位卑者在尊者长者的近旁陪坐;或者指尊者长者坐着,位卑者站立在一旁进行侍奉。

文巾元顺在西游园巾陪坐在灵太后的一旁即为侍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顺勤奋好学,聪慧颖悟。

他拜乐安人陈丰为老师,书写王羲之几千字的《小学篇》,日夜诵读,十五天后就能全部理解透彻。

B.元顺为父守孝,孝心至诚。

父亲去世后,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

二十五岁的他也阒为伤心父亲离世才有了白发。

C.元顺任性率直,不阿附权贵。

他去拜访当时手握大权的高肇,先是叱骂不肯替他通报的守门人,见到高肇后又和他行了对等的礼仪。

D.元顺敢说敢做,耿介正直。

他严肃正经地指责叔父元叉利用公职谋求私利,并讽刺元叉不将朝廷放在眼中,因此遭到了元叉的怨恨。

10. C
11.C(“除”指授予官职。

)
12. B(“二十五岁的他也因为伤心父亲离世才有了白发”不对,原文是说“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世人以为孝思所致”,首先是“世人以为”,选项说法不- -定是事实。

另外,有白发的原因并不一定只有这一个。

)
【参考译文】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的儿子。

九岁那年,拜乐安人陈丰为老师。

最开始他书写王羲之几千字的《小学篇》.元顺日夜诵读,十五天以后,全部理解透彻。

陈丰认为他是一个奇才。

(元顺)初任官职给事中。

当时高肇手握大权,天下的士人都拜倒在他的威势之下。

元顺曾经带着名帖到高擘门前,守门人因为元顺年纪小,就对他说:“在座的有许多贵客。

”不肯替他通报。

元顺喝斥他们说:“任城王的几子难道是低贱的吗?”当进见高肇时,元顺径直走上前登上床榻,拱着手和高肇行对等的礼仪,那些王公贵人们无不感到怪异,而元顺言谈中透着一股傲气,仿佛谁都不在他的眼里。

高肇对众宾客们说:“这么小的孩子尚且如此豪气,更何况他的父亲!”当他离开时,高肇特别尊重地礼送他。

元澄知道以后大怒,打了他几十杖。

(元顺)后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

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却已有了白发,世人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所致。

(元顺)不久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这时领军元叉声威权势最盛,所有升迁任职的人,无不登门拜谢求见。

元顺不过送去一份拜表而已,从不去拜见元叉。

元叉对元顺说:“你为什么不来拜见我?”元顺很严肃正经地说:“天子年轻,将朝政大事委托于宗室辅政,叔父应当一心为公,荐举贤士以报效国家。

怎么可以私卖思惠,要求人家私下向您道谢,这难道是朝廷对您的期望吗!”至于在朝廷议论各种事情的得失时,元顺总是直言正议,却没有一点故意奉承的意思。

他因此而被(一些人)惧怕,被外放出京任恒州刺史。

元顺对元又说:“北镇十分混乱,正是国家的祸患,请让我代理都督职务,替国家捍卫边疆。

”元叉心中十分怀疑他,又想为难他,不想授给他武官职位,便对元顺说:“这是朝廷决定的事情,不是我一人能够决定的。

”元顺说“叔叔既然生杀大权在自已一身。

并且自己说天命已在自己手中了,哪里还有朝廷?”元又听后更加恼怒和惧恨他。

(元顺)又改任齐州刺史。

元顺自负有才干,却不能在中枢任职,经常心中郁闷不乐,这一切都表现在言谈举止上。

于是他放纵于饮酒自乐,不亲理政事。

元叉被免除领军职务后,朝廷召(元顺)回去担任给事黄门侍郎职务。

亲友们到郊外迎接他,祝贺他入中枢任职。

元顺说:“我不担心不入中枢,担心的是进入之后又被外放啊!"不久便兼任殿中尚书,又转任侍中。

起先,中山王元熙起兵讨伐元叉,未能成功而自己被诛杀。

等到灵太后重新听政时,才得以用王礼改葬。

元顺在西游园侍坐,趁机向灵太后上奏说:“微臣昨天去看中山王家里的葬礼,不仅皇室宗亲都因他受到冤枉而死感到悲哀,就是普通百姓见到一家死了十口人,都为之祭起黑色的招魂幡,人们无不辛酸哭泣。

”当时元叉的妻子就坐在灵太后的身边,元顺指着她说:“陛下怎么能因为一个妹妹的缘故,而不让元叉服罪,让天下人心中有冤屈呢?”灵太后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后来(元顺)被陵户鲜于康奴杀害。

他家穷得只有四堵墙壁,没有东西可收敛,只有几千卷书而已。

追赠尚书令、司徒公,谥号文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