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传承方式与挑战,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对麒麟舞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论部分将展望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潜力,呼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推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麒麟舞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传承、发展、历史渊源、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影响、传承方式、挑战、现状、未来发展、结论、潜力、保护、呼吁。
1. 引言1.1 介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起源于广东省岭南地区。
麒麟舞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演绎,他们身着华丽的麒麟服装,手持麒麟道具,通过舞蹈动作模仿麒麟的神态,展现出一种神秘、祥和的气质。
麒麟舞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有轻盈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有热烈欢快的舞蹈节奏,每种变化都展现了麒麟的不同形态和寓意。
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视为民间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通过麒麟舞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体验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1.2 阐述麒麟舞的重要性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形式。
这项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广东省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麒麟舞通过独特的舞姿和节奏,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麒麟舞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通过参与麒麟舞的表演和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历史的记忆,并且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岭南文化十大名片1. 粤菜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食在广东”这句名言,反映了粤菜是广东饮食的独特传统和优势,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
颁奖词:潮鲜客香粤精,食在广东,一个“食”字,已比“吃”更具文化底蕴。
较之中国其他菜系,粤菜最重原汁原味,清中求鲜,淡中求美,对食材注入多一份人文关怀,实而不华,以质取胜,博得更多“返寻味”。
故粤菜不仅全国开花,更红遍全球,赢得“中国形象大使” 美誉。
2. 粤剧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主要流行于粤语地区和世界华人聚居之地,影响很大,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颁奖词:南国红豆,香飘万里。
粤剧积淀数百年岭南文化,旁收博采,集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几世纪名伶辈出,其中之翘楚者,犹以家国为大舞台,唱做念打,纵横捭阖,可歌可泣。
方今传统戏曲式微之际,粤剧依然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有华人处必有粤剧,这是广东之光,也是中国之光。
3. 广东音乐流传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器乐曲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
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颁奖词: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4.广东骑楼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

2 4 2 3
5 2 2 5
1 % 1 7 1 % 05
传 统 音 乐 等成 果 数 量 多 , 出 平均 比例 , 传 统 体 育 、 艺 与 高 而 游
36 % 24 % 1 % 74
杂技 , 曲艺 , 间 文 学等 成 果 则 远 远 低 于 平 均 比 例 , 者 形 成 民 二
显 著 对 比。 从 表 3可 以看 出 ,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项 目 岭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数 量 普 遍 较 少 , 统 体 育 、 艺 与 杂 技 项 目竞 传 游
传 统 技 艺
传 统 医 药 民 俗
24 6
3 3 13 8
1 O
3 1 3
3
17 4 50 1
11 9 14 6 1 30 5
1 6 27
7 1 5 9 4
2 6
3 5 35
3 8
3 3 26
2 1 41
1 3 2 3 15 5
1 4 3% 80 %
68 % 1 4 0% 1 1 0 %
于 少数 民 族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成 果 丰 富 的地 区及 急 需 抢 救 的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 策 和措 施 都 应 有 所倾 斜 。 之 , 建 立一 政 总 应
套 切 实 可 行 的 长 效 机 制 来 保 证 岭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抢
223档 案 馆 的角 色 作 用 缺 乏 法 制 保 障 。 虽 然 岭 南地 区 __ 在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管 理 和 保 护 方 面 颁布 了许 多制 度 规 章 ,
省 和 海 南 省 则 数 量 较 少 。 南地 区 国 家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成 岭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也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对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
2. 评估2.1 华阳鼓华阳鼓,作为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鼓乐为主,音乐欢快、节奏明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华阳鼓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撰写文章中,需要从历史、演奏形式、传承人等方面对华阳鼓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现出华阳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2.2 木偶戏木偶戏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木偶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的传统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撰写文章时,需要对木偶戏的历史、表演技巧、剧情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展示其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2.3 岭南花鼓岭南花鼓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又一宝贵遗产。
