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仪质量控制摘要
临床尿液分析质量控制

临床尿液分析质量控制临床尿液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
在进行临床尿液分析时,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它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临床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内容。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临床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通过监测和评估质量控制的指标,可以检测和纠正实验室分析和测量的误差,并提高实验室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质量控制还可以提供实验室结果与参考范围的比较,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质量控制指标1. 准确性:准确性是指实验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为了确保准确性,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EQAS),并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内部质量控制(IQC)。
2. 精确度:精确度是指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为了获得精确的结果,实验室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准确标定仪器、严格控制试剂品质和遵循标准操作程序。
3. 灵敏度:灵敏度是指实验结果在异常情况下的变化能力。
实验室应检查仪器的检测限、测量范围和线性范围,确保能够检测和测量低浓度和高浓度的尿液成分。
三、质量控制的实施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IQC)是指实验室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比较和评估的过程。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的成分和浓度,并与患者样本相似。
IQC的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要求进行,通常为每天或每班次进行一次。
实验室应制定IQC流程,并记录每次IQC的结果和评估。
举例:实验室使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的质控品进行尿糖分析。
每天早上开机前,实验人员会进行一次IQC,以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根据IQC的结果,实验室可以对仪器进行调整,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外部质量评估外部质量评估计划(EQAS)是指实验室参加由独立机构组织的质量控制计划。
EQAS包括向实验室发送未知样本进行分析,并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和评估。
EQAS的目的是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引言概述:尿液分析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成分和指标,可以提供有关肾功能、代谢状况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
然而,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重要性。
一、样本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1.1 采集样本时的注意事项- 确保患者正确收集尿液样本,避免污染和稀释。
- 提醒患者遵循正确的尿液收集方法,如清洁外阴部、第一次尿液排空、收集中段尿液等。
- 避免尿液样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以免引起细菌生长和成分的降解。
1.2 样本保存和运输- 样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
- 样本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以防止成分的降解和细菌的生长。
- 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和标签,确保样本的正确标识和追踪。
1.3 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 使用质量控制样本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定期检查质量控制样本的结果,以确保仪器的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
- 质量控制样本应与临床样本具有相似的性质和浓度,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比性。
二、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2.1 仪器校准和验证- 定期对尿液分析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输出的结果准确可靠。
- 使用标准参考物质对仪器进行验证,以确认仪器的准确性和线性范围。
2.2 内部质量控制- 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样本来监测仪器的日常性能。
- 每天分析一定数量的内部质量控制样本,并记录结果。
- 根据内部质量控制样本的结果,判断仪器的性能是否稳定,是否需要进行校准或维护。
2.3 外部质量评估- 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自身实验室的分析水平。
- 定期检查外部质量评估的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三、数据分析与解释的质量控制3.1 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结果的解释应遵循临床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
- 结果应准确无误地记录和报告,包括结果的单位、参考范围和异常情况的说明。
3.2 结果的质量评估- 对结果进行质量评估,包括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其检查结果对泌尿系、消化系、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对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都有重要意义。
