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合集下载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临沂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
们世代相传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语言、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节日、习俗等。

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语言类
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临沂方言。

临沂方言是山东方言的一种,较其他方言独特,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临沂方言音调悠扬、语速飞快,有着独特的韵味,是临沂人民日
常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二、手工艺类
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二是临沂刺绣。

临沂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之一,具
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临沂刺绣以其精致的刺绣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丝绸”。

三、音乐舞蹈类
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三是临沂秧歌。

秧歌是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形式之一,源于丰
收时庆祝的民俗活动。

临沂秧歌具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编排,节奏独特、动作优美,
表达了临沂人民勤劳、乐观、热情的精神风貌。

四、戏曲类
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是临沂梆子。

临沂梆子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
唱腔和戏曲表演艺术而闻名。

临沂梆子的剧目丰富多样,内容涵盖历史、民间故事、传说等,富有地方特色。

五、节日习俗类
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五是临沂春季植树节。

临沂植树节始于1979年,每年3月12日举行。

植树节期间,临沂市民和游客都会参与植树活动,表达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成为展示临沂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方式。

以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以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以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以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1. 可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流动的,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传承演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2. 传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源于传统的实践和价值观念,是一个社群或群体共同传承和实践的文化表达形式。

3. 社群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文化,它通常以群体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传统实践等为基础。

4. 连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通过口头传承、身体实践和经验交流等方式传播和保护。

5. 民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人或特定社群的文化表达,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资源,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身份认同和社会发展。

6. 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实体形态,而是体现在技能、知识、节日、表演、口述传统等非物质的表现形式中。

7.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传统医药、口述传统、节日庆典等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特点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社群的独特标志和文化身份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定义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是指前人留下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其中无形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无形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非物质文化文化必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应该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即传承性、口头性和可塑性,后两个特点是由传承性衍生出来的。

1.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火药则是秦汉时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的;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虽冠以蔡伦,但他决非首创者,他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即使与今天的手工造纸,也有一定的区别;同样,毕升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活字印刷。

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这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

2.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

关于非遗的资料

关于非遗的资料

关于非遗的资料一、什么是非遗?非遗全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个性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曲艺、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传统体育与游戏、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民间工艺等十大类近百个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二、非遗的特点1.文化多元性非遗内涵广泛,从民间古老的手艺到庙会、民俗,无不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元性。

2.生命力强非遗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其鲜活、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依然饱含生命力,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仍具有独特魅力。

3.文化独特性中国非遗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的价值比较文化普遍更具有较高的本土性、纯正性和历史深度。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保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多项政策和措施得以实施和推进。

例如,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成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开展了非遗先锋人物的评选等。

2.社会参与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企业、媒体和专业文化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3.传承师徒制非遗传承一般以师徒制为主,传授的是独门绝技和技巧,这种方式在许多非遗项目中仍保留至今。

这不仅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也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四、非遗在当今社会的意义1. 文化传承非遗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2.文化交流非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通过非遗的交流,不仅能丰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形式,也能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观念的交流,并表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

3.经济价值非遗的保护可带来经济效益,非遗文化旅游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非遗文化加之于现代审美主张之中,将会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拥有更高的价值。

总之,作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独特的视野和视角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代代相传、以社会群体为载体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统社会群体的存续和口口相传,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1. 代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保持了人类智慧的延续。

2. 社会群体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如某个族群、地区、行业等,承载了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独特的仪式和节日等,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4. 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包括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祭祀仪式等,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社群生活、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参与、提供经济支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教育培训等。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一、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是指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非遗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特点:中国非遗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传承的创新性和生活的实用性等特点。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如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等。

2.传承方式:非遗的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网络传播等途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1.融入生活: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非遗元素融入服饰、家居、工艺品等领域,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2.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技艺,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旅游等产业,提高非遗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案例分享1.案例一: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宫廷御用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如今,南京云锦不仅成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抢手商品,还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开发出各类时尚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2.案例二:福建木偶戏,传承千年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福建木偶戏团走进校园、社区,培养新一代观众,还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临沂市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下面将介绍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1.传统技艺类临沂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南麂岛渔民绳编技艺、五莲泥人制作技艺、沂蒙剪纸技艺等。

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表着临沂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历程。

通过继承和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到现代。

2.传统音乐类临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丹河河谷的蒙山民歌、苍山洪泽地区的大鼓艺术等,这些音乐表演形式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也成为了临沂地区的一种标志性文化。

3.传统舞蹈类临沂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鲁菜子女舞、五莲泥人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临沂地区非常流行,通过舞蹈形式的表达,传递了临沂地区特有的文化和习俗。

4.民间节庆类临沂的民间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丹河鲁山节、五莲仙都风筝节等。

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临沂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1.民俗色彩浓厚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元素与民间习俗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例如民间舞蹈、民歌以及民间节庆活动等,都是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特有的民俗风情。

2.地域特色突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山东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丹河河谷的蒙山民歌,表达了临沂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逐。

3.民间传承精神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几乎都是通过口头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的,代代相传,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

这种传承精神不仅展示了临沂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

4.文化文物丰富多样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文物,例如手工艺制作工具、乐器、舞蹈服装等,这些文物通过传承与保护,使临沂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反映了临沂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的措施
第一:国家与政府建立保护的法律法 规。 第二:实行分级所有,控制利益集团 主导 第三: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 第四:建立政府、民间公益性投入保 护机制 第五:收藏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库、 数据库

保护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二: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第三:活态保护的原则 第四:本真性保护的原则 第五:就地保护的原则 第六: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的原则
产? 昆曲,古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
调民歌,中国篆刻,书法,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 技艺,端午节,《格萨(斯)尔》,侗族大歌,中国朝 鲜族农乐舞,妈祖信俗,热贡艺术,呼麦等等。。。
古琴, 亦称 瑶琴、 玉琴、 七弦 琴, 中国 最古 老的 弹拨 乐器 之一。
首先 要认 识与 欣赏 中国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高山流水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 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是中国国粹。
铡美案
王羲之的兰亭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的皮影展品:京剧《沙 家浜》中的《智斗》。记者李韵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 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 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篙草、 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 俗。“端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 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 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 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 为重要。
Q2:中国目前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物流管理专一 同学
Q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3月26日,国发[2005]18号国 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 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这样 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2
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 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竞技; (三)传统手工技能和民间美术; (四)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 (五)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六)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 的资料、实物和文化空间; (七)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南京云锦是我国汉族 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 代表,因其绚丽多姿, 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至今已有1580年历 史。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历史
◆20世纪早期,1922年北大创办《歌谣周刊》,1927年中山 大学创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俗周刊》,1930年钟敬文等在杭州建立中国民 俗学会,出版《民俗学集镌》等著作。 解放后一段时间沉寂。 ◆1987年文化部开始进行“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 乡”活动。 ◆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工程”;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八 部委联合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的申报并于2006年5 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公布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2007年6月公布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 保护区。
Q3: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问题与现状
1.非遗的“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近年来, 各地“申遗”普遍呈现出哄抢态势:“牛郎 织女”的故事有6个省去争;“梁祝故里”的 传说引得十几个城市抢夺。一方面,要奋力 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 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 2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 象普遍。 3.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存在诸多 问题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希望大家能够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意识
濒 危 的 原 因
1、生活方式改变; 2、市场需求缺乏; 3、传承人死亡或不愿传承有关 文化 4、生产方式改变; 5、审美观念改变 6、有了更好的替代产品。
Q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 承发展(2005年12月22日号,国发 [2005]42号国务院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