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岭南花鼓在东莞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文章中,需要对岭南花鼓的特点、演出场合、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以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3. 个人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华阳鼓、木偶戏、岭南花鼓等遗产,正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东莞丰富文化的窗口和载体。
4. 总结通过对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华阳鼓、木偶戏、岭南花鼓等遗产进行深入评估和探讨,我们对东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民俗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如:“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礼记.缁衣》);“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
”(《管子.正世》);“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韩非子.解老》)。
以上所说的“民俗”,或指民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取向,相当于“民风”,或指民间节日、礼仪、祭祀等民间活动,或两者兼而有之。
这也即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既包含“形而上”的民间风气,也包括“形而下”的实实在在的民间活动。
民俗有多种分类方法,如陶立璠在《民俗学概论》中采用纲目式分类法,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
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则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结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已有专门章节介绍了岭南饮食、建筑、民居、音乐、戏剧等方面的内容,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与岭南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节令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
第一节岭南节令民俗岭南重要的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同样的节日,在广府、客家、潮汕各地的习俗又有不同,且各地还有不少特色节日,以此可看出三大民系不一样的文化渊源。
一、传统节日1.春节广府地区的春节例行有送灶神、扫尘、行花市等习俗,比较特别的是“卖懒”:除夕夜,孩子们提灯笼带鸡蛋,拿一炷香,沿街叫卖:“卖懒,卖懒,卖到三十晚,人懒我不懒”,最后到土地庙上香,回来把鸡蛋分给长辈吃,分得越多越好。
意味着把懒卖掉后,在新的一年会更加勤快。
广州有童谣云:“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
岭南天灸的“非遗”内涵与价值

额 ,名 为天灸 ,以厌疾 。 ” ⑦
额 ,名 为天 灸 ,以厌 疾也 。案 : 《 黄 帝素 问》 已有 灸 经 ;史 记 仓 公 传 灸 龋 齿 ; 史 游 《 急就 章 》 云 : 灸刺 和 药 ;赵 壹 《 答 皇 甫规 书》 云 灸 两 膝 疮 溃 ;王 导 、伏 玄
(“ 莉” 即 “ 蓟” ) 。这条 记 载 即指 ,被 蜿 蛇 咬 后 ,
可 以用 “ 蓟” ⑨ 外 敷治疗 。 秦汉 以后 ,这种 寒 ,主 寒 热 ,鬼 疰 蛊 毒 ,
层面 ;而作 为 一项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不 能仅 仅 把 岭南 天灸看 做一 种 医疗 手段 。 “ 要想 保 护传 承 、深
保 护 、传 承 、研 究 的 重 视 程 度 ,并 加 大 保 护 力
度。 ” ③ 因此 ,我 们 更 应 注 意 岭 南 天 灸 所 承 载 的 历
史 、文化价 值 ,民俗传 统 、文化 内涵和 精神价 值 。
一
、
悠 久 的历 史 渊 源
天灸 的历 史 可 以追 溯 到 战 国时 期 ,长 沙 马 王 堆汉 墓 出土 的先 秦 帛书 《 五 十二 病 方 上 》 记 载 : “ 妩 …… ,以 前 印 其 中颠 ( 中颠 :即百 会 穴 ) 。 ”
民俗
精神价值
[ 中图分类号 ]G 1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0 8 9 0( 2 0 1 3 )0 5—1 5 0— 0 7
岭南工艺

1.广州牙雕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
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
其中以象牙球最有名。
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
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繁琐,逐渐走向衰落。
简介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溯源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丰皮影戏影具制皮工艺
戏传 著统 名皮 艺影 人戏 黄演 娘出 切是 在现 拉场 二配 弦音 的 , 图 为 陆 丰 皮 影
历史源流
起源:汕尾市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 等剧种。各剧种的戏班在一块演出,都要在 皮影戏开以后,才先后开鼓。尊皮影戏为大, 这是历史形成的惯例。考诸史籍,它产生在 南戏和元杂剧之前,确实历史久远。一说它 起源于西汉。明高承《事物纪原》说:“汉武 帝因李夫人死,思之不置,齐人少翁称有术 能致之。夜设帐,帝坐他帐望之,仿佛见夫 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
古书记载: 早在北宋,影戏在汴京已经流行。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记述:“凡皮影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大抵真假参半,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 睛也。”孟元老《东京孟华录》记述到汴京瓦肆的各种表演技 艺时说:“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陀、风僧哥、 俎六姐影戏,丁义、搜吉等弄乔影戏。”北宋灭亡,文物衣冠 南渡,影戏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临安(即杭州)。临安不仅出 现了许多名艺人,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记载的“贾镇、贾雄、 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 伏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佑、 蔡咨、张七、周瑞、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 流)、黑妈妈”,还有影戏艺人的组织——绘革社。闽、浙相 邻。
那么,哪种是广州牙雕呢?