尿液成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保证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尤为艰巨。
本文对影响尿液分析的常见因素,尿液检查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及操作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许多问题发生在样品分析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它是指从医生开化验单起至将尿液送到检验科这一段时间的质量控制。
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诸多环节。
1.1 尿液标本的采集收集方法有自然排尿法和膀胱导管或穿刺法。
自然排尿法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采尿时注意防止尿道口分泌物的污染,特别是女性病人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避免经期做尿液化验。
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段尿法。
对于自然排尿困难的病人或为了避免女性病人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可采用膀胱导管。
为了获得单次尿标本,在耻骨弓上穿刺膀胱取尿时常被用来代替导管取尿。
此法可用于婴幼儿的尿标本的采集。
1.2尿液标本的种类尿液标本的种类包括首次晨尿标本、随机尿、空腹或餐后2 h尿及24 h尿。
首次晨尿标本最适合于尿液常规检查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
随机尿标本不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收集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病理成分容易漏诊,仅适用于门诊、急诊病人的常规过筛检验。
空腹或餐后2 h尿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糖测定更为敏感。
24 h尿液分析一般多用于24 h尿蛋白测定。
1.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胆红质、尿胆原被氧化;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pH升高,使尿液有形成分破坏;葡萄糖被细菌降解,使病理性尿糖消失。
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 h,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方法有两种: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一、严格按规定的要求操作1.严格按厂家要求安装、使用和保养。
2.每天测定标本前先用校验带监测仪器性能,使用校检带时应注意:①试剂带架必须清洁、干燥;②校检带不可浸尿或蘸水;③不可用手摸校验带;④校验带应保存在专用盒内,避光防潮;⑤当仪器对校验带测定的结果与预测值不符时,应再以另一校验带(参考校验带)重新测试。
校验不合格的仪器不准使用。
二、用质控人工尿液进行质量控制开机后,当校验带测定结果在规定范围时,再用试纸条对质控人工尿液进行测定。
其结果符合要求时再进行尿标本检测,人工尿液配制方法见表1 。
质控期望值见表2表1 尿液化学检验室内质控人工尿液的配制表2 人工尿液质控期望值由于人工尿液的化学成分总是不如自然尿液,有时会带来较大误差,故条件许可时,应制备以正常人尿为本底、再加入各有关成分的尿质控物。
也可利用质控人工尿液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即将参考尿液与待检尿标本一起送检,进行单盲试验,测定结果与靶值在一个“+” 或不足一个“+” 属合格,但靶值为一个“+”,而测定为“-” 者判为不合格,测定误差在“2 +” 以上的为不合格应帮助查找原因,作出纠正。
三、尿液分析仪应该和镜检相结合无论尿液分析仪还是尿沉渣分析仪都不能代替尿常规检查,它们只能作为过筛试验,因为尿液分析仪无法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细菌、精子、结晶等有形成分,即使尿十项或十一项分析仪对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也只限在化学检查范围内,且尿分析仪所受的干扰因素很多,与实际镜检有一定差距,因此,当尿分析仪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结合显微镜检查报告结果,并以显微镜结果为准,因为这些有形成分对肾脏和尿路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一)尿分析仪过筛标准的确定过筛的概念:仪器和试剂带符合实验要求,在检验人员相对稳定条件下,制定一个标准,达到此标准可视为尿沉渣成分在正常范围内,可免除进一步显微镜检查为过筛试验。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误差,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来评估尿液分析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每天在开始分析之前和分析过程中,应使用质控品进行校准和验证。
质控品的选择应覆盖常见的尿液分析项目,并且应与患者样本的性质相似。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来评估实验室的尿液分析水平。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并按要求提交尿液分析结果。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比对,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误差。
三、质量控制的数据分析1. 质控品测定值的计算每次测定质控品时,应记录质控品的测定值。
将测定值与质控品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偏差值。
偏差值的计算公式为:偏差值=测定值-理论值。
2.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品的测定值和偏差值,可以绘制质控图。
质控图是以时间为横轴,测定值或偏差值为纵轴的图表。
质控图上应标明质控品的理论值范围和警示线。
质控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实验室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结果。
3. 质控规则的应用质控规则是用于判断质控结果是否正常的统计方法。
常用的质控规则包括西格玛准则、温德尔规则等。
