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结构的欣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2018

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2018

山西王家大院
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大院包括 东、西两个大院和孝义祠:东堡院为全封闭式院落,占地约 1.2万平方米。26座院落以不可想象的精妙方式隐约连接,既 成整体,又保持相对独立,形成若离若合的复杂结构。西堡 院拥有28座院落,呈“王”字对称分布,且充分体现着“一 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
客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屋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 历经5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往山区或 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 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 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 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 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 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 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 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优雅的“丝檐”和宽 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 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 “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 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 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 “活化石”。
徽派建筑
黑瓦白墙、马头翘角 徽派建筑以它独有的姿态 屹立在华夏大地千百年 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缛

典型结构的赏析精美课件PPT

典型结构的赏析精美课件PPT

安徽-民居
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 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 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 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三、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欣赏
榫卯技术
文化: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 文化中,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 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技术: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 、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 严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 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 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 建有楼阁,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内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 牧民居住的帐篷。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 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
云南-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 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 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 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 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 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 度等。
2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
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
性特征等。

《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说课稿(地质版)

《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说课稿(地质版)

《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说课稿(地质版)《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说课稿日照实验高中辛全福单击此处下载《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ppt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分析选择教材:地质出版社《技术与设计2》教材内容: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五节《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内容地位:通过前几节有关结构理论的学习,学生对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这节运用有关结构的理论欣赏评价典型结构设计,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内在提升,有利于深化对结构概念的认识,为动手进行复杂结构设计打下铺垫,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叙述和分析具体内容活动建议目标动词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例赵州桥长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选择典型结构的案例,分析其结构的特点欣赏、评价(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知道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角度,分析其结构的特点。

能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赵州桥结构类型、受力特点。

自主探究赵州桥的连接方式。

经历技术探究过程,体会技术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技术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结构的能力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和评价赵州桥。

难点:从技术角度欣赏和评价赵州桥。

原因:1、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叙述和分析2、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水平3、典型结构设计的欣赏和评价是前几节有关结构理论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结构与设计的基本知识,会从表面层次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但不能全面准确的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尤其表现在分析结构的特点.。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总的指导原则,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教法:1、探究教学法技术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掌握探究的要素和特征并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获得直接经验2、对比分析法通过拱结构与梁结构承载能力的探究,圆弧拱和半圆拱对桥基作用力的探究,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自然理解赵州桥结构设计的优点和技术要求。

《经典结构的欣赏导学案》

《经典结构的欣赏导学案》

《经典结构的欣赏》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和欣赏经典建筑结构,了解建筑设计的原理和美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导学内容:
1. 经典建筑结构的特点
2. 经典建筑的设计原则
3. 经典建筑的代表作品欣赏
导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请学生观看一段介绍经典建筑结构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经典建筑,为什么经典建筑能够经久不衰。

第二步:进修
1. 介绍经典建筑结构的特点:稳固、优雅、对称、比例协调等。

2. 探讨经典建筑的设计原则:功能性、美学性、文化性等。

3. 分析经典建筑的代表作品:比如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古罗马的拱门建筑、哥特式教堂等。

第三步:实践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经典建筑结构,分析其特点和设计原则。

2.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模型制作的方式,展示他们对经典建筑的理解和创造。

第四步: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思考经典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迪和影响。

导学作业:
1.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经典建筑,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点和设计原则。

2. 制作一个关于经典建筑的PPT,展示给同砚们。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经典建筑结构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建筑设计的热爱和兴趣。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二:经典结构欣赏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二:经典结构欣赏

教学设计经典结构的欣赏一、教学内容1)模块: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2)年级:高一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一单元第四节5)课时:1课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②能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案例及拓展材料的展示与分析,使学生学会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经典结构。

在小组探究学习模式中学生能够运用对比、类比、归纳等方法对其他结构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及对设计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在中国古今经典结构欣赏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难点:学生能够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价经典结构作品,并在以后的设计中展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单元总的教学流程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本节课的课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经典结构的欣赏过程,不仅能分别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通过对赵州桥、上海南浦大桥、福建土楼等补充案例的欣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使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艺术的欣赏具有较好的基础,对结构的欣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大多数都是零散、片面的。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等环节,使他们能够进行积极思考,对结构设计作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赏析,加深对结构的理解,在今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设计内涵。

4、设计思路: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知识的讲解及拓展。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 经典结构的欣赏2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 经典结构的欣赏2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经典结构的欣赏2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文档内容:经典结构的欣赏章节: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四节经典结构的欣赏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2)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结构的欣赏。

(2) 学会对比、类比、归纳、优化等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通过典型结构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拓展学生对设计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2) 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透过经典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经典结构的欣赏”是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编者对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研读课标,我们就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经典结构的欣赏过程,不仅能分别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节教材通过对赵州桥、飞檐、斗拱、蛋形椅、补充案例的欣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在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教学策略设计(1)本课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结构设计作品。

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全面分析。

(2)本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中外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典型结构设计的欣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典型结构设计的欣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典型结构设计的欣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引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中国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航空枢纽,也是世界一流的机场之一。

其典型结构设计一直备受瞩目,为了深入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本次作业将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典型结构设计进行欣赏和研究。

二、背景介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建于1999年,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航空枢纽,拥有多个航空公司的航班起降。