广州派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雕工,并讲究牙料的 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 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雕刻 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染色,又尤以镂雕见长, 这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 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 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 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广州牙雕染色极为娇艳富 丽,并吸收了西方的明暗法,以增强物象的立体感。但是, 染色也掩盖了象牙的质之美感,这是它的弱点。植物图案 受西方巴洛克花纹的影响,采用莨苕科植物之叶状纹、贝 壳纹以及写实的折枝花卉。
演员在表演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和《哭塔》
剧 名 《 哭 塔 》
剧 目 《 飞 天 》
白字曲,以福佬方言(属闽南语系)演唱,唱腔结构为曲 牌连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曲牌名称大多失传,知 名者只有[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 袄]等。唱腔中也有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 板曲的“易语而歌”。它行腔高亢,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 拉腔唱“啊咿嗳”。《高文举》中王金真的“历路曲”, 拉腔特别长,有“十八嗳”之说。间奏采用民间音乐的 “弦诗”;武打戏的伴奏还采用正字戏的昆牌子。乐器分 文畔、武畔。文畔用响弦、椰胡、大吹、三吹;武畔用鼓 锣钹。唱腔音乐与白字戏相同,但更加古朴丰富。建国初 期,艺人卓幼儿、蔡娘子曾应邀到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传授。
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以象牙为原材料 进行雕刻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远在秦汉 时期,广州牙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 明清时期,其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高峰。 其特点是制作着重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 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 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 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 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招收 了学动漫设计的年轻人来设计新 戏中的人物形象
现在也将皮影戏文化以夏令营的 方式教给国外友人。
视频
分类
广州牙雕以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为代表。产品主要 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 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有折扇、台 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 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 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纤细精 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 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热闹,喜繁花似锦,不 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 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增加图案的层次,使图案 更富于立体感;刀法见棱见角,华丽美观,豪华名贵。
陆丰皮影戏
简介 汕尾市陆丰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 艺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汕尾皮影 的惟一遗存,汕尾市陆丰皮影剧团是广东 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 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 因,又得汕尾市汉族民间习俗的孕育,唱 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 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牙雕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汉族民间工艺美术。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 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 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 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 一。