当出现质控结果超出质控规则范围时,应立即进行排查,找出异常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四、质量控制的结果解释1. 质控结果正常当质控结果在质控规则范围内,且质控图呈现稳定的趋势时,表示实验室的尿液分析质量良好,结果可靠。
2. 质控结果异常当质控结果超出质控规则范围,或质控图呈现不稳定的趋势时,表示实验室的尿液分析存在问题。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尿液样本的采集和保存非常重要。
采集样本时,应确保患者正确采集并储存样本,避免污染和稀释。
样本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以避免样本的降解和变化。
2. 设备质量控制:尿液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仪器应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工作正常。
此外,还应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仪器的验证和验证。
3. 方法质量控制:尿液分析的方法质量控制包括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校准,以及对分析方法的验证和验证。
标准曲线应根据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制备,并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校准。
分析方法的验证和验证应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进行,以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量控制样本:质量控制样本是用于评估尿液分析结果准确性和仪器性能的关键。
质量控制样本应具有已知的浓度和稳定性,并与患者样本类似。
质量控制样本应定期进行检测,并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采集和储存:确保患者正确采集尿液样本,并避免污染和稀释。
样本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储存。
2. 仪器校准和维护:根据仪器的要求,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校准应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维护包括清洁仪器、更换耗材和保养仪器等。
3. 方法验证和验证:对尿液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和验证,以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包括比较新方法与已有方法的结果,验证则是在实际分析中进行重复测试。
4. 质量控制样本测试: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定期测试,并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仪器性能。
5. 结果分析和记录:对尿液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记录。
分析结果应与质量控制样本和已知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进行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第一章引言本文档旨在描述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仪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在尿液分析仪的应用中至关重要,对于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质量控制目标1.确保尿液分析仪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监测仪器的性能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确保仪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三章质量控制流程1.质控品的选择:________根据尿液分析仪的类型和特性,选择适合的质控品。
常见的质控品包括人工尿样、尿液模拟液等。
2.质控样品制备:________按照仪器说明书或相关标准,进行质控样品的制备。
确保制备过程准确、稳定,符合质控要求。
3.质控品测试:________将质控样品注入尿液分析仪中,进行测试。
确保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记录测试结果。
4.数据分析与判断:________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判断分析结果是否符合质控要求。
分析结果应与标准值进行对比,计算误差,并根据误差范围判断是否合格。
5.质控程序调整:________若分析结果不符合质控要求,需要进行质控程序的调整。
可以通过调整仪器参数、检查仪器状况、更换质控品等方式进行调整。
6.记录与报告:________对质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记录,并质控报告。
质控报告应包括测试结果、分析数据、判断依据等内容,以备后续参考。
第四章质量控制指标1.精密度:________精密度是衡量仪器测试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的指标。
通过重复测试同一质控品,计算方差或标准差来评估仪器的精密度。
2.准确度:________准确度是衡量仪器测试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偏差的指标。
准确度可以通过测试已知浓度的质控品或参考标准物质来评估。
3.稳定性:________稳定性是衡量仪器在长时间使用中结果变化情况的指标。
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测试,观察结果的波动情况来评估仪器的稳定性。
第五章附件1.质控样品制备方法2.质控记录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质量控制:________Quality Control,简称QC,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以提供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监测实验室仪器的性能和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的性质和适当的浓度范围,可以代表正常和异常尿液样本。
内部质量控制的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通常每天至少进行一次。
2. 外部质量评估: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如国家或地区的质量控制组织提供的质量评估方案。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的要求1. 质控品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质控品非常重要。