机场的主要设计特点包括三座航站楼、两条平行跑道以及中国最大的货运处理中心。

机场的航站楼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先进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中国在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将围绕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典型结构设计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调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建筑结构特点和设计理念;2. 分析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各个航站楼和跑道的设计,探讨其在航空运输领域的应用;3. 对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其他国际知名机场的结构设计,总结其优势和不足之处;4. 提出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结构设计的改进建议,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四、作业要求1. 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结构设计特点;2. 通过图片、图表等方式展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典型结构设计,对比分析其与其他机场的差异;3. 结合理论知识,提出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结构设计的改进建议,并陈述理由;4. 作业撰写清晰、逻辑性强,文字流畅准确,无错别字、语法错误。

五、作业提交方式1. 作业提交时间:XXX年XX月XX日2. 作业提交格式:请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文件命名格式为“姓名-学号-作业名称”3. 作业提交邮箱:************六、评分标准1. 调研深度和广度:20分2. 分析逻辑性和思维深度:30分3. 设计方案的独创性和创新点:20分4. 作业撰写质量和表达能力:20分5. 参考资料和引文使用准确性:10分七、参考资料1.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官方网站2. 《航空运输结构设计手册》3.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以上为《典型结构设计的欣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深入研究航空建筑领域的同时,提高自身分析和设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年 《粤教版通用技术必修2 1.4.1典型结构欣赏榫卯结构 》优秀教案

2022年 《粤教版通用技术必修2 1.4.1典型结构欣赏榫卯结构 》优秀教案

通用技术必修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四节典型结构的欣赏–榫卯结构的欣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典型结构的欣赏〞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四节的课程内容。

作为“结构与设计〞专题内容,该章节的知识要点是通过对典型建筑结构的欣赏,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欣赏建筑及其结构,并要求学生以技术的开展为线索,了解各种建筑结构与技术开展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装配6根木孔明锁,让学生对典型结构中的榫卯结构有更为直接的认识,通过榫卯结构中的建筑及家具的欣赏,让学生能够从文化和技术的角度欣赏建筑及其结构。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掌握这局部知识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孔明锁是古代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以及它起源于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通过对典型结构中榫卯结构的欣赏,加深认识榫卯结构,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技能目标】通过小组活动,手动装配孔明锁,加深对榫卯结构的认识。

从而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情感目标】通过榫卯结构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拓展学生对设计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透过榫卯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在装配孔明锁活动中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难点: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价榫卯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实践操作,知识讲解。

【课 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示意图】七、【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左右〕师:首先,请各位同学看大屏幕。

大家知道这幅图片里的物件是什么吗?生:〔学生们思考〕孔明锁师:非常不错。

〔同时将已经组装好的孔明锁拿出,展示给学生们〕这个正是同学们在图片里面看到的六根木孔明锁。

〔播放第一张PPT 〕生:恩恩〔学生们点头〕师: 〔播放第二张PPT 〕在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 总理将一精巧的孔明锁送给默克尔总理,表达了中方愿将“ 智慧〞与“德国技术〞完美结合,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的期许和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结构的欣赏》教学设计
广东番禺中学湛振弟
一、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艺术作品欣赏有比较好的基础,在语文、历史、美术课中也已学习了部分有关典型结构方面的知识,对结构的欣赏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但这些知识大多数都是零散。

因此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师生互动、观看视频等环节,进行积极思考,形成欣赏角度,加深对结构欣赏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分析
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2》,将《典型结构的欣赏》放在第一单元第四节。

编者对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对结构认识、分析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经历简单结构的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对结构基本知识和解决简单结构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和评价典型的、有特色的结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拓宽思维和想象空间。

结构的欣赏和评价可多角度进行,我们选择两个较重要、较有代表型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学习。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别从技术、文化两个角度对典型结构进行赏析。

让学生认识到在自己设计作品时、注入丰富文化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对技术、文化的涵义体会。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对典型结构进行赏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对典型结构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典型结构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拓展对结构设计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学策略
从自然界中的常见结构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结构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结构欣赏,以中国古代典型建筑为例,并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去欣赏典型结构,从而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借助图片和视频,用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得本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样学生
学起来才会轻松有趣。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完成对“广州塔”结构的欣赏和评价,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协作学习”、“做中学”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2018-10-30)
1、关于学情定位的再考虑。

我们的学生处于高一,有一点生活经历、也有一点的技术体验经历、也有过欣赏的作品的体验。

可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是门外汉,处于待普及的阶段。

因此,我对本的课定位是提升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内容安排上大多从贴近生活案例入手,并侧重于基本方法的学习,不做过多“华山论剑”的专业讨论。

2、时间及内容的安排
本次上课,是教案确定后的第一次上课,虽然在课前反复模拟、测试、估算过时间的安排,但面对课堂师生交流实际情况的变化,课程原来安排的内容显得
过多,学生不够时间做深度的思考。

因此在接下来的其他班课程中,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考虑到连贯性、涉及中外文化对比等方面的因素,课堂将围绕两个对比展开。

其一是赵州桥与欧洲12世纪石拱桥的对比,通过此对比,侧重于呈现赵州桥的技术特点。

其二是赵州桥与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对比,通过此对比,侧重于呈现社会生产水平、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3、优缺点
课前认真备课,本节课内容安排的条理性、层次性,以及课件人素材和编排等得到大家的肯定。

而对于课堂气氛的把控,普通话的准确程度和流畅度,需要加以优化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