目前牙雕制作为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 区,我们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广州也就是岭南地区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戏的传播: 闽南的泉州是当时东方的第一大港,水路与临安、温州往来频繁,南 宋的“南外宗正司”又迁来泉州,在这里居住的宗室,开初三百多人,后增 至三千多人。相传影戏就是由浙江传至闽南,宋末又由闽南移民带到现在 的海陆丰地区。到了明代,影戏在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已经颇为盛行,而且 由于每个班社只有三几个人,道具便于携带,很早便深入农村。年代不详 的手抄残本《碣石卫志.民俗卷五》记载,嘉靖时,“穷乡僻壤,地瘠民贫, 每届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 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万历十七年前后, 闽南漳浦县陈天尹,偕其父辈、祖辈三代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后 子孙繁衍,遍住于博美内湖、麻竹坑等村。该族皮影戏班,历史悠久。据 其族人陈维尧先生(熟悉地方史)说,它是祖先移民时带来的。由此看来, 到了明代末期,农村已经有了影戏班社。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影戏继续在 农村盛行。清朝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白莲教揭竿起义,斗争遍及 川、楚、陕、豫、甘等省,朝廷认为这是各地的影戏艺人所施的“撒豆成兵” 妖法,指控制他们是“悬灯匪”,疯狂残杀,使影戏遭到空前大劫。但僻处 海陆丰的影戏,不仅未受波及,班社还逐渐增至二十多个左右。民国初年, 产生了陈乃月等著名艺人。乃月是博美沙陂村人,在影戏界中有“功夫真本, 任考不倒”之誉。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塘镇环林村卓勤和南塘墟蔡强等艺 人也名盛于世。但自1937年日寇侵华,尤其是1943年大饥荒,卓勤等好些 艺人饿死,影戏遂日渐式威。到建国前,只剩下两个活动不经常的班设。
2004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 题,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对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课题 历经三年半,是中国影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的康保成是课题的总负责人。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兴起以来,以往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专业皮影剧团受到很大冲 击。目前虽还保留着一个空的建制,但已有十多年没有正常演出,基本上是名存实 亡。……演职员们说:‘我们现在拿的工资是1997年基本工资的50%。’这根本无法保 证演职员养家糊口,更谈不上排练和演出。……多数演职员另找门路谋生,有的下海,有 的到深圳、惠州等地打工。” 康保成在《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一文的结尾写道:“欣闻 广东省即将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们期待着中国古老剧种起死回生。” 陆丰皮影戏果然起死回生了。 2008年,以“中国皮影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成功入选。 2010年,陆丰皮影戏剧团成立了皮影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娱乐结 合,从事皮影及动漫领域的平面出版、皮影工艺品制作、多元文化产业投资。不久前在第 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演的陆丰皮影戏,是新戏《阿星游历记》,素材灵感来自动漫卡通 故事,影身造型和音乐设计都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
影人、影景以牛皮(也曾用猪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 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与秦晋影戏、滦州影戏的人体个部分比例高度夸张, 五官轮廓不尽分明的造型,显著不同。制作方法也与北方的雕镂有别。它是錾刀、雕 刀并用。 影窗长四尺,宽不足三尺,以杉木或毛竹作窗框,中糊白纸或罩上白布。光源初 以大碗装上桐油或煤油点灯,后改用汽灯。汽灯的采用提高影象的清晰度。表演有 “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往往一至二个人要包演全台角色,刚刚捏 着鼻子以假嗓唱花旦,马上又要粗着喉咙唱乌净;装正人君子说教之后,立即要做小 丑用口白逗笑。要手与口并用,配合默契。表演生旦净丑等七个不同觉得的不同艺术 特点,表现出剧中人的不同性格。 一般而言,家庭婚姻题材的剧目,如《高文举》、《祝英台》等,以唱取胜,做 工比较细致;《三十六变》、《九头怪》等,表演粗犷、夸张,擅于变幻;上天入地, 出没自然,腾云驾雾,全五障碍。说变蜈蚣,刹地蜈蚣蠕动,说变雄鹰,雄鹰忽地飞 翔。总而言之,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中艺术蕴藏比较丰富而又颇具特色的一支。
陆丰皮影戏从萧条零落到朝气蓬勃
皮影戏在乡间的“戏台”,走到哪里都能搭幕表演。小朋友总是好奇,幕 后藏着什么魔法
剧目
陆丰皮影戏艺术相当可观,建国前演天光戏,剧目可以一连 演七十五个夜晚,可惜不少已经失传。现在知名者,计有四大 连戏:《高文举连》、《祝英台连》、《秦雪梅连》、《吕碧 英连》;还有《三十六变》、《九偷怪》、《收鲤鱼精》、 《李彦贵卖水》、《火焰山》、《波月洞》、《石猴出世》、 《罗衫记》、《乌鸦记》、《裴仲庆》、《曾二娘割股》、 《张四姐下凡》、《卢雄迫债》、《杨果通》、《杜十娘》、 《毛瑞凤》、《吕蒙正》、《程婴救孤儿》、《洪芝奇》、 《王双福》、《秦大犹》、《金钗记》、《何立德》、《马清 秀》、《桃花过渡》、《张碧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