质控品应具有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特性,并覆盖常见的异常情况。
质控品的浓度应能够覆盖实验室常见的测量范围。
2. 质控品的存储和使用:质控品的存储和使用应按照厂家要求进行。
质控品的稳定性要求应得到满足,避免因不恰当的存储和使用而导致质控结果不准确。
3. 质控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实验室应建立质控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系统。
记录质控结果的日期、时间、质控品批号、测量值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质控结果异常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四、数据分析1. 质控数据的分析方法:质控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西格玛规则、西格玛质控图、质控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等。
通过对质控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实验室的分析结果是否稳定和准确。
2. 异常结果的处理:当质控结果异常时,应及时进行排查和纠正。
首先检查实验室仪器的性能是否正常,是否有操作失误。
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应及时通知仪器供应商或相关技术支持部门进行维修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化学检验的发展趋势临床泌尿系统,肝脏以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尿成分的改变。
由于尿液标本容易采集,所以尿液检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疾病进展监测、治疗效果或并发症的监测,以及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尿液检验一般分为肉眼评价,理化检查及沉查检查。
检测方法有定性、半定量、定量与形态学检查,检测成分涉及到常规化学,特殊化学,细胞形态学与病原微生物等。
其中尿液干化学分析由于其操作方便、测定迅速、结果准确、可实现自动化,并且对大批量标本能进行过筛试验,因此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发展史。
自从1956年阿尔弗来德,弗瑞(Alfred Free)博士发明了Clinistix尿液分析史上第一个试纸条测试方法,尿液的化学分析开始向干化学方法转变。
当时有人采用单一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中蛋白质和糖,利用肉眼观察试带中颜色的变化与标准板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值。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出现给临床实验室尿液分析带来一个飞跃。
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尿液分析仪的自动化才得到迅猛发展,由半自动发展到全自动,测试项目由八项发展到十一项。
测定速度最高可达300-500个标本/小时,这使得常规检测更为普及,更加方便。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分类。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按测试项目可分为8-12个项目的尿液分析仪:8项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日本或国产的MA-4210,测试项目包括尿蛋白、尿溏、尿PH、尿胆红质、尿胆原、尿潜血和尿亚硝酸盐;9项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德国RL-9型,测试项目包括上述8项与尿白细胞;10项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德国的Miditron型,美国的Clinitek型或国产的FA-100等,测试项目为上述9项与尿比重;11项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韩国Vriscan300型或国产的FA-100等,测试项目为上述10项与尿维生素C,由于增加了维生素C反应膜块,所以可及时发现因维生素C干扰所出现的葡萄糖、潜血、胆红质的结果偏差。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半自动尿液分析仪,这是近年来临床实验室普遍使用的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德国的Miditron、美国的Clinitek、日本或国产的MA-4210、日本的AM-4290、国产的FA-100等,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尿8项、尿9项、尿10项、尿11项;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有德国的Surertrom型、日本的AX-4280型、美国的Clinitek ATLAS 型,检测项目包括尿10项、尿11项或尿12项,部分还增加了可靠的浊度测定功能,对尿比重采用光析射率计算。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由于从加样到最后的结果输出全部由仪器自动完成,并且实现了校对的标准化,实时质量控制以及随时插放急诊样品等功能,真正实现了尿液的自动化分析。
三、尿液分析仪的分析原理进展尿液分析仪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三部分组成。
机械系统主要功能是将待检试纸条传送到位,将检测后的试纸条排入废物盒;光学系统通常包括光源、单色处理、光电转换三部分。
不同厂家其尿液分析仪的光学系统不尽相同,如德国宝灵曼公司的Miditron采用了可发射特定波长的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检测光源,两个检测头上都有不同波长的LED,对应于试纸条上特定的检测项目分别为红、橙、绿(660nm,620nm,555nm)它们相对于检测面发60℃角照射在反应区上;拜耳公司的Clinitek200以高亮度的卤钨灯为光源,经光导纤维传导到两个检测头,每个检测头有11个检测位置(包括一个空白补偿位置),入射光以45O角照射在反应区上,在反应区的正上方也固定有一组光纤,反射光被传导至滤光片轮分光(从510nm至690nm为10个波长);电路系统,将转换后的电信号放大,经模数转换后送CPU处理计算出最终检测结果,然后将结果输出到屏幕显示并送打印机打印。
CPU不但负责检测数据的处理,而且控制了整个机械、光学系统的运作,并通过软件实现了多种功能。
