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黄河颂》教案合集5篇

《黄河颂》教案合集5篇

《黄河颂》教案合集5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并献身于祖国。

2、树立对母亲河的忧患意识,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

◆教学步骤:一、引入,激发: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你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观看屏幕显示图片,了解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关系:蓝田人头像;仰韶文化中的器皿;殷墟发掘的甲骨文;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二、板书课题《黄河颂》,并对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作简介:1、词作者——光未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人。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广泛传唱。

《黄河颂》教案汇总七篇

《黄河颂》教案汇总七篇

《黄河颂》教案汇总七篇《黄河颂》教案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感悟__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扫清__字词障碍,感悟__主旨,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相关主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文本大家好!大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大家认真倾听!(播放《黄河大合唱》)欣赏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回答)就是啊,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河颂就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二、了解背景,初读文本(一)、创作背景:通过阅读书下注释或自行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__作者(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创作过歌词《五月的鲜花》,还著有组诗(《黄河大合唱》)。

2、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

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

激动之余,光未然写下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二)、欣赏诗歌:1、请大家小声初读这首诗,圈点勾画出对于你来说为生字的词语,同座合作交流、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欣赏课文配乐朗诵,感受磅礴气势,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同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三、感情读诗,感悟主旨(一)、朗读1、学生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4、学生齐读。

《黄河颂》教案四篇

《黄河颂》教案四篇

《黄河颂》教案四篇【实用】《黄河颂》教案四篇《黄河颂》教案篇1 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老师-----深化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老师设疑:你在刚刚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4.学生互相质疑,也可师生互相质疑,并提出建立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正确者,予以鼓励。

注老师对于学生:朗读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才能,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根本方向即可。

老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三)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读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读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实用的《黄河颂》教案三篇

实用的《黄河颂》教案三篇

实用的《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4、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5、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材分析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难点(3)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2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一、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狂澜(lán)屏障(zhàng)哺育(bǔ)体魄(pò)2、字形辨识障(zhàng)屏障浊(zhuó)浊流哺(bǔ)哺育湃(pài)澎湃蟑(zhāng)蟑螂蚀(shí)腐蚀捕(bǔ)追捕拜(bài)拜年二、内容讲解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首诗的内容层次分明,并用“啊!黄河!”作为梳理的依据。

首先写望黄河。

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黄河的色彩、形态、奔腾的气势、汹涌的力度。

《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

《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

《黄河颂》教学设计《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揣摩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1.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学生: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查阅历史与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颂。

2.朗读指导:3.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诵读文本,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字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把握全诗语言特点。

4、反复诵读,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如歌曲《黄河大合唱》《龙的传人》。

2、搜集相关黄河的图片。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主体部分2、关键语句的理解、领悟。

3、课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语言特点。

2、通过抓关键语句理解内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积累使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 ) 澎湃( )滋长( )屏障( ) ......宛转( ) 哺育( )狂 lán ( )山diān( ) ..二、完成下列多音字和形近字。

(1)多音字。

曲{ 劈{ 中{ 长{ 强{(2)形近字。

篮洲浊拜颠蓝州独湃巅伟彰阑违障澜癫嶂斓幛谰三、填空。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音乐作品,由( )谱曲。

作品由8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依据】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__。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__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黄河颂》教案(优秀7篇)

《黄河颂》教案(优秀7篇)

《黄河颂》教案(优秀7篇)《黄河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五、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朗读着手,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为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

可以说“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然而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

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代指导。

比如:一位老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的悲壮的爱国感情。

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

学生依旧原样。

假如这时老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全区公开课《黄河颂》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二、情景描述: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河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但作品创作年代已离我们学生较远,许多学生未必能体会到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主旨。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根据课文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以读激情,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配合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

更大胆的克服女教师羞涩的心理,毅然放弃现成的课文朗读录音,精心准备,在公开课上动情的朗诵这首语调激昂、感情豪迈的诗。

通过朗读,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充分感受其意蕴情操受到陶冶,从而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朗读教学环节如下: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

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时代背景的把握
c,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d,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老师曾做过的朗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读(《黄河钢琴协奏曲》),生作批注。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

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

例:生:我觉得朗诵词部分的“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读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颂读,合作朗诵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读组合,予以鼓励。

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

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自由诵读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用“我喜欢本诗中的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的句式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爱你的!爱你的!)
(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