尿液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为:在微电脑的控制下,用双波长测定试剂带上的颜色变化。
试剂带上有数个含有各种试剂的试剂垫,各自与尿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显示不同颜色,颜色的深度与尿液中某种成分呈比例关系。
试剂带中还有另一个垫“补偿区”作为尿液本底颜色,以对有色尿及仪器变化等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
将沾附有尿液的试剂带放在仪器比色槽内,试带上已产生化学反应的各种试剂垫被光源照射,其反射光被接收器接收,反射光的强度与各个项目的反应颜色成正比。
不同强度的反射光再经光电转换器件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处理。
四、尿液干化学分析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尿液干化学分析是由尿“浸渍条”进行的,不同厂商提供许多种类“浸渍条”供选择。
这些“浸渍条”或试纸条为一个塑料条,上有一个或多个富含化学物质的反应块,尿与试剂块接触后产生显色反应。
较常用的试纸条包括下列项目:PH、亚硝酸盐、比重、白蛋白、葡萄糖、白细胞酯酶、血/血红蛋白、胆红素、尿胆原。
对试纸条的要求应与尿分析仪以及校准带(液)组成标准的检测系统,理应是配套的。
因为各仪器组成的检测系统中方法不一定相同,试带量的标准也有不同。
如要选用其他厂家生产的代用试带,应先了解其方法是否与仪器配套试带一致。
同时要做对比试验,认为无显著差异才能选用。
尿液化学分析推荐使用的尿标本为混合均匀的第一次晨尿(浓循8小时)不离心,保存于15-25℃,应在采集后2小时内检测。
如标本不能立即运送和检测。
采集后应置冰箱(2-8℃),尿的组分如胆红素和尿胆原不稳定,细菌可消轻葡萄糖,如尿放置不用,其PH会改变。
尿液化学分析一定要用质控品做质量控制,质控要有记录,单项可暂以上下相差一档作为在控,相差一档以上为失控。
由于试带的专一性与传统手工检测有不同之处,最常见的有以下特点:蛋白质膜块只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对本蛋白不反应;葡萄糖膜块只对葡萄糖产生反应,对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蔗糖不反应;酮体膜块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 羟丁酸不反应;隐血膜块不但对完整和破损RBC均有反应,而且对游离Hb也反应;WBC膜块只对中性粒细胞有反应,而对淋巴细胞无反应;胆红素及尿胆原膜块灵敏度比手工法低得多(Hawison);比重膜块只能反映尿中阳离子多少与比重计结果不一,对婴儿等低比密尿则不敏感。
这些特点要造成尿化学法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属过筛试验,原则上阳性结果应以传统手工法复检,这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通过复检还可发现许多药物或其它干扰。
按CCCLS文件规定,尿蛋白的确证试验为磺基水杨酸法。
尿葡萄糖的确证试验是葡萄糖氧化酶定量法或班氏定性法,尿胆红素的确证试验为Hawison法,尿WBC、RBC的确证试验是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对于其阳性结果与尿显微镜检查不一致的也应复查,为此尿沉渣镜检不能废除而应加强。
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一、严格按规定的要求操作1.严格按厂家要求安装、使用和保养。
2.每天测定标本前先用校验带监测仪器性能,使用校检带时应注意:①试剂带架必须清洁、干燥;②校检带不可浸尿或蘸水;③不可用手摸校验带;④校验带应保存在专用盒内,避光防潮;⑤当仪器对校验带测定的结果与预测值不符时,应再以另一校验带(参考校验带)重新测试。
校验不合格的仪器不准使用。
二、用质控人工尿液进行质量控制开机后,当校验带测定结果在规定范围时,再用试纸条对质控人工尿液进行测定。
其结果符合要求时再进行尿标本检测,人工尿液配制方法见表1 。
质控期望值见表2表1 尿液化学检验室内质控人工尿液的配制表2 人工尿液质控期望值由于人工尿液的化学成分总是不如自然尿液,有时会带来较大误差,故条件许可时,应制备以正常人尿为本底、再加入各有关成分的尿质控物。
也可利用质控人工尿液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即将参考尿液与待检尿标本一起送检,进行单盲试验,测定结果与靶值在一个“+” 或不足一个“+” 属合格,但靶值为一个“+”,而测定为“-” 者判为不合格,测定误差在“2 +” 以上的为不合格应帮助查找原因,作出纠正。
三、尿液分析仪应该和镜检相结合无论尿液分析仪还是尿沉渣分析仪都不能代替尿常规检查,它们只能作为过筛试验,因为尿液分析仪无法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细菌、精子、结晶等有形成分,即使尿十项或十一项分析仪对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也只限在化学检查范围内,且尿分析仪所受的干扰因素很多,与实际镜检有一定差距,因此,当尿分析仪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结合显微镜检查报告结果,并以显微镜结果为准,因为这些有形成分对肾脏和尿路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一)尿分析仪过筛标准的确定过筛的概念:仪器和试剂带符合实验要求,在检验人员相对稳定条件下,制定一个标准,达到此标准可视为尿沉渣成分在正常范围内,可免除进一步显微镜检查为过筛试验。
下面对尿分析仪过筛的标准介绍如下:首先用规范化的方法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取尿液10 ml ,离心5 分钟弃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 摇匀,取20μl 加盖玻片镜检。
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然后转高倍镜,检查10 个高倍视野,如果白细胞0 ~5 ;红细胞0 ~3 ;透明管型在20 个低倍视野下为0 ~1 ,那么尿质控标准可确定为阴性,按3表对照分析。
表3 质控尿液干化学法与镜检对照分析(二)确定干化学过筛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白细胞(1)尿液必须新鲜(以免白细胞破坏)。
注意由于尿液在膀胱贮留时间过长或者标本存放时间过长,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白细胞破坏后酯酶释放到尿液中,镜检阴性,从而造成假阴性。
另外尿分析仪的检测只与完整的粒细胞起反应,不与淋巴细胞反应或者破坏的粒细胞起反应。
(2)甲醛、高浓度胆红质,某些药物可出现假阳性。
(3)决不能凭经验进行换算,因无法寻找换算方式和换算系数。
2.红细胞(1)既可对完整红细胞起反应,也可对游离血红蛋白起反应。
(2)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含有类过氧化物酶作用出现假阳性)。
肌红蛋白或大量维生素C ,都可干扰此试验。
(3)肾病患者、红细胞在肾脏或泌尿道破坏、尿比重过低、尿pH 偏高等均易造成红细胞干化学检查呈现假阴性。